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浆输注过敏性输血反应发生机制及体外试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席朝运 马春娅 +2 位作者 张宏飞 魏超 汪德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62-1666,共5页
输注血浆引起的过敏性输血反应(ATR)是输血主要不良反应之一,严重过敏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目前,主要通过输血前药物预防和过敏后对症治疗进行防治,还缺乏体外试验等预防措施。研究表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效应细... 输注血浆引起的过敏性输血反应(ATR)是输血主要不良反应之一,严重过敏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目前,主要通过输血前药物预防和过敏后对症治疗进行防治,还缺乏体外试验等预防措施。研究表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组胺是IgE介导过敏反应的主要介质之一。血清特异性IgE检测、IgA和抗IgA抗体检测、类胰蛋白酶和组胺检测、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等可用于识别过敏体质患者或含有过敏原的血浆成分,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还可用于血浆体外功能性匹配。建立ATR体外试验有利于指导血浆精准输注、减少资源浪费和避免输血风险,体外功能性匹配试验或将作为输血前实验室检测应用于临床,为预防ATR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 过敏性输血反应 体外试验 功能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细胞生物治疗中单个核细胞采集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江颖 郑晓缺 +9 位作者 李玲玲 迟红旭 仇学得 姚欢 田静 林洁 张雷英 刘晓敏 于洋 汪德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22-628,共7页
目的:探讨在肿瘤细胞生物治疗单个核细胞采集中,影响终产品单个核细胞计数(mononuclear cell,MNC)和采集效率(collection efficiency,CE)的因素。方法:对共计142例肿瘤患者和健康供者的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 目的:探讨在肿瘤细胞生物治疗单个核细胞采集中,影响终产品单个核细胞计数(mononuclear cell,MNC)和采集效率(collection efficiency,CE)的因素。方法:对共计142例肿瘤患者和健康供者的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全身血容量、诊断类别、血管通路、操作者、终产品量、ACD抗凝剂用量、流速、循环次数、采前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去掉抗凝剂的循环血量、终产品单个核细胞计数和单个核细胞的采集效率。其中单个核细胞CE(%)=终产品MNC×100/(采前MNC×去掉抗凝剂的循环血量)。采用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影响终产品MNC和CE的因素。结果:肿瘤患者的CE高于健康供者(24.41±1.91,20.01±0.99,P=0.043),不同操作者之间CE不同(P=0.01,H=18.59)。终产品MNC与终产品容量、ACD抗凝剂用量、采前淋巴细胞计数呈正相关(P=0.00,P=0.01,P=0.00,r=0.811);MNC的CE与流速、采前RBC计数呈负相关,与操作者工作年限、ACD抗凝剂用量呈正相关(P=0.01,P=0.04,P=0.03,P=0.00,r=0.495)。结论:采前淋巴细胞计数越高、ACD抗凝剂用量和终产品容量越多,终产品MNC越多;ACD抗凝剂用量越多,操作者资历越高单个核细胞CE越高;采前RBC越高、采集流速越快,单个核细胞CE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细胞生物治疗 单个核细胞采集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采自体红细胞患者采集前后血红蛋白变化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晓敏 张雷英 +7 位作者 徐振华 邹立洋 周玲玲 江颖 林洁 庄远 汪德清 于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26-1732,共7页
目的:分析单采自体红细胞后患者血红蛋白变化的影响因素,初步建立单采自体红细胞采集后血红蛋白变化预测模型。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期间130例行术前单采自体红细胞择期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采集前后血红蛋白变化规律... 目的:分析单采自体红细胞后患者血红蛋白变化的影响因素,初步建立单采自体红细胞采集后血红蛋白变化预测模型。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期间130例行术前单采自体红细胞择期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采集前后血红蛋白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初步建立单采自体红细胞血红蛋白变化预测模型并与理论预测模型进行比较。结果:采集300、400 ml自体红细胞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分别平均下降22.61±8.85和29.08±7.25 g/L。采集后血红蛋白变化值主要受采血前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和外周血容量影响(P<0.05)。患者的性别、年龄及采血-手术间隔时间对采集后血红蛋白变化值无明显影响(P>0.05)。机器学习算法初步建立的预测模型(平均绝对误差6.27)优于理论预测模型(平均绝对误差8.11)。结论: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初步建立的单采自体红细胞预测模型可为更准确地评估自体红细胞的采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自体红细胞 血红蛋白变化 影响因素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试验对过敏性紫癜患儿凝血功能的评价及对比分析 被引量:23
4
作者 郭凯 马曙轩 +2 位作者 汪德清 李小飞 何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77-886,共10页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和常规凝血试验(conventional coagulation test,CCT)评估过敏性紫癜(Henoch-Sch?nlein purpura,HSP)患儿凝血功能,并探讨2种检测方法的相关性与一致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和常规凝血试验(conventional coagulation test,CCT)评估过敏性紫癜(Henoch-Sch?nlein purpura,HSP)患儿凝血功能,并探讨2种检测方法的相关性与一致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HSP儿童样本468例,分析其TEG和CCT结果,评价患儿凝血状态。同时,通过Pearson相关性和Kappa一致性分析等比较2种检测方法的优劣。结果:HSP儿童TEG与CCT检测指标整体均未见明显临床意义上的异常,仅D-二聚体水平升高(t=9.15,P<0.001)。HSP儿童性别间凝血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不同年龄段HSP儿童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α-Angle、凝血综合指数(CI)、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和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均不同(P<0.05),其中0-2周岁患儿血液趋向高凝状态。TEG指标显示,不同肾脏受累程度的HSP患儿凝血功能无明显区别。但CCT数据显示,重度肾脏受累患儿血液偏高凝。TEG与CCT在检测HSP患儿凝血功能的对比结果显示,R与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均弱相关。K、α-Angle与Fib亦存在弱直线相关性(0.1 <|r|<0.4)。其之间未见明显一致性。结论:HSP患儿凝血功能整体变化不明显,但也可能存在高凝状态下的纤溶亢进。同时,低龄、严重肾脏受累可能使HSP患儿血液呈高凝状态。TEG与CCT检测HSP患儿凝血功能相关性和一致性均较弱,2种方法互相不可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儿童 凝血功能 血栓弹力图 凝血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保存期单采血小板外泌体基因测序和蛋白组学的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小飞 张媛 +2 位作者 蒲菲 宋英伟 汪德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83-592,共10页
目的:明确不同保存期单采血小板(AP)外泌体基因测序和蛋白组学的差异变化,预测不同保存期AP外泌体的功能。方法:留取不同保存期D0、D3和D5的单采血小板,用高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进行基因测序和蛋白组学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预测血小板... 目的:明确不同保存期单采血小板(AP)外泌体基因测序和蛋白组学的差异变化,预测不同保存期AP外泌体的功能。方法:留取不同保存期D0、D3和D5的单采血小板,用高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进行基因测序和蛋白组学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预测血小板外泌体的生物学功能。液相质谱分析技术检测外泌体蛋白的变化和功能预测;制备小RNA测序文库,对构建好的文库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数据分析。结果:AP外泌体i TRAQ蛋白分析显示,与D0相比,D3储存的AP外泌体有55个上调蛋白和94个下调蛋白(P<0.05,FC<0.83或FC>1.2),D5储存的AP外泌体有292个上调蛋白和53个下调蛋白(P<0.05,FC<0.83或FC>1.2)。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蛋白主要参与转运和代谢、免疫系统、癌症以及膜转运等过程。保存D0、D3和D5 AP释放的外泌体mi RNA相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D3与D0的外泌体mi RNA相比,上调mi RNA数为374,下调mi RNA数为255;保存D5与D0的外泌体mi RNA相比,上调mi RNA数为297,下调mi RNA数为242;保存D5与D3的外泌体mi RNA相比,上调mi RNA数为252,下调mi RNA数为327。对差异外泌体mi RNA的靶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差异mi RNA的靶基因主要参与膜的组成,发挥与蛋白结合的分子功能,并参与转录调控的生物过程。结论:AP保存末期与初期相比外泌体差异蛋白和差异miRNA显著变化,分别参与多种的生物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外泌体 基因测序 蛋白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同种自身抗体患者血清学特点及抗体分布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0
6
作者 封彦楠 马春娅 +4 位作者 杨鑫 吴莹 何春宇 于洋 汪德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01-1307,共7页
目的:通过对类同种自身抗体(简称类抗体)的产生原因、抗体特异性、输血策略和输注效果的分析及国内外抗体分布情况的文献回顾,全面了解类抗体患者的特性。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申请用血,经抗体鉴定或吸收放散实验确定为类... 目的:通过对类同种自身抗体(简称类抗体)的产生原因、抗体特异性、输血策略和输注效果的分析及国内外抗体分布情况的文献回顾,全面了解类抗体患者的特性。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申请用血,经抗体鉴定或吸收放散实验确定为类抗体的患者23例,分析其类抗体的产生原因、抗体特异性、输血策略和输血效果。对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类抗体相关文章归纳整理,分析其抗体分布情况。结果:23例类抗体患者均为Rh血型系统抗体,其中类Ce抗体最多见(34.8%),其次为类e抗体(26.1%)、类D抗体(21.7%)、类C抗体(8.7%)和类E抗体(8.7%)。除2例怀疑有输血史外,其余21例均有输血/妊娠史。类抗体产生的原因为药物最多见,其次为感染和自身免疫病。输血组输血前的血红蛋白水平为(48.4±23.9)g/L,与未输血组(86.0±38.9)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2例无法评价输血效果外,输注有效率为100%。回顾性统计1977至2019年国内外发表的32篇类抗体相关文章,发现Rh血型系统类抗体最多,占比79.28%,以类抗E为主,占所有类抗体的21.95%;其次为Kidd系统、MNSs系统和Kell系统。结论:应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和配血的难易程度选择最佳输血策略,保障输血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自身抗体 同种抗体 输注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采自体红细胞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姚欢 刘晓敏 +4 位作者 田静 迟红旭 张雨 张雷英 江颖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42-846,共5页
目的 探讨单采自体红细胞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本院2019-2020年756例单采自体红细胞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单采自体红细胞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采自体红细胞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危... 目的 探讨单采自体红细胞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本院2019-2020年756例单采自体红细胞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单采自体红细胞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采自体红细胞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多个时间点同一个患者血压和心率的差异。结果 纳入研究的756例患者中,有59例(7.8%)发生不良反应。其中以B类中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应(6.8%)、C类中的枸橼酸盐反应(93.2%)最常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BMI、全身血容量、治疗时长、采集前收缩压等影响因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血容量对单采自体红细胞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影响(OR=0.954,95%置信区间:0.934~0.975;OR=0.356,95%置信区间:0.230~0.551,P<0.05)。结论 年龄偏小和血容量偏低是单采自体红细胞采集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自体红细胞 不良反应 危险因素 护理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