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或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发生危重症风险较高,一旦出现危重症,病死率极高,通常肝移植是最终的治疗方法。肝脏疾病特有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导致危重症患者在不同器...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或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发生危重症风险较高,一旦出现危重症,病死率极高,通常肝移植是最终的治疗方法。肝脏疾病特有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导致危重症患者在不同器官系统具有独特表现。用于其他危重症器官并发症的管理策略并不总是适用于肝衰竭患者。2020年2月美国重症医学会(The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SCCM)发布了重症监护室(ICU)成人急性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管理指南,主要目的是为ICU成人急性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管理提供循证指导建议。在指南中,ACLF是指肝硬化急性失代偿、器官功能障碍和短期高病死率为特征的综合征。ALF是指无慢性肝病基础,在出现肝病首发症状后26周内出现脑病和肝脏合成功能障碍。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急性恶化(AD)患者28 d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情况以及90 d预后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67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AD患者,根据TBil、PTA分为A组(134例,51.3μmol/L<...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急性恶化(AD)患者28 d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情况以及90 d预后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67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AD患者,根据TBil、PTA分为A组(134例,51.3μmol/L<TBil<171.1μmol/L且PTA<40%)、B组(393例,51.3μmol/L<TBil<171.1μmol/L且40%≤PTA<60%)、C组(143例,TBil>171.1μmol/L且40%<PTA<60%),研究患者的临床特征、28 d ACLF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90 d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多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法。组间累积发生率计算采用Kaplan-Meier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分别采用Cox回归、logistic回归分析ACLF发生以及90 d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A、B、C三组间MELD评分以及Child-pugh评分差异显著(20.2±4.6 vs 14.7±3.6 vs 22.7±5.6,F=211.118,P<0.001;10.6±0.8 vs 9.3±1.2 vs 10.4±1.2,F=66.427,P<0.001),B组均低于A组和C组(P值均<0.05)。69例(10.3%)患者在28 d内发生ACLF,A组19例(14.2%)、B组17例(4.3%)、C组33例(23.1%)。B组ACLF发生率低于A组(χ^2=15.937,P<0.001)和C组(χ^2=48.502,P<0.001)。各组发生ACLF的独立性影响因素,A组为AST(RR=1.033,P=0.030)、细菌感染(BIs)(RR=14.326,P=0.001)、血钠(Na)(RR=0.888,P=0.019)、AFP(RR=1.003,P<0.001),B组为男性(RR=0.201,P=0.035)、ALT(RR=0.996,P=0.006)、AST(RR=1.008,P<0.001)、GGT(RR=1.004,P=0.018)、PTA(RR=0.642,P<0.001)、TBil(RR=1.039,P=0.002)、BIs(RR=49.656,P<0.001)、HBV DNA(RR=2.206,P<0.001),C组为急性静脉曲张破裂出血(AVB)(RR=3.172,P=0.025)、BIs(RR=2.946,P=0.007)。79例(11.8%)患者在90 d内死亡,A组29例(21.6%),B组15例(3.8%),C组35例(24.5%),B组均低于A组(χ^2=41.492,P<0.001)和C组(χ^2=52.905,P<0.001)。三组发生ACLF患者90 d病死率均高于各自未发生ACLF患者(A组:χ^2=4.151,P=0.042;B组:P=0.022;C组:χ^2=16.968,P<0.001)。各组90 d生存的独立性影响因素,A组为肌酐(OR=1.075,P=0.007)、Na(OR=0.450,P<0.001);B组为AVB(OR=1378.999,P=0.026)、Na(OR=0.392,P=0.018);C组为AVB(OR=31.699,P=0.038)、Na(OR=0.841,P=0.023)、发生ACLF(OR=14.258,P=0.017)。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AD患者可分为三型,高黄疸型(C组)、低凝血型(A组)更容易出现ACLF且预后更差。BIs是三类患者发生ACLF共同的影响因素。血Na水平是三类患者90 d预后共同的影响因素。展开更多
文摘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或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发生危重症风险较高,一旦出现危重症,病死率极高,通常肝移植是最终的治疗方法。肝脏疾病特有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导致危重症患者在不同器官系统具有独特表现。用于其他危重症器官并发症的管理策略并不总是适用于肝衰竭患者。2020年2月美国重症医学会(The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SCCM)发布了重症监护室(ICU)成人急性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管理指南,主要目的是为ICU成人急性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管理提供循证指导建议。在指南中,ACLF是指肝硬化急性失代偿、器官功能障碍和短期高病死率为特征的综合征。ALF是指无慢性肝病基础,在出现肝病首发症状后26周内出现脑病和肝脏合成功能障碍。
文摘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急性恶化(AD)患者28 d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情况以及90 d预后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67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AD患者,根据TBil、PTA分为A组(134例,51.3μmol/L<TBil<171.1μmol/L且PTA<40%)、B组(393例,51.3μmol/L<TBil<171.1μmol/L且40%≤PTA<60%)、C组(143例,TBil>171.1μmol/L且40%<PTA<60%),研究患者的临床特征、28 d ACLF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90 d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多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法。组间累积发生率计算采用Kaplan-Meier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分别采用Cox回归、logistic回归分析ACLF发生以及90 d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A、B、C三组间MELD评分以及Child-pugh评分差异显著(20.2±4.6 vs 14.7±3.6 vs 22.7±5.6,F=211.118,P<0.001;10.6±0.8 vs 9.3±1.2 vs 10.4±1.2,F=66.427,P<0.001),B组均低于A组和C组(P值均<0.05)。69例(10.3%)患者在28 d内发生ACLF,A组19例(14.2%)、B组17例(4.3%)、C组33例(23.1%)。B组ACLF发生率低于A组(χ^2=15.937,P<0.001)和C组(χ^2=48.502,P<0.001)。各组发生ACLF的独立性影响因素,A组为AST(RR=1.033,P=0.030)、细菌感染(BIs)(RR=14.326,P=0.001)、血钠(Na)(RR=0.888,P=0.019)、AFP(RR=1.003,P<0.001),B组为男性(RR=0.201,P=0.035)、ALT(RR=0.996,P=0.006)、AST(RR=1.008,P<0.001)、GGT(RR=1.004,P=0.018)、PTA(RR=0.642,P<0.001)、TBil(RR=1.039,P=0.002)、BIs(RR=49.656,P<0.001)、HBV DNA(RR=2.206,P<0.001),C组为急性静脉曲张破裂出血(AVB)(RR=3.172,P=0.025)、BIs(RR=2.946,P=0.007)。79例(11.8%)患者在90 d内死亡,A组29例(21.6%),B组15例(3.8%),C组35例(24.5%),B组均低于A组(χ^2=41.492,P<0.001)和C组(χ^2=52.905,P<0.001)。三组发生ACLF患者90 d病死率均高于各自未发生ACLF患者(A组:χ^2=4.151,P=0.042;B组:P=0.022;C组:χ^2=16.968,P<0.001)。各组90 d生存的独立性影响因素,A组为肌酐(OR=1.075,P=0.007)、Na(OR=0.450,P<0.001);B组为AVB(OR=1378.999,P=0.026)、Na(OR=0.392,P=0.018);C组为AVB(OR=31.699,P=0.038)、Na(OR=0.841,P=0.023)、发生ACLF(OR=14.258,P=0.017)。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AD患者可分为三型,高黄疸型(C组)、低凝血型(A组)更容易出现ACLF且预后更差。BIs是三类患者发生ACLF共同的影响因素。血Na水平是三类患者90 d预后共同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