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和宁夏地区2家医院临床分离气单胞菌属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1
作者 陶佳 陈素明 +7 位作者 王文 李刚 王欢 王亮 马婷婷 曲芬 贾伟 王利茹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07-1113,共7页
目的了解北京和宁夏地区2家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和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临床分离气单胞菌属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和防控气单胞菌属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22年间2家医院临床分离气单胞菌属感染患者的... 目的了解北京和宁夏地区2家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和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临床分离气单胞菌属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和防控气单胞菌属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22年间2家医院临床分离气单胞菌属感染患者的年龄、性别、菌种分布、标本类型分布和耐药率等,使用Whonet5.6软件和Graphpad Prism 8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年间2家医院分离气单胞菌属细菌共541株,分别为198株和343株,感染患者均是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多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2家医院检出的气单胞菌属中均以嗜水气单胞菌为主,其次为豚鼠气单胞菌、维隆气单胞菌温和亚种,其他检出的菌种包括维隆气单胞菌维隆亚种、杀鲑气单胞菌和斑点气单胞菌。541株气单胞菌的标本来源主要为胆汁和血液,分别占31.98%和19.78%,其他标本类型包括痰液、引流液、分泌物等。2家医院气分离单胞菌属的标本类型有统计学差异,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前五位的标本类型为血液、粪便、腹水、胆汁和引流液,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标本类型主要为胆汁、痰液、分泌物、引流液、血液。气单胞菌属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低,3种气单胞菌均未检测到阿米卡星耐药的菌株。豚鼠气单胞菌对头孢类及单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明显高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结论2家医院检出的气单胞菌属的菌种组成类似,但在临床分布及耐药性间均存在差异性,每个医院都需要监测本地区气单胞菌的流行情况及耐药性,为气单胞菌的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单胞菌属 菌种分布 临床分布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肺部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雨晴 肖英琪 +1 位作者 罗晶 李伯安 《生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3,共8页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属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成员之一。EGFR广泛分布于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包括皮肤、肺、肝、肾等,它通过激活JAK/STAT、MAPK/ERK以及PI3K/AKT等关键...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属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成员之一。EGFR广泛分布于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包括皮肤、肺、肝、肾等,它通过激活JAK/STAT、MAPK/ERK以及PI3K/AKT等关键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内环境稳态。此外,EGFR可以被生长因子、G蛋白偶联受体等发出的信号激活,参与体内免疫和炎症反应等过程,进而调控多种疾病的病理进程。近年来研究表明EGFR与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以及肺炎等大部分肺部疾病相关,因此,本文就EGFR在肺部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肺部疾病 受体酪氨酸激酶 反式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67例儿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转氨酶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活动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3
作者 赵丹 蒋丽娜 +3 位作者 刘树红 魏海燕 鲍春梅 赵景民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62-1067,共6页
目的通过比较儿童慢性乙型肝炎(pCHB)患者血清转氨酶水平及其比值与肝组织炎症程度之间的关系,为pCHB患者治疗优势人群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0年1月—2022年8月入院且未经抗病毒治疗的pCHB患者1267... 目的通过比较儿童慢性乙型肝炎(pCHB)患者血清转氨酶水平及其比值与肝组织炎症程度之间的关系,为pCHB患者治疗优势人群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0年1月—2022年8月入院且未经抗病毒治疗的pCHB患者1267例,分析患者的人口学特征、血常规、血生化、HBV血清学标志物和肝穿刺活检资料。根据肝穿刺活检炎症程度,将患者分为无或轻度炎症活动组(G0~G1)和显著炎症活动组(G2~G4),比较各组的血清转氨酶及其比值水平,分析其与pCHB患者肝脏炎症程度的相关性。同时,按照不同年龄分层,分析在不同年龄亚组中血清转氨酶水平与肝组织炎症程度的关系。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结果1267例pCHB患者中G0~G1组468例(36.9%),G2~G4组799例(63.1%)。两组相比,AST、ALT、AST/ALT、GG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HBeAg定量、低密度脂蛋白、血小板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肝脏炎症活动程度与血小板、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呈负相关(P值均<0.05),与GG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以及HBeAg滴度呈正相关(P值均<0.05),但与患者血清ALT、AST、AST/ALT比值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在0~12岁组、13~18岁男性组及13~18岁女性组患者中,肝脏炎症程度随着血清ALT、AST表达水平升高而加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0~12岁组AST/ALT>1与AST/ALT≤1相比,肝脏显著炎症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267例中ALT<2倍正常值上限(ULN)的患者447例(35.28%),其中G≥2有196例(43.85%),占所有入组患儿的15.47%。结论pCHB患者肝脏炎症活动程度与血清ALT、AST、AST/ALT比值无显著相关,血清转氨酶水平不能真实反映转氨酶<2×ULN的pCHB患者肝脏炎症活动;在临床实践中,针对转氨酶<2×ULN的患儿,建议行肝穿刺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是否抗病毒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转氨酶类 活组织检查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袭性酵母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抗生素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欢 陈素明 +2 位作者 李霞 崔恩博 鲍春梅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95-1100,共6页
目的研究侵袭性酵母菌菌种分布,临床特征及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抗真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2—2023年期间分离自无菌部位的酵母菌810株,对感染标本类型、基础疾病和药物敏感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 目的研究侵袭性酵母菌菌种分布,临床特征及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抗真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2—2023年期间分离自无菌部位的酵母菌810株,对感染标本类型、基础疾病和药物敏感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10株酵母菌株以白念珠菌为主(53.33%),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的构成比分别为19.26%和12.47%。最常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标本类型是腹水(30.00%),其次是中段尿(25.80%)。感染人群以5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居多,肝炎肝硬化和恶性肿瘤患者为酵母菌易感人群。白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为98.84%。近平滑念珠菌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为90.24%~97.56%。热带念珠菌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最低(58.97%~73.72%)。结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首要病原菌是白念珠菌,其次是热带念珠菌。白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有较好的药物敏感性;热带念珠菌对三唑类的药物敏感性下降;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侵袭性感染 临床特征 抗生素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至2021年血液病住院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好莲 曾利军 +5 位作者 徐建民 蒋虔 杨哲 李伯安 李波 尹秀云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00-1004,共5页
目的: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病住院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9年至2021年血液病和非血液病住院患者送检的血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用VITEK-2微生物分析仪进行微生... 目的: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病住院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9年至2021年血液病和非血液病住院患者送检的血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用VITEK-2微生物分析仪进行微生物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血液病患者血培养阳性标本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71.2%),其次是革兰阳性菌(26.8%)、真菌(2.0%);主要病原菌有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主要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率较高;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率较高;葡萄球菌属未发现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和利奈唑胺耐药株;分离的真菌对二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的敏感率高。对血液病和非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菌进行比较,发现血液病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构成比高于非血液病患者,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明显低于非血液病患者(P<0.05)。血液病患者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等的耐药率高于非血液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非血液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革兰阴性菌是引起本院血液病住院患者血流感染最主要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与本院非血液病患者病原菌分布结果大致相同。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高,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率高。本研究发现血液病患者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等的耐药率高于非血液病患者,在临床诊治中应加强对碳青霉烯类药物和喹诺酮类药物的关注和监控,及时进行病原菌和耐药性监测、正确选用抗菌药物、及早控制血流感染,对预后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感染 血液病 病原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证据链、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价法、结构化专家观点程序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效用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何婷婷 梁庆升 +7 位作者 王丽苹 梁龙鑫 李筱涵 崔延飞 景婧 柏兆方 宫嫚 王睿林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1-147,共7页
目的从西药肝损伤和中药肝损伤2个维度对目前诊断药物性肝损伤的3种常用诊断方法进行临床适用性分析,并比较其特征及差异。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2月入住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非中西药联合应用的急性药物性肝... 目的从西药肝损伤和中药肝损伤2个维度对目前诊断药物性肝损伤的3种常用诊断方法进行临床适用性分析,并比较其特征及差异。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2月入住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非中西药联合应用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28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中药肝损伤187例,西药肝损伤102例。分别应用整合证据链(IEC)、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价法(RUCAM)、结构化专家观点程序(SEOP)3种诊断方法对289例患者进行诊断,收集患者急性起病时的一般资料、潜伏期、详细服药情况、实验室指标ALT、AST、GGT、ALP、TBil等。统计分析3种诊断方法分别对西药肝损伤和中药肝损伤病例诊断结果评定的一致性和各自适用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西药肝损伤与中药肝损伤的临床肝损伤类型均以肝细胞型为主(81.4%、74.3%),实验室指标表现为有更高的ALT和AST水平。应用IEC、RUCAM、SEOP分别对西药肝损伤病例进行诊断,临床诊断率依次为65.7%、100%、63.7%;西药肝损伤构成比依次是23.2%、35.3%和22.5%。再依次对中药肝损伤病例进行诊断,临床诊断率分别为47.6%、100%、29.9%;中药肝损伤构成比分别为30.8%、64.7%、19.4%。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在诊断西药肝损伤病例时,除IEC与SEOP评价结果存在一致性外(Kappa=0.785,P<0.05),RUCAM vs IEC(Kappa=0.149,P>0.05)和RUCAM vs SEOP(Kappa=0.117,P>0.05)的一致性评定结果均较差。在诊断中药肝损伤时,RUCAM vs SEOP(Kappa=0.066,P>0.05)的一致性评定结果较差,而RUCAM vs IEC(Kappa=0.026,P<0.05)和IEC vs SEOP(Kappa=0.437,P<0.05)评价结果存在一致性。结论IEC对西药肝损伤和中药肝损伤均有较好的适用性,IEC与SEOP在诊断西药肝损伤时存在一致性,虽然在诊断中药肝损伤病例结果间也存在一致性,但一致性水平较低。RUCAM与另2种诊断方法评定结果的一致性均较差。临床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进行诊断时,应综合运用IEC、RUCAM和SEOP,以便更准确地判断药物与肝损伤之间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性与药物性肝损伤 诊断 疾病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癌基因Foxo1和PTEN在小鼠NK细胞淋巴瘤发生中的作用探索 被引量:3
7
作者 姜艳 廖辉阳 +4 位作者 杨秋实 程洋 胡雅宁 袁顺宗 苏航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39-444,共6页
目的:探索抑癌基因Foxo1和PTEN在小鼠NK细胞淋巴瘤发生过程中是否发挥关键作用。方法:利用NKp46-iCre小鼠分别与Foxo1fl/fl、PTENfl/fl小鼠交配,得到NKp46-iCre;Foxo1fl/flPTENfl/fl(Foxo1△NKPTEN△NK)小鼠,即NK细胞内特异性敲除Foxo1... 目的:探索抑癌基因Foxo1和PTEN在小鼠NK细胞淋巴瘤发生过程中是否发挥关键作用。方法:利用NKp46-iCre小鼠分别与Foxo1fl/fl、PTENfl/fl小鼠交配,得到NKp46-iCre;Foxo1fl/flPTENfl/fl(Foxo1△NKPTEN△NK)小鼠,即NK细胞内特异性敲除Foxo1和PTEN的小鼠,连续观察小鼠的生长发育和成瘤情况;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内Foxo1和PTEN双基因缺失后小鼠主要淋巴器官内的NK细胞的比例变化;利用B16F10恶性黑色素瘤移植瘤小鼠模型观察小鼠NK细胞内Foxo1和PTEN双基因缺失后对NK细胞的肿瘤免疫监视功能的影响。结果:成功建立了NK细胞特异性Foxo1和PTEN双基因缺失小鼠模型,连续观察小鼠46周,与对照组小鼠(Foxo1fl/fl PTENfl/fl)相比,小鼠生长未见明显异常,未形成自发性肿瘤。与对照组小鼠相比,Foxo1△NKPTEN△NK小鼠的外周血、淋巴结、骨髓、脾脏中NK细胞的比例无明显变化(PB:4.76%±0.46%vs 4.17%±0.64%)(P>0.05,n=8);(BM:1.13%±0.23%vs 1.31%±0.10%)(P>0.05,n=8);(LN:0.50%±0.10%vs 0.85%±0.20%)(P>0.05,n=8);(SP:4.41%±0.65%vs 3.5%±0.24%)(P>0.05,n=8)。B16F10恶性黑色素瘤移植瘤小鼠模型建立后,与对照组小鼠(Foxo1fl/fl PTENfl/fl)相比,Foxo1△NKPTEN△NK小鼠的生存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n=13)。结论:抑癌基因Foxo1、PTEN在小鼠NK细胞淋巴瘤发生过程中可能不具有关键作用,缺失后对体内NK细胞的肿瘤免疫监视功能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K细胞 淋巴瘤 Foxo1基因 PTEN基因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性粒细胞活性氧的生成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冯芷倩 鲍春梅 +4 位作者 汪海燕 杨涛 唐莉莉 徐若男 王福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36-943,共8页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中性粒细胞活性氧(ROS)的生成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2年4-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88例慢性HBV感染者,其中58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者纳入未治疗组,30例已进行核苷(酸)类似物(...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中性粒细胞活性氧(ROS)的生成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2年4-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88例慢性HBV感染者,其中58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者纳入未治疗组,30例已进行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者纳入治疗组,同时选取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临床指标及病毒学指标的差异。采用二氢罗丹明123(DHR 123)荧光染料与中性粒细胞进行孵育,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中性粒细胞自发ROS生成水平,并分析其与HBV DNA载量、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的相关性。分别使用完全培养基、HepG2细胞上清液及HepG2.2.15细胞上清液与健康人中性粒细胞共孵育,体外验证HBV病毒颗粒及蛋白对中性粒细胞自发ROS生成水平的影响。比较脂多糖(LPS)刺激后各组中性粒细胞继发ROS的生成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未治疗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自发ROS生成水平增高(P<0.05),且与HBV DNA载量、HBsAg定量呈正相关(r=0.315,P=0.016;r=0.326,P=0.013),但与WBC、CRP、ALT及AST无明显相关性(P>0.05)。HepG2.2.15上清液可诱导中性粒细胞自发ROS生成水平增高(P<0.05)。LPS刺激后,未治疗组及治疗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继发ROS生成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HBV抗病毒治疗在降低病毒载量的同时可降低患者中性粒细胞自发ROS生成水平,但不能有效恢复LPS刺激后中性粒细胞继发ROS的生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抗病毒治疗 活性氧 中性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