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预处理方案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难治恶性血液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志红 吴晓雄 +7 位作者 曹永彬 刘周阳 徐丽昕 李晓红 吴亚妹 刘蓓 闫蓓 达万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24-1227,共4页
本研究旨在观察应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hi-HSCT)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脐带MSC)移植治疗高危难治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对30例难治、复发或高危恶性血液病患者自愿接受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联合脐带MSC移植的疗效进行分析,其中复发4例,... 本研究旨在观察应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hi-HSCT)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脐带MSC)移植治疗高危难治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对30例难治、复发或高危恶性血液病患者自愿接受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联合脐带MSC移植的疗效进行分析,其中复发4例,高危26例。病种包括急性髓性白血病1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9例,前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3例,脾边缘带淋巴瘤ⅣB 1例,NK/T细胞淋巴瘤1例,Burkitt淋巴瘤ⅣB 1例。结果表明,30例全部获得了顺利植入,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19例(63%),其中Ⅲ-Ⅳ6例(20%);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8/25(32%),其中广泛型1例,局限型7例;复发3例,复发时间在移植后中位数300 d(128-455 d);死亡8例,其中1例死于复发,2例死于ⅣaGVHD并同时复发,5例死于感染、脏器衰竭。结论:应用脐带MSC联合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难治恶性血液病可取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白血病 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AEB及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4
2
作者 杨雪良 吴亚妹 +8 位作者 曹永彬 李晓红 徐丽昕 刘周阳 刘蓓 闫蓓 李松威 达万明 吴晓雄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56-1061,共6页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AEB(MDS-RAEB)及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例MDS-RAEB及难治性AML患者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AEB(MDS-RAEB)及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例MDS-RAEB及难治性AML患者临床疗效,给予患者地西他滨+CAG方案治疗:地西他滨20 mg/(m2·d),d 1-5;阿柔比星10 mg/d,d 6-13;阿糖胞苷20 mg/d,d 6-19;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00μg/d,d 6-19)。结果:1个疗程后,2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8例(42.1%),部分缓解8例(42.1%),血液学改善2例,未缓解1例,死亡2例;1年总生存(OS)率为67.5%。12例年龄≥60岁患者中完全缓解6例(60%,6/10),1年OS率为62.5%。13例高危核型患者中完全缓解6例(54.5%,6/11);1年OS率为61.5%。治疗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肝功能损害和胃肠道反应。结论: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MDS-RAEB及难治性AML安全有效,可延长难治恶性血液病患者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他滨 急性髓系白血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CAG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泊沙康唑一级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估 被引量:12
3
作者 吴亚妹 曹永彬 +9 位作者 李晓红 徐丽昕 闫蓓 李松威 汪海涛 高亚会 张甜甜 张雅茜 王丽 吴晓雄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85-889,共5页
目的:观察泊沙康唑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中一级预防侵袭性真菌病(IFD)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45例allo-HSCT无IFD的患者从预处理开始应用泊沙康唑,直至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以上为止,35例以米卡芬净预防IFD患... 目的:观察泊沙康唑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中一级预防侵袭性真菌病(IFD)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45例allo-HSCT无IFD的患者从预处理开始应用泊沙康唑,直至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以上为止,35例以米卡芬净预防IFD患者为对照(对照组),分析2组间IFD易感因素有无差异,比较2组IFD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移植后100 d内共有13例(16%)发生IFD,其中5例(38%)死亡,而67例未发生IFD患者中10例(15%)死亡,2组间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45例泊沙康唑一级预防组中发生IFD者4例(9%),对照组中35例患者发生IFD 9例(26%),2组IFD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在IFD风险因素评估和不良反应评估方面,2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泊沙康唑对allo-HSCT患者行IFD的一级预防的效果明显优于米卡芬净,且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泊沙康唑 侵袭性真菌病 预防效果 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联合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9
4
作者 徐丽昕 曹永彬 +6 位作者 王志红 刘周阳 刘蓓 赵丹丹 达万明 高春记 吴晓雄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241-1245,共5页
本研究探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方法和疗效。对5例SAA的患者进行了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选择单倍体相合供者骨髓或外周造血干细胞加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移... 本研究探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方法和疗效。对5例SAA的患者进行了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选择单倍体相合供者骨髓或外周造血干细胞加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移植后临床造血重建时间及近期并发症。结果显示,所有SAA患者移植后均获得造血重建,白细胞计数大于2×109/L的平均时间是13.8天,血小板计数大于20×109/L的平均时间是17.8天,第30天行患者外周血STR-PCR检测显示为完全供者的基因型。除1例发生癫痫失去联系外,其余4例均无病存活至今,仍在继续随访中。总之,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联合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急性SAA有效可行的方法,但还须大样本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改良FC/ATG预处理方案的单倍体相合及HLA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王丽 吴亚妹 +5 位作者 曹永彬 李晓红 徐丽昕 汪海涛 高亚会 吴晓雄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17-1823,共7页
目的:探讨改良FC/ATG预处理方案用于HLA同胞全相合(MSD)、亲缘单倍体相合(HFD)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行HSCT治疗的56例SAA... 目的:探讨改良FC/ATG预处理方案用于HLA同胞全相合(MSD)、亲缘单倍体相合(HFD)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行HSCT治疗的56例SAA患者临床资料(HFD 38例/MSD 18例),比较两种移植方式对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相关并发症(TRT)及总生存率(OS)的影响。改良FC/ATG预处理方案包括减低环磷酰胺(CTX)剂量(总量100 mg/kg)和给予第三方间充质干细胞输注。结果:56例行MSDHSCT或HFD-HSCT的患者全部造血重建。比较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P=0.58)、血小板植入时间(P=0.61)、Ⅲ-Ⅳ度aGVHD发生率(P=0.83)、广泛性cGVHD发生率(P=0.95),重度TRT发生率(P=0.69),均显示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2(2-66)个月,48例存活至今,HFD-HSCT组和MSD-HSCT组1年OS率分别为86%和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结论:采用改良FC/ATG预处理方案的HSCT治疗SAA植入稳定、毒副作用弱,GVHD发生率低,预后良好;同时对于无MSD的SAA患者,HFD-HSCT疗效与MSD-HSCT相当,可以作为替代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造血干细胞移植 改良的FC/ATG预处理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第三方细胞联合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 被引量:6
6
作者 徐丽昕 曹永彬 +5 位作者 刘周阳 吴亚妹 王志红 闫蓓 达万明 吴晓雄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22-1525,共4页
本研究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和单倍体相合脐血细胞作为第三方细胞联合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安全性和疗效。患者为女性,12岁,诊断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1年,供者为其母亲... 本研究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和单倍体相合脐血细胞作为第三方细胞联合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安全性和疗效。患者为女性,12岁,诊断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1年,供者为其母亲,单倍体相合,移植物为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动员的骨髓以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同时加入分离、扩增的hUC-MSC及患者胞弟HLA单倍体相合脐血细胞作为第三方细胞联合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预防采用环孢菌素A+ATG+霉酚酸酯+短程甲氨喋呤+CD25单克隆抗体。结果表明:输注供者的MNC总数和CD34细胞数分别为7.92×108/L和3.78×106/L,中性粒细胞大于0.5×109/L和血小板大于20×109/L的时间分别为12 d和14 d,35 d嵌合体94%,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从初步结果看来,联合两种第三方细胞的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CAA安全、疗效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单倍体相合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三方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肿瘤预处理方案用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复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7
作者 杨雪良 吴亚妹 +8 位作者 曹永彬 李晓红 徐丽昕 刘周阳 刘蓓 闫蓓 李松威 达万明 吴晓雄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43-1747,共5页
目的:观察清肿瘤预处理方案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复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接受本预处理方案的16例难治/复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临床资料,评估预处理相关毒性、植入情况、感... 目的:观察清肿瘤预处理方案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复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接受本预处理方案的16例难治/复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临床资料,评估预处理相关毒性、植入情况、感染发生情况及复发率和生存率。结果:未发现预处理相关脏器衰竭及死亡事件;1例患者植入不良,植入率为93.7%;严重感染发生率为31.2%。中位随访20.5(1-30)个月,3例死亡,其中2例为复发相关死亡。2年总生存率为80.2%,2年无病生存率为74.5%,2年复发率为20.6%。结论:清肿瘤化疗方案联合减低剂量预处理方案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复发非霍奇金淋巴瘤初步结果为安全有效,对降低移植后复发具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预处理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难治/复发非霍奇金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CD34^-和CD34^+细胞凋亡与增殖的意义及对生存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5
8
作者 夏冰 郭青 +5 位作者 赵丹丹 赵海丰 韩晓蘋 王卉 吴晓雄 张翼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92-1397,共6页
本研究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CD34+和CD34-细胞凋亡和增殖情况,探讨MDS的发病机制,并判断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流式细胞术分析20例高危MDS、20例低危MDS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骨髓CD34+细胞的比例、CD34+细胞和CD34-细胞... 本研究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CD34+和CD34-细胞凋亡和增殖情况,探讨MDS的发病机制,并判断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流式细胞术分析20例高危MDS、20例低危MDS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骨髓CD34+细胞的比例、CD34+细胞和CD34-细胞凋亡、增殖的百分率,计算各组中的凋亡/增殖(A/P)比。并用单变量和多变量生存分析法分析CD34+细胞和CD34-细胞增殖和凋亡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表明:①MDS高危组患者骨髓CD34+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危组(P<0.05),而低危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②CD34+,CD34-细胞的凋亡率在MDS低危组中均为最高,明显高于MDS高危组和对照组。在低危组中,CD34-细胞的凋亡率为(80.36±1.82)%,明显高于CD34+细胞的(54.75±2.18)%(P<0.05),而在高危组中,CD34+,CD34-细胞的凋亡率无显著差异;③CD34+细胞的增殖率在MDS高危组中最高,明显高于低危组和对照组,而CD34-细胞的增殖率在MDS高危和低危组间无显著差异。高危组CD34+细胞的增殖率为(50.67±3.37)%,明显高于CD34-细胞的(30.99±1.96)%(P<0.05);④CD34+、CD34-细胞的A/P值在MDS低危组均明显高于高危组和正常对照组,而CD34-细胞的A/P值在MDS高、低危组均明显高于CD34+细胞的A/P值(P<0.05)。此外,CD34+细胞的凋亡率与生存及预后明显相关。结论:CD34+细胞百分率随MDS危险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在低危组中以CD34-细胞的凋亡占主导,随着病情进展,在高危组中则以CD34+细胞的增殖占主导,提示异常的凋亡和增殖在MDS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此外,CD34+细胞的凋亡率可能是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抑制凋亡可能诱导MDS向白血病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CD34+细胞 CD34-细胞 细胞凋亡 细胞增殖 生存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36例难治/复发髓细胞白血病临床疗效 被引量:4
9
作者 吴亚妹 曹永彬 +9 位作者 李晓红 徐丽昕 刘周阳 刘蓓 闫蓓 杨雪良 李松威 达万明 高春记 吴晓雄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53-1057,共5页
本研究分析难治/复发髓系白血病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联合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haplo-HSCT)移植的临床疗效。回顾性总结2007年1月-2013年6月完成的36例难治/复发髓系白血病患者进行UC-MSC联合haplo-HSCT移植后的资料,分析... 本研究分析难治/复发髓系白血病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联合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haplo-HSCT)移植的临床疗效。回顾性总结2007年1月-2013年6月完成的36例难治/复发髓系白血病患者进行UC-MSC联合haplo-HSCT移植后的资料,分析移植后细胞植入、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和2年总生存情况。结果表明,36例患者白细胞和血小板植入时间分别为12 d及14 d,Ⅲ-Ⅳ度aGVHD发生率为13.8%,cGVHD发生率为37.5%,广泛性cGVHD仅为6.25%,2年总生存为76.9%。结论:UC-MSC联合haplo-HSCT移植对难治/复发髓系白血病患者具有良好疗效,是用于有高危因素和无全相合供者患者治疗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急性髓系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盐酸二甲双胍联合方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0
作者 卢学春 杨波 +12 位作者 迟小华 蔡力力 于睿莉 刘洋 刘丽宏 李炳军 吴晓雄 李松威 脱帅 张峰 脱朝伟 姚善谦 范利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9-233,共5页
目的采用临床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新型药物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首先建立AA的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与药物基因组学数据库进行相似性分析,筛选可能有效的药物。纳入难治性AA患者[接受过免疫抑制剂和(或)雄激素... 目的采用临床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新型药物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首先建立AA的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与药物基因组学数据库进行相似性分析,筛选可能有效的药物。纳入难治性AA患者[接受过免疫抑制剂和(或)雄激素治疗时间超过6个月无效]作为研究对象评估疗效,6个月后评估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临床生物信息学筛选结果显示盐酸二甲双胍可能对AA有治疗作用。纳入43例难治性AA患者(其中15例为重型AA),采用包含盐酸二甲双胍、环孢素A(CsA)和司坦唑醇的联合方案进行治疗,结果显示:27例输血依赖患者在治疗6个月后全部(100%)停止输血;40例贫血患者中,37例(92.5%)血红蛋白完全恢复正常;30例血小板低于20×109/L的患者中,28例(93.3%)升至50×109/L以上;35例白细胞低于2.5×109/L的患者中,31例(88.6%)升至3.5×109/L以上。40例贫血患者中,1例出现肾功能异常,停用环孢素A后恢复正常;18例出现转氨酶升高,加用保肝药物并减少司坦唑醇用量后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低血糖反应。结论盐酸二甲双胍、环孢素A和司坦唑醇联合方案治疗难治性AA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再生障碍性 盐酸二甲双胍 血小板 白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于纵膈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英文) 被引量:4
11
作者 晋鑫 赵海丰 +8 位作者 于泳 赵丹丹 杨洪亮 王晓芳 赵智刚 王亚非 吴晓雄 达万明 张翼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77-382,共6页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4%,其中85%-90%为T细胞型。本研究旨在分析原发纵膈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相关特点及预后,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通过对1998年1月至2011年1月确诊为原发纵膈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35例病...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4%,其中85%-90%为T细胞型。本研究旨在分析原发纵膈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相关特点及预后,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通过对1998年1月至2011年1月确诊为原发纵膈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35例病例的分析,对疾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预后因素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35例病例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19岁(年龄区间:5-52岁),多数病人临床分期为Ⅲ/Ⅳ期,16例(45.7%)患者表现为纵膈巨大肿块,浆膜腔积液(胸腔、心包腔)也很常见(62.9%),3年总生存率及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6%和24%,5年总生存率及5年无进展生存率则分别为25%和16.7%。统计分析表明,贫血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48),巨大肿块(P=0.048),上腔静脉综合征(P=0.021)及确诊时血小板异常(P=0.021)为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原发纵膈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发病率低、预后差、生存期短,患者确诊时多为晚期,伴贫血和巨大肿块及上腔静脉综合征等症状的患者预后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膈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预后因素 贫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直系亲属半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淋变1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丽昕 达万明 +6 位作者 王志红 曹永彬 马健 闫蓓 刘周阳 刘蓓 吴晓雄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43-1043,共1页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HLA半相合 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275与姜黄素联用阻断细胞生存信号通路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凋亡 被引量:2
13
作者 杜芝燕 赵名 +2 位作者 徐元基 马健 于晓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75-678,共4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姜黄素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MS-275联用诱导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DU145细胞分为对照组,MS-275组(分别用1、2、4、8μmol/L的MS-275单独处理细胞24、48h)、姜黄素组(分别用10、20、40、80μmol/L... 目的探讨小剂量姜黄素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MS-275联用诱导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DU145细胞分为对照组,MS-275组(分别用1、2、4、8μmol/L的MS-275单独处理细胞24、48h)、姜黄素组(分别用10、20、40、80μmol/L的姜黄素处理细胞24、48h)、MS-275+姜黄素组(1μmol/LMS-275+20μmol/L姜黄素处理细胞24、48h)。采用MTT比色法测定药物单用或联用对细胞的杀伤效应,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的改变,Westernblotting检测细胞内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MS-275和姜黄素单用都能够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地杀伤DU145细胞;小剂量MS-275(1μmol/L)+姜黄素(20μmol/L)联用时能够协同杀伤细胞,两种药物联合处理细胞48h后,细胞的生存率仅为45.9%;细胞周期检测表明MS-275和姜黄素联用导致细胞出现明显的亚G1峰,提示DU145细胞被诱导凋亡;Western blotting结果证实联合用药48h后,细胞内生存信号蛋白激酶Akt和ERK的磷酸化水平下降,同时凋亡标志蛋白PARP发生剪切。结论 MS-275和姜黄素联用可以协同杀伤DU145细胞,并通过抑制细胞内Akt和ERK生存信号通路的活性来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275 姜黄素 前列腺肿瘤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诊时的严格分期对滤泡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路 闫蓓 +8 位作者 于泳 王亚非 杨洪亮 赵海丰 王晓芳 吴晓雄 达万明 李素霞 张翼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6-132,共7页
背景:既往研究表明,在早期滤泡细胞淋巴瘤(FL)患者中初诊时接受严格分期的患者,其预后明显优于非严格分期的患者,在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探讨初诊时严格分期与各期FL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和分析2008年到2014年共111名初... 背景:既往研究表明,在早期滤泡细胞淋巴瘤(FL)患者中初诊时接受严格分期的患者,其预后明显优于非严格分期的患者,在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探讨初诊时严格分期与各期FL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和分析2008年到2014年共111名初诊F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Ⅰ-Ⅱ期患者42名,Ⅲ-Ⅳ期患者69名。严格分期定义为必须满足以下2个必要条件:①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②全身影像学检查(涵盖全身的CT和超声、PET/CT,至少满足1项)。检查不满足任1项即视为非严格的分期。结果:对早期的FL患者,接受严格分期患者的PFS明显优于未经严格分期者(P=0.048)。针对各期FL患者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LDH升高、骨髓受累、大于3 cm病灶多于3处者,均与不良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LDH水平、骨髓受累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对于初治的早期FL患者,接受严格分期者较未接受严格分期者有更好的预后。骨髓是否受累与预后密切相关,临床工作中应重视骨髓状况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淋巴瘤 严格分期 预后因素 骨髓受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磷汀对人巨核细胞白血病Dami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汪海涛 杨波 +14 位作者 卢学春 胡博 杨红旗 罗龙龙 林洁 李素霞 范辉 乔春霞 王巍 郎晓玲 耿晶 黎燕 吴晓雄 吕明 朱宏丽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23-727,共5页
目的探讨氨磷汀(依硫磷酸,Amf)对人巨核细胞白血病Dami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Amf0.01~5.0 mmol·L^(-1)分别处理Dami细胞12 d,每天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计数Dami细胞数量,绘制增殖曲线;第12天,计数直径>20μm细胞数量,透射电镜观... 目的探讨氨磷汀(依硫磷酸,Amf)对人巨核细胞白血病Dami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Amf0.01~5.0 mmol·L^(-1)分别处理Dami细胞12 d,每天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计数Dami细胞数量,绘制增殖曲线;第12天,计数直径>20μm细胞数量,透射电镜观察Dami细胞血小板分界膜系统的形成,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DNA倍体化及细胞表面抗原CD33,CD34和CD41a的变化。结果 Amf 0.1~1.0 mmol·L^(-1)促进Dami细胞分化;Amf>1.0 mmol·L^(-1)时抑制Dami细胞增殖,Amf 1.0 mmol·L^(-1)作用12 d后光镜下观察到细胞体积增大,直径>20μm细胞比例增加24.6%(P<0.01);透射电镜观察可见细胞出现血小板分界膜系统;流式细胞仪发现,髓系细胞分化抗原CD33表达减少13.6%;巨核细胞相关分化抗原CD41a表达增加11.9%(P<0.05);DNA倍体分析发现,实验组4N和8N细胞分别增至31.56%和8.83%(P<0.01),并出现16N的超多倍体细胞(3.43%)。结论 Amf>1.0 mmol·L^(-1)时抑制Dami细胞增殖,0.1~1.0 mmol·L^(-1)时诱导Dami细胞向成熟巨核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磷汀 Dami细胞 细胞分化 CD41a DNA倍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CD34^+细胞CXCR4的表达及其与细胞迁移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乐 赵丹丹 +5 位作者 夏冰 郭青 韩晓蘋 吴晓雄 达万明 张翼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1081-1084,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危险度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mdromes,MDS)中骨髓CD34+细胞CXCR4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细胞迁移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骨髓标本,根据IPSS积分系统进行危险度分组。低危组20例:IPSS... 目的:探讨不同危险度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mdromes,MDS)中骨髓CD34+细胞CXCR4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细胞迁移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骨髓标本,根据IPSS积分系统进行危险度分组。低危组20例:IPSS积分0~1.5分;高危组20例:IPSS积分≥1.5分;同时采集10例健康者的骨髓标本作为对照。分离纯化骨髓CD34+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XCR4膜蛋白的表达;研究SDF-1α趋化作用下CD34+细胞的迁移率及CD34+细胞对骨髓基质细胞的迁移率。结果:高危组MDS患者CD34+细胞CXCR4的表达率明显高于低危组和正常对照组(P<0.000 1);低危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CXCR4的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危组CD34+细胞对SDF-1α及骨髓基质细胞的迁移率显著高于低危组及正常组(均P<0.000 1),且其对骨髓基质细胞的迁移率与CXCR4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0 1)。结论:高危组MDS患者CD34+细胞CXCR4的表达量及其对骨髓基质细胞的迁移率均明显高于低危组患者,且其迁移率随CXCR4表达量的增加而升高,不同风险组的MDS患者存在SDF-1及其受体CXCR4表达和功能上的差异,SDF-1及其受体CXCR4在MDS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CXCR4 SDF-1 骨髓基质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高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侵袭性曲霉菌感染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宝玲 李素霞 +5 位作者 王统民 朱宏丽 汪海涛 李杰 刘洋 翟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9-105,共7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1例高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患者的治疗过程,探讨高龄CLL合并侵袭性曲霉菌(invasive aspergillosis,IA)感染患者的骨髓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和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1例高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患者的治疗过程,探讨高龄CLL合并侵袭性曲霉菌(invasive aspergillosis,IA)感染患者的骨髓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和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应用显微镜观察骨髓细胞形态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细胞的免疫表型;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细胞遗传学变化。结果:患者初诊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ai II期,B细胞性,给予1疗程RF方案(氟达拉滨50 mg×5,利妥昔单抗600 mg×5)化疗,完全缓解5年后疾病复发,再次给予多疗程化疗,疾病维持在稳定状态。于2012年7月末次化疗后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7.2-38.7℃,肺CT发现团块状阴影,多次1,3-β-D-葡聚糖(G试验)阳性,考虑为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给予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2个月,肺CT提示感染明显好转。2013年3月因白血病持续进展,血象三系极低,肺部真菌感染复发,再次给予伏立康唑治疗效果差,最终因白血病快速进展和多器官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死亡。尸检提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转移及多器官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曲菌性败血症。结论: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是CLL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预后极差,因此早期诊断及预防性应用抗真菌药物有可能会减少真菌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侵袭性曲霉菌感染 伏立康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RCC1基因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性研究
18
作者 李素霞 朱宏丽 +4 位作者 郭搏 杨洋 王红艳 孙敬芬 曹永彬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82-987,共6页
本研究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ay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group 1,XRCC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及其亚型发病风险的关系。以282例NHL患者和231例正常对照者为研究... 本研究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ay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group 1,XRCC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及其亚型发病风险的关系。以282例NHL患者和231例正常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SNaPshot方法检测XRCC1的3个基因rs25487、rs25489、rs1799782的基因多态性,分析其在NHL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中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根据遗传隐性、显性和加性模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各个SNP的等位基因的比值比(Odd ratio,OR)值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3个SNP的组合基因型中各个突变组合基因型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XRCC1的3个SNP(rs25487、rs25489、rs799782)在NHL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中基因型和等位频率分布无统计学差异。XRCC1基因7个带有突变的组合基因型相对于参考组合基因型在对照组和NHL患者组患病风险无显著差异。进一步的NHL亚型分析结果显示,对于XRCC1399-280-194基因的突变组合基因型VT-WT-WT相对于参考组合基因型(3种野生型)患T细胞性NHL风险显著降低(OR:0.21;95%CI(0.06-0.8);P=0.022),对于XRCC1399-280-194基因的突变组合基因型WT-VT-WT相对于参考组合基因型患滤泡性型淋巴瘤风险显著增加(OR:15.23;95%CI(1.69-137.39);P=0.015),该结果仍需进一步扩大研究证实。结论:DNA损伤修复基因XRCC1的3个SNP(rs25487、rs25489、rs1799782)基因多态性与NHL及其亚型的发病无明显相关性。XRCC1的3个SNP突变组合基因型与NHL的发病无明显相关性,XRCC1的3个SNP突变组合基因型对NHL不同亚型发病风险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扩大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RCC1 非霍奇金淋巴瘤 基因多态性 单核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与血管新生及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
19
作者 智亚芹 张翼鷟 +4 位作者 赵海丰 赵丹丹 夏冰 吴晓雄 达万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438-1442,共5页
本研究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骨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的表达,及其与骨髓CD34+细胞的凋亡和骨髓血管新生的关系。搜集40例MDS病例,根据IPSS积分分为低危和高危2组,采集患者的骨髓穿刺物和... 本研究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骨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的表达,及其与骨髓CD34+细胞的凋亡和骨髓血管新生的关系。搜集40例MDS病例,根据IPSS积分分为低危和高危2组,采集患者的骨髓穿刺物和活检标本。检测骨髓血浆中SDF-1的含量,骨髓CD34+细胞的凋亡率,骨髓活检标本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显示:SDF-1α在低危组和高危组的表达量分别为(2313±417)pg/ml,(1241±501)pg/ml,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且2组的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健康正常者(710±153)pg/ml(p<0.05);Annexin-Ⅴ/PI双染色显示,低危MDS患者CD34+细胞的凋亡率为(54.75±14.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51±8.66)%和高危组的(23.96±12.20)%(p<0.05),后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低危组中骨髓SDF-1含量与CD34+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p<0.05);在高危组中骨髓SDF-1含量与MVD呈现正相关(p<0.05)。结论:骨髓SDF-1含量、CD34+细胞凋亡和MVD在MDS中存在显著异常,在不同风险度的病例中也有明显的不同,且SDF-1水平与骨髓细胞的凋亡和血管新生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细胞凋亡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34例肠道重度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罗荣牡 吴晓雄 +4 位作者 王静波 张建平 邹威 胥方 达万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501-1504,共4页
本研究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重度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临床特点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选择北京市道培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共710例allo-HSCT后发生重度肠道GVHD的34例患者,随访至2011年7月1日,回顾性分析... 本研究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重度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临床特点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选择北京市道培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共710例allo-HSCT后发生重度肠道GVHD的34例患者,随访至2011年7月1日,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SPSS 19.0进行单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重度肠道GVHD发生率为4.79%,发生中位时间为移植后29(18-210)天。18例GVHD患者接受了肠镜检查,通过肠镜下组织改变及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肠道重度GVHD,其中6例合并病毒性肠炎的患者镜下可见深在溃疡,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病毒包涵体或病毒抗原阳性。甲基泼尼松龙(MP)、他克莫司(FK506)或环孢素(CsA)、CD25单克隆抗体、布地奈德口服联合治疗好转率85.29%(29/34),29例治疗好转的病例中有9例死于肠道GVHD后的其他并发症,总生存率为58.82%(20/34)。单因素分析表明,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hGVHD)是影响肠道GVHD患者总生存率的不良因素(p=0.026)。结论:早期肠镜检查是确诊重度肠道GVHD的有效的方法,联合MP、CsA或FK506、CD25单克隆抗体治疗及布地奈德口服疗效显著,加强GVHD后期并发症的治疗能提高总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