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肤Merkel细胞癌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吕蓓蓓 陆江阳 +3 位作者 徐嘉雯 姚志刚 井海燕 覃业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0-312,共3页
目的探讨皮肤Merkel细胞癌(Merkel cell carcinoma,M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MCC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均为老年男性,全身肿瘤多发,镜下见2例肿瘤主要位于真皮及皮... 目的探讨皮肤Merkel细胞癌(Merkel cell carcinoma,M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MCC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均为老年男性,全身肿瘤多发,镜下见2例肿瘤主要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未侵及表皮,肿瘤组织均由大小较一致的肿瘤细胞弥漫呈片、巢状分布,瘤细胞体积较小,胞质稀少,核圆形或椭圆形,深染,核膜清楚,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并可见神经浸润现象。免疫组化标记示上皮和神经内分泌分化阳性,例1 CK20呈特征性的核旁点状阳性,例2 CK7阳性/CK20阴性在MCC中较为少见。结论MCC恶性程度高,临床较为罕见,应与其他小细胞肿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肿瘤 MERKEL细胞癌 皮肤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超声表现与病理变化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俭 张虹 +4 位作者 张晶 章亚东 胥幸刚 赵敏 唐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3期179-181,共3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超声表现与病理变化的关系,评价超声诊断PVNS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膝关节PVNS的超声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9例PVNS均为弥漫型,病理特征为滑膜增厚呈结节... 目的:探讨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超声表现与病理变化的关系,评价超声诊断PVNS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膝关节PVNS的超声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9例PVNS均为弥漫型,病理特征为滑膜增厚呈结节状或绒毛状,有丰富的血管和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着;超声显示病变关节内有不同程度积液;滑膜增厚并有结节状隆起或互相形成较大肿块,其回声为低、中或高回声;CDFI示滑膜内均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部分可见骨质及周围组织侵蚀性改变。结论:超声诊断PVNS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作为首选筛检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膜炎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中MDR-1、RRM-1、EGFR、ERCC-1的表达差异 被引量:11
3
作者 郭楠楠 李珊珊 +4 位作者 张文 于长海 王宏伟 张宜明 俞建琦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70-873,共4页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中多药耐药蛋白(MDR-1)、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RRM-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错配切除修复蛋白1(ERCC-1)表达的差异,并分析这些表达差异性与临床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中多药耐药蛋白(MDR-1)、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RRM-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错配切除修复蛋白1(ERCC-1)表达的差异,并分析这些表达差异性与临床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46例NSCLC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中MDR-1、RRM-1、EGFR、ERCC-1蛋白的表达情况,用Wilcoxon秩和检验来比较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表达是否存在差异,用Fisher检验分析差异性是否与病理类型相关。结果 46例各种病理类型的NSCLC,原发病灶与转移淋巴结均存在MDR-1、RRM-1、EGFR、ERCC-1表达,其中ECRR-1的表达差异在腺癌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而MDR-1,RRM-1,EGFR的差异性在各病理类型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R-1、RRM-1、EGFR、ERCC-1在NSCLC的原发病灶和转移淋巴结中均表达,但只有ERCC-1在肺腺癌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的表达具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原发肿瘤 转移淋巴结 多药耐药蛋白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剪切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S小鼠脾脏树突细胞PD-1、PD-L1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刘茜 陆江阳 +3 位作者 王晓虹 曲冰杰 李韶然 康佳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观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小鼠脾脏树突细胞(DC)中负性共刺激分子(PD-1、PD-L1)和CD86、MHC-Ⅱ的表达情况,探讨DC在脓毒症末期免疫抑制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1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6h、12h、24h、48h、5-7d、10-12d组和对照... 目的观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小鼠脾脏树突细胞(DC)中负性共刺激分子(PD-1、PD-L1)和CD86、MHC-Ⅱ的表达情况,探讨DC在脓毒症末期免疫抑制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1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6h、12h、24h、48h、5-7d、10-12d组和对照组,前6组实验小鼠采用腹腔注射酵母多糖法复制脓毒症-MODS模型(每组20只),对照组(10只)不做处理。观察各组脾脏的病理形态学改变,使用BDIMagTM树突细胞富集磁珠分离出脾脏DC,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DC中PD-1、PD-L1、MHC-Ⅱ分子(I-Ab)及CD86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与病程的关系。结果24h、48h组和10-12d组实验小鼠脾脏组织结构明显破坏。脾脏DC中PD-L1的表达在病程早期(6h)即明显升高(78.4%±34.5%,P<0.05),而后迅速下降,至24h时恢复至正常水平,5d后再度升高,持续至病程终末的MODS期(10-12d)达到高峰(81.7%±31.8%,P<0.01)。PD-1在脾脏DC中表达量较低,但具有与PD-L1相同的变化趋势。MHC-Ⅱ分子(I-Ab)与CD86在致伤早期(6h)明显升高,24h开始下降,至10-12d时下降至正常水平。结论病程早期脾脏以活化DC增生为主,而在MODS期主要为耐受性DC。耐受性DC中共刺激分子及MHC-Ⅱ分子表达下降,而负性共刺激分子表达明显上调,并可通过PD-L1和PD-1分子抑制T细胞的功能,发挥负向免疫调节作用,诱导免疫抑制形成和MOD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器官功能衰竭 树突细胞 程序性死亡因子1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酶化学髓核溶解术机制的再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商卫林 李振宙 +4 位作者 侯树勋 刘宁 刘茜 吴闻文 吴叶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7-150,共4页
目的:研究胶原酶盘内注射对山羊腰椎间盘突出模型的化学髓核溶解作用,重新评估化学髓核溶解术的机制。方法:胶原酶注射前10周,通过手术损伤椎间盘前外侧纤维环诱发椎间盘突出和退变,并经MRI证实。胶原酶注射后1天、1周、2周、4周、12周... 目的:研究胶原酶盘内注射对山羊腰椎间盘突出模型的化学髓核溶解作用,重新评估化学髓核溶解术的机制。方法:胶原酶注射前10周,通过手术损伤椎间盘前外侧纤维环诱发椎间盘突出和退变,并经MRI证实。胶原酶注射后1天、1周、2周、4周、12周观察X线片上椎间盘高度指数、椎间盘的组织学等变化。结果:胶原酶对正常和退变椎间盘髓核组织具有类似的溶解作用。胶原酶盘内注射后在突出模型椎间盘中央和髓核突出部位均出现溶解空腔,终板破坏轻;而对正常椎间盘溶解部位在椎间盘髓核和内层纤维环,并严重破坏终板。结论:盘内注射胶原酶能有效溶解山羊突出模型椎间盘的中央和突出部位髓核组织。胶原酶注射后12周,退变间盘基质出现再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酶 化学髓核溶解术 椎间盘移位 椎间盘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MMPs和TIMPs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持续性房颤中的作用 被引量:16
6
作者 盛炜 李力兵 陆江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14-617,共4页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持续性房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二尖瓣置换术的风湿...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持续性房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二尖瓣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患者39例,其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窦性心律患者15例(窦性心律组),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阵发性房颤患者10例(阵发房颤组),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14例(慢性房颤组)。术中取患者左心耳心肌标本,采用Masson染色观察心房肌组织纤维化程度,RT-PCR检测心房心肌组织TGF-β1、MMP-2、MMP-9和TIMP-2 mRNA表达情况。结果慢性房颤组和阵发房颤组的胶原容积分数(CVF)明显大于窦性心律组(P<0.01),且慢性房颤组CVF明显大于阵发房颤组(P<0.01)。慢性房颤组和阵发房颤组的TGF-β1、MMP-2、MMP-9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P<0.05,P<0.01),且慢性房颤组显著高于阵发房颤组(P<0.05,P<0.01)。慢性房颤组和阵发房颤组的TIMP-2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窦性心律组(P<0.05,P<0.01),且慢性房颤组显著低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P<0.01)。结论 TGF-β1、MMP-2、MMP-9和TIMP-2可能参与了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的心肌纤维化过程,在房颤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金属蛋白酶2组织抑制剂 风湿性心脏病 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眶淋巴瘤的MRI征象 被引量:10
7
作者 尚柳彤 杨家斐 +3 位作者 王鑫坤 邢新博 蔡剑鸣 胡丽丽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56-260,共5页
目的探讨眼眶淋巴瘤的MRI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术前诊断准确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淋巴瘤的MRI表现,包括病变部位、数量、形态、大小、MRI信号及对邻近结构的侵犯。结果 8例患者中,6例为单侧,2例为双侧。... 目的探讨眼眶淋巴瘤的MRI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术前诊断准确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淋巴瘤的MRI表现,包括病变部位、数量、形态、大小、MRI信号及对邻近结构的侵犯。结果 8例患者中,6例为单侧,2例为双侧。4例位于眼眶前部,包括眼睑、泪腺及眼球周围,1例位于肌锥外间隙,4例呈弥漫性,位于眼眶前部及肌锥内外间隙,并不同程度地包绕眼球;1例可见眼眶骨质破坏,并突破眶骨向颅内外蔓延;8例均未见囊变、坏死。6例平扫T1WI呈等信号,2例呈稍低信号;6例T2WI呈均匀稍高信号,2例呈等信号;增强扫描后6例呈与眼外肌信号一致的中度均匀强化,2例为轻度均匀强化。结论眼眶淋巴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好发于眶隔前部,并向眶内侵犯;单侧多见,也可以双侧多发;呈多形性、塑形性、浸润性生长,信号多均匀,增强扫描多呈轻中度强化,少见骨质破坏,掌握其MRI表现有助于术前定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眼眶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外科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小鼠血清多种细胞因子含量变化及其与病程进展的关系 被引量:5
8
作者 吕艺 刘茜 +1 位作者 赵敏 陆江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22-526,共5页
目的分析小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病程发展中血清多种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病程进展的关系。方法采用酵母多糖腹腔注射制作C57BL/6小鼠MODS模型,观察伤后不同阶段动物脏器功能的变化和死亡率,并监测血清多种细胞因子含... 目的分析小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病程发展中血清多种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病程进展的关系。方法采用酵母多糖腹腔注射制作C57BL/6小鼠MODS模型,观察伤后不同阶段动物脏器功能的变化和死亡率,并监测血清多种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结果酵母多糖腹腔注射致伤后12h^2d,血清中反映脏器功能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肌酐(Cr)和肌酸激酶(CK)等指标维持在较高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伤后5~7d恢复至接近正常值,而伤后10~12d再次升高(P<0.05或P<0.01),与动物在伤后1~2d和10~12d两个阶段的死亡高峰对应。血清细胞因子含量随病程进展呈序贯性变化:伤后6~12h,TNF和IL-1含量增加;1d后HMGB1含量增加;伤后5d,IL-10大幅增加;IL-2和IL-12在病程发展中呈降低趋势;病程晚期即伤后10d,致炎和抗炎因子含量均在较高水平,而IL-2和IL-12大幅降低。结论 MODS病程进展过程中,血清多种致炎、抗炎细胞因子含量呈序贯性变化,表现为早期免疫活化为主、晚期免疫耐受占优势的特征,与病情发展密切相关。动态观察血清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发展及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器官功能衰竭 酵母多糖 血清 细胞因子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肺IL-10的变化对树突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宏伟 陆江阳 +2 位作者 田光 杨毅 李韶然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421-1423,共3页
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模型小鼠肺IL-10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在免疫紊乱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酵母多糖法建立小鼠MODS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与致伤后3-6h、12-48h、120-168h和240-288h组(实验组)。采... 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模型小鼠肺IL-10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在免疫紊乱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酵母多糖法建立小鼠MODS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与致伤后3-6h、12-48h、120-168h和240-288h组(实验组)。采用RT-PCR检测肺组织中CCR7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标记检测肺趋化因子受体CCR7与IL-10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MHC-Ⅱ阳性的单个核细胞数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3-6h组肺内IL-10标记阳性细胞数和CCR7水平升高,外周血MHC-Ⅱ阳性的单个核细胞数量减少。12-48h组肺IL-10标记阳性细胞数和CCR7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外周血MHC-Ⅱ阳性的单个核细胞减少。240-288h组IL-10较对照组升高非常显著,CCR7表达水平较12-48h组明显下降,外周血MHC-Ⅱ阳性的单个核细胞数下降至最低点。结论MODS发生时,肺IL-10表达水平的升高一方面可以抑制由树突状细胞诱导的过度免疫损伤;另一方面,也可能通过抑制树突状细胞表达CCR7和降低外周血MHC-Ⅱ阳性的抗原提呈细胞数量最终诱导免疫麻痹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器官功能衰竭 白细胞介素10 树突细胞 受体 CCR7 MHC-Ⅱ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酶对山羊硬膜外移植自体椎间盘组织溶解作用的观察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振宙 侯树勋 +3 位作者 刘茜 商卫林 吴闻文 吴叶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862-864,I0002,共4页
目的:观察椎管内硬膜外腔注射胶原酶对山羊腰椎管内移植的自体椎间盘组织的溶解作用。方法:9只成年山羊,经腰椎后路右侧L6/7、左侧L3/4椎板间隙移植自体椎间盘组织于椎管内神经根腋部,随机选择向2个间隙移植物周围灌注胶原酶300U/0.3ml... 目的:观察椎管内硬膜外腔注射胶原酶对山羊腰椎管内移植的自体椎间盘组织的溶解作用。方法:9只成年山羊,经腰椎后路右侧L6/7、左侧L3/4椎板间隙移植自体椎间盘组织于椎管内神经根腋部,随机选择向2个间隙移植物周围灌注胶原酶300U/0.3ml或生理盐水0.3ml。分别于术后1d、1周、2周处死动物,观察胶原酶灌注后椎管内移植的椎间盘组织的组织学变化情况。结果:灌注胶原酶1d时髓核组织基质明显溶解,1周时出现大量巨噬细胞浸润,髓核结构明显破坏,2周时被肉芽组织替代;而灌注生理盐水1d时髓核组织无明显变化,1周时髓核组织中出现大量淋巴细胞浸润,2周时出现纤维母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胶原酶对纤维环的溶解作用不明显。结论:硬膜外腔注射胶原酶能直接溶解椎管内髓核组织,并能激发机体炎症反应过程,加速髓核组织的破坏和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酶 椎间盘 化学髓核溶解术 组织学 山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断PD-L1/PD-1途径改善酵母多糖致伤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耐受状态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茜 吕艺 +1 位作者 赵敏 陆江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53-657,共5页
目的探讨小鼠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病程中共刺激分子和共抑制分子,在脾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表达特征及其与耐受性DC形成的关系,并观察PD-L1抗体对DC免疫状态的改善效应。方法... 目的探讨小鼠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病程中共刺激分子和共抑制分子,在脾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表达特征及其与耐受性DC形成的关系,并观察PD-L1抗体对DC免疫状态的改善效应。方法采用酵母多糖腹腔注射小鼠MODS模型。设对照组、MODS组和PD-L1抗体处理组。检测脾脏DC上MHC-Ⅱ、CD86、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PD-L1、PIR-B的表达水平及脾组织中IL-12和IL-10含量。结果脾脏DC上MHC-Ⅱ、CD86、PD-1和PD-L1表达在酵母多糖致伤后早期增加,而后下降;伤后5天和12天时,DC上MHC-Ⅱ、CD86表达减少,而PD-1、PD-L1及PIR-B表达大幅增加,脾组织中IL-12 p70降低,IL-12 p40和IL-10升高;PD-L1抗体可以上调MHC-Ⅱ和CD86的表达,而下调PIR-B的表达,降低脾组织IL-12 p40和IL-10的含量。结论酵母多糖诱导的小鼠MODS病程晚期,脾脏DC对共刺激和共抑制分子表达失衡,形成耐受性DC;PD-L1抗体通过干预PD-1/PD-L1途径改善DC免疫耐受状态,恢复DC的免疫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酵母多糖 免疫耐受 树突状细胞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细胞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小鼠脾脏中的迁移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侯国存 刘茜 +3 位作者 王宏伟 李韶然 冀文茹 陆江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0-292,共3页
目的探讨脾脏中树突细胞(DC)的位置和数量变化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外周免疫器官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酵母多糖腹腔注射法建立C57BL/6小鼠MODS动物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及实验3~6h组、24~48h组、5~7d组、10~12d组。流式细胞术... 目的探讨脾脏中树突细胞(DC)的位置和数量变化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外周免疫器官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酵母多糖腹腔注射法建立C57BL/6小鼠MODS动物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及实验3~6h组、24~48h组、5~7d组、10~12d组。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DC(CD11chigh+)的数量变化,免疫组化标记法观察脾脏中DC(CD11c+)的分布和迁移。结果对照组小鼠脾DC量很少(1.62%),主要分布在脾白髓边缘区。MODS3~6h组DC数量(2.62%)明显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要分布在脾脏白髓T细胞区,而白髓边缘区DC数相对减少;24~48h组DC含量(1.40%)较3~6h组明显减少,其分布仍以T细胞区为主;5~7d组脾DC含量(1.45%)下降至对照组水平,且在白髓T细胞区和边缘区均有表达;10~12d组脾DC含量(1.79%)再度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分布区域转为白髓边缘区,白髓T细胞区仅有少量散在分布的DC。结论在MODS早期(3~48h组),脾DC大量增加并从脾脏白髓边缘区向T细胞区迁移,从而与T细胞形成大面积的密切接触,可以引发过度免疫反应;MODS晚期(10~12d组),脾脏DC多滞留在白髓边缘区,DC与T细胞仅有少量接触,可能参与了机体的免疫抑制过程。脾脏DC位置和含量的变化在机体免疫紊乱和MODS形成中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器官功能衰竭 树突细胞 细胞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巴胆碱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肠道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包呈梅 胡森 +1 位作者 陆江阳 武彦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845-1847,共3页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肠道Cajal间质细胞、炎症因子、氧自由基变化以及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S)组、肠缺血再灌注(I/R)组和I/R+卡巴胆碱(I/R+CAR)组。制备肠I/R模型,于夹闭后2....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肠道Cajal间质细胞、炎症因子、氧自由基变化以及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S)组、肠缺血再灌注(I/R)组和I/R+卡巴胆碱(I/R+CAR)组。制备肠I/R模型,于夹闭后2.5 h处死动物,取肠袋组织测定TNF-α含量、SOD活性和MDA含量;另取肠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进行Cajal间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结果:I/R组肠组织中Cajal间质细胞阳性表达量比S组显著降低(P<0.01),I/R+CAR组Cajal间质细胞阳性表达量显著高于I/R组(P<0.01)。I/R组MDA和TNF-α含量较S组显著升高(P<0.01)、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I/R+CAR组MDA和TNF-α含量与I/R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SOD活性有所回升(P<0.05)。结论: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炎症因子及氧自由基增加,导致Cajal间质细胞损伤;卡巴胆碱可通过减少炎症因子释放及氧自由基损伤,减轻Cajal间质细胞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CAJAL间质细胞 卡巴胆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脾脏树突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茜 陆江阳 +2 位作者 王晓虹 杨毅 李玲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80-783,共4页
目的认识不同表面分子标记物所标记的脾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分布、成熟程度与超微结构特点。方法运用光镜、电镜观察与免疫组化标记(CD11c、CD205、CD209、S-100、CD1a、HLA-DR、CD80及CD86)方法观察35例正常人脾脏组织中... 目的认识不同表面分子标记物所标记的脾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分布、成熟程度与超微结构特点。方法运用光镜、电镜观察与免疫组化标记(CD11c、CD205、CD209、S-100、CD1a、HLA-DR、CD80及CD86)方法观察35例正常人脾脏组织中的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分布及超微结构特点。结果正常人脾脏树突状细胞主要分布在白髓边缘区和T细胞区,CD11c、CD205和CD209是目前较特异的树突状细胞标志物,标记阳性率分别为4.19%、3.96%和3.02%,其中CD209+ DC分布更靠近红髓。树突状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与CD86的阳性率分别为2.68%和2.02%,主要分布在T细胞区。树突状细胞超微结构特点为细胞体积较大,呈细长状或不规则形,表面可见数个突起向周围细胞间隙延伸;胞核形状不规则,表面有凹陷,可见核仁;胞浆致密或呈低电子密度,细胞器欠发达。结论正常人脾脏中不同表面分子阳性树突状细胞的比率和分布有所不同,其中大部分为不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具有活性的成熟树突状细胞数目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脾脏 共刺激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RCH1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程中对脾脏树突细胞MHC-Ⅱ类分子泛素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菲 陆江阳 刘茜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55-458,共4页
目的观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小鼠脾脏树突细胞(DCs)中MARCH1和MHC-Ⅱ类分子的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探讨MARCH1对MHC-Ⅱ类分子的泛素化调控作用。方法 11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1、3、5、7、10d组和正常对照组,前5个实验组小鼠采... 目的观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小鼠脾脏树突细胞(DCs)中MARCH1和MHC-Ⅱ类分子的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探讨MARCH1对MHC-Ⅱ类分子的泛素化调控作用。方法 11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1、3、5、7、10d组和正常对照组,前5个实验组小鼠采用腹腔注射酵母多糖法复制MODS模型(每组20只),正常对照组(10只)不做特殊处理。使用磁珠和Mini MACS分选磁场分离出小鼠脾脏DCs,分别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Real Time PCR检测脾脏DCs中MARCH1和MHC-Ⅱ类分子的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并观察其变化规律与病程的关系。结果脾脏DCs中MHC-Ⅱ类分子蛋白的表达在MODS 1d时即明显升高并达到峰值(P<0.05),而后逐渐下降,至10d时达到最低(P<0.05)。MHC-Ⅱ类分子mRNA的表达在整个病程中无明显变化(P>0.05)。MARCH1蛋白表达在MODS 1d时即显著降低(P<0.05),后开始回升,至7d时达到较高水平,而在10d时又再次下降,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MARCH1 mRNA表达的变化与蛋白表达变化规律一致。结论在MODS病程中,MHC-Ⅱ类分子和MARCH1蛋白表达变化的趋势相反,MARCH1可能通过泛素化MHC-Ⅱ类分子来调控其表达水平,进而调控DCs的成熟状态及启动免疫应答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器官功能衰竭 树突细胞 泛素连接酶类 MHC-Ⅱ类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酰-L-半胱氨酸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小鼠肺树突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宏伟 陆江阳 +2 位作者 田光 杨毅 康佳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58-961,共4页
目的探讨抗氧化剂N-乙酰-L-半胱氨酸(NAC)对酵母多糖诱导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模型肺树突细胞(DCs)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BALB/c小鼠腹腔注射酵母多糖复制MODS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酵母多糖组、酵母多糖+NAC组(n=20)。... 目的探讨抗氧化剂N-乙酰-L-半胱氨酸(NAC)对酵母多糖诱导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模型肺树突细胞(DCs)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BALB/c小鼠腹腔注射酵母多糖复制MODS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酵母多糖组、酵母多糖+NAC组(n=20)。建模后48h处死动物,采用生化法检测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及CD11c+免疫磁珠分离肺DCs,流式细胞术检测DCs表面MHC-Ⅱ/Ⅰ-Ad分子及共刺激分子CD86的表达;Annexin V/7-AAD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DCs凋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酵母多糖组肺组织MPO活性显著升高(P<0.05),肺组织损伤明显,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肺DCs表面MHC-Ⅱ/Ⅰ-Ad、CD86阳性表达及细胞凋亡比例均显著增高(P<0.05)。与酵母多糖组比较,酵母多糖+NAC组肺组织MPO活性明显下降(P<0.05),肺损伤程度减轻,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肺DCs表面MHC-Ⅱ/Ⅰ-Ad、CD86阳性表达及细胞凋亡比例显著下降(P<0.05)。结论 NAC可以减轻MODS模型小鼠的肺损伤,抑制肺DCs活化诱导的细胞凋亡,对肺DCs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酰-L-半胱氨酸 多器官衰竭 树突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t3配体体内扩增肺树突细胞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小鼠的免疫治疗作用观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宏伟 陆江阳 +3 位作者 田光 刘茜 杨毅 康佳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74-778,共5页
目的探讨fms样酪氨酸激酶3配体(Flt3L)体内扩增肺间质树突细胞(DCs)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免疫治疗作用。方法雄性BALB/c小鼠80只,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Flt3L对照组、MODS模型组和Flt3L治疗组。腹腔注射酵母多糖复制MODS模型... 目的探讨fms样酪氨酸激酶3配体(Flt3L)体内扩增肺间质树突细胞(DCs)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免疫治疗作用。方法雄性BALB/c小鼠80只,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Flt3L对照组、MODS模型组和Flt3L治疗组。腹腔注射酵母多糖复制MODS模型,Flt3L治疗于MODS模型复制后24h开始连续9d每天皮下注射(10μg/次)。观察各组动物病死率。12d后处死动物,取肺组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肺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DCs亚群数量百分比;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外周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血糖、脂肪酶和淀粉酶水平;光镜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和Flt3L对照组无死亡发生;Flt3L治疗组病死率明显低于MODS模型组(P<0.05)。Flt3L对照组肺髓系CD11c+CD11b+、类浆系CD11c+CD45R/B220+和CD11c+I-Ad+DCs亚群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MODS模型组(P<0.05),且正常对照组明显高于MODS模型组(P<0.05),而Flt3L治疗组三个DCs亚群比例较MODS模型组显著上升(P<0.05)。与正常对照组和Flt3L对照组比较,MODS模型组血清ALT、AST、脂肪酶、淀粉酶和肌酐水平明显升高,血糖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与MODS模型组比较,Flt3L治疗组血清ALT、AST和肌酐水平明显下降,血糖水平明显上升(P<0.05),肺组织损伤明显减轻。结论 Flt3L可通过刺激肺DCs从而明显减轻MODS模型肺组织损伤,改善脏器功能,降低实验动物的病死率,具有潜在的免疫调节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ms样酪氨酸激酶3 树突细胞 多器官功能衰竭 免疫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16^(INK4a)和Fas在椎间盘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18
作者 周昊嵬 侯树勋 +2 位作者 商卫林 杨毅 梅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42-45,I0001,共5页
目的:分析衰老关键基因p16INK4a及凋亡相关基因Fas在人类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分别取正常人和腰椎间盘退变患者的髓核及纤维环组织块制作石蜡切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法检测p16INK4a和Fas的表达情况;提取总蛋白及... 目的:分析衰老关键基因p16INK4a及凋亡相关基因Fas在人类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分别取正常人和腰椎间盘退变患者的髓核及纤维环组织块制作石蜡切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法检测p16INK4a和Fas的表达情况;提取总蛋白及总RNA,利用Westernblot及RT-PCR对p16INK4a和Fas的表达以及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pRb)的磷酸化状态进行分析。结果:p16INK4a在正常人椎间盘髓核及纤维环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4.7%,在内破裂椎间盘(IDD)及突出椎间盘(LIDP)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44.1%、38.9%和56.1%、46.7%,较正常人椎间盘明显升高(P<0.05),尤以LIDP中的表达上调显著(P<0.05);Fas在正常椎间盘与IDD的髓核及纤维环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均较低,分别为9.9%、8.1%和10.2%、10.9%,在LIDP组织中有相对较高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5.2%和22.0%;Westernblot及RT-PCR分析显示,p16INK4a与Fas在各自蛋白及相应mRNA水平上的表达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p16INK4a与Fas极少在同一个椎间盘细胞内表达;随着p16INK4a表达的升高磷酸化pRb也逐渐减少。结论:p16INK4a可能参与了椎间盘细胞的衰老过程,是导致椎间盘退变发生和发展的原因之一;Fas表达升高可能是突出椎间盘细胞中的一种继发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16^INK4A FAS 椎间盘 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着色性干皮病并发黑素瘤和血管肉瘤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少卿 邹先彪 +1 位作者 陈敏亮 王宏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11-513,共3页
报告1例着色性干皮病。患者男,26岁。全身泛发色素斑、雀斑样损害20余年,头面部及下眼睑肿物2年,日光曝露部位皮肤色素进行性增加。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血管肉瘤和黑素瘤。
关键词 着色性干皮病 黑素瘤 肉瘤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巴胆碱对小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早期树突细胞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田光 陆江阳 +4 位作者 胡森 吕艺 王宏伟 刘茜 杨毅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65-867,共3页
目的从调节树突细胞(DC)活性的角度探讨卡巴胆碱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防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酵母多糖的方法复制小鼠MODS模型。19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MODS6、24、48h组(n=30)和MODS+卡巴... 目的从调节树突细胞(DC)活性的角度探讨卡巴胆碱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防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酵母多糖的方法复制小鼠MODS模型。19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MODS6、24、48h组(n=30)和MODS+卡巴胆碱6、24、48h组(n=30)。致伤前24hMODS组灌胃注入生理盐水,MODS+卡巴胆碱组在致伤前24h内分3次灌胃注入卡巴胆碱(每次3μg/kg)。取各组小鼠脾脏,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免疫表型,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脾脏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ELISA法检测脾脏中IL-12p70水平。结果MODS组脾脏成熟DC数量、IL-1β阳性细胞数量及脾脏组织匀浆中IL-12p70水平在伤后6h和24h明显增加,48h均降至正常水平。与MODS组比,MODS+卡巴胆碱组脾脏成熟DC数量、IL-1β阳性细胞数量明显下降,脾脏组织匀浆IL-12p70水平降低。结论卡巴胆碱可能通过抑制DC的活性而减弱MODS早期的炎症反应,防止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巴胆碱 多器官功能衰竭 树突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