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立体定向放疗联合信迪利单抗和贝伐珠单抗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腾 王权 +1 位作者 李文刚 段学章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4,共6页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疗联合信迪利单抗和贝伐珠单抗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的效果、安全性及预后指标。方法选取2022年3月—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放射治疗科接受立体定向放疗联合信迪利单抗和贝伐珠单抗类似物(双达方案)治疗...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疗联合信迪利单抗和贝伐珠单抗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的效果、安全性及预后指标。方法选取2022年3月—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放射治疗科接受立体定向放疗联合信迪利单抗和贝伐珠单抗类似物(双达方案)治疗的42例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患者,给予计划靶区处方剂量为36~50 Gy,分5~6次,连续照射,后序贯双达方案治疗,每3周为1个疗程,直至出现肿瘤进展或严重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21.6个月,客观缓解率为69%,疾病控制率为85.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0.0个月(95%CI:6.7~13.0),中位总生存期为23.3个月(95%CI:14.7~31.8)。不良反应多为1~2级,未发生致命性不良反应。治疗后6~8周AFP应答组中位总生存期显著优于AFP未应答组(未达到vs 11.8个月,P=0.007)。多因素分析显示AFP应答与患者良好的预后相关(HR=0.31,95%CI:0.13~0.75,P=0.009)。结论对于不可切除肝癌患者,立体定向放疗联合双达方案可改善患者生存且安全性可控,治疗后6~8周AFP水平下降>50%可作为潜在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放射疗法 甲胎蛋白类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消融治疗侵犯皮肤或乳头乳晕复合体乳腺癌的初步研究效果
2
作者 高校朋 侯启迪 +4 位作者 纪然 戴宇晴 李鑫 梁萍 于杰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2-898,共7页
目的初步探究经皮微波消融术对侵犯皮肤或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 complex,NAC)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以2011年1月-2024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皮肤或NAC受累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在水隔... 目的初步探究经皮微波消融术对侵犯皮肤或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 complex,NAC)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以2011年1月-2024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皮肤或NAC受累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在水隔离技术保护周围组织的基础上接受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手术治疗的技术成功率、并发症、预后以及患者对乳腺美学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共19例(24处癌灶)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纳入分析,其中T4N0M0期4例、T4NIM0期2例、T4N2M0期3例、T4N3M0期1例、T4N2M1期1例、T4N3M1期8例。24处癌灶平均直径为(4.9±3.4)cm,平均消融(1.6±0.6)次,中位消融时间为36.9(26.1,61.7)min,中位消融能量为84.2(45.6,149.2)kJ,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7例患者(7/19,36.8%)出现病灶周围皮肤灼伤或乳头脱落,创面均自然愈合。患者中位生存期为35.0(17.0,45.5)个月,中位无复发生存期为17.0(11.0,38.5)个月。患者对治疗后乳腺美学满意度为89.5%,所有患者均认为手术显著改善了其生活质量。结论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皮肤或NAC受累的乳腺癌初步显示出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望成为无法手术切除乳腺癌的可行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微波消融 乳头乳晕复合体 美学满意度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腹主动脉插管行肝癌模型大鼠肝动脉栓塞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
3
作者 任益功 吴敬玺 +2 位作者 梁业 袁冰 段峰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0-384,共5页
目的探讨经腹主动脉插管行肝癌模型大鼠肝动脉栓塞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McA-Rh7777细胞原位种植法建立20只Sprague-Dawley大鼠肝癌模型,随机分为A、B组,每组10只。A组经腹主动脉插管行肝动脉造影和栓塞,B组经胃十二指肠动脉逆... 目的探讨经腹主动脉插管行肝癌模型大鼠肝动脉栓塞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McA-Rh7777细胞原位种植法建立20只Sprague-Dawley大鼠肝癌模型,随机分为A、B组,每组10只。A组经腹主动脉插管行肝动脉造影和栓塞,B组经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插管至肝固有动脉给药,行肝动脉造影和栓塞。记录A、B两组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术中及术后手术并发症。观察大鼠术后恢复情况。通过术前1 d与术后1、5、7 d腹部CT平扫验证碘化油沉积情况。结果A组、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5.11±0.70)min、(34.39±1.60)min(P=0.036),手术成功率分别为100%、60%(P=0.0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明显手术并发症,手术成功大鼠术后CT平扫均可见肝脏碘化油沉积致密。结论经腹主动脉插管行肝癌模型大鼠肝动脉栓塞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实验 介入放射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晚期NSCLC患者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4
4
作者 卯云烨 盛舒 +4 位作者 王安 翟今朝 葛祥伟 卢迪 汪进良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67-375,共9页
癌症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75%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年龄均≥65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的出现改变了NSCLC的治疗格局。针对老年患者有限的研究发现对于65-75岁的患... 癌症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75%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年龄均≥65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的出现改变了NSCLC的治疗格局。针对老年患者有限的研究发现对于65-75岁的患者,ICIs单药显示出良好的获益,与年轻患者无明显差异,这种获益在免疫联合化疗或放疗中也有所体现。但是对于≥75岁的患者来说生存获益不明显。ICIs单药在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中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irAEs)发生率相似,免疫联合化疗对比单纯化疗导致irAEs的发生率高,≥75岁患者发生更高级别irAEs的可能性更大。除了老年患者免疫衰老会从多维度影响免疫微环境从而影响免疫治疗疗效外,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态(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performance status, ECOG PS)评分等也会影响预后。对于部分≥75岁或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免疫联合低强度化疗成为有潜力的治疗方式之一,但相关研究较少,所以应有意识增加老年患者入组试验的人数,同时综合评估,探索个体化治疗方案。本综述拟对老年NSCLC患者应用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PD-1)及其配体(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 PD-L1)的相关研究进行汇总分析,以期为老年NSCLC患者的免疫治疗提供更多参考和指导,并结合其特点提出新的治疗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老年非小细胞肺癌 免疫衰老 免疫治疗 免疫联合低强度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单药与免疫联合化疗在75岁及以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对比 被引量:1
5
作者 卯云烨 王安 +4 位作者 盛舒 贾杨洋 葛祥伟 翟今朝 汪进良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65-673,共9页
背景与目的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且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的应用改变了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治疗格局,本研究旨在评估75岁及以... 背景与目的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且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的应用改变了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治疗格局,本研究旨在评估75岁及以上晚期NSCLC患者接受免疫单药与免疫联合化疗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第五医学中心接受治疗的111例75岁及以上的晚期NSCLC患者。这些患者接受了一线或二线治疗,其中70例接受免疫联合化疗,41例接受免疫单药治疗。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法对患者的基线特征进行匹配,包括年龄、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态(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performance status,ECOG PS)评分和治疗线数。研究终点包括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以及药物的安全性。结果免疫联合化疗组的中位OS为27.87个月,中位PFS为11.50个月,免疫单药组的中位OS为34.93个月,中位PFS为17.00个月,两者的OS(P=0.722)和PFS(P=0.474)无明显差异,ORR之间可见统计学差异(P=0.025)。PSM匹配后,两组各27例患者,免疫联合化疗组的中位OS为17.70个月,中位PFS为8.97个月;免疫单药组的中位OS为17.87个月,中位PFS为11.53个月,两组间OS(P=0.635)和PFS(P=0.878)均无统计学差异,ORR也未观察到统计学差异(P=0.097)。安全性方面,匹配前免疫联合化疗组总体不良反应(adverse events,AEs)发生率为62.86%,高于免疫单药组的41.46%(P=0.029),而≥3级AEs发生率在两组间无差异(P=0.221)。匹配后,免疫联合化疗组17例(62.96%)患者中有AEs发生,免疫单药组有13例(48.15%),二组不论是总体AEs发生率(P=0.273)还是≥3级AEs发生率(P=0.299)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在75岁及以上的晚期NSCLC患者中,免疫联合化疗相较于免疫单药治疗,并未提供显著的OS或PFS优势,PSM后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安全性评估表明,匹配前免疫联合化疗组任意等级AEs的发生率高,但≥3级AEs发生率两组无差异,匹配后两组治疗的耐受性相似。安全性评估提示在为老年晚期NSCLC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老年患者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氏柯克斯体耐受渗透脱水研究模型的建立
6
作者 王涛 孙静 +3 位作者 尹白露 于永慧 何卫平 段学章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5-420,共6页
目的基于无生命培养体系,探索建立贝氏柯克斯体耐受脱水的实验室研究模型。方法梯度调整贝氏柯克斯体无生命培养体系中的渗透压条件,利用qPCR定量测定不同渗透压下贝氏柯克斯体在培养周期内基因组拷贝数变化并描记生长曲线,进一步利用... 目的基于无生命培养体系,探索建立贝氏柯克斯体耐受脱水的实验室研究模型。方法梯度调整贝氏柯克斯体无生命培养体系中的渗透压条件,利用qPCR定量测定不同渗透压下贝氏柯克斯体在培养周期内基因组拷贝数变化并描记生长曲线,进一步利用相差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真核细胞以及无细胞培养方法所得贝氏柯克斯体进行形态学分析,并感染BGMK细胞测定不同渗透压培养所得贝氏柯克斯体的感染性VFU。结果贝氏柯克斯体可在高渗透压条件的无生命培养基中适应性生存7 d以上,经高渗透压培养后的菌体脱水收缩且大小类似于小贝氏体,同时感染后24 h的VFU较对照组降低。结论成功建立了贝氏柯克斯体耐受高渗压脱水的研究模型,为下一步用蛋白质组学等方法研究贝氏柯克斯体在自然环境中耐受干燥脱水的遗传学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柯克斯体 Q热 渗透压 脱水 无生命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甲基转移酶3a与肺鳞癌预后的相关性及其介导肺鳞癌进展的分子机制
7
作者 周鑫 范昊 +4 位作者 王安 秦嘉沛 白怡冰 马志强 胡毅 《解放军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26-1436,共11页
目的探讨DNA甲基转移酶3a(DNMT3a)表达与肺鳞癌预后的相关性及其介导肺鳞癌进展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09年5月-2014年1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47例肺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DNM... 目的探讨DNA甲基转移酶3a(DNMT3a)表达与肺鳞癌预后的相关性及其介导肺鳞癌进展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09年5月-2014年1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47例肺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DNMT3a在肺鳞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根据肺鳞癌中DNMT3a免疫组化评分中位数分为DNMT3a高表达组(n=25)与DNMT3a低表达组(n=22),结合临床病理信息与公共生物信息学数据库进行预后相关性分析。为探索DNMT3a介导肺鳞癌进展的分子机制,采用慢病毒感染法构建DNMT3a过表达的肺鳞癌H1703细胞系,设置DNMT3a过表达组与对照组,采用功能表型实验检测两组细胞增殖、迁移的差异。构建DNMT3a过表达的裸鼠皮下肿瘤异种移植模型,设置DNMT3a过表达组与对照组(n=3),观察两组皮下移植瘤的生长。Western blotting检测两组细胞与两组皮下移植瘤中相关蛋白的表达。功能回复实验先采用c-Myc抑制剂(10058-F4)处理DNMT3a过表达细胞,EdU增殖染色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再采用RNAi-锌指E盒结合同源框1(ZEB1)慢病毒感染DNMT3a过表达细胞敲低ZEB1表达,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采用DNMT特异性抑制剂(SGI-1027)处理DNMT3a过表达组与对照组细胞,观察抑制DNMT3a后的细胞增殖及迁移。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肺鳞癌中DNMT3a免疫组化评分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001)。DNMT3a高表达与N分期、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等密切相关(P<0.05或P<0.01),DNMT3a高表达是肺鳞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功能表型实验表明,DNMT3a过表达组的克隆形成数、Edu阳性细胞比例、细胞迁移率、细胞迁移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DNMT3a过表达组裸鼠皮下移植瘤体积与重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DNMT3a过表达组细胞与皮下移植瘤的c-Myc、ZEB1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功能回复实验表明,10058-F4处理DNMT3a过表达组细胞EdU阳性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慢病毒敲低ZEB1后,DNMT3a过表达组细胞迁移数明显减少(P<0.05),而DNMT3a蛋白的表达则无明显变化(P>0.05)。此外,SGI-1027抑制DNMT3a表达后,DNMT3a过表达组与对照组克隆形成数及细胞迁移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DNMT3a高表达是肺鳞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DNMT3a可能通过上调c-Myc表达增强肺鳞癌的增殖能力,上调ZEB1表达增强肺鳞癌的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甲基转移酶3a 肺鳞状细胞癌 预后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肺癌细胞原位移植瘤小鼠模型免疫细胞的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5
8
作者 杨敏 燕翔 +4 位作者 刘锡娟 安国 丁慧荣 蔡英 葛会争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9-106,共8页
目的对肺癌原位接种的小鼠模型,设计并建立了11色的免疫细胞分类方法,对肿瘤微环境中的T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进行更加细致的分型,从而获得有关影响肿瘤细胞进展的研究手段。方法建立11色的上皮细胞、T细胞... 目的对肺癌原位接种的小鼠模型,设计并建立了11色的免疫细胞分类方法,对肿瘤微环境中的T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进行更加细致的分型,从而获得有关影响肿瘤细胞进展的研究手段。方法建立11色的上皮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和NK细胞的标志物荧光基团的搭配方案,对有免疫功能的小鼠血液样本进行鉴定。进一步原位接种PC-9细胞于裸鼠体内,通过该搭配方案分析鉴定M1型、M2型巨噬细胞,以及不同成熟程度的NK细胞。结果11色免疫细胞的搭配方案能够使各种标志物发挥到最大的荧光效应,减少荧光串色。对小鼠血液标本,通过流式细胞学分析可以得到准确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NK细胞的分类和分型。对原位移植瘤样本,能够更精准的区分肿瘤细胞和各种免疫细胞及细胞亚型。采用溶瘤病毒干预措施,发现干预后的免疫细胞各个分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原位移植瘤的模型中,该11色免疫细胞的流式荧光抗体搭配方案可以对肿瘤微环境中的多种免疫细胞进行精确分类,为研究不同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并可以应用于大量的肿瘤微环境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色流式细胞术 肺癌 原位移植 免疫微环境 免疫细胞 溶瘤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颈静脉肝穿刺活检在疑难重症肝病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田华 余强 +3 位作者 游绍莉 吕飒 刘树红 朱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874-2877,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穿刺活检(TJLB)在疑难重症肝病诊断及治疗中应用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接受TJLB的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穿刺的适应证、成功率、最终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1例患者...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穿刺活检(TJLB)在疑难重症肝病诊断及治疗中应用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接受TJLB的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穿刺的适应证、成功率、最终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1例患者中男15例,女16例。8例因肝衰竭凝血机制障碍、13例因肝硬化合并腹水、10例因肝硬化合并血小板减少(<50×10^(9)/L)不宜行经皮肝穿刺活检,符合实施TJLB适应证。TJLB穿刺成功率100%,穿刺条数2~4条。无严重不良事件。患者出院明确诊断26例(83.87%)。其中特发性门静脉高压5例,药物性肝衰竭或肝硬化9例,自身免疫性肝病5例,其他原因肝硬化或肝衰竭7例,尚不能明确病因者5例,此外,为证实诊断及决策是否肝移植患者3例。结论TJLB在疑难重症肝病诊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尚有一定局限性,临床上应注意筛选适宜患者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活组织检查 针吸 诊断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