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药物和草药和膳食补充剂(herbal and dietary supplement,HDS)等广泛使用,社会各方对药物性肝损伤(DILI)关注度逐年凸显。尽管大部分DILI患者停用导致肝损伤的药物后可恢复,但仍有>10%的患者进展为慢性肝损伤、急性肝衰竭(ALF),...随着药物和草药和膳食补充剂(herbal and dietary supplement,HDS)等广泛使用,社会各方对药物性肝损伤(DILI)关注度逐年凸显。尽管大部分DILI患者停用导致肝损伤的药物后可恢复,但仍有>10%的患者进展为慢性肝损伤、急性肝衰竭(ALF),甚则死亡。此外,DILI也是药物研发及其上市后采取监管措施的主要原因。展开更多
目的从西药肝损伤和中药肝损伤2个维度对目前诊断药物性肝损伤的3种常用诊断方法进行临床适用性分析,并比较其特征及差异。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2月入住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非中西药联合应用的急性药物性肝...目的从西药肝损伤和中药肝损伤2个维度对目前诊断药物性肝损伤的3种常用诊断方法进行临床适用性分析,并比较其特征及差异。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2月入住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非中西药联合应用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28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中药肝损伤187例,西药肝损伤102例。分别应用整合证据链(IEC)、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价法(RUCAM)、结构化专家观点程序(SEOP)3种诊断方法对289例患者进行诊断,收集患者急性起病时的一般资料、潜伏期、详细服药情况、实验室指标ALT、AST、GGT、ALP、TBil等。统计分析3种诊断方法分别对西药肝损伤和中药肝损伤病例诊断结果评定的一致性和各自适用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西药肝损伤与中药肝损伤的临床肝损伤类型均以肝细胞型为主(81.4%、74.3%),实验室指标表现为有更高的ALT和AST水平。应用IEC、RUCAM、SEOP分别对西药肝损伤病例进行诊断,临床诊断率依次为65.7%、100%、63.7%;西药肝损伤构成比依次是23.2%、35.3%和22.5%。再依次对中药肝损伤病例进行诊断,临床诊断率分别为47.6%、100%、29.9%;中药肝损伤构成比分别为30.8%、64.7%、19.4%。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在诊断西药肝损伤病例时,除IEC与SEOP评价结果存在一致性外(Kappa=0.785,P<0.05),RUCAM vs IEC(Kappa=0.149,P>0.05)和RUCAM vs SEOP(Kappa=0.117,P>0.05)的一致性评定结果均较差。在诊断中药肝损伤时,RUCAM vs SEOP(Kappa=0.066,P>0.05)的一致性评定结果较差,而RUCAM vs IEC(Kappa=0.026,P<0.05)和IEC vs SEOP(Kappa=0.437,P<0.05)评价结果存在一致性。结论IEC对西药肝损伤和中药肝损伤均有较好的适用性,IEC与SEOP在诊断西药肝损伤时存在一致性,虽然在诊断中药肝损伤病例结果间也存在一致性,但一致性水平较低。RUCAM与另2种诊断方法评定结果的一致性均较差。临床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进行诊断时,应综合运用IEC、RUCAM和SEOP,以便更准确地判断药物与肝损伤之间因果关系。展开更多
目的总结儿童肝炎伴发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和临床特征,分析其进展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7月—2020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病医学部肝病科因肝功异常住院的≤18岁患儿2944例,统计病程中新发血象...目的总结儿童肝炎伴发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和临床特征,分析其进展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7月—2020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病医学部肝病科因肝功异常住院的≤18岁患儿2944例,统计病程中新发血象中性粒细胞减少(<1.5×10^(9)/L)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病情转归,分析其进展为AA的危险因素。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944例以肝功能异常入院的儿童中38例为肝炎伴发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3%。68.4%(26/38)为药物性肝损伤、2.6%(1/38)为自身免疫性肝炎、28.9%(11/38)为不明原因肝损伤。血液异常表现为粒细胞减少症21.1%(8/38),粒细胞减少+三系下降47.4%(18/38),粒细胞缺乏症7.9%(3/38),粒细胞缺乏+三系下降23.7%(9/38)。骨髓细胞学检查,14例(36.8%)诊断为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HAAA),24例(63.2%)为非HAAA。HAAA组与非HAAA组的CD4^(+)(8.5%vs 17%,P=0.008)、CD4^(+)/CD8^(+)(0.17 vs 0.47,P=0.01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D4^(+)下降为HAAA发生的危险因素(OR=0.009,95%CI:0-0.838,P<0.05)。38例患儿均常规保肝、降酶、退黄治疗。14例HAAA患儿中6例免疫抑制剂治疗,7例异基因骨髓移植,血象逐渐恢复,1例因重型AA死亡;24例非HAAA患儿中23例经治疗血象逐渐恢复正常,1例因急性肝衰竭死亡。结论儿童肝炎伴发粒细胞减少需警惕AA,尤以药物性或不明原因多见,其中CD4^(+)下降可作为AA的预测因子。展开更多
文摘随着药物和草药和膳食补充剂(herbal and dietary supplement,HDS)等广泛使用,社会各方对药物性肝损伤(DILI)关注度逐年凸显。尽管大部分DILI患者停用导致肝损伤的药物后可恢复,但仍有>10%的患者进展为慢性肝损伤、急性肝衰竭(ALF),甚则死亡。此外,DILI也是药物研发及其上市后采取监管措施的主要原因。
文摘目的从西药肝损伤和中药肝损伤2个维度对目前诊断药物性肝损伤的3种常用诊断方法进行临床适用性分析,并比较其特征及差异。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2月入住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非中西药联合应用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28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中药肝损伤187例,西药肝损伤102例。分别应用整合证据链(IEC)、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价法(RUCAM)、结构化专家观点程序(SEOP)3种诊断方法对289例患者进行诊断,收集患者急性起病时的一般资料、潜伏期、详细服药情况、实验室指标ALT、AST、GGT、ALP、TBil等。统计分析3种诊断方法分别对西药肝损伤和中药肝损伤病例诊断结果评定的一致性和各自适用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西药肝损伤与中药肝损伤的临床肝损伤类型均以肝细胞型为主(81.4%、74.3%),实验室指标表现为有更高的ALT和AST水平。应用IEC、RUCAM、SEOP分别对西药肝损伤病例进行诊断,临床诊断率依次为65.7%、100%、63.7%;西药肝损伤构成比依次是23.2%、35.3%和22.5%。再依次对中药肝损伤病例进行诊断,临床诊断率分别为47.6%、100%、29.9%;中药肝损伤构成比分别为30.8%、64.7%、19.4%。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在诊断西药肝损伤病例时,除IEC与SEOP评价结果存在一致性外(Kappa=0.785,P<0.05),RUCAM vs IEC(Kappa=0.149,P>0.05)和RUCAM vs SEOP(Kappa=0.117,P>0.05)的一致性评定结果均较差。在诊断中药肝损伤时,RUCAM vs SEOP(Kappa=0.066,P>0.05)的一致性评定结果较差,而RUCAM vs IEC(Kappa=0.026,P<0.05)和IEC vs SEOP(Kappa=0.437,P<0.05)评价结果存在一致性。结论IEC对西药肝损伤和中药肝损伤均有较好的适用性,IEC与SEOP在诊断西药肝损伤时存在一致性,虽然在诊断中药肝损伤病例结果间也存在一致性,但一致性水平较低。RUCAM与另2种诊断方法评定结果的一致性均较差。临床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进行诊断时,应综合运用IEC、RUCAM和SEOP,以便更准确地判断药物与肝损伤之间因果关系。
文摘目的总结儿童肝炎伴发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和临床特征,分析其进展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7月—2020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病医学部肝病科因肝功异常住院的≤18岁患儿2944例,统计病程中新发血象中性粒细胞减少(<1.5×10^(9)/L)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病情转归,分析其进展为AA的危险因素。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944例以肝功能异常入院的儿童中38例为肝炎伴发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3%。68.4%(26/38)为药物性肝损伤、2.6%(1/38)为自身免疫性肝炎、28.9%(11/38)为不明原因肝损伤。血液异常表现为粒细胞减少症21.1%(8/38),粒细胞减少+三系下降47.4%(18/38),粒细胞缺乏症7.9%(3/38),粒细胞缺乏+三系下降23.7%(9/38)。骨髓细胞学检查,14例(36.8%)诊断为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HAAA),24例(63.2%)为非HAAA。HAAA组与非HAAA组的CD4^(+)(8.5%vs 17%,P=0.008)、CD4^(+)/CD8^(+)(0.17 vs 0.47,P=0.01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D4^(+)下降为HAAA发生的危险因素(OR=0.009,95%CI:0-0.838,P<0.05)。38例患儿均常规保肝、降酶、退黄治疗。14例HAAA患儿中6例免疫抑制剂治疗,7例异基因骨髓移植,血象逐渐恢复,1例因重型AA死亡;24例非HAAA患儿中23例经治疗血象逐渐恢复正常,1例因急性肝衰竭死亡。结论儿童肝炎伴发粒细胞减少需警惕AA,尤以药物性或不明原因多见,其中CD4^(+)下降可作为AA的预测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