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积雪草苷通过激活SMAD7改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细胞铁死亡
1
作者 王立烨 常青 +3 位作者 董腾腾 刘亭 王驰 李绵洋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319-1331,共13页
目的探讨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中SMAD家族成员7(SMAD family member 7,SMAD7)信号通路异常与铁死亡关系,并探讨积雪草苷(asiaticoside,AC)提高MDS细胞系SMAD7的表达对铁死亡的影响。方法通过基因表达综合... 目的探讨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中SMAD家族成员7(SMAD family member 7,SMAD7)信号通路异常与铁死亡关系,并探讨积雪草苷(asiaticoside,AC)提高MDS细胞系SMAD7的表达对铁死亡的影响。方法通过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筛选MDS相关数据集,比较MDS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的差异表达基因,再与铁死亡数据库(Ferroptosis Database,FerrDb)取交集,以寻找MDS铁死亡潜在靶点。收集2022年10月至2024年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血液科初次确诊的MDS患者骨髓血18例(MDS组)和同期16例健康供者骨髓血(Con组),提取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NCs),RT-qPCR检测SMAD7及铁死亡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免疫磁珠分选髓系标志CD33^(+)细胞,RT-qPCR与Western blot检测SMAD7及铁死亡相关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同时使用人正常骨髓细胞系(HS-5)与MDS细胞系(MUTZ-1、SKM-1),测定SMAD7及铁死亡相关指标的水平。采用不同浓度的SMAD7激动剂AC(AC组)和铁抑素-1(Ferrostatin-1,Fer-1)处理MDS细胞,探究其对MDS细胞铁死亡的影响。同时构建SMAD7过表达质粒(SMAD7过表达组),进一步研究SMAD7在铁死亡调控中的作用。Western blot与RT-qPCR实验检测细胞处理前后SMAD7与铁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检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超氧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流式细胞术与荧光显微镜测定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流式细胞术测定分化标志物CD11b^(+)表达,检测细胞分化水平。结果(1)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SMAD7在MDS患者中表达降低,并且与铁死亡有关。相较于Con组,MDS患者SMAD7表达下降(P<0.05),同时铁死亡负向调控基因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铁蛋白重链(ferritin heavy chain,FTH1)表达下降(P<0.05),正向调控基因转铁蛋白受体(transferrin receptor protein1,TFRC)表达升高(P<0.05)。相较于人正常骨髓细胞HS-5,MDS细胞系SMAD7表达下降,GPX4、FTH1表达下降,而TFRC表达升高(P<0.05)。(2)经梯度浓度Fer-1处理后,MDS细胞系中GPX4与FTH1的表达呈浓度依赖性上调(P<0.05),TFRC显著下调(P<0.05),同时GSH含量与SOD活性升高,ROS水平与MDA含量下降(P<0.05),提示铁死亡被抑制。(3)过表达SMAD7后,结果显示GPX4、FTH1的表达升高,TFRC的表达降低(P<0.05),细胞的抗氧化能力提高,减少了铁死亡的发生。提高了CD11b^(+)表达(P<0.05),促进了细胞分化。(4)MDS细胞系经AC处理后GPX4与FTH1的表达呈浓度依赖性上调(P<0.05),但TFRC下调无统计学意义。AC处理还提高了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同时提高了CD11b^(+)的含量(P<0.05),促进了细胞分化。结论AC激活MDS细胞系SMAD7,通过上调GPX4与FTH1并抑制TFRC,减轻氧化损伤和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MDS细胞铁死亡,同时激活SMAD7可以促进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D7 积雪草苷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铁死亡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抑素-1通过抑制肺上皮细胞铁死亡减轻高原低氧肺损伤炎症反应
2
作者 郭浩然 刘亭 +4 位作者 王立烨 郝治云 王成彬 王驰 李绵洋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261-1275,共15页
目的探讨铁死亡抑制剂铁抑素-1(ferrostatin-1,Fer-1)对高原低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为高原低氧肺损伤提供新的预防策略。方法(1)选用18只SPF级5~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体质量210~23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6):常氧对照组、低氧肺损... 目的探讨铁死亡抑制剂铁抑素-1(ferrostatin-1,Fer-1)对高原低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为高原低氧肺损伤提供新的预防策略。方法(1)选用18只SPF级5~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体质量210~23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6):常氧对照组、低氧肺损伤组和Fer-1预防组。利用低压氧舱构建高原低氧肺损伤大鼠模型,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比较常氧对照组和低氧肺损伤组大鼠肺组织的蛋白表达水平变化情况,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差异蛋白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筛选显著富集的通路。HE染色观察各组肺组织形态学变化并行肺损伤病理评分,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观察各组炎症反应,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法检测肺组织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Fe^(2+)、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mutase,SOD)活性,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氧化还原情况,检测铁死亡相关分子变化情况。(2)将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 humanbronchialopithelial-like,BEAS-2B)和由人类外周血单核细胞(tumorhumanperipheralblood monocytes-1,THP-1)诱导的巨噬细胞置于低氧条件下共培养48 h,建立低氧肺损伤细胞模型,在此细胞模型上给予Fer-1作为预防组。检测BEAS-2B细胞的铁死亡相关指标及巨噬细胞炎症因子分泌相关指标,分析Fer-1对低氧条件下BEAS-2B细胞的铁死亡和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1)肺组织蛋白组学共检测出2962个蛋白,筛选到357个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包括199个上调蛋白和158个下调蛋白。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聚类分析显示差异蛋白富集分数最高的通路为铁死亡。相较于常氧对照组,低氧肺损伤组肺组织的ROS水平、MDA含量、Fe^(2+)含量升高(P<0.05),SOD活性、GSH含量降低(P<0.05),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olute carrier family 7 member 11,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铁蛋白重链1(ferritin heavy chain 1,FTH1)表达下降(P<0.05),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acyl-coa synthetase long chain family member 4,ACSL4)表达升高(P<0.05);相较于低氧肺损伤组,Fer-1预防组肺组织ROS水平、MDA含量、Fe^(2+)含量降低(P<0.05),SOD活性、GSH含量升高(P<0.05),SLC7A11、FTH1表达升高,ACSL4表达下降(P<0.05),GPX4表达升高(P>0.05),同时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2)在高原低氧肺损伤细胞模型中,Fer-1预防组BEAS-2B细胞SLC7A11、GPX4、FTH1表达升高(P<0.05),GSH水平及SOD活性升高、ROS水平降低(P<0.05),巨噬细胞炎症因子水平下降(P<0.05)。结论铁死亡抑制剂Fer-1通过改善肺上皮细胞铁死亡,减轻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从而对高原低氧肺损伤发挥保护作用,这有望为高原低氧肺损伤的防治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氧 肺损伤 铁死亡 炎症反应 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默PDCD4表达可减轻脓毒症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基于改善线粒体动力学
3
作者 于佳池 李芮冰 +4 位作者 夏天 王佳楠 金家丞 袁漫秋 李绵洋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5,共11页
目的探究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在缓解脓毒症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分别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和小鼠血管内皮细胞(C166)并给予脂多糖(LPS)处理,建立脓毒症血管内皮损伤细胞模型。分别设立对照组(NC)、... 目的探究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在缓解脓毒症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分别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和小鼠血管内皮细胞(C166)并给予脂多糖(LPS)处理,建立脓毒症血管内皮损伤细胞模型。分别设立对照组(NC)、LPS诱导组(NC+LPS)、si-PDCD4转染组(si-PDCD4)、si-PDCD4转染后LPS诱导组(si-PDCD4+LPS)、si-PDCD4转染后LPS诱导加线粒体分裂激动剂(FCCP)组(si-PDCD4+LPS+FCCP)。通过LC-MS/MS技术,分析PDCD4敲低前后蛋白组学变化。通过RT-PCR检测对照组和LPS组转染前后PDCD4、细胞炎症、凋亡以及线粒体分裂融合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量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线粒体分裂融合关键蛋白FIS1、DRP1和OPA1的表达水平;通过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JC-1、MitoSOX探针荧光强度以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和线粒体活性氧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组炎症相关指标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因的mRNA表达升高(P<0.05);PDCD4在脓毒症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高表达(P<0.05);蛋白组学分析结果表明,PDCD4敲低与线粒体动力学存在相关性;Westernblot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LPS组诱导线粒体分裂蛋白FIS1、DRP1表达增加,融合蛋白OPA1减低(P<0.05);MitoSOX和JC-1荧光探针结果提示LPS诱导下内皮细胞线粒体发生氧化应激,膜电位显著降低(P<0.05),敲减组的氧化应激和线粒体膜电位有所缓解。PDCD4敲减后的保护效应可被线粒体分裂激动剂FCCP逆转。敲减PDCD4后能够抑制LPS所引起的炎症和氧化应激水平,线粒体分裂和融合指标恢复平衡。结论沉默PDCD4基因通过调控线粒体的动力学维持线粒体功能正常,减轻氧化应激,从而有利于缓解脓毒症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血管内皮细胞 线粒体动力学 PDCD4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Ⅹa活性检测在抗凝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现状与前景 被引量:7
4
作者 邸平 李绵洋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4期456-459,共4页
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临床中各种疾病伴随血栓的检出率越来越高。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注射用抗凝剂,其中普通肝素的半衰期短、无肾毒性、有拮抗剂;低分子量肝素半衰期较长,需在一些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人中... 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临床中各种疾病伴随血栓的检出率越来越高。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注射用抗凝剂,其中普通肝素的半衰期短、无肾毒性、有拮抗剂;低分子量肝素半衰期较长,需在一些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人中进行监测。口服抗凝剂中,除华法林等传统药物外,靶向活化凝血因子Ⅹa的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亦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既往采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对普通肝素进行监测,而对低分子量肝素、新型抗Ⅹa类药物监测手段和监测意识不强。随着人们对抗凝治疗认识的不断深入,抗Ⅹa活性检测作为一种新的抗凝监测手段,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目前检测结果很难与临床表现相关联,未来仍需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Ⅹa活性检测 肝素 低分子量肝素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抗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脂类指标对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断价值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王进洋 王佳楠 +3 位作者 徐影 谢伟 李芮冰 王成彬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73-379,共7页
目的探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血清脂类指标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与NMOSD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7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和眼科确诊的324例NMOSD患者(NMOSD组)、147例多发性硬化(MS)... 目的探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血清脂类指标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与NMOSD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7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和眼科确诊的324例NMOSD患者(NMOSD组)、147例多发性硬化(MS)患者(MS组),以及252名无神经系统受累者(健康对照组)的临床及实验室诊断相关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控制年龄、性别、病程、病变部位、各血清脂类指标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三组研究对象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载脂蛋白A1(Apo A1)、载脂蛋白B(Apo B)、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以及各指标在NMOSD急性期、复发期、缓解期中的水平差异。根据AQP4抗体效价高低、受累部位不同等NMOSD临床特征进一步分组,分析各指标在不同亚组间的水平差异。结果NMOSD患者中位病程为20个月,MRI显示受累部位主要为视神经(198/324,61.1%);MS患者中位病程较长(48个月),呈多部位受累(56/147,38.1%)。NMOSD组与MS组、健康对照组TC、Apo A1、LDL、Apo 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NMOSD急性期、复发期、缓解期三个亚组中,仅急性期与复发期Apo 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OSD不同主要受累部位TC、Apo A1、Apo B、HDL、LDL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联合血清TC、Apo A1、Apo B、LDL预测NMOSD的AUC为0.732,敏感度为57.86%,特异度为81.15%。结论联合血清TC、Apo A1、Apo B、LDL能较好地特异性诊断NMOSD,且Apo A1和Apo B可分别作为提示受累部位和NMOSD疾病活动程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总胆固醇 载脂蛋白A1 载脂蛋白B 低密度脂蛋白 血清脂类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肿瘤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俞荣 马欢欢 +7 位作者 邓小博 马斌 马晨辉 宋克薇 俞阳 王琛 张樱 陈昊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11-416,共6页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在全球蔓延,促使世界卫生组织宣布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流行为国际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群普遍易感SARS-CoV-2,而肿瘤患者由于肿瘤生长和抗...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在全球蔓延,促使世界卫生组织宣布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流行为国际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群普遍易感SARS-CoV-2,而肿瘤患者由于肿瘤生长和抗癌治疗抑制全身免疫系统,成为更易感染并发展为重症SARS-CoV-2症状的脆弱人群。SARS-CoV-2感染后的炎症因子风暴与免疫抑制在SARS-CoV-2感染的肿瘤患者体内产生矛盾,其表现和预后及治疗结果仍未明确。本文基于现有研究文献综述,旨在了解SARS-CoV-2感染对肿瘤患者的生物学及生存预后的影响,以期为疫情期间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感染 肿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临床指标构建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模型的价值分析
7
作者 金家丞 于佳池 +1 位作者 李芮冰 李绵洋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25年第8期976-983,共8页
目的基于临床指标构建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诊断模型并评估其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6月-2024年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科或风湿免疫科确诊的181例AILD患者(AILD组)、13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HBVC)患者(HBVC组)以及100名健康人... 目的基于临床指标构建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诊断模型并评估其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6月-2024年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科或风湿免疫科确诊的181例AILD患者(AILD组)、13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HBVC)患者(HBVC组)以及100名健康人(HC组)作为研究队列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各组临床资料、血常规及生化指标。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平衡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AILD的特征性指标,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单项及联合指标的诊断效能,构建最优AILD诊断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进行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评估模型的拟合效果。采用ROC曲线分析各诊断模型的预测价值。纳入同期就诊的91例AILD患者(AILD验证组)、82例HBVC患者(HBVC验证组)及40名健康人(HC验证组)作为验证队列,对构建的诊断模型进行验证,计算模型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和临床实用性。结果AILD组、HBVC组年龄和男性占比均高于HC组,且AILD组男性占比高于HB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匹配前,与HC组比较,HBVC组和AILD组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白蛋白(ALB)水平明显降低(P<0.05),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HBVC组比较,AILD组WBC、PLT、ALB、ALP、GGT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01),TBIL、DBIL水平明显降低(P<0.001)。匹配后,与HC组比较,AILD组HB、RBC、WBC、PLT、ALB水平明显降低,ALT、AST、ALP、GGT、TBIL、DBIL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HBVC组比较,AILD组HB、RBC、WBC、PLT、ALB、ALT、ALP、GGT水平明显升高,DBIL水平明显降低(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ST、GGT、ALP、DBIL对AILD与HC的预测价值较高(AUC=0.843、0.804、0802、0.773);PLT、WBC、GGT、ALP对AILD与HBVC的预测价值较高(AUC=0.780、0.739、0.729、0.702)。在AILD与HC之间,模型e(AST、ALP、DBIL三项联合)预测AILD的AUC为0.887,敏感度为82.2%,特异度为94.7%;在AILD与HBVC之间,模型D(ALP、GGT、PLT三项联合)预测AILD的AUC为0.829,敏感度为78.5%,特异度为80.6%。结论AST、ALP、DBIL联合诊断模型能较好地区分无肝脏疾病的健康人群与AILD患者,而PLT、ALP、GGT联合诊断模型则可有效区分HBVC与AILD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自身免疫性 碱性磷酸酶 γ-谷氨酰转移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P98::CCDC28A融合基因阳性成人早期前体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
8
作者 刘邵梅 陈平 +3 位作者 刘要伟 董丽丽 窦立萍 黄赛 《中国肿瘤临床》 2025年第14期755-756,共2页
患者女性,22岁,主诉双侧颜面浮肿伴颌下淋巴结肿大、发热6个月余。2021年12月患者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CT检查示:纵隔内、双侧腋窝及双侧腹股沟多发肿大淋巴结,前纵隔软组织密度影,盆腔少量积液;超声检查示:双侧颈部及锁骨... 患者女性,22岁,主诉双侧颜面浮肿伴颌下淋巴结肿大、发热6个月余。2021年12月患者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CT检查示:纵隔内、双侧腋窝及双侧腹股沟多发肿大淋巴结,前纵隔软组织密度影,盆腔少量积液;超声检查示:双侧颈部及锁骨上窝、双侧腋下及双侧腹股沟可见多发低回声结节;淋巴结穿刺病理示:结合形态学表现及免疫组化,符合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骨髓细胞形态学意见:多考虑淋巴瘤/白血病骨髓象,白血病细胞形态,见图1;骨髓免疫分型结果示:表型异常的幼稚T细胞占28.16%,表达CD7、CD38、CD33,少量细胞表达CD5、HLA-D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前体T 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融合基因 NUP98::CCDC28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