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脏磁共振心肌应变技术在老年男性肥厚型心肌病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郑雪 康冰琦 +6 位作者 崔津津 刘贯中 王新江 杨雪 王曙霞 朱平 姚洪祥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48-553,共6页
目的探索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心肌应变技术在老年男性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4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行CMR检查老年男性患者50例... 目的探索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心肌应变技术在老年男性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4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行CMR检查老年男性患者50例,根据是否诊断为HCM分为HCM组24例和对照组26例。使用后处理软件CVI42获得2组左心室及左心房基本功能参数及应变参数,左心室参数包括左心室心肌质量、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等,左心房参数包括左心房最小容积、左心房最小容积指数、被动应变(passive strain,εe)、左心房的舒张早期峰值负应变率(peak early negative strain rate,SRe)和左心房舒张晚期峰值负应变率(peak late negative strain rate,SRa)等,比较2组左心室及左心房基本功能参数及应变参数。结果HCM组左心室心肌质量、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左心房最小容积、左心房最小容积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2D和3D的GLS、εe、SRe、SRa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D GLS、SRa及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HCM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87(95%CI:0.766~0.959)、0.740(95%CI:0.597~0.854)、0.929(95%CI:0.820~0.983),敏感性分别为76.92%、57.69%、84.62%,特异性分别为70.83%、83.33%、91.67%,logistic回归模型的AUC、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2D GLS和SRa。结论CMR心肌应变技术对于老年男性HCM患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 心肌病 肥厚性 LOGISTIC模型 心肌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缓和医学线下教学前后电子问卷调查报告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小梅 崔明新 +1 位作者 李慧馨 朱平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53-359,共7页
目的:比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缓和医学线下教学前后研究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评价教学效果。方法:设计并采用电子问卷调查,对疫情期间线上和线下教学进行评价,并比较缓和医学线下教学前后研究生对学科基本知识的理解。... 目的:比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缓和医学线下教学前后研究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评价教学效果。方法:设计并采用电子问卷调查,对疫情期间线上和线下教学进行评价,并比较缓和医学线下教学前后研究生对学科基本知识的理解。结果:课前183人、课后181人参加了调查,基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课前65.03%、课后74.59%研究生认为线上授课对学习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二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缓和医学线下教学课后与课前相比,研究生对缓和医学的重要性、安宁疗护和症状管理的看法及基本镇痛理念均有显著提升(P<0.05);但课后在缓和医疗与安宁疗护的概念上仍有混淆;对基本伦理学原则、疾病末期病人的治疗原则掌握较好。结论:研究生认为线上教学对学习效果可能有一些影响,但属于一种灵活的教学方式;缓和医学的线下教学显著提高了研究生的缓和医学认知,今后教学重点应集中在伦理学原则、缓和医学和安宁疗护的联系和区别及基本镇痛知识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和医学 研究生教学 电子问卷调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脂代谢与衰老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胡家宾 孟令丙 +3 位作者 孙瑾 蔡爽 王曙霞 朱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18-1120,共3页
衰老是机体功能随增龄而衰退的生物学过程,作为慢性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1]。在机体衰老过程中,细胞代谢调控能力逐渐降低,其中机体对糖类和脂质的摄取、转化、储存和利用的动态平衡(糖脂代谢)发生紊乱是... 衰老是机体功能随增龄而衰退的生物学过程,作为慢性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1]。在机体衰老过程中,细胞代谢调控能力逐渐降低,其中机体对糖类和脂质的摄取、转化、储存和利用的动态平衡(糖脂代谢)发生紊乱是重要特征。随着增龄,机体出现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基础代谢率降低以及脂肪重新分布等代谢变化。这些代谢异常不仅是衰老的重要标志,还与多种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糖脂代谢失衡不仅是代谢性疾病的核心病理机制,还可通过促进慢性炎症、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细胞内代谢废物积累等途径加速衰老进程[3]。因此,探索糖脂代谢与衰老之间的关联机制,对于揭示衰老的本质和开发延缓衰老的新型干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代谢障碍 脂代谢障碍 衰老 端粒缩短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高血压人群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研究
4
作者 秦邦国 孙瑾 +4 位作者 李曼 邱娇娇 程柏凯 朱平 王曙霞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0期3753-3760,共8页
背景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NHHR)作为新型的复合脂质指标,是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但其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尚未明确。目的 探讨农村高血压患者NHHR与LVH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为基于... 背景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NHHR)作为新型的复合脂质指标,是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但其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尚未明确。目的 探讨农村高血压患者NHHR与LVH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为基于农村地区的横断面研究,于2004—2005年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河南省某县22个乡镇中使用简单随机数字表法抽取7个乡镇,在其下辖的180个村庄中随机抽取63个村庄,在40~75岁长住农村居民中进行筛选,最终纳入4 551例高血压患者。根据NHHR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Q1组(NHHR≤2.05)、Q2组(2.06≤NHHR≤2.58)、Q3组(2.59≤NHHR≤3.20)及Q4组(NHHR≥3.21),比较4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NHHR与LVH之间的关系。使用亚组分析证实两者关联的一致性。结果 4组患者的BMI、舒张压(DB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SUA)、血清肌酐(Scr)、脑卒中史、冠心病史以及糖尿病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调整的模型中,NHHR与LVH风险相关,与Q1组相比,Q3组、Q4组发生LVH的风险增加,OR值分别为1.346(95%CI=1.102~1.644,P=0.004)、1.344(95%CI=1.053~1.717,P=0.018);在控制除分组变量外的所有协变量后,亚组分析中,这种关系在女性、<60岁、≥60岁、无冠心病史、无脑卒中史、有无糖尿病史亚组中仍然显著(P<0.05)。结论 本研究基于农村地区高血压患者,采用横断面研究揭示了高水平的NHHR与高血压患者发生LVH独立相关,且在女性及老年亚组中关联性更强,提示NHHR可用于识别高血压人群中的LVH高危患者,为LVH高危人群的分层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 左心室肥厚 高血压 农村人口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改善衰老脂肪干细胞治疗效能的体外研究
5
作者 孙明研 朱平 +4 位作者 刘剑锋 王曙霞 孙瑾 秦邦国 张楠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5-324,共10页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衰老脂肪干细胞(ADSCs)的治疗效能及相关机制。方法从SD大鼠腹股沟分离自体ADSCs,检测相关蛋白表达并验证分化潜能。将ADSCs分为3组进行处理:对照组(Control组)、诱导衰老模型组(H_(2)O_(2)组)和姜黄素干预组(Cur-H_(2)...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衰老脂肪干细胞(ADSCs)的治疗效能及相关机制。方法从SD大鼠腹股沟分离自体ADSCs,检测相关蛋白表达并验证分化潜能。将ADSCs分为3组进行处理:对照组(Control组)、诱导衰老模型组(H_(2)O_(2)组)和姜黄素干预组(Cur-H_(2)O_(2)组)。采用β-半乳糖苷酶(β-gal)染色,检测ADSCs衰老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Caspase-3活性,采用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JC-1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SIRT1和p53的mRNA相关表达及蛋白表达,采用ELISA检测衰老相关分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与H_(2)O_(2)组比较,Cur-H_(2)O_(2)组β-gal水平、细胞凋亡率、Caspase-3浓度和ROS水平均显著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明显升高(均为P<0.01)。与H_(2)O_(2)组比较,Cur-H_(2)O_(2)组姜黄素处理缓解了SIRT1的mRNA相关表达及蛋白表达水平下降,缓解了p53的mRNA相关表达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均为P<0.01)。与H_(2)O_(2)组比较,Cur-H_(2)O_(2)组衰老相关分泌细胞因子IL-1β、IL-6、IL-8和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均为P<0.05)。结论姜黄素显著提高衰老ADSCs的细胞功能和治疗潜力,这与SIRT1信号通路激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干细胞 姜黄素 衰老 沉默调节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女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共病特点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6
作者 崔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97-899,共3页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世界女性最常见的死亡原因,约1/3的女性死于CVD。在中国,女性CVD患者占女性死亡人数的38.9%。绝经后女性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因此,重视老年女性CVD危险因素是早预防早治疗的关键。2011年ACC/AHA关于预防女性CVD的指...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世界女性最常见的死亡原因,约1/3的女性死于CVD。在中国,女性CVD患者占女性死亡人数的38.9%。绝经后女性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因此,重视老年女性CVD危险因素是早预防早治疗的关键。2011年ACC/AHA关于预防女性CVD的指南提出先兆子痫、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或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CVD风险增加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绝经后期 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 糖尿病 每搏输出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及诊疗进展 被引量:21
7
作者 朱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85-787,共3页
心血管疾病(CVD)仍是全世界死亡的首要原因,高血压是导致CVD的主要原因。据统计,低收入国家的成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高收入国家(31.5% vs 28.5%)[1]。且高血压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加剧,预计到2050... 心血管疾病(CVD)仍是全世界死亡的首要原因,高血压是导致CVD的主要原因。据统计,低收入国家的成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高收入国家(31.5% vs 28.5%)[1]。且高血压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加剧,预计到205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比例将>25%。《中国老年人血压管理指南2019》指出,我国老年人(年龄≥60岁)高血压的患病率达53.2%,显著高于中青年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患病率 动脉硬化 降压 控制性 抗高血压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三位一体”弹性液态金属微球用于肝癌动脉栓塞治疗
8
作者 陈军歌 沈晨宇 +1 位作者 王志军 梁兴杰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03-203,共1页
目的本课题计划研发一种新型多功能弹性镓液态金属栓塞微球,评估其作为TACE使用栓塞材料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1)通过薄膜水化法制备表面带有巯基的阿霉素胶束(Dox胶束),并以包封率与载药量为考察条件,筛选出胶束的最佳合成方法。(2)... 目的本课题计划研发一种新型多功能弹性镓液态金属栓塞微球,评估其作为TACE使用栓塞材料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1)通过薄膜水化法制备表面带有巯基的阿霉素胶束(Dox胶束),并以包封率与载药量为考察条件,筛选出胶束的最佳合成方法。(2)以Dox胶束溶液为介质,通过超声破碎法制备新型液态金属微球,并利用流变仪和AFM对液态金属的弹性进行验证。(3)采用透析法对制备的Dox胶束/Ga Ms进行药物缓释分析。(4)通过对兔耳动脉的栓塞,评估镓液态金属微球的栓塞能力。通过对兔耳肿瘤模型的治疗,对微球的体内抗肿瘤效果进行评价。在正常兔体内对微球的安全性评估。结果成功合成了表面由巯基修饰的Dox胶束,并将Dox胶束与液态金属微球进行偶联,利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微球表面的Dox荧光。新型多功能镓液态金属栓塞微球具有良好的弹性,可以更好地栓塞肿瘤。使用微球对兔耳栓塞后,新型液态金属栓塞微球组的肿瘤体积则持续减小至118.7±76.36 mm^(3)。显示出了更好的治疗效果。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集药物缓释、X线显影及血管栓塞3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液态金属弹性微球,且其具有良好的体内抗肿瘤效果和生物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栓塞材料 肿瘤体积 课题计划 药物缓释 液态金属 兔耳 巯基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靶目标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大鼠循环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杰 苗慧 +1 位作者 董静 陈威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77-1084,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靶目标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大鼠循环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清洁级SD大鼠44只,电刺激诱导大鼠室颤8 min后开始心肺复苏,复苏8 min后给予电除颤。共有28只大鼠心肺复苏成功,恢复自主循环后,将大鼠随机分入4... 目的研究不同靶目标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大鼠循环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清洁级SD大鼠44只,电刺激诱导大鼠室颤8 min后开始心肺复苏,复苏8 min后给予电除颤。共有28只大鼠心肺复苏成功,恢复自主循环后,将大鼠随机分入4组:37℃常温组、35℃低温组、33℃低温组及28℃低温组,每组7只。立即采用物理降温方式降温至靶目标温度,低温治疗4 h后开始复温至(37.0±0.2)℃,继续观察72 h。低温治疗期间及复温后监测心肺复苏大鼠平均主动脉压(MAP)、心率、射血分数(EF),颊黏膜微循环血流(MBF)、血乳酸(Lac)、生存时间、生存率及神经系统缺陷评分(NDS)等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在复苏过程中,大鼠冠脉灌注压、电除颤次数、室颤-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温治疗期间,28℃组大鼠心率最低,37℃组心率最高;低温组MAP及EF值高于常温组,其中33℃组及28℃组EF值(%)明显高于35℃组(63.8±6.1,67.8±8.4 vs.54.0±5.2,P<0.05);33℃组及35℃组Lac值明显低于37℃组及28℃组(P<0.05);低温组MBF值低于常温组,3个低温组间MB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温后,35℃组大鼠EF值(%)明显高于其他组(52.9±3.3 vs.46.9±6.2,38.5±7.5,35.8±7.3,P<0.05);33℃组及35℃组MBF值与28℃组比较明显恢复(2.8±0.4,2.4±0.5 vs.1.6±0.6,P<0.05),33℃组与35℃组MBF值无明显差异(P>0.05)。35℃组及33℃组生存时间、生存率、NDS评分明显优于37℃组及28℃组(P<0.05),35℃组与3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目标温度为33℃及35℃的低温治疗可以保护心肺复苏后大鼠循环功能,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改善预后。35℃低温治疗可能是临床心跳骤停患者复苏后治疗的一个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低温 微循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士信息素养及循证护理能力对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江润娇 李小玲 +2 位作者 陈敏芝 来纯云 杨英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77-80,共4页
目的探讨护士信息素养及循证护理能力对创新行为的影响,为提升护士的创新行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护士创新行为量表、信息素养量表、循证护理能力量表对北京市5所三甲医院1304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护士创新行为得分(32.2... 目的探讨护士信息素养及循证护理能力对创新行为的影响,为提升护士的创新行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护士创新行为量表、信息素养量表、循证护理能力量表对北京市5所三甲医院1304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护士创新行为得分(32.28±6.42)分,信息素养得分(75.40±8.35)分,循证护理能力得分(44.62±8.78)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护士创新行为与护士信息素养及循证护理能力呈正相关(均P<0.05)。多元线性分层回归分析显示,控制一般资料后,护士信息素养、循证护理能力是影响护士创新行为的主要因素(均P<0.05),可解释总变异的64.4%。结论护士创新行为处于中等水平。医疗机构可从护士信息素养、循证护理能力层面开展培训,充分发挥护士信息素养及循证护理能力对其创新行为的促进作用,并鼓励高学历与高职务护士发挥其优势,进一步提高护士创新行为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创新行为 信息素养 循证护理能力 证据检索 证据评价 证据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 被引量:29
11
作者 李小梅(编译) 袁文茜(编译) +6 位作者 曹伯旭(编译) 宋昱(编译) 宋学军(审校) 万有(审校) 樊碧发(审校) 韩济生(审校) Bennett MI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1-165,共5页
全球范围内癌症发病率持续上升,与此同时,现代肿瘤学研究的快速发展让许多癌症病人能够长期生存。疼痛是癌症病人最常见的严重症状之一,可以导致病人失去生活能力。除癌症本身可引起疼痛外,癌症的治疗也可导致慢性疼痛。世界卫生组织(W... 全球范围内癌症发病率持续上升,与此同时,现代肿瘤学研究的快速发展让许多癌症病人能够长期生存。疼痛是癌症病人最常见的严重症状之一,可以导致病人失去生活能力。除癌症本身可引起疼痛外,癌症的治疗也可导致慢性疼痛。世界卫生组织(WHO)新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首次将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Chronic cancer-related pain,CCRP)列入国际疾病分类。本文将介绍ICD-11分类中新添加的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内容。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是指由原发癌症本身或肿瘤转移所致的疼痛(慢性癌性疼痛)或癌症治疗引起的疼痛(慢性癌症治疗后疼痛),这类疼痛须与由共病引起的疼痛相鉴别。WHO和其他学术组织已经详细阐明了晚期癌症病人的疼痛管理方案,但是癌症病人和癌症幸存者长期慢性疼痛的治疗仍是一个重要的临床挑战,这些病人可能同时存在由癌症、癌症治疗和其他不相关因素引起的疼痛。本文通过介绍ICD-11中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的分类,帮助医师制订个体化的疼痛治疗计划并促进针对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 慢性疼痛 ICD-11 癌症 放疗 化疗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抗炎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燕 国希云 +3 位作者 邓娴 唐果 何荆贵 朱平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年第3期286-289,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AS)作为心血管疾病(CVD)的主要病理基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AS实质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抑制AS过程中的炎症反应或可成为延缓AS的关键。诸多研究已证实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进而延缓AS的发展,且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AS)作为心血管疾病(CVD)的主要病理基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AS实质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抑制AS过程中的炎症反应或可成为延缓AS的关键。诸多研究已证实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进而延缓AS的发展,且作用机制复杂。本文就PEDF抗炎作用的机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抗炎作用 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