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血清学标志物在不同类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检出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乐 廖昊 +6 位作者 思兰兰 陈容娟 王钧 张珊 徐东平 纪冬 刘妍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3-167,共5页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新型血清学标志物HBVRNA、HBV核心抗原相关抗原(HBcrAg)、HBV核心抗体(anti-HBc)及肝组织HBV总DNA(tDNA)、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在不同类型HBV感染中的检出特点。方法 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解放军...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新型血清学标志物HBVRNA、HBV核心抗原相关抗原(HBcrAg)、HBV核心抗体(anti-HBc)及肝组织HBV总DNA(tDNA)、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在不同类型HBV感染中的检出特点。方法 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住院并接受肝组织活检的227例不同疾病类型的HBV感染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检测其血清HBVRNA、HBcrAg、anti-HBc定量及肝组织HBVtDNA、cccDNA水平,比较分析各指标的特征以及抗病毒治疗对其的影响。结果 在16例急性乙型肝炎(AHB)患者中,HBV RNA检出率为25.0%(4/16),HBcrAg检出率为93.8%(15/16),肝组织HBV tDNA及cccDNA检出率分别为87.5%(14/16)及81.3%(13/16)。在184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34例接受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其HBVRNA和HBcrAg定量均明显低于未治疗组,anti-HBc定量明显高于未治疗组(P<0.05)。在18例肝硬化(LC)患者中,9例接受NAs治疗,除HBVDNA外,其他新型病毒学指标在NAs经治者与未治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9例肝癌(HCC)患者中,HBVRNA检出率为55.6%(5/9),HBcrAg检出率为77.8%(7/9),肝组织HBVtDNA及cccDNA检出率分别88.9%(8/9)及66.7%(6/9)。结论 HBcrAg可作为AHB彻底治愈的鉴别指标;对于NAs经治患者,即使HBVDNA降至不可测,但只要能检测出HBV RNA,则仍可导致疾病缓慢进展,因此应继续抗病毒治疗;HBV RNA及HBcrAg在不同疾病类型中可作为肝组织HBV cccDNA的血清学替代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病毒感染 新型血清学标志物 共价闭合环状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DMAG对PD-1人源化小鼠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2
作者 李晓娟 修叶 +2 位作者 李兴杰 孙岩峰 李瑞生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86,160,共6页
目的 探讨17-二甲基胺乙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7-DMAG)对PD-1人源化小鼠人肝癌移植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选取30只PD-1人源化小鼠,将HepG2细胞悬液注射于小鼠右侧腹股沟皮下组织,构建人肝癌移植瘤模型;将荷瘤人源化小鼠随机分... 目的 探讨17-二甲基胺乙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7-DMAG)对PD-1人源化小鼠人肝癌移植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选取30只PD-1人源化小鼠,将HepG2细胞悬液注射于小鼠右侧腹股沟皮下组织,构建人肝癌移植瘤模型;将荷瘤人源化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1)模型组(注射生理盐水10 mg/kg);(2)17-DMAG组(按25 mg/kg腹腔注射17-DMAG,3次/周);(3)顺铂组(腹腔注射20 mg/kg, 2次/周),实验持续4周。注射结束后测量人源化小鼠移植瘤的长、短径计算体积,测量肿瘤质量计算抑瘤率,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D31(以阳性细胞数计算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17-DMAG组和顺铂组的肿瘤体积和质量均较模型组显著减小(P<0.05),17-DMAG组的抑瘤率略高于顺铂组,但17-DMAG组和顺铂组肿瘤质量和体积以及抑瘤率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17-DMAG组和顺铂组MVD标记微血管数量及VEGF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且17-DMAG组又低于顺铂组(P<0.05)。结论 17-DMAG可显著降低肝癌移植瘤中VEGF的表达,抑制新生血管在肿瘤中发生发展,从而对人源化小鼠肝癌移植瘤发挥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人源化小鼠 17-DMAG 肝癌 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明原因儿童急性肝炎相关进展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敏 刘妍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38-544,共7页
自2022年4月以来,多国陆续报道了不明原因儿童急性肝炎病例,截至5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已有33个国家报告了至少650例。目前,其病因仍无定论,有部分病例检测出腺病毒,也有推测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引发的特殊免疫应答有关。... 自2022年4月以来,多国陆续报道了不明原因儿童急性肝炎病例,截至5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已有33个国家报告了至少650例。目前,其病因仍无定论,有部分病例检测出腺病毒,也有推测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引发的特殊免疫应答有关。本文就近期不明原因儿童急性肝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可能病因等方面的研究和报道进行概述,并从传染病和儿童肝病的角度探讨应对策略及措施,以使我国在不明原因儿童急性肝炎的监测管理方面做到未雨绸缪,精准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明原因 儿童 急性肝炎 应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基黄对大鼠高尿酸血症模型干预效果的分析
4
作者 高萍 李晓娟 +3 位作者 许宁 李瑞生 李兴杰 李爱民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0-85,共6页
目的探讨田基黄对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田基黄低、中、高剂量组和非布司他组。除对照组外,其它各组大鼠均以氧嗪酸钾盐(250 mg/(kg·d))腹腔注射建立高尿酸血症模型... 目的探讨田基黄对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田基黄低、中、高剂量组和非布司他组。除对照组外,其它各组大鼠均以氧嗪酸钾盐(250 mg/(kg·d))腹腔注射建立高尿酸血症模型,对照组则给予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连续造模4周后,非布司他组每天以0.01 g/kg剂量灌胃,田基黄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每天以0.16 g/kg、0.22 g/kg、0.27 g/kg剂量灌胃治疗。观察大鼠一般生活状态和外观的变化,比较血清生化指标:尿酸(uric acid,UA)、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肌酐酸(creatinine,Cre)、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glutamic oxaloacetic transaminase,AST)和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 18,IL-18)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对比各组大鼠肾病理的变化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了明显的精神状态差,行动缓慢等一系列症状,而田基黄各剂量组均能够明显改善这些状态。模型组的血尿酸、肌酐、尿素氮的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P<0.01),田基黄能够显著降低模型组的血尿酸、肌酐与尿素氮水平(P<0.05,P<0.01),并且改善程度也与剂量的增高成正比。模型组大鼠的血清炎症因子IL-17、IL-18和TGF-α的水平均出现显著升高(P<0.05,P<0.01),非布司他组的炎症因子均显著降低至正常水平(P<0.05,P<0.01),而田基黄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的IL-17、IL-18和TGF-α的水平均显著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的肾小球轻微萎缩,局部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的管腔明显增粗、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肾间质纤维化;田基黄高剂量组肾间质纤维化明显改善,仅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结构基本恢复正常,接近非布司他组。结论田基黄具有降低血尿酸的作用,并且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的肾起到保护和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基黄 高尿酸血症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