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成像表现特征鉴别成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与胼胝体压部缺血性脑梗死 被引量:25
1
作者 邢新博 习伟 +6 位作者 王鑫坤 杨淑辉 聂明明 胡明艳 任敬梅 杨家斐 娄昕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3-241,共9页
目的对成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SLES)与缺血性脑梗死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征进行对比观察,分析MRI征象在两者疾病鉴别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临床诊断为RESLES的7例患者及存在胼胝体压部缺血性梗死... 目的对成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SLES)与缺血性脑梗死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征进行对比观察,分析MRI征象在两者疾病鉴别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临床诊断为RESLES的7例患者及存在胼胝体压部缺血性梗死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表现特点,重点对胼胝体压部病变的MRI表现位置、形态、信号强度、最大横截面面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分析。结果 7例RESLES患者(男5例、女2例)病变中心部位位于胼胝体压部中线部,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以胼胝体为中心对称分布,DWI均呈现高信号,ADC值减低,最大横截面面积平均为(56.9±32.6)mm^2,ADC值平均为(0.3963±0.0715)×10^(-3)mm^2/s,通过复查(平均10 d),病灶消失;而13例胼胝体压部缺血性脑梗死病灶的患者(男10例、女3例)胼胝体压部病变大多数偏一侧,位于中线部位少见,呈现片状或不规则型,DWI也均为高信号,最大横截面面积平均为(55.1±43.9)mm^2,ADC值平均为(0.4978±0.0123)×10^(-3)mm^2/s。两组最大横截面面积(t=0.096,P=0.925)和ADC值(t=-1.988,P=0.06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比7例RESLES患者与13例有胼胝体梗死灶患者的MRI特征显示,胼胝体压部病灶的位置、形态以及脑内是否存在其他病灶对两者的鉴别有一定价值。而两者病灶的信号、ADC值及病灶面积无差异,两者的鉴别尚需结合临床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表现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 缺血性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酶化学髓核溶解术机制的再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商卫林 李振宙 +4 位作者 侯树勋 刘宁 刘茜 吴闻文 吴叶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7-150,共4页
目的:研究胶原酶盘内注射对山羊腰椎间盘突出模型的化学髓核溶解作用,重新评估化学髓核溶解术的机制。方法:胶原酶注射前10周,通过手术损伤椎间盘前外侧纤维环诱发椎间盘突出和退变,并经MRI证实。胶原酶注射后1天、1周、2周、4周、12周... 目的:研究胶原酶盘内注射对山羊腰椎间盘突出模型的化学髓核溶解作用,重新评估化学髓核溶解术的机制。方法:胶原酶注射前10周,通过手术损伤椎间盘前外侧纤维环诱发椎间盘突出和退变,并经MRI证实。胶原酶注射后1天、1周、2周、4周、12周观察X线片上椎间盘高度指数、椎间盘的组织学等变化。结果:胶原酶对正常和退变椎间盘髓核组织具有类似的溶解作用。胶原酶盘内注射后在突出模型椎间盘中央和髓核突出部位均出现溶解空腔,终板破坏轻;而对正常椎间盘溶解部位在椎间盘髓核和内层纤维环,并严重破坏终板。结论:盘内注射胶原酶能有效溶解山羊突出模型椎间盘的中央和突出部位髓核组织。胶原酶注射后12周,退变间盘基质出现再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酶 化学髓核溶解术 椎间盘移位 椎间盘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眶淋巴瘤的MRI征象 被引量:10
3
作者 尚柳彤 杨家斐 +3 位作者 王鑫坤 邢新博 蔡剑鸣 胡丽丽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56-260,共5页
目的探讨眼眶淋巴瘤的MRI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术前诊断准确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淋巴瘤的MRI表现,包括病变部位、数量、形态、大小、MRI信号及对邻近结构的侵犯。结果 8例患者中,6例为单侧,2例为双侧。... 目的探讨眼眶淋巴瘤的MRI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术前诊断准确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淋巴瘤的MRI表现,包括病变部位、数量、形态、大小、MRI信号及对邻近结构的侵犯。结果 8例患者中,6例为单侧,2例为双侧。4例位于眼眶前部,包括眼睑、泪腺及眼球周围,1例位于肌锥外间隙,4例呈弥漫性,位于眼眶前部及肌锥内外间隙,并不同程度地包绕眼球;1例可见眼眶骨质破坏,并突破眶骨向颅内外蔓延;8例均未见囊变、坏死。6例平扫T1WI呈等信号,2例呈稍低信号;6例T2WI呈均匀稍高信号,2例呈等信号;增强扫描后6例呈与眼外肌信号一致的中度均匀强化,2例为轻度均匀强化。结论眼眶淋巴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好发于眶隔前部,并向眶内侵犯;单侧多见,也可以双侧多发;呈多形性、塑形性、浸润性生长,信号多均匀,增强扫描多呈轻中度强化,少见骨质破坏,掌握其MRI表现有助于术前定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眼眶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外科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对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4
作者 程少容 雷继晓 +3 位作者 王鹰 熊飞 王翅鹏 李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73-576,共4页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诊断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价值。方法对12例临床表现符合脊髓血管畸形患者作CTA(320排CT)和对比增强MRA(CE-MRA)检查,并于1周内作DSA检查,评价CTA成像所示病变范围、供血动脉、瘘口及引流静脉等,并与CE-MRA、...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诊断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价值。方法对12例临床表现符合脊髓血管畸形患者作CTA(320排CT)和对比增强MRA(CE-MRA)检查,并于1周内作DSA检查,评价CTA成像所示病变范围、供血动脉、瘘口及引流静脉等,并与CE-MRA、DSA检查对照。结果 12例患者经CTA检查均明确显示脊髓异常血管及病变范围,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成像清晰显示畸形血管的供血动脉、瘘口、引流静脉,畸形血管与周围骨性结构空间位置关系。CE-MRA检查显示脊髓畸形血管病变范围,但仅显示8例患者供血动脉及瘘口位置。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可快速、无创、清晰地显示脊髓血管畸形患者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瘘口,弥补了DSA、CE-MRA单一成像的不足,对SDAVF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疾病 动静脉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磁共振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干梗死早期眼球运动异常的特点 被引量:7
5
作者 董莹 魏世辉 +2 位作者 皮裕琍 郭青 杨姝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75-477,485,共4页
目的分析脑干梗死早期眼球运动异常的特点,评价其在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87例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其中以复视为首发症状的24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所纳入患者的眼部表现、伴随症状及相关检查。结果24例患者中男19例,女5例;... 目的分析脑干梗死早期眼球运动异常的特点,评价其在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87例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其中以复视为首发症状的24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所纳入患者的眼部表现、伴随症状及相关检查。结果24例患者中男19例,女5例;发病年龄42~81岁,中位数为64岁。发病危险因素:83.3%(20/24)患者有高血压病史,37.5%(9/24)患冠心病,29.2%(7/24)患糖尿病,12.5%(3/24)患房颤。在伴随症状中,87.5%的患者伴有头晕,16.7%伴有恶心,16.7%伴有肢体共济失调,8.3%伴有眩晕,4.2%伴有对侧肢体无力。发病部位:脑桥梗死14例(58.3%),中脑9例(37.5%),延髓1例(4.2%)。中脑梗死患者的眼肌麻痹均为核性动眼神经麻痹,其中眼球内转异常出现最多(8例)。脑桥梗死引起的眼球运动异常表现多样,有3例表现为核间性眼肌麻痹,3例外展神经麻痹,2例核性动眼神经麻痹,1例为不全性Horner综合征,10例伴有眼球震颤。结论脑干梗死患者眼球运动异常的主要特点包括核性眼肌麻痹、核间性眼肌麻痹、眼球震颤等,神经眼科体征对脑干梗死早期诊断具有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梗死 眼肌麻痹 神经眼科体征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双侧颈动脉出血性斑块磁共振影像特征对比 被引量:6
6
作者 崔园园 陈潇祎 +5 位作者 马露 卢明明 姚国恩 杨家斐 赵锡海 蔡剑鸣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7-521,共5页
目的探讨含斑块内出血(IPH)的单、双侧颈动脉斑块患者斑块易损性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2年12月间来我院行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其中44例患者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IPH。将患者按单、双侧IPH分为两组。比... 目的探讨含斑块内出血(IPH)的单、双侧颈动脉斑块患者斑块易损性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2年12月间来我院行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其中44例患者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IPH。将患者按单、双侧IPH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患者的年龄、斑块最大管壁厚度和纤维帽破裂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双侧IPH组患者的年龄(66.6±9.4岁vs 73.7±9.0岁,P=0.027)、最大斑块厚度(6.3±1.9 mm vs 5.0±1.3 mm,P=0.035)和溃疡的发生率(50%vs 13.3%,P=0.025)明显高于单侧IPH组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双侧IPH与溃疡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OR=6.5,95%CI 1.5~28.7,P=0.014),模型1校正性别后,两者仍具有显著相关性(OR=5.7,95%CI 1.1~29.2,P=0.036)。然而,模型2中额外校正年龄(P=0.131)或最大斑块厚度(P=0.139)后,双侧IPH与溃疡的发生不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与单侧IPH患者相比,双侧IPH患者的年龄较轻、斑块负荷更重、溃疡发生率更高。双侧IPH患者的斑块易损性明显重于单侧IPH患者,需要临床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粥样硬化 斑块出血 斑块破裂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分辨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马露 崔豹 +4 位作者 曾源 李依霞 韩旭 蔡幼铨 蔡剑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907-910,共4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与糖代谢正常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差异。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30例作为糖尿病组,糖代谢正常者28例作为糖代谢正常组,进行颈动脉3.0T MR高分辨扫描,依据MR图像,比较2组间斑块成分和颈动脉形态学指标的差异。结果糖尿...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与糖代谢正常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差异。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30例作为糖尿病组,糖代谢正常者28例作为糖代谢正常组,进行颈动脉3.0T MR高分辨扫描,依据MR图像,比较2组间斑块成分和颈动脉形态学指标的差异。结果糖尿病组颈动脉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49支,糖代谢正常组47支,糖尿病组斑块内钙化(83.67%vs 55.32%,P=0.002)及薄/破裂纤维帽(67.35%vs 42.55%,P=0.015)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糖代谢正常组;糖尿病组与糖代谢正常组斑块内出血(36.73%vs 44.68%,P=0.428)和富含脂质坏死核(85.71%vs 80.85%,P=0.5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在斑块最厚层面的管壁厚度高于糖代谢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1±1.59)mmvs(4.01±1.62)mm,P=0.017];糖尿病组与糖代谢正常组血管总面积[(72.55±30.17)mm2 vs(81.54±34.15)mm2,P=0.432]和管壁标准化指数[(0.72±0.13)vs(0.66±0.15),P=0.25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较糖代谢正常者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颈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成像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膜型脑囊虫病的磁共振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3
8
作者 杨家斐 马林 +6 位作者 胡淼淼 张毅军 赵建秀 陈静 杨姝杰 刘宁 张岩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4-506,共3页
目的探讨脑膜型脑囊虫病的MR影像表现特征。方法28例临床确诊为脑膜型脑囊虫病的患者,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MR影像学表现。结果共发现病灶120个;位于脑沟、纵裂池的脑囊虫影像学表现典型,与脑实质型表现相似,可分为存活期、... 目的探讨脑膜型脑囊虫病的MR影像表现特征。方法28例临床确诊为脑膜型脑囊虫病的患者,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MR影像学表现。结果共发现病灶120个;位于脑沟、纵裂池的脑囊虫影像学表现典型,与脑实质型表现相似,可分为存活期、变性坏死期和纤维钙化期;位于外侧裂和基底池等处病灶表现不典型,可分为大囊型和葡萄状丛集型。结论脑膜型脑囊虫病MR表现复杂多样,正确认识其典型和非典型影像特征,对正确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囊虫病 脑膜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假性淋巴瘤的MRI特征及文献回顾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叶 王鑫坤 叶慧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27-430,共4页
目的总结肝脏假性淋巴瘤的MRI特征。资料与方法结合1例临床证实的肝脏假性淋巴瘤的MRI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和分析,总结肝脏假性淋巴瘤的MRI特征。结果文献共报道肝脏假性淋巴瘤37例,其中男3例,女34例;年龄15~85岁,平均55岁。病变部... 目的总结肝脏假性淋巴瘤的MRI特征。资料与方法结合1例临床证实的肝脏假性淋巴瘤的MRI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和分析,总结肝脏假性淋巴瘤的MRI特征。结果文献共报道肝脏假性淋巴瘤37例,其中男3例,女34例;年龄15~85岁,平均55岁。病变部位均靠近肝表面。MRI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动态增强扫描环形强化为主8例,动脉期轻中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廓清5例。本例扩散加权成像呈明显高信号,反相位图像病灶信号未减低。结论肝脏假性淋巴瘤多发生于女性,病灶多分布于近肝表面的肝实质内,MRI图像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环形强化为其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咖啡因对抗睡眠剥夺影响执行控制功能的fMRI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温博 邵永聪 +4 位作者 马林 刘娟 叶恩茂 毕国华 杨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711-1714,共4页
目的研究36h睡眠剥夺(SD)以及睡眠剥夺并服用咖啡因后脑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特点,探讨咖啡因对抗睡眠剥夺对大脑功能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13名健康男性大学生参加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双盲自身对照设计,对受试者在清醒状态下以及36h... 目的研究36h睡眠剥夺(SD)以及睡眠剥夺并服用咖啡因后脑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特点,探讨咖啡因对抗睡眠剥夺对大脑功能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13名健康男性大学生参加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双盲自身对照设计,对受试者在清醒状态下以及36h睡眠剥夺并随机服用咖啡因或者安慰剂后进行Go/No-go测验并使用3.0T磁共振仪进行fMRI扫描,3次fMRI扫描之间间隔3周。受试者行为学数据使用SPSS软件处理,fMRI数据使用AFNI软件包进行处理。结果36h睡眠剥夺后受试者前额叶皮层显著激活,前扣带回功能活动下降;服用咖啡因后双侧豆状核、丘脑、边缘系统相关脑区激活程度下降。结论36h睡眠剥夺可导致执行控制功能的显著下降,前额叶皮质参与功能代偿。咖啡因通过对边缘系统相关区域及纹状体系统活动的抑制来对抗睡眠剥夺对于执行控制功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睡眠剥夺 咖啡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囊虫病的MR误诊分析(6例报告)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家斐 余新光 +4 位作者 胡淼淼 张毅军 赵建秀 刘宁 张岩磊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41-242,共2页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的磁共振表现及误诊原因,提高对脑囊虫病的认识。方法经病理活检或临床确诊的曾经误诊的脑囊虫病6例,回顾分析其MR影像学表现。结果多发病灶4例、12个,单发病灶2例,均位于额顶叶皮髓质交界区,5个病灶T1WI囊液信号高于...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的磁共振表现及误诊原因,提高对脑囊虫病的认识。方法经病理活检或临床确诊的曾经误诊的脑囊虫病6例,回顾分析其MR影像学表现。结果多发病灶4例、12个,单发病灶2例,均位于额顶叶皮髓质交界区,5个病灶T1WI囊液信号高于脑脊液,T2WI呈高信号,9个病灶T2WI显示囊内容物呈低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病灶周围均可见水肿带,并呈环形强化。4例误诊为转移瘤,2例误诊为脑脓肿。结论MR是诊断脑囊虫病的重要检查方法,重视流行病学,提高对MR征象的认识,可以避免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囊虫病 磁共振成像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脊索瘤1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邢新博 孙金烈 张毅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446-1446,共1页
关键词 脊索瘤 胸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吻合的膀胱小口径回肠输出道的可控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林茂虎 赵珊 +1 位作者 程流泉 秦万长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59-560,共2页
目的对直接吻合(即不经隧道式包埋处理)的膀胱小口径回肠输出道的可控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实验用小型猪15头,随机分为5组,每组输出道长度分别为4、5、6、7、8cm,每个动物各形成两个相同长度的小口径回肠输出道并直接与原位膀胱吻合,不... 目的对直接吻合(即不经隧道式包埋处理)的膀胱小口径回肠输出道的可控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实验用小型猪15头,随机分为5组,每组输出道长度分别为4、5、6、7、8cm,每个动物各形成两个相同长度的小口径回肠输出道并直接与原位膀胱吻合,不做隧道式包埋,随后将输出道斜置于腹直肌内,经皮造口。术后8周行尿流动力学、影像学及组织学检查。结果尿流动力学及影像学检查显示5、6、7cm组的可控性输出道膀胱吻合口无狭窄,斜行于腹直肌内,无扭曲,结构稳定,插管顺利。膀胱平均容量400ml时的最大尿道压为5.15~12.19kPa,最大尿道闭合压为4.83~11.27kPa;可控性输出道的功能性尿道长度均大于2cm;3组间最大尿道压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最大尿道闭合压及功能性尿道长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4cm组输出道均出现漏尿,8cm组则因输出道于腹直肌内断裂、缺血坏死致管腔封闭、严重纤维化并扭曲成角等原因而未达到可控性。结论适当长度的不经隧道包埋而直接与膀胱吻合的小口径回肠输出道在腹直肌的加强支持下可以获得满意的控尿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流改道术 回肠 可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超声表现与病理变化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俭 张虹 +4 位作者 张晶 章亚东 胥幸刚 赵敏 唐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3期179-181,共3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超声表现与病理变化的关系,评价超声诊断PVNS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膝关节PVNS的超声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9例PVNS均为弥漫型,病理特征为滑膜增厚呈结节... 目的:探讨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超声表现与病理变化的关系,评价超声诊断PVNS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膝关节PVNS的超声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9例PVNS均为弥漫型,病理特征为滑膜增厚呈结节状或绒毛状,有丰富的血管和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着;超声显示病变关节内有不同程度积液;滑膜增厚并有结节状隆起或互相形成较大肿块,其回声为低、中或高回声;CDFI示滑膜内均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部分可见骨质及周围组织侵蚀性改变。结论:超声诊断PVNS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作为首选筛检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膜炎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伴血栓形成患者的磁共振诊断
15
作者 杨家斐 余新光 +6 位作者 马林 胡淼淼 张毅军 程流泉 赵建秀 刘宁 盛春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60-262,共3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伴血栓形成患者的MRI影像特点。方法12例确诊为主动脉夹层伴血栓形成的患者,行快速小角度梯度回波T1WI、快速自旋回波T2WI、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心电门控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及半傅立叶转换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伴血栓形成患者的MRI影像特点。方法12例确诊为主动脉夹层伴血栓形成的患者,行快速小角度梯度回波T1WI、快速自旋回波T2WI、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心电门控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及半傅立叶转换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扫描,观察主动脉夹层伴血栓形成在各序列的信号特点。结果急性期血栓在各序列为低信号或等信号;亚急性期血栓在各序列均为高信号;慢性期血栓在各序列为低信号或等信号。结论主动脉夹层伴血栓形成是主动脉夹层的一种特殊类型,应用MRI的多种序列组合可以增强我们对主动脉夹层伴血栓形成作出正确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血栓形式 磁共振成像 主动脉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与肿块型浸润性乳腺癌分子亚型的相关性 被引量:10
16
作者 尚柳彤 杨家斐 +6 位作者 卢晶 王婷婷 周颖 邢新博 王鑫坤 杨淑辉 胡明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10-1414,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DC)与肿块型浸润性乳腺癌5种分子亚型及其生物学预后因子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64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患者(69个肿块型病灶)的磁共振影像学资料,比较不同分子亚型间平均ADC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DC)与肿块型浸润性乳腺癌5种分子亚型及其生物学预后因子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64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患者(69个肿块型病灶)的磁共振影像学资料,比较不同分子亚型间平均ADC值及其与乳腺癌生物学预后因子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Ki-67的表达的关系。结果浸润性乳腺癌5种分子亚型间ADC值无显著差异(P>0.05);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阴性组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ER2阳性组平均ADC值高于阴性组;Ki-67阳性、阴性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阴性组ADC值明显高于阳性组,ADC值与Ki-67的表达呈负相关(r=-0.249)。结论 ADC不能鉴别肿块型浸润性乳腺癌5种分子亚型,但与浸润性乳腺癌预后因子Ki-67的表达存在相关性,对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预后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征象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方圆 李明 +3 位作者 刘刚 徐启明 唐军 李天然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62-65,共4页
目的观察起源于肾周脂肪组织的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PRPL)的CT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PRPL术前MDCT表现。结果 8例患侧肾脏被包绕及肾前间隙受侵,1例右肾前间隙受累,2例双侧肾前间隙均受累,5例左肾前间隙受累;3例患... 目的观察起源于肾周脂肪组织的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PRPL)的CT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PRPL术前MDCT表现。结果 8例患侧肾脏被包绕及肾前间隙受侵,1例右肾前间隙受累,2例双侧肾前间隙均受累,5例左肾前间隙受累;3例患侧肾受压推移发生轴位旋转。MDCT表现:3例肿块内可见粗颗粒状钙化,8例均可见脂肪成分,多期增强扫描钙化及脂肪成分均无强化;6例肿块内脂肪成分中可见分界清楚、大小不等的结节状软组织成分,多期增强扫描呈轻-中度持续性强化,病理为去分化成分或黏液成分;1例由同侧肾上腺动脉供血,3例由肠系膜上动脉供血,4例由肠系膜下动脉供血。8例均呈塑形生长,可见完整或部分完整的包膜,多期增强扫描包膜呈轻-中度持续性强化,病理为纤维结缔组织成分;2例延伸至整个盆腔。结论病灶内脂肪密度区、强化的实性结节及患侧肾被包绕及肾前间隙受侵高度提示PRP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脂肪肉瘤 肾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冠状动脉CT检查前准备工作的实践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蓓蓓 程尧 +2 位作者 柳蕾霞 董会华 刘新丽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7年第4期534-536,共3页
通过专门设置护理岗位加强冠状动脉CT检查前的准备工作,使得实验组CT检查图像质量优良率达到89.13%,与对照组相比(5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发现呼吸训练是检查前准备工作的重点,冠状动脉CT检查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检查... 通过专门设置护理岗位加强冠状动脉CT检查前的准备工作,使得实验组CT检查图像质量优良率达到89.13%,与对照组相比(5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发现呼吸训练是检查前准备工作的重点,冠状动脉CT检查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检查前准备工作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查前 冠状动脉CT检查 图像质量 呼吸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加权成像对非手术喉癌和下咽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前后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依霞 崔园园 +5 位作者 崔豹 马露 陈思 杨娜 张爱莲 蔡剑鸣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6年第3期185-190,共6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常规MRI检查评价非手术喉癌下咽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喉癌下咽癌患者(仅接受放化疗,未行手术治疗)共25例,全部病例均于患病局部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常规MRI及...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常规MRI检查评价非手术喉癌下咽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喉癌下咽癌患者(仅接受放化疗,未行手术治疗)共25例,全部病例均于患病局部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常规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分析患者MRI特点、测量肿瘤最大横截面积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包括平均ADC值、最低和最高ADC值);治疗后(放化疗结束后1个月内)再次行MRI检查,测残留肿瘤面积及ADC值,并计算肿瘤缓解率。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肿瘤ADC值与肿瘤缓解率相关性;分析治疗后完全缓解患者(CR组)与非完全缓解患者(非CR组)治疗前、后ADC值及变化的差异。结果 25例喉癌下咽癌患者治疗前肿瘤面积4.81(0.83~14.12)cm^2,治疗后肿瘤面积2.42(0~7.92)cm^2,肿瘤缓解率为74.8%(6.0%~100%),其中有11(11/25,44.0%)例患者治疗后肿瘤消失。治疗前肿瘤平均ADC值及最高ADC值与治疗后肿瘤缓解率呈负相关(r=–0.922、–0.691,P<0.05),治疗后平均ADC值与缓解率呈正相关(r=0.678,P<0.05);非CR组治疗前肿瘤平均、最高ADC值高于CR组,CR组治疗后平均ADC值及治疗前后平均ADC值的变化高于非C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治疗前肿瘤ADC值以及治疗前后肿瘤ADC值的变化对评价非手术喉癌下咽癌放化疗后早期缓解率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肿瘤 下咽肿瘤 弥散磁共振成像 放射疗法 化学疗法 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低转移肝癌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禹名卉 王福利 李天然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1169-1174,共6页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对植入低转移肝癌细胞动物模型生长的影响情况以及对转移潜能和凋亡趋势的影响。方法:制作人低转移肝癌细胞MHCC97-L动物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模型实验组、对照...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对植入低转移肝癌细胞动物模型生长的影响情况以及对转移潜能和凋亡趋势的影响。方法:制作人低转移肝癌细胞MHCC97-L动物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模型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在接种肿瘤后第7 d开始尾静脉注射BMSCs 5×105/只,模型对照组相同时间尾静脉注射BMSCs培养液0.2 m L/只。于实验开始后每周用卡尺测一次皮下肿瘤体积,分别于肿瘤接种后第14d(2周)、21 d(3周)、28 d(4周)、35 d(5周)、42 d(6周)处死动物,完整剖取瘤块并称瘤重和体积,计算肿瘤抑制率。Real-time PCR法检测低转移肝癌动物模型标本中转移相关因子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骨唾液蛋白(bone salivary protein,BSP)、整合素(integrinαⅤ)基因以及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caspase3基因的表达。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肿瘤重量和体积的抑制作用在第3周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肿瘤重量显著低于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在第2、3、5、6周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肿瘤体积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肿瘤转移相关因子表达均低于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预后肿瘤促凋亡因子Bax、caspase3的表达呈升高趋势,抗凋亡因子Bcl-2的表达逐渐下降。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低转移肝癌细胞MHCC97-L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第3周时抑制效果最好,随着时间的延长,肿瘤抑制率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肝细胞癌 动物模型 转移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