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孙明广 江海松 +6 位作者 周华 吕斌 张荣举 刘新峰 杜志华 王君 曹向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53-356,共4页
目的 探讨置入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2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介入病区的使用PED治疗的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30例(共39个动脉瘤),使用O’K... 目的 探讨置入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2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介入病区的使用PED治疗的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30例(共39个动脉瘤),使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标准评估颅内动脉瘤的闭塞程度,使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老年患者出院时及随访时的临床预后。结果 30例老年患者共置入34枚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动脉瘤术后即刻OKM分级A、B、C、D级分别为29个(74.4%)、10个(25.6%)、0个、0个,出院时良好预后率(mRS评分0~2分)为96.7%。14例患者共21个动脉瘤获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随访,动脉瘤缩小(OKM好转)19个(90.5%);闭塞(OKM C级+D级)12个(57.1%),随访中未发现动脉瘤复发、支架内再狭窄、神经系统症状。30例患者获电话随访,随访时间中位数为9个月,良好预后率为100%。结论 应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较少,短期临床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设备 安全性 预后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脑微出血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慧颖 李春林 +2 位作者 于生元 刘宏斌 邱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36-1239,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特点与脑微出血(CMB)之间的关系,分析CMB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和第八医学中心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头颅磁共振检查的老年高血压患者585例,根据头...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特点与脑微出血(CMB)之间的关系,分析CMB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和第八医学中心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头颅磁共振检查的老年高血压患者585例,根据头颅磁共振检查结果分为CMB组(184例)和非CMB组(401例)。分析2组基线资料以及24 h动态血压各参数之间的差异,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CMB的危险因素。结果CMB组患者年龄高于非CMB组[(82.34±8.46)岁vs(79.29±9.10)岁,P=0.000],血红蛋白水平低于非CMB组[(130.04±15.54)g/L vs(133.38±16.45)g/L,P=0.021];CMB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动脉压、24 h平均脉压差、昼间平均收缩压、昼间平均脉压差、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动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差、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升高时间百分比均显著高于非CMB组,收缩压夜间下降率、舒张压夜间下降率显著低于非CM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夜间平均收缩压升高及服用抗栓药物是发生CMB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高龄、夜间平均收缩压增高、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CMB相关,24 h血压变异性指标与老年CMB无显著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血压监测 便携式 磁共振成像 高血压 血红蛋白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