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80例儿童实体瘤肺转移的手术治疗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谢华伟 张伟令 +5 位作者 刘钢 张璟 申州 邢国栋 黄柳明 侯艳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415-419,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实体瘤肺转移的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八一儿童医院收治的80例实体瘤肺转移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总结分析上述患儿的术中情况、手术并... 目的探讨儿童实体瘤肺转移的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八一儿童医院收治的80例实体瘤肺转移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总结分析上述患儿的术中情况、手术并发症和治疗结局。结果共行肺转移瘤切除术80例/114次,其中58例(72.5%)患儿仅实施一次手术,二次手术13例(16.25%),三次手术6例(7.5%),四次手术3例(3.75%)。中位随访时间30个月(0.4~76个月),死亡28例,其中21例(75%)为肿瘤复发转移,7例(25%)为非肿瘤性死亡(包括2例围手术期死亡病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本组患儿术后1年、3年、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8.8%,81.0%,58.6%,术后1年、3年、5年累积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88.8%,74.5%,52.1%。结论部分实体瘤肺转移患儿能够从手术中获益,肺转移手术的并发症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术中应遵循仔细探查和尽量切净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肿瘤转移 胸腔镜 外科手术 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菁绿荧光实时显影技术在儿童复杂肾积水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马立飞 周辉霞 +6 位作者 周晓光 陶天 曹华林 李品 赵扬 郭涛 朱炜玮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0期921-924,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吲哚菁绿荧光实时显影技术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儿童复杂肾盂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附属八一儿童医院收治的、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荧光实时显影技术的复杂... 目的初步探讨吲哚菁绿荧光实时显影技术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儿童复杂肾盂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附属八一儿童医院收治的、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荧光实时显影技术的复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患者临床资料,共36例,男29例,女7例,年龄3~126个月,中位年龄58个月。36例均在全麻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盂成形术,其中初次多发狭窄或长段狭窄手术8例,二次手术28例。行肾盂翻瓣成型术18例,口腔黏膜代输尿管10例,阑尾代输尿管5例,回肠代输尿管3例。术中均静脉注射吲哚菁绿,利用机器人系统的集成荧光成像功能对区域血流进行实时显影分析,并收集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留置引流管时间、术后恢复饮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随访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或出现术中并发症。手术时间65~150 min,平均(93.2±16.7)min。术中出血量10~50 mL,平均(26.8±8.3)mL。根据荧光显影血流灌注区域可视化成像结果,重建后输尿管均显影,其中35例血供良好,1例行二次肾盂成形术、阑尾代输尿管患者血供较差,荧光显影显示血供较差,后截取回肠段行回肠代输尿管肾盂成形术。结论吲哚菁绿荧光显影区域血流的可视化成像技术能清楚、直观显示机器人辅助复杂儿童肾盂成形术中输尿管的血供情况,指导手术切除策略,对提高手术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染料 吲哚菁绿 机器人 腹腔镜检查 肾积水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环状胰腺手术后复发性胰腺炎二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3
作者 谢华伟 王继恒 +6 位作者 王政 刘钢 申州 邢国栋 张璟 夏俏 黄柳明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7期619-623,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环状胰腺手术后复发性胰腺炎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附属八一儿童医院收治的2例行环状胰腺十二指肠菱形吻合术后3年余,出现复发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2... 目的探讨儿童环状胰腺手术后复发性胰腺炎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附属八一儿童医院收治的2例行环状胰腺十二指肠菱形吻合术后3年余,出现复发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2例经保守治疗7 d后胰腺炎症状消失,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内镜诊治,实施经内镜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后置入胰管支架,术后1年、3年均未见胰腺炎复发,未更换或取出胰管支架管。对2篇儿童环状胰腺手术后复发性胰腺炎的英文文献进行分析,共纳入7例患者,年龄21个月至10岁;采用ERCP治疗成功4例,失败1例;最终常规手术治疗6例,放弃治疗1例;随访11~54个月,均未见胰腺炎复发。结论儿童环状胰腺十二指肠旁路手术后出现复发性胰腺炎需明确是否伴发胰胆管畸形,依据随访结果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畸形 胰腺疾病/外科学 胰腺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造瘘的最佳方案及关瘘时间探讨 被引量:6
4
作者 王伟 刘钢 +4 位作者 黄柳明 余梦楠 覃胜灵 张璟 邢国栋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233-236,共4页
目的探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e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造瘘的最佳方案及关瘘时间。方法回顾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八一儿童医院2011至2014年因NEC行肠造瘘术及二期关瘘术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关瘘时间分为早期组(术... 目的探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e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造瘘的最佳方案及关瘘时间。方法回顾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八一儿童医院2011至2014年因NEC行肠造瘘术及二期关瘘术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关瘘时间分为早期组(术后90 d内关瘘)、中期组(术后90~180 d关瘘)及晚期组(术后180 d以上关瘘)。临床资料包括出生及两次手术时孕周及体重、并发症、术后喂养及体重、静脉营养(PN)及住院天数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6例患儿,其中早期组8例,中期组14例,晚期组14例。三组患儿的出生及造瘘时体重、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关瘘时三组间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造瘘术后总PN时间(P=0.000)、关瘘术后PN时间(P=0.005)、达足量肠内营养所需时间(P=0.035)、造瘘后总住院天数(P=0.019)、关瘘后住院天数(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上述指标两两间对比结果显示:早、中期之间以及早、晚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中、晚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尽管早期组、中期组和晚期组在术后营养支持、住院时间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治疗结局都较满意。NEC造瘘术后需密切监测患儿的生长发育。生长发育稳定的患儿90 d以上关瘘是安全可行的。需早期关瘘的患儿则要做好个体化营养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新生 小肠结肠炎/坏死性 肠瘘 治疗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诊疗与预防专家共识 被引量:14
5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感染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 韩树萍 +5 位作者 赵小朋 夏世文 高喜容 黄勋 封志纯 张华岩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1-166,共6页
肠道病毒是一种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和B组、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以及新分离的肠道病毒68~71型等。肠道病毒感染(enterovirus infection,EI)在温带地区夏季和秋季发生率较高[1],在热带地区全年均会流行... 肠道病毒是一种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和B组、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以及新分离的肠道病毒68~71型等。肠道病毒感染(enterovirus infection,EI)在温带地区夏季和秋季发生率较高[1],在热带地区全年均会流行。EI最常见于婴幼儿,具有传染性。新生儿EI的危害主要在于其易引发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病情复杂高危,难预见、难控制,可发展为新生儿败血症、急性重型肝炎、心肌炎等,进而威胁患儿生命。如何预防新生儿医院EI及其暴发流行是产科和新生儿科医务人员面临的严峻挑战。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新生儿病房EI临床诊治工作,减少重症EI发生,降低病死率,在广泛阅读相关文献并经业内专家讨论的基础上制定本专家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病毒感染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病房 埃可病毒 新生儿科 脊髓灰质炎病毒 急性重型肝炎 医院感染暴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尿路微创手术的技术改良 被引量:4
6
作者 丁光璞 程嗣达 +6 位作者 方冬 杨昆霖 李学松 周辉霞 张骞 叶雄俊 周利群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10-614,共5页
上尿路手术是泌尿外科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其涉及病种繁多,术式多样,其中上尿路重建手术为代表的术式复杂、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极高,对泌尿外科医生手术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普... 上尿路手术是泌尿外科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其涉及病种繁多,术式多样,其中上尿路重建手术为代表的术式复杂、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极高,对泌尿外科医生手术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普遍用于上尿路手术中,这对泌尿外科医生提出了更高的操作要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八一儿童医院泌尿外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3个团队结合自身经验与国际经验,总结出一系列标准化、简单化、实用化、个体化的手术方式,现报告如下,以便同行借鉴,使上尿路微创手术技术在国内更好的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尿路 微创手术技术 输尿管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流洁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实施床旁手术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王自珍 高铭 +2 位作者 程莉萍 李婷 李磊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09-413,共5页
目的探讨层流洁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早产儿实施床旁手术的效果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军队三甲综合医院2017年9月—2020年10月NICU住院并进行床旁动脉导管扎闭术(PDA)及腹部探查术的危重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在NICU行床旁手术... 目的探讨层流洁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早产儿实施床旁手术的效果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军队三甲综合医院2017年9月—2020年10月NICU住院并进行床旁动脉导管扎闭术(PDA)及腹部探查术的危重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在NICU行床旁手术者列为NICU组,转入手术室进行手术者列为手术室(OR)组,比较两组新生儿术后体温、切口感染率及病死率的差异。结果共计纳入258例新生儿,其中NICU组166例,OR组92例。NICU组新生儿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手术时体质量、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均低于OR组;NICU组新生儿术前应用呼吸机通气比例高于O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ICU组与OR组新生儿术中抽检空气培养微生物菌落数、术前体温、PDA与剖腹探查术的构成比例、术后切口感染发病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手术后OR组新生儿平均体温低于NICU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层流洁净NICU早产儿行床旁PDA和腹部手术临床可行,且床旁手术更有利于减少术后低体温的发生。对层流洁净病房进行日常规范化维护,可以有效保障危重早产儿床旁手术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流洁净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早产儿 床旁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缝式“甜甜圈+三明治”组合固定法的设计及其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2
8
作者 程莉萍 王辉 +1 位作者 李磊 杨梅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5-77,86,共4页
目的自行设计免缝式“甜甜圈+三明治”组合固定法,并评估其在超早产儿脐静脉置管(umbilical vascular catheterization,UVC)中的可应用性。方法2019年1-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某医学中心超早产儿监护病房实施UVC置管的80例超早产儿为... 目的自行设计免缝式“甜甜圈+三明治”组合固定法,并评估其在超早产儿脐静脉置管(umbilical vascular catheterization,UVC)中的可应用性。方法2019年1-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某医学中心超早产儿监护病房实施UVC置管的80例超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置管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荷包缝合式搭桥法对脐静脉导管进行固定,观察组采用免缝式“甜甜圈+三明治”组合法进行固定,比较两组患儿的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移位、脐部渗血、脐炎及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edical adhesive-related skin injury,MARSI)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脐静脉导管移位、脐部渗血、脐炎及MARSI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免缝式“甜甜圈+三明治”组合固定法在超早产儿脐静脉置管中应用效果良好,能有效延长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减少脐静脉导管移位、脐部渗血、脐炎及MARS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早产儿 脐静脉 脐静脉置管 固定 免缝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噪声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减轻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查疼痛的效果 被引量:24
9
作者 任向芳 顾卓颖 +2 位作者 杨梅 李磊 王自珍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3154-3157,共4页
目的:探讨白噪声、非营养性吸吮对减轻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查操作性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12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的早产儿236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60例、白噪声组56例、吸吮组58例、联合组62例,对照组给予常... 目的:探讨白噪声、非营养性吸吮对减轻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查操作性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12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的早产儿236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60例、白噪声组56例、吸吮组58例、联合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体位安抚法,白噪声组给予白噪声干预,非营养性吸吮组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干预,联合组给予白噪声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干预,在眼底筛查前后使用早产儿疼痛量表(PIPP‐R)进行疼痛评分,并比较两组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结果:筛查前3 min、筛查结束后1 min及3 min,白噪声组、非营养性吸吮组、联合组患儿心率、血氧饱和度和PIPP‐R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噪声、非营养性吸吮及两者联合均能减轻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查操作性疼痛,且两种方法联合实施效果优于白噪声或非营养性吸吮单独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白噪声 非营养性吸吮 视网膜病筛查 疼痛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多发先天畸形-肌张力低下-癫痫综合征1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秀伟 辜蕊洁 +2 位作者 侯豫 朱丽娜 梁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3-217,共5页
目的分析多发先天畸形-肌张力低下-癫痫综合征1(MCAHS1)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2018年4月确诊的1例MCAHS1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全外显子测序及Sanger验证行基因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患儿外周血粒细胞表面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 目的分析多发先天畸形-肌张力低下-癫痫综合征1(MCAHS1)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2018年4月确诊的1例MCAHS1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全外显子测序及Sanger验证行基因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患儿外周血粒细胞表面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定蛋白FLAER、CD16、CD24、CD58、CD59表达量。结果男性患儿,4月龄,因阵发性双眼上翻,发育落后就诊;患儿有特殊面容、肌张力低下。全外显子测序发现患儿PIGN基因存在2个杂合变异,c.343G>C和c.1694G>T,分别来自于临床表型正常的母亲和父亲,为复合杂合变异。该变异尚未见报道,经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指南评级为疑似致病性变异。该复合杂合变异导致粒细胞表面GPI锚定蛋白的表达量下降。随访发现患儿10月龄出现发热抽搐,15月龄出现癫痫,口服丙戊酸钠后发作控制。经康复治疗患儿仍发育缓慢。文献检索已经报道MCAHS1患者18例,基因变异以错义变异最常见,多数患儿预后不佳。结论该MCAHS1患儿的基因测序扩充了MCAHS 1基因变异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先天畸形-肌张力低下-癫痫综合征 基因 全外显子测序 ACMG评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噪声疗法在新生儿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23
11
作者 任向芳 杨梅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5-128,共4页
阐述白噪声疗法理论基础,对白噪声疗法在新生儿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指出白噪声疗法对稳定新生儿生命体征,助力新生儿睡眠,促进吸吮反射早期建立,减轻新生儿操作性疼痛,促进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均有积极作用。但国内白噪声疗法... 阐述白噪声疗法理论基础,对白噪声疗法在新生儿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指出白噪声疗法对稳定新生儿生命体征,助力新生儿睡眠,促进吸吮反射早期建立,减轻新生儿操作性疼痛,促进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均有积极作用。但国内白噪声疗法在新生儿临床应用中仍处于初级阶段,今后应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量的针对不同胎龄、体重的新生儿的研究,从而使白噪声疗法更好地应用于新生儿临床护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噪声 新生儿 睡眠 疼痛 护理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45例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筛查 被引量:10
12
作者 马宁 王艳 +2 位作者 彭薇 李昊 杨晓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44-447,共4页
目的了解中国人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率和突变谱。方法采集2018年1月至10月本院出生的2545例新生儿足跟血,微阵列芯片法对常见耳聋基因突变进行筛查。结果共发现119例新生儿携带耳聋基因突变,其中GJB2突变携带者60例(2.36%)v男女比1∶... 目的了解中国人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率和突变谱。方法采集2018年1月至10月本院出生的2545例新生儿足跟血,微阵列芯片法对常见耳聋基因突变进行筛查。结果共发现119例新生儿携带耳聋基因突变,其中GJB2突变携带者60例(2.36%)v男女比1∶1 (30/30);SLC26A4突变携带者48例(1.88%),男女比接近1∶1 (26/22);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携带者5例(0.20%);GJB3突变携带者5例(0.20%);1例有GJB2基因235位点和SLC26A4基因IVS7-2位点双杂合突变(0.04%)。另外还发现SLC26A4基因1174A> T、1229C> T和15+5G> A突变各1例。结论初步了解中国人耳聋基因位点分布,可为遗传性耳聋防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耳聋 新生儿 基因 突变 基因芯片 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