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护理干预对全身麻醉后患者留置尿管耐受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曹颖俐 曹敏 +2 位作者 韩旭 杨晓红 李昂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年第9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实施护理干预对全身麻醉后导尿患者留置尿管耐受情况的影响。方法将180例全身麻醉后导尿的男性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每组90例。常规组在麻醉诱导后按常规消毒,铺洞巾,再次消毒尿道口,检查气囊,润滑导尿管进行导尿操作。... 目的探讨实施护理干预对全身麻醉后导尿患者留置尿管耐受情况的影响。方法将180例全身麻醉后导尿的男性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每组90例。常规组在麻醉诱导后按常规消毒,铺洞巾,再次消毒尿道口,检查气囊,润滑导尿管进行导尿操作。干预组操作时在术前访视的基础上,麻醉诱导前再次强化心理干预,麻醉后注意操作细节等护理内容。比较两组患者留置尿管耐受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0级和1级的例数明显多于常规组,2级和3级的例数明显少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有6例患者发生尿道出血,发生率为6.7%;常规组有23例患者发生尿道出血,发生率为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P<0.01)。结论在对全身麻醉后导尿患者麻醉诱导前强化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对留置尿管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导尿术 耐受性 护理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病毒联合皮下及肋间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痛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斌 王卓强 +1 位作者 何建苗 胡玉东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3-155,共3页
目的:观察抗病毒治疗联合镇痛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痛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胸部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皮内注射消炎镇痛药+抗病毒治疗;B组:肋间神经阻滞+抗病毒治疗;C组:单纯抗病毒治疗。以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睡眠质量评分(... 目的:观察抗病毒治疗联合镇痛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痛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胸部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皮内注射消炎镇痛药+抗病毒治疗;B组:肋间神经阻滞+抗病毒治疗;C组:单纯抗病毒治疗。以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睡眠质量评分(Q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从即刻开始至观察期(30d)结束,A、B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睡眠状况也明显改善(P<0.01);而C组患者仅在第14天开始疼痛有所减轻,睡眠状况好转。结论:采用皮内注射或肋间神经阻滞行镇痛治疗、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对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缓解和睡眠质量改善有很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皮内注射 肋间神经阻滞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不同程度生理盐水稀释血液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卓强 徐震 +1 位作者 刘秀珍 范里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68-1271,共4页
目的探讨用生理盐水在体外不同程度地稀释血液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9名成年健康志愿者的静脉血在体外用生理盐水稀释成体积比20%(生理盐水∶血液=2∶8),30%(生理盐水∶血液=3∶7),40%(生理盐水∶血液=4∶6),50%(生理盐水∶血液=5∶... 目的探讨用生理盐水在体外不同程度地稀释血液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9名成年健康志愿者的静脉血在体外用生理盐水稀释成体积比20%(生理盐水∶血液=2∶8),30%(生理盐水∶血液=3∶7),40%(生理盐水∶血液=4∶6),50%(生理盐水∶血液=5∶5),60%(生理盐水∶血液=6∶4)等5个梯度,并用未经稀释的全血作为对照。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测量的数据包括激活的凝血时间(ACT)、凝结速率(CR)、达峰时间(TP)、最大凝血标记值(MCS)、血小板功能(PF)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0%稀释后ACT显著缩短(P<0.05),60%稀释后ACT显著延长(P<0.05),其余稀释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稀释后CR显著升高(P<0.05),50%、60%稀释后CR显著降低(P<0.05),其余稀释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稀释后TP显著缩短(P<0.05),其余各稀释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稀释后MCS显著降低(P<0.05),其余各稀释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稀释后PF显著升高(P<0.05),其余稀释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稀释后凝血功能与血液稀释程度相关,生理盐水占20%加快了血液凝固的进程,30%、40%稀释的凝血功能未受影响,50%稀释的血液凝固能力开始减弱,60%稀释的血液凝固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稀释 血液凝固 氯化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术中单肺通气患者的肺保护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刘秀珍 王卓强 +4 位作者 魏昌伟 徐震 陈绪贵 张斌 王恒林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94-895,共2页
目的通过观察单肺通气患者术中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及动态肺顺应性(Cdyn)的变化,探讨乌司他丁对术中单肺通气患者的肺保护作用。方法选择行单肺叶切除、术中需单肺通气的肺癌患者(ASAⅡ-Ⅲ级)50例,年龄36~60岁,体重52~74kg,其... 目的通过观察单肺通气患者术中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及动态肺顺应性(Cdyn)的变化,探讨乌司他丁对术中单肺通气患者的肺保护作用。方法选择行单肺叶切除、术中需单肺通气的肺癌患者(ASAⅡ-Ⅲ级)50例,年龄36~60岁,体重52~74kg,其中男25例、女2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各25例。分别监测并记录两组患者切皮前(T1)、单肺通气30min(T2)、单肺通气60min(T3)、双肺通气60min(T4)各时段的OI、RI及Cdyn变化。结果两组患者OI、RI及Cdyn在T1时段无显著性差异(P>0.05);U组患者在T2、T3及T4时段的OI和Cdyn较C组明显升高,RI明显降低(P<0.05);且U组患者在T4时段的OI和Cdyn较T1时段明显增高,RI明显降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够改善术中单肺通气患者的OI、RI及Cdyn,对其肺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肺通气 肺顺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达唑仑对N-甲基-D-天冬氨酸致伤PC12细胞氨基酸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恒林 王卓强 +5 位作者 刘秀珍 曹江北 王永安 李云峰 米卫东 张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5-76,共2页
目的观察静脉麻醉药咪达唑仑(MID)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致PC12细胞损伤时细胞氨基酸水平的影响,以探讨MID发挥其细胞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NMDA(300μmol/L)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将培养好的PC1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NMD... 目的观察静脉麻醉药咪达唑仑(MID)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致PC12细胞损伤时细胞氨基酸水平的影响,以探讨MID发挥其细胞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NMDA(300μmol/L)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将培养好的PC1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NMDA(300μmol/L)组、MID组(其中又分为3μmol/L和30μmol/L亚组),处理4h后收集细胞、漂洗、超声匀浆,4℃离心(12000r/min×20min),取上清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PC12细胞内氨基酸含量。结果NMDA 300μmol/L处理4h可使PC12细胞谷氨酸含量显著增加,但天冬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含量无明显改变。MID3μmol/L、30μmol/L分别与NMDA 300μmol/L同时处理PC12细胞4h后,谷氨酸含量较NMDA(300μmol/L)组明显降低(P<0.05),而对天冬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则无明显影响。结论NMDA 300μmol/L可显著增加PC12细胞的谷氨酸水平而导致细胞损伤,而MID可抑制NMDA诱导PC12细胞损伤所致的谷氨酸释放,提示MID可能是通过抑制谷酸的释放而发挥其保护细胞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达唑仑 兴奋性氨基酸类 N甲基天冬氨酸 PC1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糖尿病老年患者截肢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6
作者 秦学伟 王恒林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7-238,共2页
观察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糖尿病老年患者截肢术中的应用。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0.375%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在糖尿病老年患者的截肢手术中安全有效,是糖尿病老年患者截肢手术的理想麻醉方法。
关键词 神经刺激仪 糖尿病 罗哌卡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麻术后复苏期患者吸痰时机探讨 被引量:4
7
作者 范里莉 王炬 +3 位作者 韩旭 石明兰 张迪 李娇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20期7-8,共2页
目的探讨全麻术后复苏期患者的适宜吸痰时机,提高吸痰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应用PRST计分系统将822例全麻术后复苏期患者分为Ⅰ组(麻醉适当偏深)277例、Ⅱ组(麻醉适当偏浅)263例和Ⅲ组(麻醉过浅)282例。应用麻醉信息采集系统记录三组患者... 目的探讨全麻术后复苏期患者的适宜吸痰时机,提高吸痰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应用PRST计分系统将822例全麻术后复苏期患者分为Ⅰ组(麻醉适当偏深)277例、Ⅱ组(麻醉适当偏浅)263例和Ⅲ组(麻醉过浅)282例。应用麻醉信息采集系统记录三组患者在手术结束时(患者在手术间,麻醉机机械通气供氧)和高浓度吸氧及肺过度通气后吸痰过程中平均动脉压、心率、SpO2值。结果手术结束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SpO2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吸痰过程中3项指标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复苏期患者麻醉适当偏浅时吸痰,SpO2稳定,增强了患者术后复苏期的安全性。PRST计分系统可用于复苏期患者的吸痰时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后患者 全麻 麻醉复苏期 吸痰 PRST计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丙酚对脂多糖诱导人单核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陈绪贵 古妙宁 +1 位作者 王卓强 张良清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84-586,共3页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脂多糖(LPS)诱导人单核细胞(THP1)释放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THP1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1μg/mlLPS刺激组(L组),1μg/mlLPS+50μmol/L异丙酚组(L+P组)。采用LiquiChip液相蛋白芯片系统检测3组不同处理因素作用...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脂多糖(LPS)诱导人单核细胞(THP1)释放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THP1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1μg/mlLPS刺激组(L组),1μg/mlLPS+50μmol/L异丙酚组(L+P组)。采用LiquiChip液相蛋白芯片系统检测3组不同处理因素作用12h时对THP1细胞分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2、IL-4、IL-6、IL-8、IL-10、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异丙酚(0,12.5,25,50,100μmol/L)同1μg/mlLPS联合刺激THP1细胞(分别为B、C、D、E、F组),以未加任何刺激的THP1细胞为对照(A组),分析异丙酚对THP1细胞分泌IL-6、IL-8、TNF-α影响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组IL-1β、IL-6、IL-8和TNF-α均明显增高(P<0.01),而GM-CSF、IFN-γ、IL-2、IL-4、IL-10、IL-12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组相比,L+P组THP1细胞释放IL-6、IL-8和TNF-α均明显降低(P<0.01)。与单独LPS刺激组(B组)比较,添加不同浓度异丙酚的各组(C、D、E、F组)IL-6、IL-8和TNF-α释放明显降低(P<0.05或0.01),且随着异丙酚剂量的增加,三者的释放呈递减趋势。结论LPS可诱导THP1细胞释放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异丙酚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IL-6、IL-8和TNF-α的释放,这可能是其在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脂多糖 单核细胞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丙酚对N-甲基-D-天冬氨酸致PC12细胞损伤时氨基酸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恒林 王卓强 +5 位作者 曹江北 刘秀珍 王永安 李云峰 米卫东 张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85-586,共2页
目的观察静脉麻醉药异丙酚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致PC12细胞损伤时氨基酸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异丙酚细胞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300μmol/LNMDA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PC12细胞氨基酸含量。结果300μmo... 目的观察静脉麻醉药异丙酚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致PC12细胞损伤时氨基酸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异丙酚细胞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300μmol/LNMDA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PC12细胞氨基酸含量。结果300μmol/LNMDA处理4h可使PC12细胞谷氨酸含量明显增加,但对天冬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含量无明显影响;12.5和125μmol/L异丙酚与300μmol/LNMDA同时处理PC12细胞4h后,谷氨酸含量较单纯NMDA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异丙酚可明显抑制NMDA诱导PC12细胞损伤所致的谷氨酸合成或释放,提示异丙酚可能通过抑制谷氨酸的合成或释放而产生细胞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异丙酚 兴奋性氨基酸类 N-甲基-D-天冬氨酸 PC1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髓核柔性稳定系统对犬邻近颈椎间盘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鲍达 马远征 +3 位作者 彭伟 李宏伟 赵铭 葛彦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9期696-699,共4页
目的:比较人工髓核柔性稳定一体化系统与钢板内固定系统置入对犬施术节段邻近颈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杂种犬23只,雌雄不限,犬龄1.5~2.5岁,体重20.0~30.0kg。预实验组5只,测量犬颈椎间盘压力正常参考值。18只实验用犬随机... 目的:比较人工髓核柔性稳定一体化系统与钢板内固定系统置入对犬施术节段邻近颈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杂种犬23只,雌雄不限,犬龄1.5~2.5岁,体重20.0~30.0kg。预实验组5只,测量犬颈椎间盘压力正常参考值。18只实验用犬随机分为人工髓核柔性稳定组(A组,9只)及钢板内固定组(B组,9只),均经前路行C3/4椎间盘摘除、内置物置入手术。术中测量邻近颈椎间盘(C4/5)压力,并计算施术前后C4/5椎间盘压力差作为撑开压力,t检验比较A、B组间压力差有无显著性差异。术后6个月处死动物,行影像学(Pearce标准)及组织学观察,评价邻近上位颈椎间盘(C2/3)退变程度。结果:A、B组间施术前后邻近颈椎间盘(C4/5)压力差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B组动力位X线片发现C2/3有失稳表现者4例(44.4%)。MRIT2加权像C2/3椎间盘Pearce分级A组(平均1.78级)低于B组(平均3.22级);A组C2/3椎间盘退变组织学分级(平均1.56级)亦低于B组(平均2.78级),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各组内撑开压力与椎间盘退变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过高的撑开压力易导致犬施术节段邻近颈椎间盘退变,应用人工髓核柔性稳定系统较钢板固定可以有效防止邻近节段的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髓核 柔性稳定 颈椎 椎间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丙酚对脂多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源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绪贵 古妙宁 王卓强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46-848,854,共4页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脂多糖(LPS)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内皮源型一氧化氮合酶(heNOS)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方法以基因重组技术构建heNOS基因启动子区(-1~-1600bp)驱动的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pGL2-Basic,得到质粒peNOS-...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脂多糖(LPS)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内皮源型一氧化氮合酶(heNOS)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方法以基因重组技术构建heNOS基因启动子区(-1~-1600bp)驱动的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pGL2-Basic,得到质粒peNOS-Luc。采用脂质体介导的细胞基因共转染技术将peNOS-Luc、空载体pGL2-Basic和β-半乳糖苷酶表达质粒pCMV-β共转染HUVEC,用LPS、LPS+异丙酚和LPS+转移生长因子β1(TGFb1)分别刺激转染后的HUVEC,检测并比较荧光素酶/β-半乳糖苷酶活性,以确定LPS、异丙酚和TGFβ1对heNOS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1)酶切和测序结果均证实重组载体peNOS-Luc构建正确;(2)重组载体peNOS-Luc在HUVEC中有效表达;(3)与未加刺激组比较,LPS刺激组heNOS启动子的转录活性降低。与LPS刺激组比较,LPS+异丙酚和LPS+TGFβ1组heNOS启动子的转录活性增强。结论异丙酚能明显增强heNOS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可初步证实异丙酚在转录水平通过上调heNOS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而影响NO的生成和释放,这可能是异丙酚防治LPS诱导引起炎症反应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脂多糖 一氧化氮合酶 脐静脉内皮细胞 转录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达唑仑对四亚甲基二酰四胺诱发大鼠癫痫持续状态的抑制作用观察
12
作者 王恒林 米卫东 +4 位作者 赵从 王卓强 刘秀珍 张斌 王永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3-426,共4页
目的观察静脉麻醉药咪达唑仑(MID)对四亚甲基二酰四胺(毒鼠强,TETs)诱发癫痫持续状态(SE)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皮质和海马GABAA受体α1亚单位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为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癫痫发作组及咪达唑仑10、20、30m... 目的观察静脉麻醉药咪达唑仑(MID)对四亚甲基二酰四胺(毒鼠强,TETs)诱发癫痫持续状态(SE)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皮质和海马GABAA受体α1亚单位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为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癫痫发作组及咪达唑仑10、20、30mg/kg组,每组10只。建立TETs诱发大鼠癫痫持续状态模型,以脑电图上典型癫痫波的变化及动物24h存活数为观察指标,比较腹腔注射不同剂量咪达唑仑(10、20、30mg/kg)的抗惊疗效,以地西泮(安定)作为阳性对照药。同时以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ting)观察20mg/kg咪达唑仑对SE大鼠发作24h后皮质和海马GABAA受体α1亚单位表达的影响。结果1.2mg/kgTETs能诱发大鼠明显的SE发作,EEG显示持续的高幅高频惊厥波,20及30mg/kg咪达唑仑均可有效控制惊厥发生,给药10min后EEG上的高幅惊厥棘波幅度及频率均明显降低,1h后高幅惊厥棘波完全消失,持续观察5h未见高幅惊厥棘波出现。咪达唑仑20及30mg/kg组动物24h存活数明显高于癫痫发作组(P<0.01)。咪达唑仑10mg/kg组在EEG上仍可见高幅惊厥棘波出现,且动物24h存活数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SE发作后24h大鼠皮质和海马GABAA受体α1亚单位表达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而咪达唑仑20mg/kg组其表达明显增加,与正常对照组及SE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咪达唑仑对TETs诱发的SE具有确切治疗作用,可用作临床的一线或二线用药,其抗惊厥作用可能与GABAA受体α1亚单位表达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达唑仑 癫痫持续状态 脑电描记术 受体 GABA-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