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豆状核变性不同基因型患者的肝病表型及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元志 王福川 +6 位作者 董漪 徐志强 高银杰 闫建国 曹丽丽 冯丹妮 张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27-1632,共6页
目的 研究肝豆状核变性(WD)不同基因型患者的肝病表型及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08年8月-2023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确诊并进行基因检测的163例WD患者,收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ATP7B基因检测结果。... 目的 研究肝豆状核变性(WD)不同基因型患者的肝病表型及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08年8月-2023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确诊并进行基因检测的163例WD患者,收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ATP7B基因检测结果。根据ATP7B基因突变情况将患者分为R778L突变组和非R778L突变组;P992L突变组和非P992L突变组;截断突变组和非截断突变组。分析ATP7B基因c. 2333G>T/p. R778L突变(R778L突变)、c. 2975C>T/p. P992L突变(P992L突变)以及截断突变患者的肝病表型和临床特征。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163例WD患者均表现为不同严重程度的肝病表型,121例(74.23%)被临床诊断为慢性肝病,36例(22.09%)为失代偿期肝硬化,6例(3.68%)为暴发性WD;此外,有5例(2例慢性肝病,3例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神经系统异常。163例WD患者最常见的ATP7B基因突变为R778L突变(等位基因频率为28.2%),其次为P992L突变(等位基因频率为12.6%),截断突变的等位基因频率为11.0%。3种突变在不同肝病表型之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778L突变组的铜蓝蛋白水平显著低于非R778L突变组[0.04(0.02~0.08)g/L vs 0.08(0.03~0.13)g/L,Z=-2.889,P=0.004]。P992L组的ALT[135.0(80.5~237.0)U/L vs 80.5(36.0~173.3) U/L,Z=2.684,P=0.007]和AST[121.4(77.0~195.0)U/L vs 84.0(39.0~123.3)U/L,Z=3.388,P<0.001]均显著高于非P992L突变组。截断突变组的铜蓝蛋白[0.03(0.02~0.08)g/L vs 0.06(0.03~0.11)g/L,Z=-3.136,P=0.002]和血清铜[3.20(2.15~5.00)mg/L vs 4.20(2.60~7.50)mg/L,Z=-2.296,P=0.025]水平均显著低于非截断突变组。结论 R778L突变、P992L突变和截断突变均与WD患者的肝病表型无关;但R778L突变与较低的铜蓝蛋白水平相关,P992L突变与较高的ALT和AST水平相关,截断突变与较低的铜蓝蛋白和血清铜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基因型 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失代偿期肝硬化再代偿的临床特征及预测因素分析
2
作者 路小龙 韩琳 +8 位作者 谢欢 严立龙 马雪梅 刘冬艳 李洵 梁庆升 邹正升 古彩喆 孙颖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08-1817,共10页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相关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再代偿临床特征及转归规律,明确其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再代偿发生概率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15年1月—2023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相关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再代偿临床特征及转归规律,明确其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再代偿发生概率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15年1月—2023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病医学部收治的211例成人AIH相关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访主要终点为再代偿实现,次要终点为肝病相关死亡或肝移植。根据随访结束时患者结局,分为获得再代偿组(n=61)和持续失代偿组(n=150)。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及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通过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确定独立预测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211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5.0岁,女性占87.2%,中位随访时间44.0个月。累积再代偿率35.5%。获得再代偿组患者WBC、PLT、TBil、ALT、AST、TBA、PT、INR、SMA阳性率、MELD评分及Child-Pugh评分、激素使用率均显著高于持续失代偿组(P值均<0.05),基线年龄、并发症发生数量和死亡/肝移植率均显著少于持续失代偿组(P值均<0.05)。获得再代偿组治疗后3个月及12个月AST、TBil、INR、IgG、MELD评分与Child-Pugh评分持续改善,均显著低于持续失代偿组(P值均<0.05),而PLT、Alb水平持续上升,均显著高于持续失代偿组(P值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基线ALT(HR=1.067,95%CI:1.010~1.127,P=0.021)、IgG(HR=0.463,95%CI:0.258~0.833,P=0.010)、SMA阳性(HR=3.122,95%CI:1.768~5.515,P<0.001)及应用激素治疗(HR=20.651,95%CI:8.744~48.770,P<0.001)是发生再代偿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预测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显示良好预测效能(C指数=0.87,95%CI:0.84~0.90)。结论AIH相关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实现再代偿可显著改善预后,基线SMA阳性、ALT高水平、IgG低水平及接受激素治疗是实现再代偿的独立预测因素,由其构建的预测模型可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自身免疫性 肝硬化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对乙肝病毒相关肝细胞癌患者生存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张珊 陈松海 +5 位作者 刘妍 王春艳 付懿铭 陆荫英 纪冬 陈国凤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7-162,共6页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 纳入2008年6月-2020年12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HBV相关HCC患者833例,回顾性收集患者初次诊断HCC时的临床信息及随访资料,...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 纳入2008年6月-2020年12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HBV相关HCC患者833例,回顾性收集患者初次诊断HCC时的临床信息及随访资料,根据巴塞罗那肝癌临床(BCLC)分期进行分层,并以是否合并NAFLD分组,采用稳健逆概率处理加权法(IPTW)平衡相关临床指标,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比较NAFLD组与非NAFLD组HBV相关HCC患者的预后,研究终点为肝癌相关性死亡。结果 以BCLC分期为标准,本组833例中可切除患者465例,不可切除患者368例;可切除患者中161例(34.6%)合并NAFLD,不可切除患者中76例(20.7%)合并NAFLD。进行稳健IPT W加权后,两组间所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合并NAFLD的HBV相关HCC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非NAFLD患者,可切除NAFLD患者3、5、8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9%、82.1%、41.2%,明显高于非NAFLD患者(分别为91.1%、60.4%、13.7%,P<0.01)。Cox分析结果显示,NAFLD是生存的保护因素(HR=0.473,95%CI0.356~0.627,P<0.01)。在不可切除患者中也获得了类似的结果,合并NAFLD患者3、5、8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6.8%、53.7%、18.4%,明显高于非NAFLD患者(分别为53.0%、25.7%、2.5%,P<0.01);单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NAFLD是患者生存的保护因素(HR=0.358,95%CI 0.247~0.518,P<0.01)。结论 合并NAFLD的HBV相关HCC患者累积生存率高于未合并NAFLD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肝细胞癌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外泌体miR-122-5p表达水平与肝脏融合性坏死和纤维化转归的关系
4
作者 何权威 徐然 +3 位作者 韩葳 王思豪 陈艳 杨永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88-899,共12页
目的探讨血清外泌体微RNA(miRNA)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炎症损伤及组织学转归之间的关联。方法从6例健康者及6例CHB患者中采集外周血清,经尺寸洗脱色谱法提取外泌体。通过小RNA测序及转录组学分析,识别与肝组织炎症损伤和肝纤... 目的探讨血清外泌体微RNA(miRNA)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炎症损伤及组织学转归之间的关联。方法从6例健康者及6例CHB患者中采集外周血清,经尺寸洗脱色谱法提取外泌体。通过小RNA测序及转录组学分析,识别与肝组织炎症损伤和肝纤维化程度相关的血清外泌体miRNA,分别在脂多糖/D-氨基半乳糖诱导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四氯化碳诱导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及84例具有治疗前后两次肝活检病理评估的CHB患者中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Tukey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Dunn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血清外泌体miR-122-5p在CHB患者中异常表达,并在伴有融合性坏死及晚期肝纤维化患者中表达均下调。在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和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中,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脏miR-122-5p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值分别为0.048、0.014);与轻度肝损伤相比,伴有重度融合性坏死和晚期纤维化的肝组织中miR-122-5p的表达水平进一步显著下降(P值均<0.05)。在84例CHB患者中,伴肝组织重度融合性坏死或晚期肝纤维化患者,其血清外泌体miR-122-5p的表达显著低于轻度肝损伤患者(P值分别为<0.001、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iR-122-5p表达水平是融合性坏死(OR=0.001,95%CI:0.000~0.037,P=0.005)和肝纤维化程度(OR=0.568,95%CI:0.331~0.856,P=0.019)的独立影响因素。相较于miR-122-5p低表达患者,治疗前高水平表达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72周后其肝纤维化的逆转率更高(64.3%vs 38.1%,P=0.029)。结论CHB患者血清外泌体miR-122-5p与肝脏融合性坏死和纤维化进展密切相关,其表达水平降低可能加重肝脏融合性坏死,促进纤维化进展,并可能影响CHB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肝组织学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纤维化 坏死 外泌体 微RN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葫芦素B抑制cGAS-STING信号通路缓解银屑病小鼠皮肤损伤和炎症
5
作者 张一健 王雪婷 +8 位作者 杨扬 赵龙 涂辉阳 张译予 胡国亮 田宠 张贝贝 柏兆方 张斌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28-436,共9页
目的基于环状GMP-AMP合酶-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cGAS-STING)信号通路探索葫芦素B(CucB)对银屑病小鼠皮肤损伤和炎症的作用。方法分析基因表达数据集(GEO)数据库银屑病患者皮损与非病变皮肤的cGAS-STING信号相关基因表达特征;细胞计数CCK-... 目的基于环状GMP-AMP合酶-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cGAS-STING)信号通路探索葫芦素B(CucB)对银屑病小鼠皮肤损伤和炎症的作用。方法分析基因表达数据集(GEO)数据库银屑病患者皮损与非病变皮肤的cGAS-STING信号相关基因表达特征;细胞计数CCK-8试剂盒评估CucB的细胞毒性,Western blot法、实时定量PCR、ELISA检测不同浓度CucB处理组细胞的cGAS-STING通路相关蛋白、基因表达和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建立咪喹莫特(IMQ)诱导的BALB/c小鼠银屑病模型,设置正常组、模型组、CucB低剂量组[0.1 mg/(kg·d)]、高剂量组[0.4 mg/(kg·d)],每组5只,给药6 d后,PASI评估银屑病程度,HE染色检测皮肤损伤情况,实时定量PCR、ELISA检测炎性相关mRNA表达及炎症因子浓度。结果cGAS-STING通路在银屑病患者病变皮肤中上调,hallmark基因集功能富集分析提示上调的基因富集在炎性相关通路;CucB抑制骨髓源性巨噬细胞(BMDM)和THP-1细胞经dsDNA诱导的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STING蛋白的磷酸化,抑制THP-1细胞经dsDNA诱导的干扰素β1基因(IFNB1)、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TNF)、干扰素诱导蛋白含四肽重复序列1基因(IFIT1)、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0基因(CXCL10)、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mRNA的表达以及上清中干扰素β(IFN-β)、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的水平;CucB组小鼠的银屑病皮肤损伤及炎性浸润得到不同程度改善,ELISA结果提示CucB组炎症因子IL-6、TNF-α、IL-1β水平降低,实时定量PCR表明CucB组IL23A、IL1B、IL6、TNF和IFNB1的mRNA水平降低。结论CucB抑制dsDNA诱导的细胞cGAS-STING信号的活化;CucB显著改善银屑病小鼠皮肤损伤和炎症,潜在的分子机制可能与CucB下调cGAS-STING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葫芦素B(CucB) 银屑病 咪喹莫特(IMQ) cGAS-STING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炎症反应指数对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感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6
作者 李会 苏海滨 +8 位作者 胡瑾华 史晨辉 李晨 刘晓燕 陈婧 严立龙 彭宇辉 宁鹏 关崇丹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20-1626,共7页
目的 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合并感染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指标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医学中心住院诊疗的579例ACLF合并感染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实验室指标、并发症... 目的 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合并感染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指标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医学中心住院诊疗的579例ACLF合并感染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实验室指标、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计算SIRI值及MELD评分、MELD-Na评分和Child-Pugh评分,根据随访90 d的结果分为生存组(n=210)和死亡组(n=369)。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9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及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SIRI、MELD-Na评分、Child-Pugh评分对ACLF合并感染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根据SIRI的最佳截断值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 纳入的579例ACLF合并感染患者中,主要为HBV相关ACLF(384例,66.32%)和酒精性相关ACLF(114例,19.69%);腹腔(316例,54.58%)和肺部(133例,22.97%)为主要感染部位,90 d病死率为63.73%。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SIRI(OR=1.177,95%CI:1.117~1.239)、血氨(OR=1.009,95%CI:1.001~1.018)、MELD-Na评分(OR=1.047,95%CI:1.016~1.080)、Child-Pugh评分(OR=1.351,95%CI:1.054~1.730)、年龄(OR=1.045,95%CI:1.021~1.070)、合并肝性脑病(OR=2.269,95%CI:1.305~3.946)、合并急性肾损伤(OR=1.730,95%CI:0.990~3.023)是ACLF合并感染患者9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IRI与MELD-Na评分(r=0.282)、Child-Pugh评分(r=0.168)均呈正相关(P值均<0.001)。SIRI、MELD-Na评分、Child-Pugh评分预测患者90 d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5、0.734、0.690,SIRI的预测效能高于MELD-Na评分、Child-Pugh评分(Z值分别为4.922、6.289,P值均<0.001),SIRI的敏感度为76.7%、特异度为82.9%。在SIRI联合MELD-Na评分、Child-Pugh评分后分别提高了MELD-Na评分(0.854 vs 0.734,Z=6.899,P<0.001)、Child-Pugh评分(0.858 vs 0.690,Z=8.725,P<0.001)的预测效能。高SIRI组(SIRI≥4.08)患者90 d生存率为11.29%(36/319),明显低于低SIRI组(SIRI<4.08)患者(χ^(2)=225.24,P<0.001)。结论 SIRI是ACLF合并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良好的临床预后预测价值,能更方便、经济实惠地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炎症反应指数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同时感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整抗病毒治疗方案对慢性乙型肝炎低病毒血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7
作者 贺梦雯 杨武才 +4 位作者 王春艳 付懿铭 郭畅 王建军 纪冬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56-1061,共6页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低病毒血症(LLV)(20 IU/mL≤HBV DNA<2 000 IU/mL)患者调整治疗后原发性肝癌(PLC)发生率和肝纤维化进展的情况,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充分的证据支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7年4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低病毒血症(LLV)(20 IU/mL≤HBV DNA<2 000 IU/mL)患者调整治疗后原发性肝癌(PLC)发生率和肝纤维化进展的情况,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充分的证据支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7年4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初始接受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至少48周,并接受后续NAs调整的LLV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调整治疗48周后的病毒学应答情况分为LLV组和完全病毒学应答(CVR)组(HBV DNA<20 IU/mL),每3~6个月随访1次,观察至主要终点事件PLC发生或2024年10月。观察PLC发生率和肝纤维化进展情况,肝纤维化进展定义为FIB-4分级增加≥1级。连续变量若符合正态分布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偏态分布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PLC累积发生率,Log-rank法检验组间差异,采用Cox回归分析PLC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肝纤维化进展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30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0.0岁,男性占80.5%,调整NAs方案后治疗48周时,82.7%(254例)获得CVR,17.3%(53例)仍为LLV。LLV组的PLC发生率为30.2%,肝纤维化进展率为22.6%;CVR组的PLC发生率为13.4%,肝纤维化进展率为7.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LLV是PLC发生(HR=2.623,95%CI:1.315~5.234,P=0.006)和肝纤维化进展(OR=3.213,95%CI:1.385~7.455,P=0.007)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LLV一经诊断需积极调整治疗以提高CVR,若调整治疗后仍为LLV,需加强肝纤维化进展及PLC监测,以期早诊早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低病毒血症 核苷(酸)类似物 肝肿瘤 肝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蝥酸钠维生素B_(6)注射液对人肝癌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
8
作者 思兰兰 许文 +6 位作者 李乐 纪冬 陈雪媛 戴久增 姚增涛 陈威巍 刘妍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47-755,共9页
目的分析斑蝥酸钠维生素B_(6)注射液(SCV)对4种人肝癌细胞(SMMC-7721、Bel-7402、Huh7、HepG2)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设置未用药对照组(0μmol/L)和0.5、1、2、4、8、16、32μmol/L SCV组,处理正常肝细胞系L02,采用CCK-8法检测SCV对L02... 目的分析斑蝥酸钠维生素B_(6)注射液(SCV)对4种人肝癌细胞(SMMC-7721、Bel-7402、Huh7、HepG2)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设置未用药对照组(0μmol/L)和0.5、1、2、4、8、16、32μmol/L SCV组,处理正常肝细胞系L02,采用CCK-8法检测SCV对L02细胞的毒性作用。培养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Bel-7402、Huh7、HepG2,设置未用药对照组(0μmol/L)和2、4、8μmol/L SCV组。采用CCK-8法、平板克隆实验、Transwell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流式细胞实验分别检测SCV对4种肝癌细胞的生长增殖能力、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的核因子κB亚基p65(p65)、B细胞淋巴瘤2家族蛋白质(Bcl-2)和胱天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情况,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结果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未用药对照组(0μmol/L)比较,0.5、1、2、4、8μmol/L SCV对L02细胞无明显的毒性作用,选择2、4、8μmol/L SCV进行后续实验。与未用药对照组(0μmol/L)比较,不同浓度(2、4、8μmol/L)的SCV均可明显抑制4种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P<0.001)。平板克隆实验结果显示,与未用药对照组(0μmol/L)比较,不同浓度(2、4、8μmol/L)的SCV均可明显降低4种肝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P<0.05或P<0.01或P<0.001)。此外,Transwell和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未用药对照组(0μmol/L)比较,不同浓度(2、4、8μmol/L)的SCV可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P<0.05或P<0.01或P<0.001)。在上述结果中,SCV的抑制作用均呈浓度依赖性。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SCV可将细胞阻滞于G2/M期(P<0.05或P<0.01或P<0.001),并可明显促进细胞凋亡(P<0.05或P<0.01或P<0.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SCV可明显下调p65(P<0.05或P<0.01)和Bcl-2的表达(P<0.05),上调Caspase-3的表达(P<0.05或P<0.01)。结论SCV可明显抑制多种人肝癌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侵袭和迁移,并可阻滞细胞周期进程。SCV可能通过抑制p65、Bcl-2的表达,从而解除其对凋亡通路的抑制作用,进而激活Caspase-3促进凋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蝥酸钠维生素B_(6)注射液 人肝癌细胞系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控衰减参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脂肪变性分级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9
作者 付懿铭 王春艳 +5 位作者 李忠斌 王建军 陈松海 杨武才 陈国凤 纪冬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93-598,共6页
目的评估受控衰减参数(CAP)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肝脂肪变性分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20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住院且经肝活检明确诊断的NA FLD患者,肝活检前3 d内使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测定CAP值,计算血... 目的评估受控衰减参数(CAP)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肝脂肪变性分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20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住院且经肝活检明确诊断的NA FLD患者,肝活检前3 d内使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测定CAP值,计算血清学无创模型肝脏脂肪变性指数(HSI)、空腹三酰甘油葡萄糖乘积(TyG),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CAP、HSI、TyG与肝脂肪变性分级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CAP值的独立影响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AP值对肝脂肪变性分级的诊断效能。结果共纳入405例NAFLD患者,按肝脂肪变性病理学结果分为4类:17例无脂肪变性(S0级),75例轻度脂肪变性(S1级),163例中度脂肪变性(S2级),150例重度脂肪变性(S3级)。随着肝脂肪变性分级的升高,CAP值、谷丙转氨酶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AP、HSI、TyG与肝脂肪变性分级呈正相关(r分别为0.713、0.296、0.141,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肝脂肪变性分级是肝脏CAP值的独立影响因素。诊断试验结果显示,CAP对肝脂肪变性的诊断效能高于HSI及TyG,CAP诊断S1、S2、S3级肝脂肪变性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6、0.878、0.885,对应的最佳诊断界值分别为286、303、314 dB/m。结论CAP值能够较准确地判断NAFLD患者的肝脂肪变性分级,为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及调整提供更完整的依据,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受控衰减参数 肝脂肪变性分级 诊断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冻消融协同仑伐替尼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单抗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腾 常秀娟 +2 位作者 何权威 徐然 杨永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9-549,共11页
目的分析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是否提高冷冻消融联合仑伐替尼治疗不可切除性肝细胞癌(uHC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22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治疗的uHCC患者232例,其中128例接受冷冻消融联合... 目的分析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是否提高冷冻消融联合仑伐替尼治疗不可切除性肝细胞癌(uHC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22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治疗的uHCC患者232例,其中128例接受冷冻消融联合仑伐替尼(二联)治疗,104例接受冷冻消融联合仑伐替尼和PD-1单抗(三联)治疗,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PSM)以1∶1进行匹配,经匹配后两组各86例。评估匹配后的2组患者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定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2组间比较。绘制生存曲线,运用KaplanMeier法计算2组患者的生存率,并利用Log-rank检验比较2组差异。通过Cox回归模型计算风险比(HR)和95%置信区间(95%CI),实现预后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28个月,三联组死亡33例(38.0%),二联组死亡40例(46.0%)。三联治疗组的ORR和DCR较二联组明显增高(ORR:35.6%vs 14.5%,P=0.008;DCR:86.1%vs64.1%,P=0.003)。三联组的OS和PFS较二联组均显著提高(P值分别为0.045、0.026)。单因素和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显示治疗方案(HR=0.60,P=0.038)、AFP水平(HR=2.37,P=0.001)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方案(HR=0.65,P=0.025)、糖尿病(HR=1.94,P=0.005)、之前是否接受过局部治疗(HR=0.63,P=0.014)、远处转移(HR=0.58,P=0.009)是影响PFS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结论对于uHCC患者,冷冻消融联合仑伐替尼和PD-1单抗三联治疗较冷冻消融联合仑伐替尼二联治疗显著提高了疗效,改善患者生存情况,而且不增加不良反应事件,为优化不可切除性肝癌的治疗方案提供了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冷冻外科手术 仑伐替尼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乳糖凝集素-9(Gal-9)介导的免疫调节作用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凌珺 朱冰 +3 位作者 陈威巍 王卓然 余丽梅 游绍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3-198,共6页
半乳糖凝集素-9(Gal-9)是能够特异性识别、结合半乳糖苷的半乳糖凝集素家族成员之一。近年研究发现,Gal-9在肝脏中高水平表达,有助于维持肝内免疫稳态并在多种肝脏疾病中发挥生物学功能。本文综述了Gal-9的免疫调节功能及其在不同肝脏... 半乳糖凝集素-9(Gal-9)是能够特异性识别、结合半乳糖苷的半乳糖凝集素家族成员之一。近年研究发现,Gal-9在肝脏中高水平表达,有助于维持肝内免疫稳态并在多种肝脏疾病中发挥生物学功能。本文综述了Gal-9的免疫调节功能及其在不同肝脏疾病中的作用。Gal-9在不同肝脏疾病中通过多种途径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基于对Gal-9具体免疫调节机制和功能的研究,有助于发现Gal-9在肝脏疾病中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乳糖凝集素-9 免疫调节 肝脏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肝细胞癌患者新型双硫死亡相关预后模型
12
作者 宋铮 罗维 +1 位作者 常秀娟 杨永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22-1832,共11页
目的探讨双硫死亡基因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情况,研究双硫死亡对HCC的预后价值并构建预后模型,分析其影响HCC的生物学过程和对索拉非尼耐药的影响。方法从TCGA-LIHC数据库中收集HCC患者的m RNA表达谱和相应临床数据。利用LASSO-Cox... 目的探讨双硫死亡基因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情况,研究双硫死亡对HCC的预后价值并构建预后模型,分析其影响HCC的生物学过程和对索拉非尼耐药的影响。方法从TCGA-LIHC数据库中收集HCC患者的m RNA表达谱和相应临床数据。利用LASSO-Cox回归算法构建TCGA队列中的4基因预后预测模型。在外部数据集ICGC和GSE14520队列中验证模型的预后效能。基于癌症药物敏感性基因组学数据分析双硫死亡模型对索拉非尼治疗反应的预测作用。此外,进行GO和KEGG功能分析,以深入了解双硫死亡相关基因的生物学功能。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评估预后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研究风险评分是否独立影响患者预后。结果在TCGA队列中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7个已知的双硫死亡相关基因与HCC总生存期(OS)显著相关(P值均<0.05);进一步通过LASSO-Cox回归分析,构建双硫死亡相关的基因(DRG)预后模型,并计算风险评分(RS-DRG),RS-DRG=0.0616×GYS1表达水平+0.1528×LRPPRC表达水平+0.2683×RPN1表达水平+0.1835×SLC7A11表达水平。Log-rank检验表明双硫死亡模型中高风险评分患者的OS明显低于低风险评分患者(P<0.001)。根据多因素Cox回归结果,在TCGA和ICGC队列中,风险评分都是OS的独立预测因子(TCGA:HR=1.869,P=0.002;ICGC:HR=3.469,P=0.004)。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RS-DRG与肿瘤微环境中的多种免疫细胞类型(包括B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浸润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5)。高风险评分组患者索拉非尼IC_(50)值更低,对索拉非尼更敏感(P<0.001)。KEGG/GO富集分析显示双硫死亡风险差异基因显著富集于多种有丝分裂相关的分子功能。结论本研究构建了一种新的双硫死亡相关基因预后模型,在预测HCC预后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双硫死亡基因为靶点可能是治疗HCC的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二硫化物类 计算生物学 比例危险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HE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引起胆碱酯酶极度降低1例报告
13
作者 吕飒 朱冰 +1 位作者 徐天娇 游绍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75-2078,共4页
血清胆碱酯酶(ChE)水平对于肝脏疾病、中毒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断、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丁酰胆碱酯酶是其中重要的组成成分。BCHE基因突变可引起丁酰胆碱酯酶水平明显下降,在欧美人群报道较多,但在东方尤其中国报道较少。本研究描述了1... 血清胆碱酯酶(ChE)水平对于肝脏疾病、中毒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断、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丁酰胆碱酯酶是其中重要的组成成分。BCHE基因突变可引起丁酰胆碱酯酶水平明显下降,在欧美人群报道较多,但在东方尤其中国报道较少。本研究描述了1例35岁男性因ChE水平极度降低被误诊为有机磷农药中毒并给予解毒治疗,但经过多项生化检查排除,最终通过基因全外显子测序及Sanger测序,确认为BCHE基因2号外显子存在c.1027dup和c.401dup两处复合杂合突变,所致的遗传性丁酰胆碱酯酶缺乏症是其外周血ChE水平极度降低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酰胆碱酯酶 BCHE基因 遗传性疾病 先天性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内胆管细胞癌切除术患者的预后分析
14
作者 于书敏 常秀娟 +4 位作者 谷月月 贾晓东 黄加干 宫嫚 曾珍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34-1143,共10页
目的 探讨术前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阴性的HBV相关性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的预后。方法 收集2010年10月-2017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接受手术切除的97例I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分为HBV相关性ICC(H... 目的 探讨术前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阴性的HBV相关性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的预后。方法 收集2010年10月-2017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接受手术切除的97例I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分为HBV相关性ICC(HBV-ICC)组(n=62)与非HBV相关性ICC(Con-ICC)组(n=35)。其中,HBV-ICC组包括HBV表面抗原阳性(HBsAg+)且HBV核心抗体阳性(HBcAb+)患者34例,HBsAg-且HBcAb+患者28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Con-ICC与HBV-ICC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术后无复发生存期(RFS)差异,以及Con-ICC、HBsAg-/HBcAb+HBV-ICC与HBsAg+/HBcAb+HBV-ICC患者的OS和RFS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性别、年龄、致病因素、有无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糖类抗原19-9(CA199)、甲胎蛋白(AFP)、谷氨酰胺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肿瘤大小、肿瘤数目、肿瘤分化、有无微血管侵犯、有无淋巴结转移、肝切除范围、有无胆囊切除和有无后续治疗等指标中影响患者OS、RFS及术后早期复发的因素。结果 97例中位年龄56岁,其中男79例(81.4%);中位随访时间92.2个月,其中88例(90.7%)复发,73例(75.3%)死亡。HBV相关病因及CA199>37 k U/L是ICC患者术后OS(HR=0.45,95%CI 0.26~0.77,P=0.003;HR=2.10,95%CI 1.24~3.57,P=0.006)、RFS(HR=0.43,95%CI 0.27~0.68,P<0.001;HR=1.78,95%CI 1.12~2.81,P=0.014)及早期复发(HR=0.42,95%CI 0.26~0.70,P=0.001;HR=2.02,95%CI 1.20~3.39,P=0.008)的独立影响因素。AJCC分期Ⅲ期是ICC术后RFS(HR=1.81,95%CI 1.04~3.14,P=0.037)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发肿瘤是ICC患者术后RFS及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3,95%CI 1.07~2.77,P=0.024;HR=1.90,95%CI 1.12~3.24,P=0.017)。HBsAg-/HBcAb+HBV-ICC患者与Con-ICC患者的OS、RFS及早期复发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sAg+/HBcAb+是ICC患者术后OS(HR=0.32,95%CI 0.16~0.62,P=0.001)、RFS(HR=0.32,95%CI 0.18~0.55,P<0.001)及早期复发(HR=0.29,95%CI 0.15~0.54,P<0.001)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术前HBV-DNA阴性HBV-ICC患者的预后优于Con-ICC患者。HBsAg-/HBcAb+HBV-ICC患者的预后较HBsAg+/HBcAb+HBV-ICC患者差,而与Con-ICC患者预后相似。应重视对HBV-ICC患者的术后分层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细胞癌 乙型肝炎病毒 早期复发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默减数分裂内切酶1(EME1)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机制
15
作者 陈椿 王可欣 +4 位作者 贺梦雯 李乐 王春艳 刘妍 纪冬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2-988,共7页
目的探讨减数分裂内切酶1(EME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筛选TCGA数据库肝癌样本中的差异表达基因。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分析EME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丰度。通过短发夹RNA(shRNA)构建慢病毒并感染... 目的探讨减数分裂内切酶1(EME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筛选TCGA数据库肝癌样本中的差异表达基因。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分析EME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丰度。通过短发夹RNA(shRNA)构建慢病毒并感染BEL-7404细胞干扰EME1基因表达,分为沉默组(shEME1)和对照组(shCtrl)。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检测两组EME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Celigo计数法及MTT活性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Caspase3/7活性检测细胞凋亡。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TCGA结果显示EME1的mRNA表达水平在肝癌组织中是癌旁组织的18.9倍(114.5±153.0 vs 8.0±7.2,t=5.00,P<0.001);EME1的蛋白表达水平在肝癌组织中是癌旁组织的7.0倍(免疫组化检测,8.4±2.6 vs 1.2±0.4,t=7.55,P<0.001)和2.5倍(Western Blot检测,249.0%±35.5%vs 100.0%±77.8%,t=3.02,P<0.05)。慢病毒感染后,相对于对照组,沉默组EME1的mRNA表达水平下降了29.9%(29.9%±0.9%vs 100.0%±3.6%,t=32.82,P<0.00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了35.7%(35.7%±14.9%vs 100.0%±28.9%,t=3.42,P<0.05);细胞计数下降了45.1%(4053±167 vs 8988±477,t=16.91,P<0.001)、细胞活性下降至66.9%(0.518±0.046 vs 0.774±0.022,t=8.74,P<0.001)及细胞克隆形成能力下降至29.0%(75±6 vs 260±9,t=28.92,P<0.001)。与对照组比较,沉默组G1期细胞(49.9%vs 44.0%,t=8.96,P<0.001)比例增多,G2/M期(15.9%vs 17.9%,t=9.13,P<0.001)与S期(34.2%vs 38.1%,t=6.91,P<0.001)的细胞比例减少;Caspase3/7活性增强了1.5倍(145.8%±5.9%vs 100.0%±2.3%,t=12.50,P<0.001)。结论EME1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沉默EME1基因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减数分裂内切酶1 RNA 小分子干扰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数分裂内切酶1高表达对肝细胞癌预后的影响
16
作者 王可欣 陈椿 +6 位作者 贺梦雯 李乐 刘妍 王洪波 王春艳 赵景民 纪冬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3-650,共8页
目的探讨减数分裂内切酶1(EME1)的高表达对肝细胞癌(HCC)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癌症和肿瘤基因图谱(TCGA)数据库及高通量基因表达(GEO)数据库,对HCC肿瘤与非肿瘤组织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并进行生存分析。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2014... 目的探讨减数分裂内切酶1(EME1)的高表达对肝细胞癌(HCC)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癌症和肿瘤基因图谱(TCGA)数据库及高通量基因表达(GEO)数据库,对HCC肿瘤与非肿瘤组织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并进行生存分析。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行肝癌切除术的80例患者的病理组织样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ME1的表达情况,进行生存分析,评估EME1对肝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影响;采用基因富集分析预测EME1在HCC中的功能。结果TCGA数据库筛选出371例HCC癌组织及50例非肿瘤组织样本,分析显示EME1 mRNA在HCC癌组织中明显高表达。筛选GEO数据库中的107例样本(包括70例HCC癌组织,37例非肿瘤组织),癌组织的EME1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非肿瘤组织(P<0.05)。生存分析显示EME1高表达组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44.1%vs.53.0%,P<0.05)。免疫组化结果半定量分析显示,EME1高表达组的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32.8%vs.45.0%,P<0.0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EME1高表达[风险比(HR)=2.234,95%CI 1.073~4.649,P=0.032]和中国肝癌分期(CNLC)高分期(HR=4.317,95%CI 1.799~10.359,P=0.001)是影响HCC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ME1在HCC组织中高表达,并与HCC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可作为HCC治疗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减数分裂内切酶1 免疫组化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Midkine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17
作者 谷月月 于书敏 +4 位作者 常秀娟 高旭东 黄加干 贾晓东 曾珍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28-1437,共10页
目的研究中期因子(MDK)在胆管癌(CCA)中的表达及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探索MDK可能影响CCA进展的机制。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获取CCA样本数据信息,分析MDK在癌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使用基因表... 目的研究中期因子(MDK)在胆管癌(CCA)中的表达及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探索MDK可能影响CCA进展的机制。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获取CCA样本数据信息,分析MDK在癌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使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8年6月—2021年9月经手术切除的11例CC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验证。通过STRING和Cytoscape构建蛋白互作网络,使用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数据库(KEGG)进行富集分析,探讨MDK相关基因所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和肿瘤相关通路。此外,应用TIMER和TISIDB数据库分析CCA肿瘤组织中MDK的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两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比较TCGA数据库中CCA患者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DK的表达水平,非配对分析结果和配对分析结果均显示,MDK在CCA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值均<0.001);对纳入的11例CCA患者肿瘤组织及其配对癌旁组织标本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MDK在CCA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配对癌旁组织(P<0.01)。MDK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45)和血管侵犯(P=0.044)有关。生存分析显示,MDK高表达的CCA患者总生存期(χ^(2)=5.30,P=0.028)及疾病特异性生存期(χ^(2)=6.25,P=0.019)均明显短于MDK低表达的患者。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MDK表达相关的30个基因与泛素介导的蛋白质水解过程密切相关,并影响CCA患者预后;TIMER分析结果显示,MDK表达与B淋巴细胞(r=0.356,P=0.0356)和树突状细胞(r=0.409,P=0.0147)在肿瘤组织微环境中的浸润呈正相关;TISIDB分析结果显示,MDK表达水平与CXCL16(r=0.465,P=0.00467)呈正相关,与CXCL12(r=-0.389,P=0.0197)及CXCR5(r=-0.393,P=0.0185)呈负相关;与免疫检查点调节剂VTCN1(r=-0.393,P=0.0183)、LTA(r=-0.380,P=0.0227)和PVR(r=-0.350,P=0.0373)呈负相关。结论MDK高表达提示CCA患者预后不佳,MDK有潜力成为预测CCA患者预后的分子标志物,其可能通过调控泛素介导的蛋白质水解过程及调控B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浸润促进CCA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上皮癌 中期因子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急诊套扎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8
作者 贺庆娟 房英霞 +1 位作者 刘旭臣 李忠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01-1805,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急诊套扎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90例行急诊食管静脉套扎术治疗的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根据患者随访1年时有无再出血,分为再出... 目的探讨影响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急诊套扎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90例行急诊食管静脉套扎术治疗的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根据患者随访1年时有无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各145例。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筛选出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急诊食管静脉套扎术后再出血的独立相关因素,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获得预测再出血概率的指标并建立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血小板计数(PLT)(t=-1.888,P=0.047)、Child-Pugh评分(χ^(2)=5.975,P=0.049)、白蛋白(Alb)水平(t=-2.229,P=0.029)、脾静脉直径(DSV)(t=3.808,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评分[比值比(OR)=0.280,95%CI:0.108~0.729,P=0.009]、DSV(OR=1.549,95%CI:1.197~2.005,P=0.001)和Alb(OR=0.832,95%CI:0.729~0.949,P=0.006)是食管静脉套扎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3个因素联合建立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796,敏感度为83.7%,特异度为74.5%,界值为-0.086。结论Child-Pugh评分、Alb水平、DSV为急诊食管静脉套扎术后再出血的独立相关因素,三者联合预测再出血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出血 二级预防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爽 刘哲睿 +1 位作者 赵琦 陆荫英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19-1029,共11页
原发性肝癌具有起病隐匿以及早期诊断困难等特点,治疗手段有限且效果不佳。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是经基因编辑修饰的T淋巴细胞识别肿瘤特异性抗原并活化T淋巴细胞,发挥肿瘤杀伤作用。CAR-T细胞疗法治疗血液肿瘤取得重大进展,近年... 原发性肝癌具有起病隐匿以及早期诊断困难等特点,治疗手段有限且效果不佳。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是经基因编辑修饰的T淋巴细胞识别肿瘤特异性抗原并活化T淋巴细胞,发挥肿瘤杀伤作用。CAR-T细胞疗法治疗血液肿瘤取得重大进展,近年来在实体瘤领域也有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尽管CAR-T细胞治疗技术已经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五代,但在实体瘤领域仍存在诸多挑战。本文将对CAR-T细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机制以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的综述,包括目前CAR-T细胞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癌主要的靶点GPC3、AFP、MUC1、NKG2D等,CAR-T细胞治疗与溶瘤病毒,逐渐兴起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联合治疗,以及对以上靶点以及治疗方式的生物学研究、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回顾,并对CAR-T细胞治疗原发性肝癌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措施进行汇总。为未来CAR-T细胞疗法在肝癌领域的临床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合抗原受体 T淋巴细胞 肝细胞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TBil水平的合理界值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红敏 童晶晶 +6 位作者 许祥 陈婧 刘子凤 陈静 苏海滨 刘晓燕 胡瑾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48-1052,共5页
目的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合理胆红素诊断阈值,以期更为精准地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08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1232例HBV-ACLF患者,根据基线血清TBil水平分为A组(TBil<205.2μmol... 目的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合理胆红素诊断阈值,以期更为精准地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08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1232例HBV-ACLF患者,根据基线血清TBil水平分为A组(TBil<205.2μmol/L)和B组(TBil≥205.2μmol/L),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及28 d、90 d、1年及3年生存情况。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使用Kaplan-Meier法分析2组患者的生存率,并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2组间年龄(t=3.188,P=0.001)、男性(χ^(2)=33.833,P<0.001)、肝衰竭分型(χ^(2)=39.987,P<0.001)、WBC(Z=6.586,P<0.001)、HGB(Z=4.272,P<0.001)、PLT(Z=3.680,P<0.001)、Cr(Z=4.505,P<0.001)、TC(Z=8.644,P<0.001)、Na(Z=2.335,P=0.020)、白蛋白(Z=2.592,P=0.010)、HBV DNA(Z=3.703,P<0.001)、MELD评分(Z=11.828,P<0.001)、MELD-Na评分(Z=8.410,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基线时2组间腹水、GIB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036、4.342,P值均<0.05)。28 d内最常见的新发并发症是感染,其次为HE,2组间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94,P<0.05)。A组和B组HBV-ACLF患者28 d无移植病死率分别为21.2%和29.5%[HR=1.473(95%CI:1.151~1.886),P=0.005],均符合ACLF患者短期高死亡率的临床特征(>15%)。尽管两组患者长期病死率存在差异,但生存曲线显示,两组患者无移植病死率在90 d后均无显著上升。结论在INR≥1.5的前提下,不建议将HBV-ACLF诊断标准中TBil水平的界值提高至205.2μmol/L,确保更多ACLF患者早期诊断,从而获得更多救治机会,尽可能实现早期诊断增加救治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乙型肝炎病毒 胆红素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