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培养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分泌组物对海水浸泡合并创伤小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1
作者 兰晓娟 谢胜强 +5 位作者 王秉贤 马文静 陈巧汨 程岗 吕文英 张剑宁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4-331,共8页
目的 探究三维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来源的分泌组物对海水浸泡(SW)合并拉伸损伤(SI)小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为SW合并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的神经元修复提供新思路。方法 采用悬滴法培养MSCs,收集含有MSCs来源的分泌组物的条件培养... 目的 探究三维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来源的分泌组物对海水浸泡(SW)合并拉伸损伤(SI)小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为SW合并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的神经元修复提供新思路。方法 采用悬滴法培养MSCs,收集含有MSCs来源的分泌组物的条件培养基(CM)。采用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建立SW合并SI细胞模型。将HT2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SI组、SI+SW组、SI+CM组与SI+SW+CM组。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cl-2关联X蛋白(Bax)、铁死亡相关蛋白长链酰基辅酶A合酶4(ACSL4)、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水平。结果 15%浓度海水浸泡12 h后,HT22细胞活力明显下降(P<0.05)。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处理12 h后,与对照组比较,SI组和SI+SW组HT22细胞活力均明显下降(P<0.0001);经MSCs分泌组物的CM处理后,SI+CM组细胞活力明显高于SI组(P<0.0001),且SW+SI+CM组细胞活力明显高于SI+SW组(P<0.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SI组和SI+SW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01),而SI+CM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SI组(P<0.05),SI+SW+CM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SI+SW组(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SI组和SI+SW组Bcl-2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或P<0.0001),Bax、ACSL4和COX-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或P<0.001或P<0.0001);与SI组比较,SI+CM组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Bax、ACSL4和COX-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SI+SW组比较,SI+SW+CM组Bcl-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Bax、ACSL4和COX-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或P<0.001)。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12 h和24 h时,SI组和SI+SW组细胞迁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001),而SI+CM组细胞迁移率明显高于SI组(P<0.0001或P<0.01),SI+SW+CM组细胞迁移率明显高于SI+SW组(P<0.0001)。结论 悬滴法培养的MSCs分泌组物可减轻SW合并SI神经元的损伤,有望成为SW合并TBI的潜在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分泌组物 海水浸泡 创伤性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响应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控释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黑俊如 王翠 +8 位作者 宋梦文 谢胜强 王秉贤 兰晓娟 张涵博 程岗 刘志强 杨锡琴 张剑宁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19-1326,共8页
目的研制以透明质酸(HA)为基质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响应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控释材料,以期为创伤性脑损伤(TBI)的干预及损伤修复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HA经过氨基化处理后,与Sulfo-SMCC羧基缩合成酰胺,再与谷胱甘肽(GSH)连接... 目的研制以透明质酸(HA)为基质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响应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控释材料,以期为创伤性脑损伤(TBI)的干预及损伤修复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HA经过氨基化处理后,与Sulfo-SMCC羧基缩合成酰胺,再与谷胱甘肽(GSH)连接,合成HA-GSH;通过分子克隆技术经Bam HⅠ和Eco RⅠ双酶切,DNA测序后构建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BDNF表达质粒,在大肠埃希菌原核表达系统中诱导表达GST-TIMPBDNF重组蛋白,采用离子交换层析分离纯化,Western blotting验证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在MMP稀释液中分别加入PBS、MMP抑制剂Marimastat和不同浓度(0.4、0.6、0.8 mg/ml)的GST-TIMP-BDNF或GST-BDNF,采用MMP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不同组别MMP-2的活性,评价该重组蛋白对MMP的抑制作用。提取大鼠原代神经元,培养后建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抑制剂(RSL3)诱导神经元铁死亡模型,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GST-TIMP-BDNF对神经元损伤的影响。结果MRI氢谱鉴定结果显示,成功合成了HA-GSH;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利用大肠埃希菌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了含GST标签的重组蛋白GST-TIMP-BDNF;MMP活性检测结果显示,重组蛋白GST-TIMP-BDNF对MMP-2活性的抑制作用优于GST-BDNF(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RSL3处理后加入重组蛋白GST-TIMP-BDNF的大鼠神经元荧光强度明显增高(P<0.05)。结论成功研制了一种MMP响应性HA基体BDNF控释材料,对神经元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质酸 基质金属蛋白酶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创伤性脑损伤 控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端缺血适应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3
作者 伍琳 孙君昭 +3 位作者 韩铖琛 聂幸幸 田宇红 皮红英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6-362,共7页
目的评估远端缺血适应(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RIC)对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患者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23年1月至2024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确诊并收入院的sICH患者6... 目的评估远端缺血适应(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RIC)对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患者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23年1月至2024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确诊并收入院的sICH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线特征匹配的原则,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程序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患者按照《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进行标准基础用药,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RIC治疗,疗程为14 d。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当天、治疗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HI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上血肿体积的变化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的NHISS评分、BI、CT影像血肿体积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BI均较前升高,观察组患者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CT影像血肿体积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14 d的RIC治疗在sICH患者中应用是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的,能够有效改善sICH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缺血适应 脑出血 神经功能 血肿体积 自发性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RT7 调控上皮-间质转化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
4
作者 王姜婷 孙恺 +5 位作者 高谋 程岗 吕文英 周春晖 梁磊 张剑宁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8,共12页
目的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7在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探讨SIRT7对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对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和中国胶质瘤基因组图谱(CGGA)数据库中胶质瘤患者的信... 目的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7在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探讨SIRT7对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对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和中国胶质瘤基因组图谱(CGGA)数据库中胶质瘤患者的信息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SIRT7基因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分级、分子特征和患者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正常HA细胞和胶质瘤细胞SIRT7表达水平。将胶质瘤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SIRT7敲低组、SIRT7过表达组、药物组(10μmol/L氢氯噻嗪)和药物(10μmol/L氢氯噻嗪)+SIRT7过表达组。采用CCK-8法、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观察上调及下调SIRT7表达对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SIRT7对胶质瘤细胞中神经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E-钙黏蛋白(E-cadherin)、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Ki-67、Smad3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裸鼠荷瘤实验观察SIRT7敲低对胶质瘤生长的影响。结果胶质瘤患者SIRT7基因高表达时临床预后更差(P<0.0001);SIRT7表达水平与肿瘤分级、1p19q编码状态明显相关(P<0.01)。与正常HA细胞比较,胶质瘤细胞SIRT7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SIRT7敲低组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1),SIRT7过表达组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增高(P<0.01)。EdU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SIRT7敲低组胶质瘤细胞处于增殖期的比例明显降低(P<0.01),SIRT7过表达组胶质瘤细胞处于增殖期的占比明显增高(P<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SIRT7敲低组TGF-β、Smad3、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SIRT7过表达组TGF-β、Smad3、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SIRT7敲低组和药物组细胞迁移能力明显降低(P<0.01),SIRT7过表达组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增强(P<0.05);与药物组比较,药物+SIRT7过表达组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增强(P<0.01)。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SIRT7敲低组及药物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降低(P<0.01),SIRT7过表达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增强(P<0.01);与药物组比较,药物+SIRT7过表达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增强(P<0.01)。裸鼠荷瘤实验结果显示,SIRT7敲低后,裸鼠胶质瘤体积、重量明显减小或降低(P<0.01)。结论高表达SIRT7的胶质瘤患者预后较差;SIRT7可调控TGF-β/Smad3通路介导的EMT,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敲低SIRT7可抑制裸鼠移植胶质瘤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SIRT7 上皮-间质转化 转化生长因子-Β SMAD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as4在小鼠原代神经元体外氧糖剥夺/复氧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4
5
作者 石子璇 饶维 +1 位作者 姬广辉 腰向颖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09-1414,共6页
目的:探讨神经元PAS结构域蛋白4(Npas4)在小鼠原代神经元体外氧糖剥夺/复氧(OGD/R)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小鼠原代培养的皮层神经元OGD/R损伤模型,检测OGD/R损伤后Npas4及突触后膜骨架蛋白Homer1a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 目的:探讨神经元PAS结构域蛋白4(Npas4)在小鼠原代神经元体外氧糖剥夺/复氧(OGD/R)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小鼠原代培养的皮层神经元OGD/R损伤模型,检测OGD/R损伤后Npas4及突触后膜骨架蛋白Homer1a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实验分为对照组、OGD/R组、无关序列(scramble)+OGD/R组和Npas4短发夹RNA(Npas4-shRNA)+OGD/R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和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的损伤程度,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Bax、Bcl-2、cleavedcaspase-3及Homer1a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OGD/R损伤早期Npas4及Homer1a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转染Npas4-shRNA可显著逆转OGD/R引起的Npas4蛋白水平上调;与scramble+OGD/R组相比,下调Npas4进一步加重OGD/R所致神经元活力降低、LDH释放及细胞凋亡(P<0.05),且神经保护分子Homer1a的蛋白表达水平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Npas4可减轻小鼠原代培养的皮层神经元OGD/R损伤,且可能是通过上调神经保护分子Homer1a的表达发挥部分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PAS结构域蛋白4 氧糖剥夺/复氧 神经元 Homer1a蛋白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场实弹爆炸比格犬颅内冲击波压力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6
作者 程岗 李彦腾 +5 位作者 魏铂沅 王淑为 刘帅 刘邦鑫 刘亚楠 张剑宁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20-724,共5页
目的明确自由场环境爆炸后颅骨对冲击波的阻挡效应,以及颅内外冲击波压力之间是否存在量化关系。方法选取18只成年比格犬,采用自由场爆炸模型,分别采用1 kg和3.5 kg三硝基甲苯(TNT)装药,在距地面1.5 m的高度进行爆破。分别在距离爆源1~... 目的明确自由场环境爆炸后颅骨对冲击波的阻挡效应,以及颅内外冲击波压力之间是否存在量化关系。方法选取18只成年比格犬,采用自由场爆炸模型,分别采用1 kg和3.5 kg三硝基甲苯(TNT)装药,在距地面1.5 m的高度进行爆破。分别在距离爆源1~6 m的范围内布置环境压力测点,并与比格犬头部相对于爆源的距离及高度相当。比格犬麻醉后,顶骨开颅放入压力传感器,一侧颅内压力传感器的孔朝向并紧贴脑组织,测量来自脑组织的压力;另一侧传感器的孔朝向颅骨,测量来自颅骨方向的压力。比格犬均为卧姿固定,头部正对爆源。结果18只比格犬死亡1只,其余比格犬均存活,24 h后Tarlov评分均为优良,大动物神经功能评分均能独立生存。测得外部冲击波压力峰值达207(47.6~207)kPa,平均122 kPa,最大冲击波压力冲量达到88 Pa·s。比格犬颅内来自颅骨方向的压力测量曲线与脑组织压力测量曲线走势接近,但来自脑组织方向的压力曲线变化更平缓。来自颅骨方向的冲击波压力峰值与同位置的外界冲击波呈对数变化趋势(相关系数=0.804)。结论自由场环境爆炸后,冲击波能通过颅骨及胸腹途径进入颅内。颅骨对冲击波有一定的阻挡作用,部分冲击波压力能通过胸腹上传至脑组织,但由于机体组织的阻挡,变化曲线比较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场 TNT 冲击波 颅骨 脑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浸泡对创伤性脑损伤小鼠转录组学图谱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谢胜强 阿迪莱·阿卜杜热西提 +6 位作者 黑俊如 宋梦文 王翠 程岗 刘志强 袁增强 张剑宁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53-1161,共9页
目的观察海水浸泡后创伤性脑损伤(TBI)小鼠运动功能和脑组织转录组学图谱的变化,探讨海水浸泡对TBI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将51只雄性C57/BL成年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TBI组和TBI+海水组,每组17只。在损伤后1 d、3 d和7 d采用行为学... 目的观察海水浸泡后创伤性脑损伤(TBI)小鼠运动功能和脑组织转录组学图谱的变化,探讨海水浸泡对TBI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将51只雄性C57/BL成年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TBI组和TBI+海水组,每组17只。在损伤后1 d、3 d和7 d采用行为学测试(转棒和平衡木试验)检测小鼠耐力及运动协调能力的变化;于损伤后12 h和24 h进行血脑屏障通透性检测[伊文思蓝(EB)染色]、脑组织病理检测(HE染色);损伤后24 h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进行脑组织转录组学检测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及其相关的信号通路。结果损伤后1、3、7 d的行为学测试显示,与假手术组和TBI组比较,TBI+海水组小鼠在转棒仪上的停留时间均明显缩短(P<0.001),通过平衡木的时间均明显延长(P<0.001)。EB染色结果显示,TBI+海水组EB渗透面积明显大于TBI组(P<0.05);两组组内比较,损伤后24 h EB渗透面积均明显小于损伤后12 h(P<0.05)。HE染色结果显示,与TBI组比较,TBI+海水组病理损伤加重。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TBI组比较,损伤后24 h,TBI+海水组小鼠损伤区域脑组织Bax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而Bcl-2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转录组学分析显示,与TBI组比较,TBI+海水组损伤区域脑组织有625个基因存在差异表达(P<0.05),且p53相关基因和自然杀伤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均明显增高(P<0.05);自然杀伤细胞免疫调节、淋巴细胞免疫调节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结合等通路显著富集(P<0.05)。结论海水浸泡可促进TBI小鼠受损神经细胞凋亡,导致小鼠运动协调能力和耐力受损,其机制可能与p53介导的内源性凋亡和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免疫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海水 转录组 自然杀伤细胞 P53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电磁导航辅助新鲜尸头经鼻内镜解剖测量 被引量:1
8
作者 周春辉 吕文英 +2 位作者 董超 张剑宁 孙君昭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6-161,共6页
目的经鼻内镜入路(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EEA)是显露腹侧颅底并处理相关病变非常适合的入路,探讨多模态电磁导航在辅助新鲜尸头EEA解剖中的作用。方法探索新鲜尸头标本的多模态重建;验证电磁导航在EEA中深部结构测量的精确性;... 目的经鼻内镜入路(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EEA)是显露腹侧颅底并处理相关病变非常适合的入路,探讨多模态电磁导航在辅助新鲜尸头EEA解剖中的作用。方法探索新鲜尸头标本的多模态重建;验证电磁导航在EEA中深部结构测量的精确性;利用电磁导航定位鼻腔及鼻窦内特征性的解剖标记。结果新鲜尸头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T1序列可用于多模态重建,其他序列失败;电磁导航测量结果与毫米软尺测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证实电磁导航适合用于新鲜尸头EEA深部测量。结论CT及MRI的T1序列可用于对新鲜尸头EEA的深部多模态电磁导航测量;导航定位鼻腔及鼻窦内特征性的解剖标记,为后续颅腔内解剖测量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神经导航 微创 经鼻内镜入路 解剖 鼻腔 鼻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