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胱抑素C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6个月死亡和再住院的关系
1
作者 李珊 付治卿 +2 位作者 安莉 张帷 司全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32-737,共6页
目的 探讨胱抑素C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6个月死亡和再住院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使用自贡心力衰竭研究的数据。自贡心力衰竭研究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6月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1786例,根据胱抑素C水... 目的 探讨胱抑素C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6个月死亡和再住院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使用自贡心力衰竭研究的数据。自贡心力衰竭研究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6月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1786例,根据胱抑素C水平的三分位数分为三分位数1组[(1.10±0.17)mg/L]587例、三分位数2组[(1.60±0.17)mg/L]599例、三分位数3组[(2.91±0.90)mg/L]600例。主要终点为出院后6个月死亡和心力衰竭再住院复合终点。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胱抑素C水平与6个月死亡和心力衰竭再住院复合终点的关系,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分析胱抑素C水平与6个月死亡和心力衰竭再住院复合终点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3组6个月无事件生存率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胱抑素C水平对6个月死亡和心力衰竭再住院复合终点的预测价值。结果 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三分位数2组、三分位数3组是心力衰竭患者6个月死亡和再住院复合终点的危险因素(HR=1.170,95%CI:0.970~1.390,P=0.111;HR=1.452,95%CI:1.190~1.756,P=0.000)。当将胱抑素C水平作为连续变量进行分析时,结果保持一致:胱抑素C水平每增加1个标准差,复合终点风险增加1.141(HR=1.141,95%CI:1.060~1.226);每增加1 mg/L,复合终点风险增加1.152(HR=1.152,95%CI:1.057~1.250)。限制性立方样条图显示,胱抑素C水平与6个月死亡和心力衰竭再住院复合终点之间呈非线性的反J形关系,其风险拐点为2.13 mg/L。ROC曲线分析显示,胱抑素C水平预测6个月死亡和心力衰竭再住院复合终点,以及单独死亡和心力衰竭再住院风险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2、0.667、0.554。结论 胱抑素C升高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6个月死亡和再住院复合终点风险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心力衰竭 回归分析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老年高血压患者死亡风险的关联
2
作者 李珊 安莉 +2 位作者 付治卿 张帷 司全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42-1147,共6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全因死亡和病因特异性死亡的关联。方法纳入1999~2018年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中的老年高血压患者9939例,根据NLR四分位数将其分为Q_(1)组2461...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全因死亡和病因特异性死亡的关联。方法纳入1999~2018年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中的老年高血压患者9939例,根据NLR四分位数将其分为Q_(1)组2461例,Q_(2)组2460例,Q_(3)组2522例,Q_(4)组2496例。生存状态通过与国家死亡指数记录的链接确定。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生存分析和ROC分析。结果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NLR水平升高与全因死亡和病因特异性死亡风险存在显著的递增关联。与Q_(1)组比较,Q_(4)组调整后全因死亡(HR=1.52,95%CI:1.32~1.74,P=0.000)、心血管死亡(HR=2.04,95%CI:1.63~2.56,P=0.000)、非心血管死亡(HR=1.30,95%CI:1.11~1.53,P=0.000)显著增加。3次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显示,NLR与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非心血管死亡均呈单调的正相关。在未使用他汀类药物的个体中,NLR与心血管死亡的关联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ROC分析显示,NLR对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非心血管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2、0.597、0.581,优于高敏C反应蛋白和中性粒细胞。结论NLR水平升高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全因死亡和病因特异性死亡风险增加独立相关。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NLR与心血管死亡的关联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 高血压 死亡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60岁及以上人群全因及病因特异死亡的影响
3
作者 付治卿 白永怿 +3 位作者 安莉 张帷 来松 李珊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47-852,共6页
目的探究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对60岁及以上人群全因和病因特异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1999—2018年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筛查数据库中16642例60岁及以上参与... 目的探究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对60岁及以上人群全因和病因特异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1999—2018年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筛查数据库中16642例60岁及以上参与者为研究对象,依据non-HDL-C水平三分位数分为第1三分位组(non-HDL-C<3.15 mmol/L,5499例)、第2三分位组(3.15~4.06 mmol/L,5499例)和第3三分位组(non-HDL-C>4.06 mmol/L,5644例),以发生全因、心血管和非心血管死亡为研究终点,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进行分析。结果non-HDL-C水平与全因、心血管和非心血管死亡风险存在显著的L形关系。在多变量调整后,与第2三分位组比较,第1三分位组全因、心血管和非心血管死亡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1.123,95%CI:1.054~1.200,P=0.000;HR=1.142,95%CI:1.024~1.292,P=0.027;HR=1.113,95%CI:1.033~1.210,P=0.01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第1三分位组生存率显著低于第2和第3三分位组(P<0.01)。阈值效应分析显示,当non-HDL-C水平分别低于3.36 mmol/L、3.18 mmol/L和3.59 mmol/L时全因、心血管和非心血管死亡风险显著增高(P<0.01)。结论60岁及以上人群non-HDL-C与全因和病因特异死亡率呈L形相关,>3.18 mmol/L为合理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固醇 死亡 回顾性研究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老年人群全因死亡和原因特异性死亡的关联: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4
作者 吕月 付治卿 +1 位作者 安莉 李珊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89-1096,共8页
目的探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与老年人群全因死亡及原因特异性死亡之间的关系,并确定与最低死亡风险相关的最佳HDL-C浓度范围。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共纳入1999-2018年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中≥60岁的老年... 目的探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与老年人群全因死亡及原因特异性死亡之间的关系,并确定与最低死亡风险相关的最佳HDL-C浓度范围。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共纳入1999-2018年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中≥60岁的老年个体16632例。根据HDL-C浓度将研究对象分为5组:<40 mg/dl组(n=2933)、40~49 mg/dl组(n=4602)、50~59 mg/dl组(n=3824)、60~79 mg/dl组(n=3988)和≥80 mg/dl组(n=1285)。死亡信息通过与国家死亡指数(NDI)记录链接确定。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分析HDL-C与死亡风险的关联,并进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多变量调整的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与50~59 mg/dl HDL-C组比较,HDL-C<40 mg/dl组全因死亡(HR=1.17,95%CI 1.05~1.31,P=0.006)、心血管死亡(HR=1.32,95%CI 1.08~1.58,P=0.001)和非心血管死亡(HR=1.14,95%CI 1.02~1.27,P=0.013)风险明显增加;HDL-C≥80 mg/dl组全因死亡(HR=1.18,95%CI 1.03~1.35,P=0.027)和非心血管死亡(HR=1.23,95%CI 1.03~1.46,P=0.029)风险明显增加,而心血管死亡无明显影响(HR=1.07,95%CI 0.88~1.28,P=0.492)。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分析显示,HDL-C水平与全因死亡和非心血管死亡呈U型关联,而与心血管死亡呈反J型关联。这些关联模式在老年男、女性中均持续存在。与最低的全因、心血管和非心血管死亡风险相关的HDL-C水平分别为56 mg/dl(95%CI 53~59 mg/dl)、54 mg/dl(95%CI 51~57 mg/dl)和59 mg/dl(95%CI 56~62 mg/dl)。亚组分析未发现明显的效应变化。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主分析结果一致。结论在老年人群中,极高水平的HDL-C可增加全因死亡和非心血管死亡风险,但是未增加心血管死亡风险。HDL-C浓度为56 mg/dl时,全因死亡风险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老年 全因死亡 心血管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高危心血管病患者应用依洛尤单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杞欣莲 邹晓 +5 位作者 王海军 李春林 张莎 孟现赛 李扬 司全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7-141,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高危心血管病患者应用依洛尤单抗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9年11月至2022年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二、六、八医学中心心内科住院的经常规他汀类药物治疗后血脂控制不达标的心血管病高危患者153例,根据患者年龄... 目的探讨老年高危心血管病患者应用依洛尤单抗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9年11月至2022年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二、六、八医学中心心内科住院的经常规他汀类药物治疗后血脂控制不达标的心血管病高危患者153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非老年组(<60岁)46例,60~74岁老年组66例,≥75岁老年组41例,均按指南应用依洛尤单抗治疗;选取同期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二、六、八医学中心心内科住院血脂控制不达标的年龄≥75岁心血管病高危未应用依洛尤单抗患者50例为常规治疗组,应用一种他汀类药物联合依折麦布治疗。比较各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及用药第4、12周的血液指标和12周内药物不良反应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非老年组、60~74岁老年组和≥75岁老年组用药第4、12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总胆固醇(TC)水平较基线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组用药第12周LDL-C、TC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非老年组、60~74岁老年组、≥75岁老年组用药12周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2.2%vs 3.0%vs 2.4%,P>0.05)。≥75岁老年组和常规治疗组用药第12周LDL-C、TC水平显著低于基线(P<0.05,P>0.01);≥75岁老年组用药第12周LDL-C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1.36±0.44)mmol/L vs(1.87±0.56)mmol/L,P<0.01]。≥75岁老年组和常规治疗组用药12周内MACE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12.2%vs 16.0%,P>0.05),2组生存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576)。结论各年龄组患者应用依洛尤单抗治疗均可在短期内取得良好疗效,75岁以上老年患者应用依洛尤单抗治疗同样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胆固醇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药物相关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依洛尤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拓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新思路 被引量:15
6
作者 司全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09-1011,共3页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病因及诱因多种多样,病程随基础疾病种类和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长短不一,往往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老年人尤其多发。慢性心衰至今无特效治疗办法,五年死亡率接近50%,高于许多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心衰治疗面临的挑战...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病因及诱因多种多样,病程随基础疾病种类和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长短不一,往往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老年人尤其多发。慢性心衰至今无特效治疗办法,五年死亡率接近50%,高于许多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心衰治疗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虽然导致心衰发生的病因及诱因众多,但心脏重构始终是贯穿心衰发生发展基本病理生理过程的最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脑啡肽酶 心肌肌球蛋白 降血糖药 血管收缩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老年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的降压策略 被引量:22
7
作者 司全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共3页
2012~2015年中国高血压调查显示,年龄≥60岁的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53.24%,而≥75岁患病率达59.8%[1]。心、脑是高血压最直接受损的靶器官,在我国约70%的脑卒中患者和50%的心肌梗死患者与血压异常有关。确切证据表明,积极有效控制血... 2012~2015年中国高血压调查显示,年龄≥60岁的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53.24%,而≥75岁患病率达59.8%[1]。心、脑是高血压最直接受损的靶器官,在我国约70%的脑卒中患者和50%的心肌梗死患者与血压异常有关。确切证据表明,积极有效控制血压可使高血压所致的老年心力衰竭(心衰)发病率及病死率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卒中 降压 控制性 二级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实世界老年患者应用利伐沙班的安全性及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赵家秀 任杰峰 +2 位作者 邹晓 徐伟豪 司全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71-474,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老年患者应用利伐沙班治疗的安全性及出血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1月~2020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住院并服用利伐沙班治疗的老年患者384例,年龄65~102(87.16±7.83)岁,根据年龄分为3组,65...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老年患者应用利伐沙班治疗的安全性及出血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1月~2020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住院并服用利伐沙班治疗的老年患者384例,年龄65~102(87.16±7.83)岁,根据年龄分为3组,65~79岁为老年组65例,80~89岁为高龄组136例,≥90岁为长寿组183例。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记录用药期间出血事件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出血累积发生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随访中,发生出血68例(17.7%),其中大出血17例(4.4%)。老年组、高龄组和长寿组出血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1.5%vs 11.8%vs 27.9%,P<0.01)。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显示,出血事件发生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1.058)、出血史(HR=2.503)、双联抗血小板治疗(HR=4.263)、中重度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为15~29 ml/min的HR=10.242,肌酐清除率为30~49 ml/min的HR=6.524)及低剂量利伐沙班(HR=76.593)与出血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老年患者应用利伐沙班出血发生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年龄、出血史、利伐沙班剂量、双联抗血小板及中重度肾功能不全均是出血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伐沙班 出血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血栓栓塞 肾功能不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影像增强显影技术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支架膨胀不良的指导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张蛟 段媛媛 +5 位作者 俞泓 荆丽敏 李屹 贾小伟 金德奎 刘惠亮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来评价支架影像增强显影(SBS)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指导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PCI时对支架膨胀不良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6月~2019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心内科行药物洗脱支...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来评价支架影像增强显影(SBS)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指导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PCI时对支架膨胀不良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6月~2019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心内科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的老年STEMI患者126例,按照是否采用SBS指导PCI分为SBS组63例和CAG组63例,以OCT为金标准,评价规范SBS技术对STEMI患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支架膨胀不良的影响。结果 SBS和OCT共纳入194个病变图像,SBS判断支架膨胀不良47个(24.2%),OCT判断支架膨胀不良50个(25.8%),两者Kappa=0.789(P<0.01)。SBS判断支架膨胀不良的敏感性80%,特异性96%,阳性预测值88%,阴性预测值93%。SBS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CA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vs 14.8%,P<0.05)。结论与血管内超声和OCT比较,SBS是一种快速的支架成像处理技术,可以准确地量化支架的扩张程度,既省时又经济,从而帮助更多的临床医师优化PCI策略,以期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支架 冠状血管造影术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药物洗脱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岁及近百岁老年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二级防治应用现状及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丁新宇 司全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79-482,共4页
目的探讨百岁及近百岁老年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二级防治应用现状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百岁及近百岁老年患者135例,根据临床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分为规范用药组75例和未规范用药组60例。再根据是否发生出血事件分为出血组43例和未出... 目的探讨百岁及近百岁老年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二级防治应用现状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百岁及近百岁老年患者135例,根据临床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分为规范用药组75例和未规范用药组60例。再根据是否发生出血事件分为出血组43例和未出血组92例,随访6个月,详细记录患者基线资料、出血事件和血栓栓塞性事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规范用药组男性比例、出血事件发生率、HDL水平明显高于未规范用药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未规范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出血组既往出血史比例明显高于未出血组,HDL水平明显低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Cox风险回归分析显示,既往出血史、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与增加出血事件风险明显相关(95%CI:1.193~4.062,P=0.012;95%CI:1.213~4.717,P=0.012),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相关(HR=0.322,95%CI:0.133~0.784,P=0.013);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对疗效事件的发生影响无显著差异(95%CI:0.830~1.161,P=0.828)。结论百岁及近百岁老年患者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可以与普通人群一样获得确切疗效,但出血风险也较普通人群显著增加,与抗血小板药物种类无关,须严密观察出血副作用,加强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栓塞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出血 二级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药动学及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思文 吕月 张凯娜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31-639,共9页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是茶多酚中主要的生物活性物质,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是EGCG口服生物利用度差,大部分进入肠道,经尿便排泄;静脉给药后主要分布在肝、肺和小肠;对多种肝药物代谢酶和药物转运蛋白的活性有抑制作用,临...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是茶多酚中主要的生物活性物质,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是EGCG口服生物利用度差,大部分进入肠道,经尿便排泄;静脉给药后主要分布在肝、肺和小肠;对多种肝药物代谢酶和药物转运蛋白的活性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应注意EGCG和相关药物的相互作用。本文结合EGCG的药动学特点,阐述EGCG对肝药物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为EGCG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药动学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代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上消化道非大出血患者急性期阿司匹林用药策略的预后影响分析
12
作者 薛载耀 王海军 +2 位作者 任杰峰 车贺宾 司全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5年第11期1449-1453,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上消化道非大出血患者急性期阿司匹林用药策略对预后的影响,并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史的分层作用。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老年专病库上消化道出血... 目的探讨老年上消化道非大出血患者急性期阿司匹林用药策略对预后的影响,并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史的分层作用。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老年专病库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26例,并利用MIMIC-Ⅳ数据库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80例进行外部验证。所有患者均长期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根据使用阿司匹林情况分为停药组(院前停药10 d且住院期间未使用阿司匹林)476例,用药组(住院期间继续使用阿司匹林)50例,再根据是否有PCI史,分为无PCI史组428例,PCI史组98例。主要结局为30 d院内复合不良事件(composite adverse events,CAE)。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结果用药组PCI史、肾脏疾病、心肌梗死、质子泵抑制剂比例较停药组明显升高,肿瘤、血小板计数、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较停药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CI史是院内CAE的保护性因素。无PCI史组继续使用阿司匹林是院内CAE的危险因素(OR=5.34,95%CI:1.69~15.52,P<0.01),PCI史组继续使用阿司匹林对院内不良预后无显著影响(OR=0.48,95%CI:0.00~11.88,P>0.05)。MIMIC-Ⅳ验证结果一致。结论老年上消化道非大出血患者中急性期继续使用阿司匹林或停用阿司匹林对总体短期预后无显著差异。PCI史是关键分层因素,术后高风险患者继续使用阿司匹林可维持心血管保护效益,而无PCI史者继续用药可能增加不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预后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急性期 上消化道出血 MIMIC-Ⅳ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口服抗凝剂时代高龄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应用价值及策略
13
作者 司全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5年第11期1445-1448,共4页
队列研究证实,增龄以连续变量的作用成为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脑卒中发生的强大驱动因素[1]。高龄非瓣膜性AF患者血栓栓塞发生风险及严重程度均随增龄而持续升高,合理有效的抗凝治疗是防治高龄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必要... 队列研究证实,增龄以连续变量的作用成为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脑卒中发生的强大驱动因素[1]。高龄非瓣膜性AF患者血栓栓塞发生风险及严重程度均随增龄而持续升高,合理有效的抗凝治疗是防治高龄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必要和最有效措施,不论是华法林还是直接口服抗凝剂(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DOAC)治疗,高龄患者都可从合理抗凝治疗中获益[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药 心房颤动 卒中 华法林 直接口服抗凝剂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