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02年-2018年常见非感染性肝病构成比及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何婷婷 景婧 +4 位作者 柏兆方 邹正升 宋雪艾 王伽伯 肖小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773-1777,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住院的4种常见非感染性肝病住院患者2002年-2018年构成比及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02年-2018年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37973例非感染性肝病患者[出院病历的病案首页第一诊断为酒精性肝病(n=14971)、药物性肝损伤(药... 目的对比分析住院的4种常见非感染性肝病住院患者2002年-2018年构成比及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02年-2018年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37973例非感染性肝病患者[出院病历的病案首页第一诊断为酒精性肝病(n=14971)、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害)(n=11406)、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1776)和自身免疫性肝病(n=9820)]的病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分布特征并对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占常见非感染肝病患者的30.04%,排在第2位,仅次于酒精性肝病。2011年以前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占总住院肝病患者的比例呈上升趋势,2012年后该构成比开始呈一过性下降趋势。不同年龄段男女分布有显著差异(χ^2=113.087,P<0.05)。男性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49岁,女性主要集中在50~59岁。不同住院年份的药物性肝损伤男性和女性患者,在不同高发年龄段分布均存在显著差异(男性:χ^2=369.252,P<0.001;女性:χ^2=663.490,P<0.001)。男性患者发病年龄峰值区间无明显变化,而女性患者发病年龄峰值区间呈老龄化趋势,由原来的40~49岁为主逐渐过渡到近6年的50~59岁年龄段。结论药物性肝损伤已构成非感染性肝病主要部分,中老年女性为主要高发人群,须重视药物性肝损伤的防控和诊治,尤其是中老年女性群体应加强安全用药指导宣教,建议在服药期间密切监测肝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性与药物性肝损伤 肝疾病 酒精性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09年-2019年老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4
2
作者 王丽苹 何婷婷 +11 位作者 崔延飞 王仲霞 景婧 王立福 朱云 孙永强 许文涛 余思邈 桑秀秀 田淼 任岳波 王睿林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248-2252,共5页
目的了解老年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疾病特征及变化趋势,为临床防治老年DILI提供参考。方法回顾纳入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0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明确诊断为DILI且年龄≥60岁的老年DILI患者2107例,按年龄分段进行分组,统计分析老年... 目的了解老年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疾病特征及变化趋势,为临床防治老年DILI提供参考。方法回顾纳入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0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明确诊断为DILI且年龄≥60岁的老年DILI患者2107例,按年龄分段进行分组,统计分析老年DILI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特征、预后、地区分布等临床资料。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2107例老年DILI患者中,男802例,女1305例,男女比为1∶1.63。临床分型以胆汁淤积型为主(1439例,68.3%)。60~64岁组DILI患者最多,共942例(44.7%),其中女618例(65.6%),胆汁淤积型589例(62.5%),以慢性DILI多见(471例,50.0%),药物性肝硬化421例(44.7%),药物性肝衰竭25例(2.7%)。75~79岁组共187例,其中男110例(58.8%),胆汁淤积型137例(73.3%),以肝硬化多见(114例,60.9%),药物性肝衰竭4例(2.1%)。60~64岁组以慢性DILI多见,75~79岁组以肝硬化多见。在预后方面,60~64岁组治愈27例(2.9%),好转885例(93.9%),无效及死亡30例(3.2%);65~69岁组治愈16例(2.8%),好转528例(92.0%),无效及死亡30例(5.2%);70~74岁组治愈9例(2.8%),好转305例(94.1%),无效及死亡10例(3.6%),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DILI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DILI患者数占住院DILI患者数的比例,从2009年的15.90%上升至2013年的22.05%,2019年上升至27.51%,11年间上升约1.73倍。患者的地区分布以华北地区最多(47.08%),其中以河北省最多,占24.92%,山西省占10.96%,内蒙古占10.25%;其次为东北地区,占17.85%;另外,北京市占11.53%。结论老年DILI患者数占住院DILI患者数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临床分型以胆汁淤积型为主,且多数进展为慢性DILI及药物性肝硬化,需重视老年DILI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及规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性与药物性肝损伤 体征和症状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美国重症医学会指南:重症监护室成人急性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管理》摘译 被引量:8
3
作者 李会(译) 苏海滨(审校)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91-995,共5页
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或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发生危重症风险较高,一旦出现危重症,病死率极高,通常肝移植是最终的治疗方法。肝脏疾病特有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导致危重症患者在不同器... 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或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发生危重症风险较高,一旦出现危重症,病死率极高,通常肝移植是最终的治疗方法。肝脏疾病特有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导致危重症患者在不同器官系统具有独特表现。用于其他危重症器官并发症的管理策略并不总是适用于肝衰竭患者。2020年2月美国重症医学会(The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SCCM)发布了重症监护室(ICU)成人急性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管理指南,主要目的是为ICU成人急性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管理提供循证指导建议。在指南中,ACLF是指肝硬化急性失代偿、器官功能障碍和短期高病死率为特征的综合征。ALF是指无慢性肝病基础,在出现肝病首发症状后26周内出现脑病和肝脏合成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急性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重症监护病房 成年人 美国 诊疗准则(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乳酸水平在评估肝衰竭患者预后中的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李会 王永刚 苏海滨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609-2612,共4页
肝衰竭时因乳酸代谢障碍使机体乳酸水平升高,近年来研究血乳酸对肝衰竭的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结合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介绍LiFe评分预测模型,就血乳酸水平在肝衰竭患者中临床应用的国内外进展进行综述。认为高乳酸水平是肝衰竭患者... 肝衰竭时因乳酸代谢障碍使机体乳酸水平升高,近年来研究血乳酸对肝衰竭的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结合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介绍LiFe评分预测模型,就血乳酸水平在肝衰竭患者中临床应用的国内外进展进行综述。认为高乳酸水平是肝衰竭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提出乳酸可作为评估肝衰竭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并能进一步优化相关肝病预后评分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乳酸 预后 LiFe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苷(酸)类似物经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低病毒血症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66
5
作者 鲁凤民 封波 +15 位作者 郑素军 蒋素贞 杨瑞锋 福军亮 纪冬 党双锁 鲁晓擘 陈红松 陈新月 任红 高志良 南月敏 徐小元 牛俊奇 张文宏 庄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68-1274,共7页
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线抗HBV药物核苷(酸)类似物(NAs)可有效地抑制HBV DNA复制,显著减缓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疾病进展,减少包括肝衰竭和肝癌在内的终末期肝病的发生。然而,临床上有一部分CHB患者在接受一线NAs治疗48周或更长时间后,... 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线抗HBV药物核苷(酸)类似物(NAs)可有效地抑制HBV DNA复制,显著减缓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疾病进展,减少包括肝衰竭和肝癌在内的终末期肝病的发生。然而,临床上有一部分CHB患者在接受一线NAs治疗48周或更长时间后,其血清HBV DNA仍持续或间歇性地高于灵敏核酸试剂的检测下限。本文作者经讨论对低病毒血症(LLV)形成如下定义:持续性LLV,指对接受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或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48周及以上的CHB患者,用灵敏的定量PCR方法至少连续检测2次,每次间隔3~6个月,HBV DNA均阳性,但<2000 IU/ml;间歇性LLV是指用灵敏的qPCR法至少连续检测3次,每次间隔3~6个月,HBV DNA为间歇性阳性,但<2000 IU/ml。诊断LLV应注意排除患者存在用药依从性和耐药突变的问题。LLV可能与NAs治疗下肝纤维化进展及肝硬化患者肝细胞癌风险增加有关,但目前对LLV发生后原治疗方案是否需要调整仍存在争议。综述了NAs治疗下LLV的发生率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并分析了LLV发生的可能机制,以期为今后NAs经治LLV患者的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核苷类 核苷酸类 低病毒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高胆红素血症不明原因肝炎的临床诊断路径及病因构成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郭小青 游绍莉 +5 位作者 吕飒 皋月娟 徐天娇 李东泽 辛绍杰 朱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27-331,共5页
目的制订伴高胆红素血症不明原因肝炎的诊断路径并分析其病因构成。方法在对既往伴高胆红素血症不明原因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调查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研究进展,分级制订各项检查项目,归纳伴高胆红素血症不明原因肝炎的临床诊... 目的制订伴高胆红素血症不明原因肝炎的诊断路径并分析其病因构成。方法在对既往伴高胆红素血症不明原因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调查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研究进展,分级制订各项检查项目,归纳伴高胆红素血症不明原因肝炎的临床诊断路径。2014年6月-2017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伴高胆红素血症不明原因肝炎患者223例,均按上述临床诊断路径依次进行初步、深入、终极筛查。对伴高胆红素血症不明原因肝炎的病因检出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伴高胆红素血症不明原因肝炎的病因构成。结果 223例患者中,通过路径筛查明确病因者共181例(81.17%),其中初级筛查明确2例(0.90%),深入筛查明确18例(8.07%),终极筛查明确161例(72.20%);42例(18.83%)未能明确诊断病因,其中14例(6.28%)完成诊断路径仍不能明确诊断,28例(12.55%)因病情危重或拒绝肝穿刺或拒绝基因检测未能完成诊断路径。完成诊断路径的195例患者中,明确病因181例,实际病因检出率92.82%。223例患者中,病因为药物性肝损害143例(64.13%),遗传代谢性肝病11例(4.93%),自身免疫性肝病8例(3.58%),感染性病因5例(2.24%),其他系统疾病14例(6.28%),未确定病因42例(18.83%)。结论伴高胆红素血症不明原因肝炎以药物性肝损害、遗传代谢性肝病较为常见;"伴高胆红素血症不明原因肝炎三级筛查诊断路径"确诊有效性较好,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试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胆红素血症 不明原因肝炎 病因 诊断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不同肝病基础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及可逆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王红敏 胡瑾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545-2545,共1页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作为一种独特的临床综合征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其诊断标准仍存在较大分歧。其中失代偿期肝硬化是否能作为ACLF的慢性肝病基础是争议的一个焦点。亚太肝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联盟(AARC)认为肝硬化进展到失代偿期...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作为一种独特的临床综合征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其诊断标准仍存在较大分歧。其中失代偿期肝硬化是否能作为ACLF的慢性肝病基础是争议的一个焦点。亚太肝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联盟(AARC)认为肝硬化进展到失代偿期后肝脏储备功能显著下降,遭受急性损伤时不具备ACLF可逆性的特征,所以将失代偿期肝硬化从ACLF的慢性肝病基础中排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代偿期肝硬化 慢性肝病 肝脏储备功能 慢加急性肝衰竭 临床综合征 可逆性 诊断标准 急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肾损伤治疗48小时应答与否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翟兴冉 许祥 +7 位作者 陈婧 穆秀颖 童晶晶 苏海滨 刘晓燕 关崇丹 王宇 胡瑾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001-2005,共5页
目的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AKI治疗48 h应答与否对其28 d和90 d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130例HBV-ACLF合并AK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 目的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AKI治疗48 h应答与否对其28 d和90 d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130例HBV-ACLF合并AK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KI治疗48 h的情况分为应答组和无应答组,比较2组患者28 d和90 d生存率,进而筛选28 d和90 d预后独立影响因素。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Kolmogorow-Smirnov Z秩和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则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2组患者的生存率,并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AKI治疗48 h应答组38例(29.2%),无应答组92例(70.8%)。无应答组28 d和90 d生存率均低于应答组(χ^2值分别为16.91、23.28,P值均<0.01)。Cox回归分析显示,AKI治疗48 h应答、年龄、血清肌酐、血清钠、INR、肝性脑病是HBV-ACLF合并AKI患者28 d死亡[风险比(95%可信区间)分别为0.271(0.116~0.631)、1.024(1.001~1.047)、1.002(1.000~1.005)、0.948(0.904~0.993)、1.451(1.139~1.849、1.987(1.076~3.670),P值均<0.05]及90 d死亡[风险比(95%可信区间)分别为0.292 (0.151~0.563)、1.024 (1.004~1.044)、1.002 (1.000~1.004)、0.946(0.909~0.984)、1.473(1.180~1.839)、2.135(1.232~3.700),P值均<0.05]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KI治疗48 h应答能显著改善HBV-ACLF合并AKI患者的短期预后,临床加强对AKI的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乙型肝炎病毒 急性肾功能不全 治疗结果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细菌感染患者抗感染治疗72小时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晨 苏海滨 +4 位作者 刘晓燕 许祥 李会 彭宇辉 严立龙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7-152,共6页
目的探讨入院时合并细菌感染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72 h抗感染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运用电子数据库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4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267例入院时合并细菌感染的ACLF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根据72 h抗感染... 目的探讨入院时合并细菌感染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72 h抗感染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运用电子数据库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4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267例入院时合并细菌感染的ACLF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根据72 h抗感染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n=156)和无效组(n=111)。正态分布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使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分类资料2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72 h抗感染疗效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 HBV感染(161例)、酒精性肝病(60例)是最常见病因;共发生感染性休克29例。发生312例次细菌感染,腹水(199例)、肺部(77例)是最常见感染部位。培养菌株49株,大肠埃希菌(16株)、肺炎克雷伯杆菌(13株)是最常见菌株。合并真菌感染20例。156例(58. 4%)患者抗感染治疗有效。有效组急性肾损伤发生率、肝性脑病发生率、感染性休克发生率、肺部感染率、合并真菌感染率、WBC、中性粒细胞计数、ALT、AST、ALP、血肌酐、国际标准化比值、MELD分值均低于无效组(P值均<0. 05),腹水感染率、凝血酶原活动度均高于无效组(P值均<0. 05)。有效组30 d病死率、90 d病死率均低于无效组(15. 2%vs 77. 5%,χ2=97. 942,P <0. 001; 35. 2%vs 91. 7%,χ2=71. 977,P <0. 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显示基线INR、存在感染性休克是影响患者抗感染疗效的危险因素,新预测模型为logistic(P)=-5. 907+2. 260×感染性休克(有=1,无=0)+1. 603×INR,ROC曲线下面积为0. 746,cut-off值-2. 3,敏感度62. 2%,特异度78. 2%,新模型的诊断价值高于基线MELD分值(Delong检验,Z=2. 402,P=0. 016)。结论 INR、感染性休克是预测ACLF合并细菌感染患者72 h抗感染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细菌感染 治疗结果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肝硬化急性恶化患者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生情况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晨 谭钧元 许祥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960-1965,共6页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急性恶化(AD)患者28 d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情况以及90 d预后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67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AD患者,根据TBil、PTA分为A组(134例,51.3μmol/L<...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急性恶化(AD)患者28 d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情况以及90 d预后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67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AD患者,根据TBil、PTA分为A组(134例,51.3μmol/L<TBil<171.1μmol/L且PTA<40%)、B组(393例,51.3μmol/L<TBil<171.1μmol/L且40%≤PTA<60%)、C组(143例,TBil>171.1μmol/L且40%<PTA<60%),研究患者的临床特征、28 d ACLF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90 d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多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法。组间累积发生率计算采用Kaplan-Meier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分别采用Cox回归、logistic回归分析ACLF发生以及90 d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A、B、C三组间MELD评分以及Child-pugh评分差异显著(20.2±4.6 vs 14.7±3.6 vs 22.7±5.6,F=211.118,P<0.001;10.6±0.8 vs 9.3±1.2 vs 10.4±1.2,F=66.427,P<0.001),B组均低于A组和C组(P值均<0.05)。69例(10.3%)患者在28 d内发生ACLF,A组19例(14.2%)、B组17例(4.3%)、C组33例(23.1%)。B组ACLF发生率低于A组(χ^2=15.937,P<0.001)和C组(χ^2=48.502,P<0.001)。各组发生ACLF的独立性影响因素,A组为AST(RR=1.033,P=0.030)、细菌感染(BIs)(RR=14.326,P=0.001)、血钠(Na)(RR=0.888,P=0.019)、AFP(RR=1.003,P<0.001),B组为男性(RR=0.201,P=0.035)、ALT(RR=0.996,P=0.006)、AST(RR=1.008,P<0.001)、GGT(RR=1.004,P=0.018)、PTA(RR=0.642,P<0.001)、TBil(RR=1.039,P=0.002)、BIs(RR=49.656,P<0.001)、HBV DNA(RR=2.206,P<0.001),C组为急性静脉曲张破裂出血(AVB)(RR=3.172,P=0.025)、BIs(RR=2.946,P=0.007)。79例(11.8%)患者在90 d内死亡,A组29例(21.6%),B组15例(3.8%),C组35例(24.5%),B组均低于A组(χ^2=41.492,P<0.001)和C组(χ^2=52.905,P<0.001)。三组发生ACLF患者90 d病死率均高于各自未发生ACLF患者(A组:χ^2=4.151,P=0.042;B组:P=0.022;C组:χ^2=16.968,P<0.001)。各组90 d生存的独立性影响因素,A组为肌酐(OR=1.075,P=0.007)、Na(OR=0.450,P<0.001);B组为AVB(OR=1378.999,P=0.026)、Na(OR=0.392,P=0.018);C组为AVB(OR=31.699,P=0.038)、Na(OR=0.841,P=0.023)、发生ACLF(OR=14.258,P=0.017)。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AD患者可分为三型,高黄疸型(C组)、低凝血型(A组)更容易出现ACLF且预后更差。BIs是三类患者发生ACLF共同的影响因素。血Na水平是三类患者90 d预后共同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肝硬化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亚太肝病学会共识建议:慢加急性肝衰竭管理更新》摘译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婧 苏海滨 胡瑾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933-1936,共4页
在过去近5年,亚太肝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研究联盟(AARC)数据库新增ACLF病例超过3300例,依据该数据库资料分析,AARC于2019年对《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识》(以下简称"共识")进行了更新。新的《共识》强调了ACLF不同于肝硬化... 在过去近5年,亚太肝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研究联盟(AARC)数据库新增ACLF病例超过3300例,依据该数据库资料分析,AARC于2019年对《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识》(以下简称"共识")进行了更新。新的《共识》强调了ACLF不同于肝硬化急性失代偿(acute decompensation,AD);ACLF慢性肝病具有可逆性;AARC评分可指导ACLF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肝硬化 诊疗准则(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氨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90天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7
12
作者 童晶晶 穆秀颖 +6 位作者 许祥 陈婧 翟兴冉 王宇 苏海滨 刘晓燕 胡瑾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04-1307,共4页
目的探讨基线血氨(BLA)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入院的789例HBV-ACLF患者,研究基线BLA与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关系。采用Cox回归风险... 目的探讨基线血氨(BLA)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入院的789例HBV-ACLF患者,研究基线BLA与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关系。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运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BLA水平患者的90 d生存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多个Cox多元回归模型分析,BLA与90 d HBV-ACLF患者的死亡风险呈独立正相关(完整模型:风险比=1.007,95%可信区间:1.005~1.010,P<0.000 01)。log-rank检验显示:未合并肝性脑病(HE)的患者中,BLAlow组,BLAmid组和BLAhigh组90 d的累计病死率逐渐增高(P=0.002 3);合并HE的患者中,BLAhigh组90 d的累计病死率高于其他两组(P=0.012),而后两组患者90 d累计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18)。结论基线BLA与HBV-ACLF患者90 d死亡风险独立正相关,对治疗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氨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卡氏肺孢子菌肺炎1例报告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达利 高银杰 +4 位作者 冯丹妮 张利娟 贺希 刘振文 刘鸿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84-385,共2页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0岁,因“肝移植术后3个月余,咳嗽、少痰1周”入院。曾于2017年10月1日因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腹水、原发性肝癌”在本院行“同种异体原位全肝移植术”,术后常规抗排斥、预防乙型肝炎复发等治疗,本院门...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0岁,因“肝移植术后3个月余,咳嗽、少痰1周”入院。曾于2017年10月1日因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腹水、原发性肝癌”在本院行“同种异体原位全肝移植术”,术后常规抗排斥、预防乙型肝炎复发等治疗,本院门诊规律随访。2018年1月5日,患者自觉食欲欠佳,食量减少1/3,晨起咯少量白痰。1月9日,复查血常规:WBC 2.0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43.00%、RBC 2.99×10^12/L、Hb 86.00 g/L、PLT 176.00×10^9/L;肾功能:肌酐121μmol/L,CRP 12.75 mg/L,降钙素原0.100 ng/ml,FK506 1.3 ng/ml。肺部CT示“双肺新发病变,考虑炎性病变”(图1a)。自觉轻度胸闷、气短,乏力。1月11日发热,体温高峰38.0℃,有咳嗽、咳痰,痰少,色白,胸闷、气短略加重。1月12日收入本院治疗。入院后查体:体温36.3℃,呼吸18次/min。双肺呼吸音低,双下肺可闻及少量湿罗音。入院时抗排异药物应用情况:他克莫司(安斯泰来制药有限公司)2 mg,1次/12 h,麦考酚钠肠溶片(诺华制药有限公司)540 mg,1次/12 h。入院后化验血常规:WBC 2.29×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5%,CRP 19.89 mg/L,降钙素原0.252 ng/ml,肝功能正常,肌酐115μmol/L。入院后患者体温升高,有少量咳嗽、咳痰,自觉胸闷、气短,伴有CRP水平升高,考虑存在细菌感染性可能,予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惠氏制药有限公司)抗感染治疗。筛查巨细胞病毒(CMV)IgM、EB病毒(IgM)、细小病毒B19、CMV DNA,EB病毒DNA、呼吸道相关病毒均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肺炎 肺囊虫性 手术后并发症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达利 冯丹妮 +6 位作者 张利娟 汤汝佳 贺希 周霞 高银杰 刘振文 刘鸿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985-1989,共5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和死亡的危险因素,了解患者生存情况。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9年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行肝移植的391例HCC患者。根据肝移植术后HCC是否复发分为HCC复发组(n=78)和无复发组(n=313)...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和死亡的危险因素,了解患者生存情况。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9年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行肝移植的391例HCC患者。根据肝移植术后HCC是否复发分为HCC复发组(n=78)和无复发组(n=313)。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肝移植术后患者HCC复发和死亡的危险因素。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情况,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肝移植术后肿瘤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391例HCC肝移植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2年,其中78例(19.95%)患者出现HCC复发。肝移植术后患者肿瘤复发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术前AFP水平>200 ng/ml[风险比(HR)=2.52,95%可信区间(95%CI):1.58~4.03,P<0.001;HR=2.99,95%CI:1.59~5.62,P<0.001]、肿瘤直径总和(HR=1.20,95%CI:1.12~1.28,P<0.001;HR=1.10,95%CI:1.02~1.17,P=0.002)、血管侵犯(HR=1.15,95%CI:1.04~1.26,P=0.016;HR=1.10,95%CI:1.03~1.18,P=0.004)。HCC肝移植患者术后1、5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4.8%、84.2%和83.5%;1、5和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4.0%、75.1%和75.1%。AFP、大血管侵犯、BMI与肿瘤直径总和联合因素对于HCC复发患者死亡有一定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789,95%CI:0.719~0.858)。结论肝移植术前肿瘤生物学特征是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肝移植 危险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