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肾脏病肾性贫血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35
1
作者 汪杨 魏日胞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9年第5期452-455,共4页
随着发病率和患病率的增加,慢性肾脏病(CKD)成为一种影响全球健康的疾病[1]。贫血是CKD患者的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肾小球滤过率较低的患者中更为常见,特别是那些需要长期透析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2]。有研究表明,CKD3期时贫血发生... 随着发病率和患病率的增加,慢性肾脏病(CKD)成为一种影响全球健康的疾病[1]。贫血是CKD患者的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肾小球滤过率较低的患者中更为常见,特别是那些需要长期透析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2]。有研究表明,CKD3期时贫血发生率达到51.1%,CKD5期可高达90.2%[3],最近一项横断面研究表明,至CKD5期时贫血发生率甚至达到100%[4]。贫血患者氧分压降低,致心脏负荷增加,呈现高输出状态,久之将导致左心室肥大,乃至全心扩大和心力衰竭,增加患者病死率[3,5]。因此,在CKD早期开始重视贫血的诊断和治疗,对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及死亡率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补充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或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s)来纠正肾性贫血,但因存在很多不良反应,如增加了高血压发生率和血栓发生的风险,且时有促红素抵抗的情况发生[6],故目前对肾性贫血患者的治疗方法还存在争议,所以临床迫切需要通过深入研究肾性贫血的机制,进而研究和提前干预或延缓肾性贫血的发生提供方向和治疗方案。本文就肾性贫血的发生机制、动物模型到临床治疗进展做如下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性贫血 慢性肾脏病 临床研究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心血管并发症 肾小球滤过率 治疗方法 终末期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性贫血动物模型的制作 被引量:2
2
作者 汪杨 李菲 +1 位作者 尹忠 魏日胞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0年第4期289-292,I0004,I0005,共6页
目的:应用适量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探索创建肾性贫血小鼠模型。方法:6周龄雄性C57BL/6小鼠分3组,正常对照组;马兜铃酸腹腔注射组:AA/2d组(马兜铃酸3 mg·kg^(-1)·2 d^(-1))和AA/3d组(3 mg·kg^(-1)·3 d^(-... 目的:应用适量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探索创建肾性贫血小鼠模型。方法:6周龄雄性C57BL/6小鼠分3组,正常对照组;马兜铃酸腹腔注射组:AA/2d组(马兜铃酸3 mg·kg^(-1)·2 d^(-1))和AA/3d组(3 mg·kg^(-1)·3 d^(-1)),共给药6周。造模第6、9、12周观察肾功能、贫血指标、肾脏病理评分、肾纤维化及肾组织EPO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给药6周时,血肌酐AA/2d组(29.9±1.5)μmol/L和AA/3d组(31.0±1.9)μmol/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7±1.4)μmol/L,P<0.001;Hb水平AA/2d组(88.3±3.1)g/L、AA/3d组(85.7±7.4)g/L都明显低于对照组(148.7±4.9)g/L,P<0.001;HCT值AA/2d组、AA/3d组分别为0.30±0.01、0.29±0.02还是都明显低于对照组(0.51±0.02),P<0.001;肾脏病理呈现明显的肾间质纤维化,肾组织中EPO蛋白表达水平下降,提示肾性贫血模型成功。连续观察9、12周,上述变化持续存在,但AA/2d、AA/3d组间的临床病理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 mg·kg^(-1)·3 d^(-1)马兜铃酸连续给药6周可成功建立合格稳定的肾性贫血小鼠模型,该模型临床表现为不可逆的肾衰竭和贫血,肾组织中的促红素表达下降,肾脏病理表现为慢性肾间质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性贫血 马兜铃酸 肾间质纤维化 促红细胞生成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