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六味五灵片防治肝损伤的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艾永强 左晓彬 +2 位作者 王得运 柏兆方 罗光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00-1004,共5页
为六味五灵片更好地应用于临床防治肝损伤及后续的临床及药理学研究提供参考,本文以"Liuweiwuling""LWWL""六味五灵片""临床应用""肝损伤"等为关键词,在PubMed、万方数据、中国知网... 为六味五灵片更好地应用于临床防治肝损伤及后续的临床及药理学研究提供参考,本文以"Liuweiwuling""LWWL""六味五灵片""临床应用""肝损伤"等为关键词,在PubMed、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2006年6月至2019年6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对六味五灵片的临床应用及药理学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40篇,其中有效文献43篇。六味五灵片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氨基转移酶升高、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和药物性肝病等,并表现出显著疗效;药理研究发现,六味五灵片不仅直接抑制肝细胞损伤,同时表现出良好的抑制肝纤维化、调节机体免疫炎症、修复损伤肝细胞和降血脂等作用,但关于其药效活性成分的研究较少,可对此进行深入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味五灵片 肝损伤 药理活性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性肝损伤临床风险信号发现:挑战与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景婧 何婷婷 +6 位作者 王睿林 张帆 牛明 郭玉明 朱云 肖小河 王伽伯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91-496,共6页
早期发现药物性肝损伤(DILI)临床风险信号,并对其进行有效监测,对临床上DILI预防和管理极为重要。但是,由于当前DILI临床风险信号还存在灵敏度不足、专属性不强等问题,为风险信号的发现与监测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给建立DILI风险防控... 早期发现药物性肝损伤(DILI)临床风险信号,并对其进行有效监测,对临床上DILI预防和管理极为重要。但是,由于当前DILI临床风险信号还存在灵敏度不足、专属性不强等问题,为风险信号的发现与监测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给建立DILI风险防控对策带来了难题。分析了DILI临床风险信号发现所面临的挑战,梳理了基于临床常用指标的风险信号对DILI早期识别、预测和预警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提出基于特异生物标志物的DILI临床风险信号发现与监测模式,并阐述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期为针对性制定DILI风险防控对策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生物学标记 诊断 预后 疾病易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药物性肝损伤的用药分析及临床特征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艳芳 郭玉明 +8 位作者 牛明 葛斐林 景婧 朱云 朱世殊 韩紫欣 王伽伯 刘士敬 肖小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79-584,共6页
目的探讨导致儿童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损肝药物及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儿童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08年1月-2017年12月187例0~14岁儿童DILI的用药史、生化指标、症状体征及临床转归等进行回顾性... 目的探讨导致儿童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损肝药物及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儿童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08年1月-2017年12月187例0~14岁儿童DILI的用药史、生化指标、症状体征及临床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整合证据链法将其中127例可获取用药信息的DILI病例分为西药致DILI组(西药组,n=75)、中药致DILI组(中药组,n=15)及中西药联用致DILI组(中西药联用组,n=37)。比较不同组间的用药原因、用药时间和潜伏期、药物分类的差异。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重度及重度以上肝损伤的儿童DILI有116例,占全部病例的62%(116/187),其中肝移植3例,死亡1例,45例(24%)发生慢性化。西药组和中西药联用组的可疑损肝西药均以抗菌药和解热镇痛抗炎药为主,分别占各组的42%和30%、56%和31%。中药组的可疑损肝药物以治疗皮肤病的中药为主,占中药组的47%,且主要为何首乌制剂(33%)。3组间用药时间(H=11. 658,P=0. 003)和潜伏期(H=10. 945,P=0. 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比其他两组的用药时间和潜伏期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结论儿童DILI多数比较严重,应高度重视儿童用药的肝损伤风险,尤其对抗菌药、解热镇痛抗炎药以及治疗皮肤病的部分中药的长期用药肝损伤风险应加以重点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儿童 用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及慢性肝衰竭患者的呼出气代谢组学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王仲霞 桑秀秀 +4 位作者 余思邈 许文涛 苏鹏宇 牛明 王睿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032-2040,共9页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与慢性肝衰竭患者的呼出气代谢组学差异,以探索潜在的能预测严重肝病进展的无创生物标志物。方法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 tandem time-of-fl...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与慢性肝衰竭患者的呼出气代谢组学差异,以探索潜在的能预测严重肝病进展的无创生物标志物。方法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 tandem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GC×GC-TOF-MS)研究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及慢性肝衰竭两组患者的呼出气代谢产物,以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比较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VOC)的性质及含量,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和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建立预测模型。结果与失代偿期肝硬化组相比,慢性肝衰竭组的1-dodecanol、1-1-cyclohexen-1-yl-ethanone、1-1-methylethoxy-2-propanone、o-cymene及carbon dioxide含量明显降低。ROC曲线分析显示,十二烷醇(1-dodecanol)可鉴别失代偿期肝硬化与慢性肝衰竭(ROC曲线下面积=0.825),且敏感性77.8%,特异性99.23%。结论十二烷醇可作为一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预测乙肝失代偿期肝硬化进展为慢性肝衰竭的风险,同时为无创检测方法评估、预测慢性肝病的预后提供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出气 代谢组学 失代偿期肝硬化 慢性肝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