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子痫前期因果关系的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桂琦 侯伟 +3 位作者 胡甲琳 姜淑芳 游艳琴 卢彦平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4年第6期415-421,共7页
目的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与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通过R包TwoSampleMR(v 0.6.4)从IEU OpenGWAS数据库中筛选与SLE具有显著差异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 目的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与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通过R包TwoSampleMR(v 0.6.4)从IEU OpenGWAS数据库中筛选与SLE具有显著差异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作为工具变量,共获取包含7071163个SNP的SLE数据集和包含24165538个SNP的PE数据集。采用逆方差加权(inverse-variance weighting,IVW)法、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Egger回归法、加权中位数(weighted median estimator,WME)法、简单模式(simple mode,SM)、加权模式(weighted mode,WM)进行MR分析,通过计算优势比(odds ratio,OR)值和95%CI评价SLE和PE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进行Cochran's Q异质性检验、MR-Egger回归水平多效性检验和留一法评估验证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结果共纳入42个SNP作为工具变量。IVW分析提示SLE与PE发病风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OR=1.038,95%CI:1.003~1.073,P<0.05),MR-Egger分析也提示SLE与PE之间存在因果关系(OR=1.094,95%CI:1.020~1.174,P<0.05),在WME、SM及WM分析中未发现两者存在因果关系。Cochran's Q异质性检验和MR-Egger水平多效性检验显示,SNP之间不存在异质性及水平多效性。留一法检验提示没有单个SNP对整体结果有较大影响。结论MR分析提示SLE可增加PE的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德尔随机化 系统性红斑狼疮 子痫前期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联合GnRHa治疗子宫腺肌症1例 被引量:14
2
作者 范文生 王铭洋 +4 位作者 杨雯 张德康 马林 孟元光 娄昕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19-720,共2页
1病例简介女,32岁。主诉:月经量大伴严重痛经4个月。现病史:2016年因月经不调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子宫腺肌症;后自然受孕并于2017年6月行剖宫产术,术后3个月月经复潮,月经量及颜色正常,轻微痛经;2018年4月出现月经量大伴严重痛经,视觉模拟... 1病例简介女,32岁。主诉:月经量大伴严重痛经4个月。现病史:2016年因月经不调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子宫腺肌症;后自然受孕并于2017年6月行剖宫产术,术后3个月月经复潮,月经量及颜色正常,轻微痛经;2018年4月出现月经量大伴严重痛经,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9分,持续17 d,于当地医院放置曼月乐环,2个月后曼月乐环脱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病 磁共振成像 超声 高强聚焦 经直肠 促性腺素释放激素 综合疗法 女(雌)性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移动医疗平台在高危妊娠孕产妇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珍 王为静 +2 位作者 王霞 朱晗玉 窦娜 《护士进修杂志》 2023年第10期895-898,903,共5页
目的探讨互联网移动医疗平台在信息时代高危妊娠孕产妇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诊治的586例高危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愿意使用移动医疗平台分为观察组271例和对照组31... 目的探讨互联网移动医疗平台在信息时代高危妊娠孕产妇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诊治的586例高危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愿意使用移动医疗平台分为观察组271例和对照组315例。观察组采用互联网移动医疗平台与线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孕期保健、实施分娩和产褥期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门(急)诊、病房诊治的方法。比较2组规律产检情况、妊娠结局指标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高危妊娠患者规律产检率更高(96.31%vs 87.94%),早期早产率更低(4.80%vs 8.57%),且护理满意度更高(99.63%vs 96.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为了在信息化时代整合各种优质医疗资源、改进高危妊娠孕产妇的管理,采用互联网移动医疗平台与门(急)诊、病房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有利于规律产检,改善妊娠结局,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妊娠 信息时代 远程医疗 孕产期管理 互联网+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手术多学科团队协作诊疗模式在妇科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楠(综述) 孟元光(审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97-600,共4页
时至今日,机器人手术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妇科良恶性疾病的诊治[1]。随着手术操作系统更新迭代、各类相关技术发展成熟,机器人手术的适应证大大拓展,尤其对部分恶性肿瘤晚期、转移、复发以及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eep infiltratin... 时至今日,机器人手术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妇科良恶性疾病的诊治[1]。随着手术操作系统更新迭代、各类相关技术发展成熟,机器人手术的适应证大大拓展,尤其对部分恶性肿瘤晚期、转移、复发以及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eep infiltrating endometriosis,DIE)等复杂、疑难以及需要多学科参与的手术,这些原来只能开腹手术甚至没有手术机会的患者亦能从机器人手术中获益[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晚期 机器人手术系统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诊疗模式 开腹手术 良恶性疾病 多学科团队协作 妇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前吸奶器干预泌乳对产后母乳喂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惠 栾俊 +2 位作者 李艳 霍杉杉 窦娜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3年第1期25-31,共7页
目的探讨产前吸奶器干预泌乳的可行性以及对产后母乳喂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产科病区住院的90例足月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45)与对照组(n=45)。对照... 目的探讨产前吸奶器干预泌乳的可行性以及对产后母乳喂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产科病区住院的90例足月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45)与对照组(n=45)。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母乳喂养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母乳喂养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由研究小组人员每日上、下午在电子胎心监护的条件下,用吸奶器的按摩模式干预泌乳20 min。比较两组分娩结局和母乳喂养质量等方面的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趋势性χ^(2)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孕妇分娩结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产妇产后6 h有泌乳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产后第3天泌乳充足的比例[86.0%(37/43)与64.3%(27/42),χ^(2)=4.435,P=0.035],出院时母乳喂养满意度[10(9,10)与9(8,10)分,Z=-0.222,P=0.026],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新生儿出生第3天体质量下降>7%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出生第3天经皮胆红素值低于对照组[(168±37)与(190±34)μmol/L,t=-2.833,P=0.006],大便颜色转黄比例高于对照组[95.3%(41/43)与78.6%(33/42),χ^(2)=5.308,P=0.021],添加配方奶次数少于对照组[0(0,2)与0(0,5)次,Z=-2.178,P=0.029],6个月纯母乳喂养比例高于对照组[95.3%(41/43)与78.6%(33/42),χ^(2)=5.308,P=0.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此外,随干预次数增加,出生第3天添加配方奶次数呈下降趋势(χ^(2)=12.481,P<0.001;r=-0.308,P<0.001),经皮胆红素值呈下降趋势(χ^(2)=7.230,P=0.007;r=-0.293,P=0.006),产后第3天泌乳充足率呈上升趋势(χ^(2)=5.121,P=0.024;r=0.247,P=0.023),出生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呈上升趋势(χ^(2)=3.866,P=0.049;r=0.215,P=0.049)。结论足月妊娠孕妇临产前使用吸奶器进行产前干预泌乳,有助于改善产后母乳喂养质量,提高纯母乳喂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月妊娠 孕妇 产前干预泌乳 母乳喂养质量 纯母乳喂养 经皮胆红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褥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妊娠结局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胡凌云 谢潇潇 +6 位作者 李立安 徐亚君 王黎 周飞虎 郭旭 游艳琴 卢彦平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1年第4期282-286,共5页
目的探讨产褥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产褥感染病例,统计微生物学特征、分娩方式、产程情况、妊娠结局等。结果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孕产妇共... 目的探讨产褥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产褥感染病例,统计微生物学特征、分娩方式、产程情况、妊娠结局等。结果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孕产妇共22159例,产褥感染55例,外院转诊19例;患者平均最高体温为(39.36±0.76)℃,细菌感染导致血流感染率为41.8%(23/55),脓毒血症发生率为7.3%(4/55),脓毒性休克发生率为20.0%(11/55),切除子宫发生率为9.1%(5/55),死亡率为1.8%(1/55)。大肠埃希菌感染导致发生血流感染率为42.8%(12/28),脓毒血症发生率为7.1%(2/28),脓毒性休克发生率为14.3%(4/28),切除子宫发生率为7.1%(2/28)。活产33例中出现新生儿窒息9例,其中早期新生儿死亡1例,窒息患儿中7例因大肠埃希菌感染导致。结论感染仍是导致孕产妇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大肠埃希菌是导致孕产妇感染的主要菌种,可导致母儿严重不良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妇女 产褥感染 大肠埃希菌 新生儿 脓毒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儿骨骼发育异常的诊断 被引量:1
7
作者 卢彦平 张鑫悦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19年第4期252-254,共3页
骨骼发育异常是胎儿期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造成骨骼系统异常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超声筛查可发现胎儿骨骼发育异常,但具体的疾病及病因则很难确定。近年来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应用,胎儿骨骼发育异常的诊断取得了显著进展。1... 骨骼发育异常是胎儿期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造成骨骼系统异常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超声筛查可发现胎儿骨骼发育异常,但具体的疾病及病因则很难确定。近年来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应用,胎儿骨骼发育异常的诊断取得了显著进展。1胎儿骨骼发育异常的病因1.1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异常所致的骨骼畸形表现多样。18-三体的胎儿可出现多指(趾)、肢体短小或过长畸形、腕关节固定、手指交叠、马蹄内翻足以及镰刀足;13-三体的胎儿可出现多指(趾)、马蹄内翻足、手指交叠;21-三体的胎儿,可有短头、枕骨扁平、长骨短小、手指弯斜、并指、手指粗短、草鞋足等表现[1]。其他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异常也会合并不同类型的骨骼畸形,如9-三体的婴儿有小头畸形、膝关节和肘关节错位,Turner综合征也会有股骨短小等表现。此外,染色体的微缺失重复也是导致胎儿骨骼发育异常的原因[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RNER综合征 马蹄内翻足 骨骼发育异常 小头畸形 染色体异常 骨骼畸形 微缺失 出生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腔粘连治疗的新进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姚欣怡 俞凌(审校)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431-436,共6页
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IUA)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但术后复发率高,术后子宫内膜损伤的风险也较高。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雌激素、他莫昔芬、阿司匹林、皮下注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及宫腔注入低剂量... 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IUA)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但术后复发率高,术后子宫内膜损伤的风险也较高。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雌激素、他莫昔芬、阿司匹林、皮下注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及宫腔注入低剂量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疗效不稳定、治疗周期长。近年来,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的发展为IUA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据报道,宫腔灌注或静脉输注干细胞悬液、宫腔内灌注富血小板血浆和生长因子及相关生物材料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以细胞治疗为基础的多种新型辅助治疗措施逐渐应用于IUA治疗,成为理想的预防再粘连的方法;配合凝胶、支架等生物材料,为难治性IUA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富血小板血浆 组织工程 宫腔镜检查 再生医学 宫腔粘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产前诊断1例罕见的条纹状骨病伴颅骨硬化症 被引量:1
9
作者 许伊云 张鑫悦 +4 位作者 汪淑娟 谢潇潇 周红辉 游艳琴 卢彦平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0年第2期190-192,共3页
孕妇31岁,丈夫39岁,孕2产1,平素月经规律,(5~6)/28 d,末次月经2017年8月30日。2017年12月7日因外院“孕12+3周B超提示胎儿颈后透明带厚度0.3 cm”转诊至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孕14+1周复查B超提示胎儿颈部皱褶(nuchal fold,NF)厚度0... 孕妇31岁,丈夫39岁,孕2产1,平素月经规律,(5~6)/28 d,末次月经2017年8月30日。2017年12月7日因外院“孕12+3周B超提示胎儿颈后透明带厚度0.3 cm”转诊至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孕14+1周复查B超提示胎儿颈部皱褶(nuchal fold,NF)厚度0.48 cm,余未见明显异常;孕17+4周超声提示胎儿NF厚度0.76 cm,下颌骨短小,胎儿透明隔腔显示不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月经 平素月经规律 硬化症 透明隔腔 产前诊断 全外显子组测序 下颌骨 转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被引量:13
10
作者 陈振波 范文生 +4 位作者 李立安 杨雯 叶明侠 顾成磊 孟元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24-627,共4页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治疗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9年1月行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输尿管浸润型1例,膀胱浸润型2例,直肠浸润型...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治疗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9年1月行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输尿管浸润型1例,膀胱浸润型2例,直肠浸润型6例。结果9例均顺利完成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1例行输尿管狭窄段切除+端端吻合+双J管置入,术后12周拔除双J管;2例行部分膀胱切除+膀胱修补;2例行部分直肠切除+端端吻合;4例行部分直肠前壁切除+直肠修补。围手术期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辅助3~6次亮丙瑞林3.6 mg皮下注射。术后随访10~14个月,9例临床症状均消失,无复发。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儿期RAS信号通路相关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蒋晓莹 谢潇潇 卢彦平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2年第3期223-227,共5页
RAS/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RAS/mitogen-activited protein kinase,RAS/MAPK)信号通路参与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存活、凋亡、免疫应答等行为,编码RAS/MAPK信号通路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可引起RAS信号通路相关综合征(RASopathies)[1],其发... RAS/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RAS/mitogen-activited protein kinase,RAS/MAPK)信号通路参与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存活、凋亡、免疫应答等行为,编码RAS/MAPK信号通路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可引起RAS信号通路相关综合征(RASopathies)[1],其发病率约为1/1000。RAS基因包含NRAS(neuroblastoma-RAS)、HRAS(harvery-RAS)、KRAS(kirsten-RAS)等,编码由上游调节子激活的小三磷酸鸟苷(guanosine triphosphate,GTP)酶单体,激活多种信号通路,传递胞外信号启动下游信号通路,包括RAS/MAPK通路[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PK通路 相关综合征 三磷酸鸟苷 胎儿期 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 MAPK信号通路 免疫应答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孔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1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铭洋 叶明侠 +3 位作者 张同乐 李震 李立安 孟元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79-681,共3页
子宫切除术是妇科常见的治疗手段,从开腹到微创的手术入路变革已经大大改善了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和预后。作为微创手术的一种,机器人手术系统自2005年开始在妇科领域展开^([1]),因其较传统腹腔镜有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改... 子宫切除术是妇科常见的治疗手段,从开腹到微创的手术入路变革已经大大改善了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和预后。作为微创手术的一种,机器人手术系统自2005年开始在妇科领域展开^([1]),因其较传统腹腔镜有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改善患者疼痛等优势^([2]),在临床推广迅速。da Vinci SP手术系统是单孔机器人手术系统,2018年在美国推出。我科于2022年1月完成1例da Vinci SP机器人下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附件切除术 机器人手术系统 临床推广 手术入路 围手术期并发症 传统腹腔镜 子宫切除术 手术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骼纤毛类疾病致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13
作者 张鑫悦 卢彦平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19年第3期231-234,共4页
纤毛类疾病(ciliopathies)是由纤毛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的一类罕见遗传病,其中以骨骼系统异常为主要表现者称为骨骼纤毛类疾病(skeletal ciliopathies)。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骨骼纤毛类疾病致病基因和分子致病机制也更多地被... 纤毛类疾病(ciliopathies)是由纤毛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的一类罕见遗传病,其中以骨骼系统异常为主要表现者称为骨骼纤毛类疾病(skeletal ciliopathies)。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骨骼纤毛类疾病致病基因和分子致病机制也更多地被揭示。依据《国际遗传性骨病分型标准(2015版)》[1],骨骼纤毛类疾病被列为第9组。本文对骨骼纤毛类疾病的临床特征及分子致病机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系统 分子机制 致病机制 纤毛 疾病 功能异常 主要表现 致病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