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三维重建技术对踝关节骨折Lange-Hansen分型及评估术后疗效的价值分析
1
作者 代俊楠 张亚楠 +1 位作者 陈雨晴 王国良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3期104-107,共4页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对踝关节骨折Lange-Hansen分型及评估术后疗效的价值。方法 选取103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前、术后均行X线摄影检查和CT结合三维重建技术进行Lauge-Hansen分型及疗效评价,以术中探查结果及术后3个月踝-后足功能评...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对踝关节骨折Lange-Hansen分型及评估术后疗效的价值。方法 选取103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前、术后均行X线摄影检查和CT结合三维重建技术进行Lauge-Hansen分型及疗效评价,以术中探查结果及术后3个月踝-后足功能评分AOFAS量表疗效作为金标准,比较X线摄影检查、CT三维重建技术对LaugeHansen分型及疗效评估的一致性和准确率。结果 X线摄影检查对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的Kappa=0.724,一致性较好;CT三维重建和X线摄影检查对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的Kappa=0.961,一致性很好。103例患者术中探查共有SAB、SER、PER、PAB四型,分别为29例、31例、24例、19例;CT三维重建SAB、SER、PER、PAB四型和总分型的符合率分别为93.10%、100%、100%、94.74%、97.09%,均高于X线摄影检查的72.41%、87.10%、87.50%、68.42%、79.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3例患者术后3个月AOFAS量表评价结果显示,踝关节恢复优良88例,优良率85.44%,可和差15例。X线摄影检查复位效果、内固定效果与术后3个月AOFAS量表评价结果的Kappa=0.502,0.353,复位效果评价的一致性一般,内固定效果评价的一致性差;CT三维重建复位效果、内固定效果与术后3个月AOFAS量表评价结果的Kappa=0.880,0.825,复位效果评价的一致性很好,内固定效果评价的一致性较好(P均<0.001)。结论 CT三维重建技术可在术前准确判断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而且术后对复位效果与内固定效果的评价结果与患者功能恢复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三维重建技术 踝关节骨折 Lange-Hansen分型 术后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上腔静脉窦缺损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韩文娟 何绪成 +3 位作者 陈晓霞 刘婷 叶菊 王贵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32-334,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上腔静脉窦缺损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经临床及MSCT诊断为上腔型房间隔缺损合并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6例,并经手术证实为上腔静脉窦缺损,分析其CT特点。结果MSCT可清晰显示相邻的右上肺静脉与上腔静脉...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上腔静脉窦缺损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经临床及MSCT诊断为上腔型房间隔缺损合并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6例,并经手术证实为上腔静脉窦缺损,分析其CT特点。结果MSCT可清晰显示相邻的右上肺静脉与上腔静脉入口壁间缺损,形成所谓"房间交通"。可见右上肺静脉保留着与左心房的入口。右上肺静脉与上腔静脉壁间缺损最大处22 mm,平均直径(15.7±7.3)mm,CT显示心内房间隔完整,仅1例合并卵圆孔未闭。6例均经手术证实为上腔静脉窦缺损合并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与CT诊断一致。结论MSCT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可清楚地显示上腔静脉、肺静脉、左右心房局部解剖关系,对上腔静脉窦缺损的位置、大小,特别是对受累肺静脉及发生异位引流的检出均可准确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上腔静脉 静脉窦 肺静脉异位引流 体层摄影技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G4相关性疾病致冠状动脉病变的多层螺旋CT影像诊断价值 被引量:4
3
作者 韩文娟 刘涵 +4 位作者 何绪成 陈晓霞 姚鼎铭 刘婷 王贵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52-454,共3页
目的探讨IgG4相关性疾病致冠状动脉病变的多层螺旋CT影像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中心确诊为IgG4相关性疾病致冠状动脉病变患者5例,均符合IgG4相关性疾病致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标准,分析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5例患者CT均表现冠状动脉管壁增... 目的探讨IgG4相关性疾病致冠状动脉病变的多层螺旋CT影像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中心确诊为IgG4相关性疾病致冠状动脉病变患者5例,均符合IgG4相关性疾病致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标准,分析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5例患者CT均表现冠状动脉管壁增厚,部分呈多发性,部分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类似“槲寄生”。其中累及左前降支5例、对角支1例、左回旋支2例、右冠状动脉2例。血清IgG4水平均升高,为21.2~39.2 g/L。结论多层螺旋CT结合三维重建技术能很好的显示受累冠状动脉的影像学特点,同时结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依据,能够较准确的对IgG4相关性疾病致冠状动脉病变做出诊断,为临床进一步诊断及治疗提供很大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免疫球蛋白G 体层摄影术 槲寄生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比率荧光毛细管pH传感器的制备及性能
4
作者 许盼英 李天依 +2 位作者 王小卉 黎喆 王贵生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7-183,共7页
实时便捷的pH检测对于环境监测和医学诊断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种比率荧光毛细管pH传感器。该传感器以2.8-羟基芘-1,3,6-三磺酸三钠盐(8-hydroxy-pyrene-1,3,6-tri-sulfonate,HPTS)作为pH敏感的荧光探针... 实时便捷的pH检测对于环境监测和医学诊断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种比率荧光毛细管pH传感器。该传感器以2.8-羟基芘-1,3,6-三磺酸三钠盐(8-hydroxy-pyrene-1,3,6-tri-sulfonate,HPTS)作为pH敏感的荧光探针,利用HPTS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exadecyl 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CTAB)结合形成HPTS-IP离子对,然后将离子对分散于溶胶-凝胶中,并将其固定于毛细管内壁即制得比率荧光毛细管pH传感器。该传感器利用HPTS在双激发带下的发射强度比值实现比率荧光检测,当pH从5.0上升至8.0时,HPTS的荧光强度比率随pH值增加逐渐增强,pKa值为6.95,通过分析HPTS的比率荧光强度变化可间接监测pH波动。该传感器具有较好的pH敏感性、稳定性和可逆性,且可快速、灵活、便捷地进行实际操作,在环境保护和生物医学领域的pH监测分析方面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光学传感器 PH检测 毛细管 比率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D ResUNet的颅内动脉瘤自动测量模型的检测效能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王贵生 莫琰 +6 位作者 刘婷 王浩 赵经纬 刘佳雄 黄陈翠 潘成伟 陈晓霞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59-462,共4页
目的评价基于3D ResUNet的深度学习(DL)颅内动脉瘤自动测量模型对颅内不同长径动脉瘤的检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156例,根据CT血管成像(CTA)检查颅内动脉瘤长径分为小长径组(长径<5 mm)69例和大长径组(长径≥5 mm... 目的评价基于3D ResUNet的深度学习(DL)颅内动脉瘤自动测量模型对颅内不同长径动脉瘤的检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156例,根据CT血管成像(CTA)检查颅内动脉瘤长径分为小长径组(长径<5 mm)69例和大长径组(长径≥5 mm)87例,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患者的头颅影像资料,由1位高年资影像医师独立盲法阅片,且由另1位高年资医师审核结果。采用DL模型3D ResUNet卷积神经网络实现载瘤血管定位、动脉瘤检出和瘤体长径测量。以DSA为标准,评估DL模型和影像医师检查的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检出率及测量性能。结果DSA、DL模型与影像医师分别对小长径组和大长径组瘤体长径测量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82(3.97,4.01)mm vs 3.76(3.74,3.94)mm vs 3.87(3.72,4.01)mm,8.45(7.82,9.76)mm vs 9.04(8.93,9.97)mm vs 9.12(8.07,10.16)mm,P>0.05]。以DSA检查为标准,影像医师检查瘤体长径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均略高于DL模型(P>0.05)。在小长径组中,DL模型与DSA检查,DL模型与高年资影像医师间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705(95%CI:0.683~0.714)、0.929(95%CI:0.876~0.960);在大长径组中,DL模型与DSA检查,DL模型与高年资影像医师间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817(95%CI:0.804~0.857)、0.940(95%CI:0.894~0.966)。结论基于DL自动测量模型在颅内动脉瘤的检出敏感性和长径测量效能上接近高年资影像医师的判别水平,可辅助临床医师进行颅内动脉瘤载瘤血管节段检出和瘤体长径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成像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重指数对中国成年男性左心结构和功能影响的心血管MRI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马巧稚 张振 +1 位作者 穆学涛 李坤成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3期414-417,共4页
目的应用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评价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中国成年男性左心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8年3月行CMR检查的男性体检者共420例,年龄30~50岁,按体重指数(BMI)分为... 目的应用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评价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中国成年男性左心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8年3月行CMR检查的男性体检者共420例,年龄30~50岁,按体重指数(BMI)分为三组,正常体重组(<24 kg/m^(2))164例、超重组(24.0~27.9 kg/m^(2))190例和肥胖组(≥28.0 kg/m^(2))66例。应用1.5T Siemens Magnetom Essenza和GE磁共振扫描仪进行CMR检查,应用CVI^(42)(v5.6.2,Canada)软件包进行心脏结构及功能参数的测量,将乳头肌纳入心肌质量,不计入心室容积;心室容积包含心室流出道,逐层勾画出左室心内膜、心外膜轮廓后计算得出以下参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心肌质量(LVM)及经体表面积(BSA)校正的值:EDVI=EDV/BSA、ESVI=ESV/BSA、LVMI=LVM/BSA,左心室心肌质量容积比LVM/EDV。结果CO、LVM、LVM/EDV与BMI呈正相关(P<0.05)。与正常体重组比较,超重组及肥胖组EDV、SV显著增加,超重组EF较正常体重组增大(P<0.05)。经BSA校正,超重组ESVI、LVMI及肥胖组EDVI、ESVI、LVMI均与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超重与肥胖组两组间及ESV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结论BMI增加可使EDV、CO、SV、EF及LVM改变,且超重未达肥胖时,即可引起左心室重构、影响左心收缩功能;BSA可校正部分由BMI增加导致的左心结构功能参数改变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体重指数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