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射病降温治疗研究进展
1
作者 赵金宝 汪茜 +6 位作者 辛天宇 毛汉丁 陶冶 宁波 秦臻臻 刘树元 宋青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2-618,共7页
热射病是由于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体内热蓄积超过体温调节的代偿能力而导致的重症疾病,可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病死率较高。快速有效地降低核心体温是热射病救治成功的关键。本文综述近年来热射病的发病机制和降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包... 热射病是由于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体内热蓄积超过体温调节的代偿能力而导致的重症疾病,可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病死率较高。快速有效地降低核心体温是热射病救治成功的关键。本文综述近年来热射病的发病机制和降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热射病器官损伤的机制、降温时机、降温速率与终点目标、传统降温技术(如冷水浸泡)及新降温技术(如血液净化技术和血管内热交换降温技术)的评价等,旨在为增进临床对热射病的认识及实施更有效的降温治疗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器官损伤 降温 血管内热交换降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侧张力性气胸对猪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
作者 黄河山 刘鹏飞 +3 位作者 豆梦杰 陈思羽 吕发勤 陈威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97-904,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侧张力性气胸对猪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优化气胸现场一线救治流程提供数据支持。方法12只巴马猪随机分为左侧张力性气胸组与右侧张力性气胸组,每组6只。通过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技术在气胸及以1 mmHg为单位逐渐... 目的探讨不同侧张力性气胸对猪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优化气胸现场一线救治流程提供数据支持。方法12只巴马猪随机分为左侧张力性气胸组与右侧张力性气胸组,每组6只。通过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技术在气胸及以1 mmHg为单位逐渐增大的胸膜腔压力下采集相关指标,包括血流动力学指标[全心射血分数(GEF)、心输出量(CO)、全心舒张末容量(GEDV)、胸腔内血容量(ITBV)、每搏量(SV)、平均动脉压(MAP)]、基础生命体征指标[心率(HR)、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及动脉血气指标[氧分压(PO_(2))、二氧化碳分压(PCO_(2))],随后使用X线片进行纵隔定位。通过两组之间互相比较及组内前后比较的方式探究其差异性。结果通过比较血流动力学变化及X线片检查结果,12只巴马猪张力性气胸模型均构建成功。血流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左侧张力性气胸在胸膜腔压力为8 mmHg时,与同侧气胸时相比,SBP、DBP、MAP、CO、GEF、SV、GEDV及ITBV明显下降(P<0.05)。右侧张力性气胸在胸膜腔压力为3 mmHg时,与同侧气胸时相比,SBP、DBP、MAP、SV、GEDV及ITBV明显下降(P<0.05)。血气分析结果显示,左侧张力性气胸(胸膜腔压力为8 mmHg)及右侧张力性气胸(胸膜腔压力为3 mmHg)时,与各自同侧气胸时相比,PO_(2)明显降低(P<0.05),PCO_(2)明显升高(P<0.05)。结论不同侧张力性气胸存在差异性,在较小的胸膜腔压力下右侧张力性气胸较左侧更易导致严重后果。进行张力性气胸相关实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不同侧张力性气胸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力性气胸 动物模型 自主呼吸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战伤心脏骤停心肺复苏专家共识 被引量:6
3
作者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 +10 位作者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委员会 中国医师学会心血管外科医学分会 海峡两岸医学交流协会重症医学分会 北京医学会灾难医学与心肺复苏学分会 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心肺复苏学组 周飞虎 刘中民 王立祥 胡婕 刘辉 刘亚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7-373,共7页
陆战伤引起的心脏骤停(CA)是创伤性心搏骤停的一种,与战术战伤救治(TCCC)密不可分,故其诊断及后期治疗策略须根据TCCC的不同阶段(即火线救护阶段、战术战区救护阶段及战术后送救护阶段)而因时、因地制宜。对于胸部外伤导致肺、胸膜及心... 陆战伤引起的心脏骤停(CA)是创伤性心搏骤停的一种,与战术战伤救治(TCCC)密不可分,故其诊断及后期治疗策略须根据TCCC的不同阶段(即火线救护阶段、战术战区救护阶段及战术后送救护阶段)而因时、因地制宜。对于胸部外伤导致肺、胸膜及心脏损伤的患者,可考虑实施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此外,还应重视便携式超声在CA可逆病因筛查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战伤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战术战伤救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立自然村老年高血压人群流行病学数据获取方法的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侯绪良 冯永恩 +6 位作者 尹天露 陈威 徐绍华 冯丽洁 刘亚华 孙新 沈洪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9期3724-3728,共5页
背景我国慢性疾病早期发现、实时监测和有效控制情况仍不完善,致使临床工作者不能准确掌握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不利于慢性疾病管理和居民健康。人工智能在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中显现出优势,探索能够准确获取流行病学特征的方... 背景我国慢性疾病早期发现、实时监测和有效控制情况仍不完善,致使临床工作者不能准确掌握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不利于慢性疾病管理和居民健康。人工智能在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中显现出优势,探索能够准确获取流行病学特征的方法有利于慢性疾病的管理。目的调查独立自然村老年高血压人群流行病学特征,掌握患者确实数据资料,研究获取高血压流行病学数据的可靠方法,为更有效地开展基层防治高血压工作提供大数据支持。方法2019年6—7月调查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门家庄乡某独立自然村65岁以上老年人群。至2019年6月,该村总人口为2603名,村医自2016年1月开始至2019年6月使用当地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共登记管理2485名(占该村总人口95.47%),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516名(20.76%,方法一研究对象);2019年6—7月对该村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入户走访调查,实际参与调查416名(方法二研究对象),应答率80.62%(416/516);该独立自然村从2017年12月开始使用智能辅助诊疗系统,至2019年6月,已对2460名村民进行健康数据管理,诊疗记录9856人次,65岁以上老年人337名(方法三研究对象)。分析三种方法采集高血压流行病学数据的优缺点。方法一:根据当地卫生信息管理系统中确诊为高血压者的记录,分析高血压患病率;方法二:采用入户调查和现场检测血压的方法,分析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方法三:采用智能辅助诊疗系统中老年人群多次就诊数据记录,分析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结果三种方法中研究对象的年龄及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方法一确诊高血压患者226名,患病率为43.80%(226/516)。方法二确诊高血压患者313名,患病率75.24%(313/416);入户调查新发现高血压患者53名,知晓既往有高血压者260名,高血压知晓率为83.07%(260/313);近两周在服用高血压药物者238名,治疗率为76.04%(238/313);调查时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者74名,控制率为23.64%(74/313)。方法三确诊高血压患者176名,患病率为52.23%(176/337);既往有高血压者172名,高血压知晓率为97.73%(172/176);近两周在服用高血压药物者168名,治疗率为96.45%(168/176);有血压测量记录者118名,血压<140/90 mm Hg者32名,控制率为27.12%(32/118)。结论采用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和入户调查的方式均能较好了解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与原有数据登记仅有疾病诊断的方式相比具有优势,其中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可更加全面、动态地获取数据,有利于疾病流行病学数据的收集和慢性疾病的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老年人 患病率 流行病学 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之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临床操作指南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鑫 +1 位作者 刘亚华 王立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36-540,共5页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因其突发性、致命性而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死敌”,全世界都为其倾注了大量的劳力财力[1]。近年来,《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2]强调的中国心肺复苏生存环——即心搏骤停前期的预防预识预警的“三预”...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因其突发性、致命性而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死敌”,全世界都为其倾注了大量的劳力财力[1]。近年来,《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2]强调的中国心肺复苏生存环——即心搏骤停前期的预防预识预警的“三预”方针、心搏骤停中期的标准化多元化个体化的“三化”方法、心搏骤停后期的复生超生延生的“三生”方略,是针对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本质规律认识提供的解决方案。如何贯彻心肺复苏生存环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术 腹部提压 心脏停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军事训练相关劳力型热射病误诊现状及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赵金宝 刘树元 +4 位作者 汪茜 毛汉丁 李鑫 李庆华 宋青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57-961,共5页
目的分析劳力型热射病(EHS)误诊现状、产生原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9所军队医院救治的EH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诊断时间(从发病至建立初步或疑似诊断)分为≤0.5 h、0.5~1 h、1~3 h、3~6 h、>6 h组。记... 目的分析劳力型热射病(EHS)误诊现状、产生原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9所军队医院救治的EH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诊断时间(从发病至建立初步或疑似诊断)分为≤0.5 h、0.5~1 h、1~3 h、3~6 h、>6 h组。记录各组患者器官受累个数及临床转归(死亡或存活),分析延误诊断与预后指标的关系;通过对误诊病例的分析,探讨误诊诊断的分布特征及可能的原因。结果共纳入122例EHS患者,死亡23例,病死率18.9%。诊断时间1.5(2.63)h,呈偏态分布。诊断时间与启动降温治疗时间呈正相关(R=0.871,P<0.05)。器官受累数量随着诊断的延迟而增多,>6 h诊断的患者器官受累数量明显多于早期(≤0.5 h内)诊断患者(P<0.05)。死亡风险亦随着诊断的延迟明显增加,>6 h诊断的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早期(≤0.5 h内)诊断患者(P<0.05)。误诊诊断构成比随着诊断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在发病0.5 h内误诊率为87.7%,诊断主要以症状性描述为主(64.5%),其次是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24.3%)。延误诊断的原因主要是发病早期缺乏典型临床表现以及现场救治人员缺乏对该病的认识。结论EHS发病早期误诊率较高,且与器官损伤及预后明显相关。提高一线救治人员对该疾病的认识水平,加强培训和宣教,是早期识别和降低EHS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力型热射病 误诊 病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