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失语症康复的发展: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9
1
作者 王小丽 崔刚 李玲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95-601,共7页
研究统计表明,在我国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有1/3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并且需要接受治疗[1],而失语症的治疗有赖于对失语症性质和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合理的语言治疗通过定位患者语言受损的部分,有针对性地进行康复训练,最大程度地帮助患者... 研究统计表明,在我国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有1/3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并且需要接受治疗[1],而失语症的治疗有赖于对失语症性质和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合理的语言治疗通过定位患者语言受损的部分,有针对性地进行康复训练,最大程度地帮助患者康复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训练 失语症 脑血管病患者 语言治疗 统计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制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5
2
作者 秦茵 毕胜 +1 位作者 李玲 瓮长水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4期367-369,共3页
目的研究改制的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分成mCIMT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mCIMT组不限制健手的使用,患肢接受重复、密集的行为再塑的技术强化训练,6h/d,5d/周,连续训... 目的研究改制的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分成mCIMT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mCIMT组不限制健手的使用,患肢接受重复、密集的行为再塑的技术强化训练,6h/d,5d/周,连续训练2周。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训练。疗效评测使用运动活动日志(MAL)和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治疗2周后MAL指数和STEF分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mCIMT组在治疗结束1个月和3个月的MAL指数和STEF分数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1和3个月的MAL指数和STEF分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CIMT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制的强制性运动疗法 脑卒中 上肢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Hz次声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神经元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袁华 龙华 +6 位作者 牟翔 李玲 张美霞 葛雪松 刘静 瞿丽莉 陈景藻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85-387,I0001,共4页
目的:观察次声作用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脑内神经元再生的影响。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8Hz130dB次声作用组。次声作用组大鼠暴露于8Hz130dB次声,分别作用1、2和4周;对照组大鼠除无次声作用外,余处理均同于次声作用组。各组... 目的:观察次声作用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脑内神经元再生的影响。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8Hz130dB次声作用组。次声作用组大鼠暴露于8Hz130dB次声,分别作用1、2和4周;对照组大鼠除无次声作用外,余处理均同于次声作用组。各组大鼠实验结束后进行水迷宫测评后取脑,抗Ki-67免疫组化显示脑内脑室下带(subventricular zone,SVZ)和海马齿状回颗粒层下增生带(subgranular proliferative zone,SGZ)中神经细胞再生情况的变化。结果:8Hz130dB次声作用从第2周开始增生的神经细胞数目开始减少,到第4周时增生期的神经细胞数目比对照组大鼠减少,同时大鼠表现出水迷宫测评中找到站台的潜伏期延长。结论:8Hz130dB次声慢性作用后大鼠引起脑内尤其海马SGZ中增生的神经细胞数目减少,这可能是次声作用引起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声 脑室下带 海马齿状回颗粒层下增生带 学习记忆能力 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为学训练对大鼠海马梗死后齿状回区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江山 李玲 +2 位作者 袁华 潘惠娟 王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3期207-209,F0003,共4页
目的研究行为学训练对大鼠海马梗死后齿状回区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02只SD大鼠随机分为训练3 d7、d、14 d2、1 d2、8 d、35 d、42 d4、9 d组;制动3 d、7 d1、4 d、21 d、28 d3、5 d4、2 d、49 d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 目的研究行为学训练对大鼠海马梗死后齿状回区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02只SD大鼠随机分为训练3 d7、d、14 d2、1 d2、8 d、35 d、42 d4、9 d组;制动3 d、7 d1、4 d、21 d、28 d3、5 d4、2 d、49 d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采用光化学法造成大鼠左侧海马区梗死,训练组于造模1 d后开始给予水迷宫训练,制动组于造模1 d后开始给予制动,观察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区NGF的表达。结果正常大鼠海马的齿状回区NGF有一定的表达,造模后,训练组及制动组齿状回区NGF的表达均有所增高,但训练组的表达要高于制动组。结论行为学训练可增加NGF在海马齿状回区的表达,可能会促进大鼠海马梗死后脑自身的修复能力,促进神经功能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海马齿状回 神经生长因子(NGF) 大鼠 水迷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Hz次声作用对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唐晨 李玲 +2 位作者 袁华 陈景藻 张美霞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11期1029-1031,F0003,共4页
目的研究16Hz次声作用对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16Hz,130dB次声作用组(n=24)、16Hz,90dB次声作用组(n=24)以及对照组(n=24)。次声作用组大鼠暴露于16Hz,130dB和90dB的次声压力仓系统,2h/d,分别作... 目的研究16Hz次声作用对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16Hz,130dB次声作用组(n=24)、16Hz,90dB次声作用组(n=24)以及对照组(n=24)。次声作用组大鼠暴露于16Hz,130dB和90dB的次声压力仓系统,2h/d,分别作用1d、7d、14d、21d。取脑进行巢蛋白(nestin)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大鼠海马nestin标记的神经干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130dB组从作用1d开始,大鼠海马中nestin阳性细胞数量开始增加;随着作用次数增加而增多,于14d达到高峰,21d下降,但仍然高于对照组。90dB组大鼠各时间点nestin表达均比130dB组弱(P<0.05)。结论16Hz次声作用所致的脑损伤能刺激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从而参与受损神经的修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声 海马 神经干细胞 巢蛋白(nestin)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谷氨酰胺对大鼠次声性脑损伤的防护效应 被引量:1
6
作者 滕光寿 李玲 +4 位作者 袁华 牟翔 陈景藻 张美霞 李永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87-589,共3页
目的:探讨L-谷氨酰胺对16Hz130dB次声暴露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血清S-100β蛋白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次声组、次声+药物组及药物→次声组,分别将次声组、次声+药物组及药物→次声组暴露于16Hz130dB次声环... 目的:探讨L-谷氨酰胺对16Hz130dB次声暴露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血清S-100β蛋白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次声组、次声+药物组及药物→次声组,分别将次声组、次声+药物组及药物→次声组暴露于16Hz130dB次声环境中,正常对照组也置于次声舱内,但不给予次声作用。次声+药物组及药物→次声组分别在次声暴露后和次声暴露前饲料中加入药物。上述各组大鼠经7d相应处理后测试其记忆功能、S-100β蛋白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次声对照组记忆功能明显下降(P<0.01),S-100β蛋白水平有明显升高(P<0.01);次声+药物组、药物→次声组与次声组比较,其学习记忆功能有显著性提高(P<0.05),S-100β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16Hz130dB次声可引发大鼠脑损伤,使其记忆功能受损,S-100β蛋白水平升高;L-谷氨酰胺对次声性脑损伤具有防护和治疗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声 L-谷氨酰胺 脑损伤 学习记忆 S-100Β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谷氨酰胺对次声致大鼠海马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滕光寿 李玲 +6 位作者 袁华 牟翔 王冰水 刘卫 陈景藻 曲丽莉 王兴亚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44-1046,共3页
目的:探讨L-谷氨酰胺(L-Gln)对次声暴露下大鼠海马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次声组、次声+药物组、药物→次声组,分别将次声组、次声+药物组、药物→次声组暴露于16Hz、130dB次声环境中,正... 目的:探讨L-谷氨酰胺(L-Gln)对次声暴露下大鼠海马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次声组、次声+药物组、药物→次声组,分别将次声组、次声+药物组、药物→次声组暴露于16Hz、130dB次声环境中,正常对照组也置于次声舱内,但期间不给予次声作用。经7d相应处理后测试各组大鼠海马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次声组海马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显著升高(P<0.01);与次声组相比,次声+药物组、药物→次声组,海马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显著降低(P<0.01);与药物→次声组相比,次声+药物组海马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次声(16Hz/130dB,2h/d,共7d)作用可引起大鼠海马细胞凋亡及坏死,导致海马细胞损伤;L-Gln能够部分有效预防和保护次声对大鼠海马细胞损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声 L-谷氨酰胺 海马细胞 凋亡 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声压级次声对小鼠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彭丽岚 牟翔 +6 位作者 袁华 李玲 唐晨 张斐 王方聚 赵联伟 陈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99-902,共4页
目的:研究低声压级次声作用不同时间对小鼠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次声作用组,次声作用组以Infratonic9次声治疗仪产生的次声(频率为8—12Hz,声强为60—80dB)作用,1h/d,分别... 目的:研究低声压级次声作用不同时间对小鼠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次声作用组,次声作用组以Infratonic9次声治疗仪产生的次声(频率为8—12Hz,声强为60—80dB)作用,1h/d,分别作用1d、7d、14d、21d、28d,对照组小鼠除无次声作用,其余处理皆与次声作用组相同。各组小鼠实验结束后取脑,采用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方法观察次声作用不同次数(1d、7d、14d、21d、28d)小鼠海马中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次声作用1d后小鼠海马中GFAP阳性表达无明显变化(62.9±3.0),7d后GFAP阳性细胞数开始减少(60.5±8.0),连续作用21d达到最低值(56.3±5.3()P<0.05),28d回升至正常水平(59.2±9.7()P>0.05)。结论:次声治疗仪产生的低声压级次声作用能抑制小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这为次声的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声 小鼠 海马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为学训练对海马梗死大鼠齿状回区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李玲 江山 +2 位作者 袁华 潘惠娟 王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35-1039,共5页
目的:研究行为学训练对海马梗死大鼠齿状回区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影响,探讨行为学训练对齿状回区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102只SD大鼠随机分为训练3d、7d、14d、21d、28d、35d、42d、49d组,制动3d、7d、14d、21d、28d、35d、42... 目的:研究行为学训练对海马梗死大鼠齿状回区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影响,探讨行为学训练对齿状回区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102只SD大鼠随机分为训练3d、7d、14d、21d、28d、35d、42d、49d组,制动3d、7d、14d、21d、28d、35d、42d、49d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采用光化学法造成大鼠单侧海马区梗死,造模1d后,训练组给予水迷宫训练,制动组给予制动,观察各时间点不同组大鼠梗死侧和梗死对侧海马齿状回区nestin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对照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区有少量nestin阳性细胞。②在梗死侧,训练第14—42天nestin的表达高于制动组(P<0.01)。③在梗死对侧,训练第21—35天nestin的表达也高于制动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①行为学训练可以促进单侧海马梗死大鼠齿状回区nestin阳性细胞的表达。②nestin蛋白是神经干细胞的特殊标记物,故行为学训练可以增强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齿状回 巢蛋白 水迷宫 神经干细胞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