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镇静-镇痛策略与机械通气患者ICU不适经历关系的多中心调查研究 被引量:66
1
作者 马朋林 李秦 +2 位作者 刘京涛 苏瑾文 王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57-959,共3页
目的了解我国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镇痛治疗的现状,以进一步探讨镇静-镇痛策略对该类患者ICU不适住院经历的影响。方法2006年6月15日-2006年8月15日,对全国31家三级甲等教学医院所有转出ICU的清醒机械通气患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 目的了解我国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镇痛治疗的现状,以进一步探讨镇静-镇痛策略对该类患者ICU不适住院经历的影响。方法2006年6月15日-2006年8月15日,对全国31家三级甲等教学医院所有转出ICU的清醒机械通气患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疾病分类,机械通气时间,所接受的镇静-镇痛治疗,以及包括紧张害怕、情绪低落、睡眠不良、疲劳感、口渴、疼痛等6项内容的ICU不适经历情况。结果163例接受机械通气的ICU清醒患者中,出现ICU不适经历的比例高达96.9%,其中83例(50.9%)出现严重不适。机械通气时间≥48h的患者严重不适经历发生率为59.7%,与机械通气时间<48h的患者(44.8%)比较无统计学差异。61例未给予任何镇静、镇痛治疗,其严重不适经历发生率(73.8%)显著高于接受镇静、镇痛治疗的患者(37.3%,P<0.01)。以镇痛为基础的镇静治疗方案对严重不适经历的发生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OR=0.125;95%CI:0.052~0.298;P<0.01),单独应用镇静剂或镇痛药保护作用差。结论恰当的镇静-镇痛治疗可有效降低ICU严重不适经历的发生率。我国ICU机械通气患者接受系统镇静-镇痛治疗的比例较低,对ICU医师进行系统镇静-镇痛知识和方法的培训亟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醒镇静 镇痛 不适经历 呼吸 人工 重症监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 被引量:7
2
作者 樊双义 王天昊 +2 位作者 何宝明 刘景峰 马朋林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3-466,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扩散加权成像(DWI)、灌注成像(PWI)以及其他磁共振(MRI)技术界定超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可行性,并判断在超早期(发病6h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3年7月至2007... 目的探讨应用扩散加权成像(DWI)、灌注成像(PWI)以及其他磁共振(MRI)技术界定超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可行性,并判断在超早期(发病6h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3年7月至2007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发病时间在2~6h的超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行MRI检查(包括DWI、PWI及其他磁共振技术)。采用rt-PA进行溶栓,剂量0.9mg/kg,静脉滴注。另设30例普通常规治疗患者(未做溶栓治疗)作为对照。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比较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溶栓组治疗后1hNIHSS(21.0±2.65)较溶栓前(25.18±2.98)明显降低(P<0.05);溶栓后30dNIHSS(12.66±4.25)明显低于对照组(19.12±2.89,P<0.05)。治疗后1~60d,各时间段溶栓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0d溶栓组的治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32.3%、64.2%、87.4%,显著高于对照组15.4%、27.5%、42.8%(P<0.05)。溶栓组治疗60d后NIHSS评分(10.25±3.15)显著低于治疗前(25.18±2.98,P<0.05)。溶栓组发生脑出血2例,预后仍然良好。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结论综合应用DWI、PWI和MRI可发现超早期脑梗死,并预测缺血半暗带。在严格掌握溶栓治疗适应证的基础上应用rt-PA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缺血半暗带 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唑安定-异丙酚序贯给药对机械通气患者每日唤醒安全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京涛 马朋林 +3 位作者 席修明 林洪远 许媛 赵赫林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50-952,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给药方案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及每日唤醒过程中躁动与循环波动的影响,以寻找安全的镇静策略。方法在5个临床中心选择ICU内接受机械通气时间超过24h的患者94例,在持续泵入芬太尼镇痛的基础上,随机给予咪唑安定(M组)、异丙酚(P... 目的比较不同给药方案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及每日唤醒过程中躁动与循环波动的影响,以寻找安全的镇静策略。方法在5个临床中心选择ICU内接受机械通气时间超过24h的患者94例,在持续泵入芬太尼镇痛的基础上,随机给予咪唑安定(M组)、异丙酚(P组)或咪唑安定-异丙酚序贯用药(M+P组)镇静,密切监测并维持躁动-镇静评分(SAS)在2~4分,每日9:00时停止泵入所有镇静、镇痛药至完全唤醒。观察各组镇静及唤醒过程中血压及心率的波动、躁动情况、唤醒时间以及患者转出ICU后对镇静过程中与机械通气相关实际事件的记忆。结果各组平均SAS评分无明显差异。M组唤醒时间较P组和M+P组显著延长(P<0.05)。镇静过程中,3组患者血压、心率波动及躁动发生率均较低,但在唤醒过程中,各组血压、心率波动及躁动发生率均升高,与P组和M+P组比较,M组升高更加显著(P<0.05)。与机械通气相关的翻身、吸痰、气管导管刺激等3项实际事件无记忆的发生率,P组、M组和M+P组分别为16.7%、28.2%、36.7%。结论咪唑安定、异丙酚及二者序贯用药均能达到良好镇静效果,序贯用药计划不仅能有效避免苏醒时间长、血压及心率波动、躁动等不安全因素,而且对机械通气相关实际事件的遗忘作用良好,是实施每日唤醒计划的一种较好的镇静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眠药和镇静药 呼吸 人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入CO_2法实施呼吸暂停试验的安全性研究
4
作者 马朋林 杨明施 +4 位作者 魏东宁 李秦 彭月 苏瑾文 赵金柱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90-392,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吸入CO2法实施呼吸暂停试验的安全性。方法共收集可疑脑死亡病例14例。采用传统方法(试验A)及改良吸入CO2法(试验B)实施呼吸暂停试验。改良吸入CO2法:在气管插管末端连接“T”型管,并分别与呼吸机管路及CO2气体管路连接。... 目的探讨改良吸入CO2法实施呼吸暂停试验的安全性。方法共收集可疑脑死亡病例14例。采用传统方法(试验A)及改良吸入CO2法(试验B)实施呼吸暂停试验。改良吸入CO2法:在气管插管末端连接“T”型管,并分别与呼吸机管路及CO2气体管路连接。与传统方法不同,纯氧机械通气10min后不断离呼吸机,打开CO2阀门,向吸入气中混入1.5L/minCO2,1min后断开呼吸机,继续观察呼吸动作1min。于试验前、吸入纯氧后、脱机后每间隔2min(试验A)、脱机前及脱机1min后(试验B)、重新上机后5min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试验前及试验结束后测定血乳酸浓度。结果14例呼吸暂停试验结果均为阳性。试验A,脱机后8min内PaCO2显著上升(>60mmHg,P<0.01),pH值下降(P<0.05),但PaO2保持在200mmHg以上;MAP轻度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与基础值比较,PAP显著升高(P<0.05)。试验B,吸入CO21min后,PaCO2能有效上升至60mmHg以上或较基础值升高20mmHg,仅1例超过80mmHg;试验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参数均保持相对稳定,PAP无显著变化。两种呼吸暂停试验前后血乳酸浓度无明显变化。结论吸入CO2法及传统方法实施呼吸暂停试验均能有效保持足够组织氧代谢。传统呼吸暂停试验过程中,由于高PaCO2时间长,存在肺动脉高压以及循环不稳定风险。吸入CO2法能有效避免该并发症,连续PaCO2监测的应用是试验安全的有效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暂停试验 脑死亡 安全性 改良吸入CO2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例2-1 围手术期呼吸、循环管理(病历摘要)
5
作者 马朋林 王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6-176,共1页
关键词 围手术期 循环管理 病例 呼吸 摘要 病历 痰中带血 反复咳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