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烧伤感染病原菌的DNA微阵列检测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于勇 姜丽丽 +7 位作者 柴家科 蒋伟 逄建涛 周骋 马立人 常东 盛志勇 姚志建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39-341,共3页
目的观察DNA微阵列检测烧伤感染病原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分别采用DNA微阵列法和常规培养分离鉴定法对不同含菌量的菌液进行检测,比较二者鉴定病原菌的灵敏度;采用微阵列法检测经常规方法鉴定明确的烧伤感染病原菌62株,观察二者的... 目的观察DNA微阵列检测烧伤感染病原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分别采用DNA微阵列法和常规培养分离鉴定法对不同含菌量的菌液进行检测,比较二者鉴定病原菌的灵敏度;采用微阵列法检测经常规方法鉴定明确的烧伤感染病原菌62株,观察二者的阳性符合率和阴性符合率;采用上述两种方法检测103份烧伤创面分泌物标本,观察其符合率。结果与常规方法相比,DNA微阵列检测烧伤创面细菌具有快捷、高通量的优势,鉴定单一菌株的灵敏度比常规方法高10-100倍,鉴定已知菌株与常规方法的阳性符合率和阴性符合率均为100%;在检测103份烧伤创面分泌物时,DNA微阵列除鉴定出常规方法鉴定出的所有菌株外,还检出了一些常规方法未检出的菌株。结论与常规方法相比,DNA微阵列检测烧伤感染常见病原菌的符合率和灵敏度均达到较高水平,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阵列分析 细菌 烧伤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军队医院战创伤学科建设的思考 被引量:31
2
作者 盛志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399-1401,共3页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军事医学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09年《解放军医学杂志》高被引文献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晓燕 解葵 +3 位作者 杨晓茹 李芳薇 殷亮 程瑾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65-1167,共3页
目的从文献引证角度分析期刊的学术水平和价值,为评估军队医学优势学科、骨干作者群和评选优秀论文提供参考。方法依据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对2000-2009年在《解放军医学杂志》刊载的论文中单篇被引次数达3... 目的从文献引证角度分析期刊的学术水平和价值,为评估军队医学优势学科、骨干作者群和评选优秀论文提供参考。方法依据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对2000-2009年在《解放军医学杂志》刊载的论文中单篇被引次数达30次以上者,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作者所在单位、学科分布和研究类型,并纵向比较各年份篇均被引频次。结果被引30次以上的论文共50篇,篇均被引频次由2000年的0.05次逐年上升,至2009年达4.46次。作者单位分布为解放军总医院和解放军302医院各11篇,第二军医大学6篇,第一、三军医大学各5篇,解放军304医院4篇,以上单位刊文占高被引论文总数的84%。在50篇高被引论文中,传染病学12篇,野战外科学7篇,创伤与烧伤6篇,共占高被引论文总数的50%。论文类型包括实验研究20篇,临床研究11篇,文献综述9篇,专家论坛8篇,临床病理2篇。结论 2000年以来,《解放军医学杂志》刊文被引率明显提高;高被引论文作者主要分布在军医大学和总部医院;传染病、野战外科、创伤与烧伤等学科产文质量较高;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和文献综述是高被引论文的主要著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学 高被引分析 医学期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对新军事变革 加强烧伤医学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贾赤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52-1054,共3页
关键词 军事医学 烧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CO心肺容量监护仪在危重烧伤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9
5
作者 胡泉 柴家科 +4 位作者 郝岱峰 尹会男 胡清刚 邹晓防 刘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228-1230,共3页
目的研究PiCCO心肺容量监护仪在危重烧伤患者的休克期和围术期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08年5月-11月住院治疗的大面积危重烧伤患者10例,烧伤面积82.5%±15.7%,均在入院后3d内即行手术切痂,分别于休克期和围术期采用PiCCO进行血流... 目的研究PiCCO心肺容量监护仪在危重烧伤患者的休克期和围术期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08年5月-11月住院治疗的大面积危重烧伤患者10例,烧伤面积82.5%±15.7%,均在入院后3d内即行手术切痂,分别于休克期和围术期采用PiCCO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项目包括平均动脉压(MAP)、心排出量指数(CI)、心功能指数(CF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含量指数(ELWI),其中休克期监测6例次,围术期监测10例次。结果所有导管均留置成功,留置时间3.0±0.4d,导管尖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未发生导管并发症。患者烧伤后CI、CFI、ITBI均低于正常水平,SVRI高于正常水平,而后随着液体复苏的进行,36h后各项指标均逐渐恢复正常;MAP和EVLW无明显变化(P>0.05)。在围术期,经过严密的心肺容量监护,所有患者在休克期及感染期切痂过程中,除SVRI在切痂后显著降低、CFI在切痂后明显升高(P<0.05)外,余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平稳。结论采用PiCCO对严重烧伤患者的休克期和围术期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可有效协助液体复苏及维护围术期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监测 生理学 血液动力学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巴胆碱对脂多糖刺激巨噬细胞释放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其受体研究 被引量:32
6
作者 胡森 周国勇 +3 位作者 吕艺 宋琪 邹晓防 盛志勇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575-1579,共5页
目的在体外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大鼠腹腔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中观察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对炎症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并研究其受体途径。方法采集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先给予M样胆碱能受体拮抗剂阿托品或N样胆碱能受体α7亚基特异... 目的在体外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大鼠腹腔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中观察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对炎症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并研究其受体途径。方法采集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先给予M样胆碱能受体拮抗剂阿托品或N样胆碱能受体α7亚基特异性拮抗剂α-银环蛇毒素,15min后给予卡巴胆碱或N样胆碱能激动剂烟碱,15min后再给予LPS刺激,4~6h后取细胞培养上清液,ELISA法检测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水平。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制作细胞爬片,用高浓度烟碱和卡巴胆碱处理15min后加入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α-银环蛇毒素(FITC-α-Bgt),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并摄片。结果卡巴胆碱与烟碱均能抑制LPS刺激后TNF-α、IL-6的释放,对IL-10的释放无影响。阿托品预处理后,卡巴胆碱与烟碱对TNF-α、IL-6释放的抑制作用无明显变化(P>0.05);α-银环蛇毒素预处理后,卡巴胆碱与烟碱对两种促炎细胞因子释放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P<0.0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烟碱和卡巴胆碱处理后,FITC-α-Bgt与细胞的结合被减弱。结论卡巴胆碱在LPS刺激大鼠腹腔巨噬细胞模型中具有抗炎作用,此作用不能被阿托品阻断,可以被α-银环蛇毒素拮抗。表明卡巴胆碱的抗炎作用与烟碱相似,都是通过N样胆碱能受体α7亚基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巴胆碱 胆碱能受体 巨噬细胞 炎症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大成批危重烧伤患者35例的成功救治经验 被引量:15
7
作者 郝岱峰 柴家科 +8 位作者 申传安 贾晓明 杨红明 李利根 李峰 庹晓晔 孙天骏 胡泉 贾赤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10-1213,共4页
目的介绍一组特大成批危重烧伤患者成功转运救治的经验。方法2006年5~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主持并参加了一组35例特大成批危重烧伤患者伤后6h急救、空中和陆路长途转运、后续治疗的工作。3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2.4±... 目的介绍一组特大成批危重烧伤患者成功转运救治的经验。方法2006年5~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主持并参加了一组35例特大成批危重烧伤患者伤后6h急救、空中和陆路长途转运、后续治疗的工作。3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2.4±8.7(17~46)岁,烧伤面积13.6%±12.9%(4%~75%)TBSA;特重度烧伤3例,重度烧伤29例,轻度烧伤3例;全部患者均有头面部烧伤,32例患者伴有中、重度吸入性损伤,20例伴双手深度烧伤(计39只手)。当地医院行15例气管切开,17例四肢切开减张。经充分的转运前准备后,35例患者经4h空中和陆路长途转运,顺利抵达接收地。收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的23例病情相对危重患者中,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例、特重2例、病重1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肺、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异常。入院后连续月余予以全方位抢救治疗,先后进行手术48例次。结果35例患者全部救治成功(包括其他医院的12例),功能及外观恢复满意。结论本批烧伤患者早期救治延迟,转运路途远,伤情重,并发症多,接诊及救治难度大。救治过程中有以下几点体会:从现场救治、长途转运到后续治疗,应组织得力、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整体治疗应尽量规范统一,强调个体化治疗;尽快处理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尽早封闭烧伤创面,从源头上清除感染根源,使用抗炎药物,减轻炎症过度反应。强调营养、代谢和免疫调理、凝血功能障碍的纠正等是本批患者成功救治的关键;重视应用整形美容的原则和技术处理面部和手部等关节部位创面,是功能和外貌恢复良好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病人转送 治疗 成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口服补液对35% TBSA烧伤犬血流动力学和后期脏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2
8
作者 车晋伟 胡森 +4 位作者 王国强 杜颖 耿世佳 吴静 盛志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43-645,648,共4页
目的研究35% TBSA烧伤休克早期口服补液对血流动力学、脏器功能和伤后5d预后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Beagle犬18只,体重11.0±0.5kg,先期无菌手术行动静脉置管术监测血流动力学和肠黏膜血流量(IMBF),24h后用速效药丙泊酚作10min短时麻... 目的研究35% TBSA烧伤休克早期口服补液对血流动力学、脏器功能和伤后5d预后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Beagle犬18只,体重11.0±0.5kg,先期无菌手术行动静脉置管术监测血流动力学和肠黏膜血流量(IMBF),24h后用速效药丙泊酚作10min短时麻醉,凝固汽油燃烧造成35%TBSAⅢ度烧伤,随机分为不补液组、口服补液组和静脉补液组,每组6只。伤后第1个24h不补液组无治疗,口服补液组和静脉补液组于伤后30min分别胃内输注葡萄糖-电解质溶液和静脉滴注乳酸林格液,补液量为4ml/(kg.1% TBSA),前8h补一半,后16h补另一半。伤后24h起各组动物均实施静脉补液,伤后第4天起实施静脉营养支持。分别于伤前和伤后第2、4、8、24、48、72、120h测定动物清醒状态下的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CO)、IMBF以及血中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酐(Cr)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并统计三组动物的5d死亡率。结果各组动物伤后MAP、CO和IMBF均下降,但MAP在伤后4h已恢复至伤前水平,之后各组间MAP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伤后24h内口服补液组CO和IMBF均高于不补液组(P<0.05),但低于静脉补液组(P<0.05),24h后各组间血流动力学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IMBF恢复均较CO滞后。伤后各组血浆ALT、Cr和CK-MB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伤后72h内口服补液组ALT和CK-MB低于不补液组(P<0.05),但高于静脉补液组(P<0.05);口服补液组Cr在4、8、24h时点低于不补液组但高于静脉补液组(P<0.05)。不补液组伤后5d内死亡率为33.3%(2/6),口服补液组和静脉补液组死亡率均为0。结论35%TBSA烧伤后早期口服葡萄糖-电解质溶液复苏效果虽略差于静脉补液,但相比不治疗组仍能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和保护脏器功能,减少早期死亡率,有望成为战争或灾害时早期静脉复苏的替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休克 口服复苏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批危重烧伤患者合并吸入性损伤的成功救治经验 被引量:16
9
作者 申传安 柴家科 +2 位作者 郝岱峰 杨红明 贾晓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14-1216,共3页
目的探讨吸入性损伤的早期急救、确诊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其救治水平。方法35例危重烧伤患者中,14例因发生吸入性损伤于当地行紧急气管切开术,并随后转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采用以下措施进行救治:应用气管镜... 目的探讨吸入性损伤的早期急救、确诊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其救治水平。方法35例危重烧伤患者中,14例因发生吸入性损伤于当地行紧急气管切开术,并随后转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采用以下措施进行救治:应用气管镜诊断吸入性损伤程度,探取痰痂及坏死脱落黏膜,止血,根据黏膜修复程度指导拔除气管套管(拔管)的时机;人工鼻湿化气道和防治感染;使用化痰药,并定时翻身叩背、振动排痰;雾化表皮细胞生长因子促进黏膜修复。结果气管镜检查见14例患者吸入性损伤程度分别为中度3例,重度8例,特重度3例。7例于伤后1周内拔管,6例于伤后第2周拔管,1例肺部感染严重者于伤后42天拔管。痰培养11例为无细菌生长,3例发现细菌,其中2例发生肺部感染。治疗过程中用气管镜探取痰痂3次,避免了窒息的发生。所有患者均救治成功。结论重度吸入性损伤行气管切开越早越好;气管镜有助于准确诊断损伤程度,取出痰痂和坏死黏膜,防止气道阻塞,动态观察气管黏膜的修复,指导拔管时机;人工鼻、黏膜修复药物以及各种促排痰措施的综合应用对治疗吸入性损伤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吸入性 支气管镜检查 成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强化治疗与重组人生长激素在危重烧伤救治中的联合应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郝岱峰 柴家科 +5 位作者 申传安 贾晓明 杨红明 李利根 李峰 庹晓晔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17-1219,共3页
目的从代谢角度评估在危重烧伤患者救治中联合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与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1~2007年15例重度烧伤患者,根据血糖水平而采取不同的降糖治疗措施,其中常规胰岛素加rhGH治疗组(常规组)9例,胰岛素强化... 目的从代谢角度评估在危重烧伤患者救治中联合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与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1~2007年15例重度烧伤患者,根据血糖水平而采取不同的降糖治疗措施,其中常规胰岛素加rhGH治疗组(常规组)9例,胰岛素强化治疗和rhGH联合应用治疗组(强化组)6例。两组均于伤后4天内手术切、削痂植皮,术后连续14天每晚皮下注射rhGH(0.3U/kg),常规组在静脉营养的葡萄糖注射液中按常规比例加入中性胰岛素,强化组同时给予持续静脉泵入胰岛素,动态观察两组患者血糖、血浆氨基酸谱、前白蛋白、血清K+及尿中3-三甲基组氨酸(3-MH)水平的变化。结果强化组治疗3天后血糖、血钾、氨基酸及尿3-MH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而血浆前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危重烧伤患者联合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和rhGH可显著促进蛋白合成,有效控制烧伤后的高血糖反应,消除单独应用rhGH后血糖波动的副作用,有益于危重烧伤后高代谢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胰岛素 生长激素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内输入与静脉输入高渗盐葡萄糖溶液复苏犬烧伤休克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8
11
作者 胡泉 胡森 +3 位作者 柴家科 沈小鹏 车晋伟 盛志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1-533,共3页
目的比较肠道和静脉两种途径应用高渗盐糖溶液(HEGS)对烧伤早期休克复苏的疗效。方法采用Beagle犬35%TBSA三度烧伤模型,随机分为烧伤不复苏组(对照组)、静脉高渗盐糖补液组(静脉补液组)和胃肠高渗盐糖补液组(胃肠补液组),后两组于伤后0... 目的比较肠道和静脉两种途径应用高渗盐糖溶液(HEGS)对烧伤早期休克复苏的疗效。方法采用Beagle犬35%TBSA三度烧伤模型,随机分为烧伤不复苏组(对照组)、静脉高渗盐糖补液组(静脉补液组)和胃肠高渗盐糖补液组(胃肠补液组),后两组于伤后0.5h分别通过静脉和肠道给予1.8%HEGS,8h补液总量为1ml/(kg·1% TBSA),匀速输入,测定三组平均动脉压(MAP)、心排量指数(CI)、血容量(PV)及血浆钠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三组的MAP均先升高后下降(P<0.05),静脉和胃肠补液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的CI和PV在烧伤后持续降低(P<0.01),静脉和胃肠补液组则是先降低(P<0.05),复苏后上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1);对照组血浆钠离子浓度平稳(P>0.05),静脉和胃肠补液组复苏后升高(P<0.05),三组比较,静脉补液组最高,胃肠补液组次之,对照组最低(P<0.05)。结论在35%TBSA三度烧伤早期休克的复苏中,采用肠道途径输入高渗盐糖溶液可以达到与静脉途径相似的提高心排量、补充血容量、维持血浆渗透压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肠内复苏 静脉复苏 高渗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批危重烧伤患者面部和手部等关节部位创面的早期处理 被引量:6
12
作者 宋慧锋 柴家科 +7 位作者 京萨 柳春明 杨红明 贾晓明 李利根 贾赤宇 许明火 郝岱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22-1223,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整形美容原则和技术早期处理成批危重烧伤患者颜面部和手部等关节部位的深度创面,兼顾功能和外观修复的方法。方法23例重度烧伤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4.4±6.3(17~46)岁,为深Ⅱ~Ⅳ度烧伤,总面积15.7%±13.9%(6%~75%... 目的探讨应用整形美容原则和技术早期处理成批危重烧伤患者颜面部和手部等关节部位的深度创面,兼顾功能和外观修复的方法。方法23例重度烧伤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4.4±6.3(17~46)岁,为深Ⅱ~Ⅳ度烧伤,总面积15.7%±13.9%(6%~75%)TBSA,均伴中度或重度吸入性损伤。23例中气管切开14例;伴少尿性肾功能不全1例;面部严重烧伤12例,为深Ⅱ~Ⅳ度烧伤,面积0.5%~3%TBSA;手部严重烧伤20例(计39只手),为深Ⅱ~Ⅳ度烧伤,面积1%~4%TBSA。伤后3天,应用整形美容的原则和技术行手部切(削)痂、自体中厚皮片移植;伤后2~3周,行面部剥痂、自体中厚皮分区移植术。结果所有患者颜面部和手部皮片成活良好,面部重要器官和手部的功能及外形满意。结论对成批危重烧伤患者在抢救生命的同时,应用美容和整形的原则和技术,早期处理颜面、关节等功能部位的创面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面部 关节 修复外科手术 成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批35例烧伤伤员远程转运组织工作的成功经验 被引量:13
13
作者 柴家科 郭渝成 +8 位作者 刘国云 李峰 贾晓明 杨红明 王淑君 梁洪 刘琼 郑静晨 刘红旗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06-1206,1208,1209,共3页
目的总结组织35例烧伤伤员一次性远程转运的成功经验。方法2006年5月黑龙江某地35例不同程度烧伤伤员,通过航空转运至北京。对转运的组织、指挥工作中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专家医疗组到达后,经20h充分做好转运前准备工作,经4... 目的总结组织35例烧伤伤员一次性远程转运的成功经验。方法2006年5月黑龙江某地35例不同程度烧伤伤员,通过航空转运至北京。对转运的组织、指挥工作中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专家医疗组到达后,经20h充分做好转运前准备工作,经4h航空转运,全部伤员均安全、顺利到达接收地。结论转运前迅速处理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稳定伤情,防治继发损伤;制定转运计划,安排转运工具、人员,备齐相关器材、药品,协调出发地、接收地的陆空、空陆衔接,尽量缩短转运时间;任务布置明确,落实确实,责任到人是保证本批伤员长途转运成功实施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病人转送 组织和管理 成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烧伤后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变化及其与脓毒症的关系 被引量:11
14
作者 董宁 姚咏明 +3 位作者 于燕 顾春瑜 雷树红 盛志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6-470,共5页
目的动态观察严重烧伤患者血浆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脓毒症及内毒素血症的关系。方法25例烧伤总体表面积大于30%患者,根据是否并发脓毒症分组(脓毒症组14例、非脓毒症组1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及改良基质... 目的动态观察严重烧伤患者血浆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脓毒症及内毒素血症的关系。方法25例烧伤总体表面积大于30%患者,根据是否并发脓毒症分组(脓毒症组14例、非脓毒症组1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及改良基质显色法鲎实验分别检测患者伤后1、3、5、7、14、21、28d血浆HMGB1及内毒素含量的变化。结果严重烧伤患者伤后第1天血浆中HMGB1含量显著升高,其中伤后第7、21、28天脓毒症组HMGB1含量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P<0.05)。脓毒症患者存活组伤后第3、21天HMGB1含量显著低于非存活组(P<0.05,P<0.01),血浆中HMGB1含量与是否易并发脓毒症有关,但与烧伤总体表面积无相关性(P>0.05)。伤后第3、5、7、21天血浆HMGB1与内毒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结论HMGB1作为重要的晚期炎症介质参与严重烧伤后脓毒症的病理生理过程,其诱生与内毒素刺激密切相关,动态观察其水平有助于烧伤后病程监测及患者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内毒素 脓毒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对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高凝状态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峰 柴家科 +9 位作者 杨红明 贾晓明 李利根 郝岱峰 申传安 曹卫红 梁黎明 庹晓晔 孙天骏 胡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20-1221,共2页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烧伤患者9例,均为男性,年龄26.3±6.5(19~40)岁,烧伤面积50.0%±33.4%(20%~97%)TBSA,为深Ⅱ~Ⅳ度烧伤,均伴有中度或重度吸入性损伤,列入肝素治疗组,...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烧伤患者9例,均为男性,年龄26.3±6.5(19~40)岁,烧伤面积50.0%±33.4%(20%~97%)TBSA,为深Ⅱ~Ⅳ度烧伤,均伴有中度或重度吸入性损伤,列入肝素治疗组,予低分子肝素注射液5000U皮下注射,每12h或6h1次,连用3~4天。同时期入院的12例患者为治疗对照组,年龄、烧伤面积与治疗组无显著差异,治疗措施亦基本相同,但不给予低分子肝素。另设整形患者10例为正常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及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结果治疗前肝素治疗组、治疗对照组的INR、APTT、PLT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Fib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肝素治疗组Fib显著降低(5.89±1.13g/Lvs2.89±0.90g/L),PLT显著升高[(91±11)×109/Lvs(264±30)×109/L],未见明显出血性副作用;治疗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无显著改变。结论低分子肝素可有效改善烧伤后的血液高凝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 低分子量 高凝 烧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节性T细胞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6
作者 张莹 姚咏明 盛志勇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3-88,共6页
关键词 T细胞亚群 调节性 自身免疫性疾病 调节功能 分子生物学 微生物感染 肿瘤治疗 免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创)伤休克战地液体复苏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7
作者 车晋伟 胡森 盛志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1-273,共3页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烧伤 休克 液体复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持续小剂量镇静对大面积烧伤患者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胡超 杨红明 +3 位作者 魏雪菁 马丽 冯永强 褚万立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99-501,共3页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CD14+单核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规律及丙泊酚持续小剂量镇静对HLA-DR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1年11月收治的烧伤面积大于30% TBSA的严重烧伤患者30例,其中17例给予常规治疗(常规治疗组),13例除常...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CD14+单核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规律及丙泊酚持续小剂量镇静对HLA-DR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1年11月收治的烧伤面积大于30% TBSA的严重烧伤患者30例,其中17例给予常规治疗(常规治疗组),13例除常规治疗外还应用丙泊酚持续小剂量镇静治疗(丙泊酚治疗组),分别于镇静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5、7天抽取外周静脉血,流式细胞仪检测CD14+单核细胞表面HLA-DR抗原表达情况。另取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结果大面积烧伤患者入院24h内CD14+单核细胞表面HLA-DR抗原表达率(25.07%±14.83%)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76.45%±7.96%,P<0.01)。常规治疗组治疗后第3、5天CD14+单核细胞表面HLA-DR抗原表达率(分别为27.76%±11.36%、27.11%±14.49%)明显低于丙泊酚治疗组(分别为35.44%±11.55%、37.47%±1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7天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丙泊酚可能通过抑制应激激素的过度释放而减轻烧伤患者的过度应激反应,进而改善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异丙酚 烧伤 镇静 HLA-DR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融合蛋白2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3
19
作者 赵光举 卢中秋 姚咏明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2-260,共9页
线粒体融合蛋白2(mitofusin-2,Mfn2)是一种高度保守的跨膜GTP酶,在线粒体融合中的关键作用已为人所熟知.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Mfn2在介导线粒体融合之外的功能日渐显现,其在细胞信号转导、能量代谢、增殖及凋亡等生命过程中均具有重要调... 线粒体融合蛋白2(mitofusin-2,Mfn2)是一种高度保守的跨膜GTP酶,在线粒体融合中的关键作用已为人所熟知.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Mfn2在介导线粒体融合之外的功能日渐显现,其在细胞信号转导、能量代谢、增殖及凋亡等生命过程中均具有重要调节作用.Mfn2效应的广泛性及作用机制的复杂性预示着其在现代生物医学中可能极具应用价值.综述了Mfn2结构和生物学功能研究的最新认识,并简要介绍了Mfn2功能或表达异常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及其治疗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 线粒体融合蛋白2 信号转导 凋亡 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对脓毒症免疫功能障碍及其监测的研究 被引量:27
20
作者 盛志勇 姚咏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10,共3页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严重创伤、烧伤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的确切机制及其在脓毒症中的作用认识不足,临床上缺乏切实有效的免疫功能监测手段和调理措施。近年来的研究证实,机体免疫功能障碍参与了脓毒症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中神经-内分泌-免疫...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严重创伤、烧伤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的确切机制及其在脓毒症中的作用认识不足,临床上缺乏切实有效的免疫功能监测手段和调理措施。近年来的研究证实,机体免疫功能障碍参与了脓毒症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中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网络紊乱理论尤其值得关注。对机体免疫状况进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动态监测单核细胞人白细胞抗原(HLA)-DR的定量表达有助于临床更精确地了解危重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并判断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烧伤 脓毒症 免疫 HLA-DR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