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透明细胞肾癌裸鼠模型构建及靶向药物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魏永 李晓娟 +4 位作者 姜棋予 张鹏 冯帆 李瑞生 王科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8-105,共8页
目的利用患者来源(patients-derived cells,PDCs)的透明细胞肾癌(clear cell renal cancer cell,ccRCC)细胞建立肿瘤动物模型(patient-derived tumor xenograft model,PDX model),检测ccRCC PDCs对分子靶向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诊疗提供... 目的利用患者来源(patients-derived cells,PDCs)的透明细胞肾癌(clear cell renal cancer cell,ccRCC)细胞建立肿瘤动物模型(patient-derived tumor xenograft model,PDX model),检测ccRCC PDCs对分子靶向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将ccRCC PDCs接种裸鼠皮下建立肿瘤模型,使用分子靶向药物舒尼替尼(Sunitinib)、索拉非尼(Sorafenib)、乐伐替尼(Lenvatinib)、瑞戈非尼(Regorafenib)、阿帕替尼(Apatinib)以及安罗替尼(Anlotinib)口服灌胃给药,确定药物对ccRCC PDCs在裸鼠皮下成瘤的抑制作用。收集细胞与肿瘤组织标本,利用定量PCR技术检测分子靶向药物作用靶标(VEGFR等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以及ERK、AKT等MAPK信号通路所属蛋白激酶),确定ccRCC PDCs在实验过程中的遗传背景是否保持稳定。结果成功获得了5株ccRCC PDCs并利用上述ccRCC PDCs接种裸鼠获得了肾癌裸鼠皮下肿瘤模型;在体外培养PDCs细胞过程中,分子靶向药物作用靶标等的表达出现下降或丢失等现象,而通过裸鼠成瘤对PDCs细胞进行扩增,肿瘤组织中分子靶向药物作用靶标等的表达相对稳定;分子靶向药物对ccRCC PDCs裸鼠皮下成瘤的抑制作用存在明确患者来源的个体差异,在所选取的分子靶向药物中,Lenvatinib的抗肿瘤活性强于其他几种分子靶向药物。结论本研究利用患者来源的透明细胞肾癌细胞系成功建立了肾癌动物模型并检测了肾癌细胞对分子靶向药物的敏感性,能够为相关临床诊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细胞肾癌 患者来源肿瘤细胞 分子靶向药物 药物敏感性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风湿性关节炎大小鼠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爱民 李晓娟 李瑞生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1-156,共6页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致残率高,其病理机制尚不明确。构建合适的尤其是与人RA发病相似的动物模型在研究RA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所构建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所...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致残率高,其病理机制尚不明确。构建合适的尤其是与人RA发病相似的动物模型在研究RA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所构建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所选择的大小鼠品系和方法很多,各种动物模型都有其各自的侧重点。现针对所报道的RA有关的趋于成熟与稳定的大小鼠动物模型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罗替尼上调射频消融对肺鳞癌肿瘤组织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3
作者 李仙晓 李瑞生 +1 位作者 李晓娟 晋颖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5-120,共6页
目的利用患者来源肺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组织建立裸鼠皮下肿瘤模型,确定安罗替尼(Anlotinib)对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肺鳞癌皮下肿瘤组织的增敏作用。方法收集患者来源的LSCC组织,通过定量PCR(quan... 目的利用患者来源肺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组织建立裸鼠皮下肿瘤模型,确定安罗替尼(Anlotinib)对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肺鳞癌皮下肿瘤组织的增敏作用。方法收集患者来源的LSCC组织,通过定量PCR(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PCR)方法检测LSCC中Anlotinib的作用靶标表达情况。随后构建裸鼠皮下肿瘤模型,Anlotinib口服灌胃给药,对裸鼠皮下肿瘤进行射频消融治疗(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处理,再用qPCR方法检测Anlotinib对LSCC中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利用患者来源的LSCC组织获得了裸鼠皮下肿瘤组织,其中Anlotinib的作用靶标有明确表达;RFA能够有效杀伤LSCC在裸鼠皮下的肿瘤组织,Anlotinib能够通过抑制肿瘤组织中的EMT作用发挥对RFA杀伤LSCC组织的增敏作用。结论安罗替尼能够在裸鼠模型中上调RFA对患者来源LSCC组织的杀伤作用,能够为LSCC诊疗提供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鳞癌 安罗替尼 患者来源肿瘤组织 射频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反转录酶区新型多重耐药突变的鉴定 被引量:7
4
作者 陈容娟 刘妍 +6 位作者 罗丹 黄碧霞 王钧 思兰兰 李晓东 徐东平 段昌柱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33-638,共6页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反转录酶区rtA181S相关新型多重耐药突变的临床发生特点及表型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7年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原解放军第302医院)并接受核苷(酸)类似物(NAs)耐药检测的16443例慢性HBV感染...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反转录酶区rtA181S相关新型多重耐药突变的临床发生特点及表型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7年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原解放军第302医院)并接受核苷(酸)类似物(NAs)耐药检测的16443例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和序列信息,统计经典NAs耐药突变以及rtA181S相关突变类型;对检出率最高的rtA181S+T184I+M204I突变样本进行克隆测序(≥20个克隆/样本);通过表型分析了解病毒的复制力及药物敏感性。结果16443例慢性HBV感染者中共检出124例rtA181S突变,其中21例与拉米夫定(LAM)耐药突变共存,74例与恩替卡韦耐药突变(ETVr)共存,rtA181S+T184I+M204I突变占rtA181S+ETVr突变的77.0%(57/74)。对有动态临床诊疗信息患者的分析显示,rtA181S+T184I+M204I突变可在使用阿德福韦酯(ADV)、ETV和(或)LAM/替比夫定(LdT)后出现,并伴随病毒学突破或应答不佳。体外表型耐药分析显示rtA181S+T184I+M204I突变株对LAM、ADV和ETV的耐药倍数为野生株的>1000倍、3.9倍和383.3倍,但对替诺福韦酯(TDF)仍敏感。结论rtA181S+T184I+M204I突变是一种新型多重耐药突变,与患者使用ADV、ETV和(或)LAM/LdT应答不佳相关,临床上可考虑用TDF对检出此类型多重耐药突变的患者进行挽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反转录酶区 多重耐药突变 抗病毒治疗 应答不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γ-谷氨酰转移酶联合检测对TACE治疗AFP阴性肝癌患者的疗效与预后评价 被引量:26
5
作者 王京艳 王华明 +5 位作者 刘妍 杨锐创 周霖 杨慧银 刘春梓 徐东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94-399,共6页
目的分析多个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对甲胎蛋白(AFP)阴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疗效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接受TACE治疗的120例肝细胞癌(HCC)患者,其中44例... 目的分析多个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对甲胎蛋白(AFP)阴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疗效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接受TACE治疗的120例肝细胞癌(HCC)患者,其中44例AFP水平正常(AFP阴性),76例AFP水平增高(AFP阳性),分别检测患者TACE术前、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血清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CA125、γ-谷氨酰转移酶(GGT)、白细胞介素-2(IL-2)、IL-4、IL-6、IL-10、IFN-γ、TNF-α等指标水平。随访至2018年7月,观察患者肿瘤活性情况,分析不同标志物组合对AFP阴性HCC患者TACE术后疗效及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 AFP阴性和阳性患者术前各项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联合GGT检测AFP阴性和阳性HCC患者TACE术后疗效及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5.2%、87.0%、87.0%、95.2%和85.7%、59.6%、70.1%、79.1%;IL-6对AFP阴性及阳性HCC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9和0.666。结论血清IL-6联合GGT检测可作为一种预测AFP阴性HCC患者TACE术后疗效及肿瘤活性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胎蛋白 白细胞介素-6 Γ-谷氨酰转移酶 肝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腿菇多糖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 被引量:16
6
作者 段懿涵 徐健 +3 位作者 卢学春 李乐斌 李瑞生 安丽萍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6-81,共6页
目的探索鸡腿菇多糖(Coprinus comatus polysaccharide,CP)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1型糖尿病(DM)大鼠降血糖的作用。方法选取40只雄性Wistar大鼠,抽取30只腹腔注射50 mg/kg STZ建造糖尿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 目的探索鸡腿菇多糖(Coprinus comatus polysaccharide,CP)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1型糖尿病(DM)大鼠降血糖的作用。方法选取40只雄性Wistar大鼠,抽取30只腹腔注射50 mg/kg STZ建造糖尿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鸡腿菇多糖组、模型组和阳性药物组。每组给药干预60 d后,进行糖耐测定。次日取血清检测其中胰岛素、尿素氮、血肌酐、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取出肝、肾称重,匀浆后检测上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丙二醛含量。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法)观察肾和肝病理学改变。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鸡腿菇多糖组可以使糖尿病大鼠血糖降低,体重增加,血清中胰岛素升高,尿素氮、血肌酐、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的含量降低,SOD活力升高,MDA降低,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肾小球形状规则,结构清晰、肝细胞内空泡减少。结论鸡腿菇多糖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起到降血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腿菇多糖 纯化 链脲佐菌素 抗氧化 糖尿病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LB/c突变卷毛小鼠肝癌移植模型对比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晓娟 李兴杰 +5 位作者 冯帆 孙慧伟 柴燕涛 高蓉 李润 李瑞生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5-88,共4页
目的探讨BALB/c突变卷毛小鼠与正常BALB/c小鼠应用两种肝癌移植方式建立肝癌模型存在的差异。方法将制备好的H22细胞注射于两组小鼠右侧下肢根部皮下,每只注射0.2 mL,7 d后摘取皮下肿瘤。选取皮下肿瘤边缘质地较好的部分,切割成组织微块... 目的探讨BALB/c突变卷毛小鼠与正常BALB/c小鼠应用两种肝癌移植方式建立肝癌模型存在的差异。方法将制备好的H22细胞注射于两组小鼠右侧下肢根部皮下,每只注射0.2 mL,7 d后摘取皮下肿瘤。选取皮下肿瘤边缘质地较好的部分,切割成组织微块(直径0.5~1 mm),移植于肝原位,15 d后摘取肝肿瘤。用游标卡尺测量皮下和肝肿瘤长短径计算肿瘤体积,并对两组小鼠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将两组肿瘤组织进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其形态学改变。结果卷毛小鼠的皮下移植和原位移植肿瘤不仅体积均显著大于正常小鼠(P<0.05),而且肿瘤大小较均匀,肿瘤更加立体,多呈三维状态。卷毛小鼠肝原位肿瘤与周边的正常肝组织浸润关系更密切。病理结果显示:卷毛小鼠皮下肿瘤与肌肉组织之间没有清晰的界线,侵蚀性较强;卷毛小鼠肝原位肿瘤的视野内肿瘤组织几乎侵蚀了整个肝组织。结论BALB/c突变卷毛小鼠在形成肝癌皮下移植肿瘤和肝原位移植肿瘤的能力显著优于正常BALB/c小鼠,预期为肝癌动物模型各项研究提供优质的动物模型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LB/C小鼠 突变卷毛 肝癌肿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x蛋白抑制滋养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
8
作者 潘怡霞 林亚云 +3 位作者 刘妍 郭凡凡 张文涛 白桂芹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74-680,共7页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X(HBx)蛋白与内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启动子的关系,明确HBx蛋白激活EGFR/PI3K/p-Akt信号通路抑制滋养细胞凋亡及相关机制。方法构建EGFR启动子质粒,通过荧光素酶活性检测HBx蛋白对EGFR启动子的调控作用;通过感染慢...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X(HBx)蛋白与内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启动子的关系,明确HBx蛋白激活EGFR/PI3K/p-Akt信号通路抑制滋养细胞凋亡及相关机制。方法构建EGFR启动子质粒,通过荧光素酶活性检测HBx蛋白对EGFR启动子的调控作用;通过感染慢病毒颗粒构建EGFR过表达滋养细胞,使用shRNA转染EGFR过表达滋养细胞构建EGFR敲低滋养细胞,Western blotting及激光共聚焦成像分析EGFR/PI3K/p-Akt蛋白表达及定位,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滋养细胞凋亡情况。将HBV野生型质粒、HBx缺失突变型HBV质粒及HBx质粒瞬时转染至胎盘滋养细胞内,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内HBx、PI3K/p-Akt蛋白表达,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滋养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在JEG-3细胞及HTR-8细胞中共转染HBx质粒与EGFR启动子质粒时,EGFR启动子荧光素酶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EGFR过表达组JEG-3细胞及HTR-8细胞的PI3K/p-Akt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细胞凋亡比例显著降低(均为P<0.05);敲低EGFR组的结果相反。HBx蛋白表达组JEG-3细胞及HTR-8细胞PI3K及p-Akt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均为P<0.05),细胞凋亡比例显著下降(均为P<0.05)。结论在胎盘滋养细胞内,HBx蛋白作用于EGFR启动子,从而激活EGFR/PI3K/p-Akt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滋养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LB/c突变卷毛小鼠皮肤创伤愈合对比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晓娟 李兴杰 +5 位作者 侯俊 孙慧伟 冯帆 王志杰 李润 李瑞生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2-46,共5页
目的探讨BALB/c突变卷毛小鼠在皮肤损伤自然愈合过程中与对照BALB/c小鼠存在的差异。方法选择6周龄BALB/c突变卷毛小鼠和对照BALB/c小鼠各10只,于小鼠背部做2个直径为0.5cm的圆形皮肤全层创口,备皮肤损伤模型,于损伤后第3,7,10,14天观... 目的探讨BALB/c突变卷毛小鼠在皮肤损伤自然愈合过程中与对照BALB/c小鼠存在的差异。方法选择6周龄BALB/c突变卷毛小鼠和对照BALB/c小鼠各10只,于小鼠背部做2个直径为0.5cm的圆形皮肤全层创口,备皮肤损伤模型,于损伤后第3,7,10,14天观察皮肤外形愈合情况,测量皮肤损伤面积的变化及计算伤口愈合率;同时于损伤后第3,7,10,14天取损伤部位皮肤连带周围正常皮肤,进行HE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以观察皮肤在愈合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外观结果显示:突变卷毛小鼠在创后3d和7d的愈合伤口明显愈合较快。愈合率结果显示:卷毛小鼠的皮肤在创后3d、7d的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小鼠的愈合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创后10d和14d两组小鼠的愈合率不具有显著差异。病理结果显示:突变卷毛小鼠在创后3d创面胶原纤维明显增多,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创后7d胶原增长迅速,肉芽组织显著增多,可见部分表皮再生生长。天狼猩红染色结果显示:卷毛小鼠在创后3d至14d可以清晰的看到胶原纤维和肉芽组织从底层逐渐顶替修复破损部位,直至表皮和毛囊生长出来。结论BALB/c突变卷毛小鼠皮肤创伤后前期的愈合能力强于对照小鼠,为今后该突变小鼠应用于皮肤创伤愈合模型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LB/C小鼠 突变卷毛 皮肤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