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3个血液学中心的成人早期前体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ETP-ALL/LB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9年1月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解放军第一医学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目的:对3个血液学中心的成人早期前体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ETP-ALL/LB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9年1月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解放军第一医学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3个血液研究中心共113例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T-ALL/LBL)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对其中ETP-ALL/LBL及非ETP-ALL/LB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13例T-ALL/LBL患者中,13例诊断为ETP-ALL/LBL(11.5%),其中男性患者11例(84.6%),中位年龄28(18-53)岁。与非ETP-ALL/LBL患者相比,ETP-ALL/LBL患者在年龄、性别、纵隔大包块发生率、临床分期、IPI评分、白细胞水平、乳酸脱氢酶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3例ETP-ALL/LBL患者中,9例(69.2%)获得完全缓解,ETP-ALL/LBL患者较非ETP-ALL/LBL患者化疗诱导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在单纯化疗未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ETP-ALL/LBL组较非ETP-ALL/LBL组显示出更差的5年生存率(0 vs 7.1%,P=0.008),而在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两组5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37.5%vs 40.2%,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诱导治疗达到完全缓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乳酸脱氢酶水平为影响T-ALL/LBL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ETP-ALL/LBL较其他类型T-ALL/LBL患者诱导化疗反应率无显著差异,诱导缓解后续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对于提高ETP-ALL/LBL患者远期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展开更多
目的应用人工智能辅助下的运动障碍评估法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及多系统萎缩P型(multiple system atrophy-Parkinson,MSA-P)进行运动量化评估以期精准鉴别诊断。方法连续纳入2024年1~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和第三医...目的应用人工智能辅助下的运动障碍评估法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及多系统萎缩P型(multiple system atrophy-Parkinson,MSA-P)进行运动量化评估以期精准鉴别诊断。方法连续纳入2024年1~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和第三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就诊的年龄≥60岁患者105例,根据诊断情况分为PD组48例,MSA-P组31例及对照组26例。收集一般资料,采用运动功能辅助评估系统进行运动评定,评估该方法在PD及MSA-P中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3组面部表情指标、左右侧对指频率、左右侧手部运动频率、右侧手部运动的幅度变化率、左右侧连续翻掌频率、左右侧脚趾拍地频率、左右侧脚趾拍地冻结负荷、左右侧腿部灵活度频率、右侧腿部灵活度幅度变化率、左右侧腿部灵活度的冻结负荷、直立伸展角速度、转身耗时、前进步频、返回步频、前进平均步幅、返回平均步幅、前进平均步速、返回平均步速、前进平均步宽、返回平均步宽、左右手姿势性震颤频率、左右手姿势性震颤最大幅度、左右手动作性震颤频率、左右手动作性震颤最大幅度、左右手静止性震颤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MSA-P组左右侧瞬目频率、面部震颤最大幅度、面部震颤频率、直立伸展角速度、前进步频、返回步频明显低于PD组,张嘴时长占比及转身耗时明显高于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联合9项运动功能指标或5项面部表情指标鉴别诊断PD与MSA-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3(95%CI:0.895~0.991,P=0.000),0.925(95%CI:0.870~0.981,P=0.000),大于各单项指标。结论联合面部表情、姿势、步态等人工智能辅助的运动评估有助于PD及MSA-P的鉴别诊断。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静脉窦支架置入术对合并静脉窦狭窄的特发性颅内高压(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9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确诊并行静脉窦狭窄支架置入术的IIH患者的临床资料...目的探讨静脉窦支架置入术对合并静脉窦狭窄的特发性颅内高压(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9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确诊并行静脉窦狭窄支架置入术的IIH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清醒状态和术后即刻测静脉窦狭窄远近端压力差。术后1周复查腰椎穿刺测颅内压,随访术后1年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术后6~12个月行DSA检查,评估静脉窦支架置入术对合并静脉窦狭窄的IIH的治疗作用。结果共纳入97例患者,其中75例(77.3%)女性,22例(22.7%)男性,中位年龄35(15~57)岁。术前存在视力障碍74例(76.2%),头痛54例(55.7%)。97例患者行静脉窦狭窄支架置入治疗,其中93例行单侧静脉窦狭窄支架治疗,4例行双侧静脉窦狭窄支架治疗。支架置入术中未发生并发症。支架置入术后静脉窦狭窄远近端压力差减小(18.1±7.1 vs 1.1±1.0 mm Hg,P<0.001),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显著下降(297.0±44.8 vs 215.0±41.2 mm H2O,P=0.004)。76例患者完成了1年临床随访,其中64例视力障碍患者中56例(87.5%)明显好转,43例头痛患者中40例(93.0%)头痛减轻或消失。DSA检查随访62例,3例(4.8%)出现支架内再狭窄,2例(3.2%)出现硬脑膜动静脉瘘。结论静脉窦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合并静脉窦狭窄的IIH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对3个血液学中心的成人早期前体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ETP-ALL/LB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9年1月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解放军第一医学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3个血液研究中心共113例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T-ALL/LBL)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对其中ETP-ALL/LBL及非ETP-ALL/LB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13例T-ALL/LBL患者中,13例诊断为ETP-ALL/LBL(11.5%),其中男性患者11例(84.6%),中位年龄28(18-53)岁。与非ETP-ALL/LBL患者相比,ETP-ALL/LBL患者在年龄、性别、纵隔大包块发生率、临床分期、IPI评分、白细胞水平、乳酸脱氢酶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3例ETP-ALL/LBL患者中,9例(69.2%)获得完全缓解,ETP-ALL/LBL患者较非ETP-ALL/LBL患者化疗诱导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在单纯化疗未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ETP-ALL/LBL组较非ETP-ALL/LBL组显示出更差的5年生存率(0 vs 7.1%,P=0.008),而在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两组5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37.5%vs 40.2%,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诱导治疗达到完全缓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乳酸脱氢酶水平为影响T-ALL/LBL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ETP-ALL/LBL较其他类型T-ALL/LBL患者诱导化疗反应率无显著差异,诱导缓解后续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对于提高ETP-ALL/LBL患者远期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文摘目的应用人工智能辅助下的运动障碍评估法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及多系统萎缩P型(multiple system atrophy-Parkinson,MSA-P)进行运动量化评估以期精准鉴别诊断。方法连续纳入2024年1~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和第三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就诊的年龄≥60岁患者105例,根据诊断情况分为PD组48例,MSA-P组31例及对照组26例。收集一般资料,采用运动功能辅助评估系统进行运动评定,评估该方法在PD及MSA-P中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3组面部表情指标、左右侧对指频率、左右侧手部运动频率、右侧手部运动的幅度变化率、左右侧连续翻掌频率、左右侧脚趾拍地频率、左右侧脚趾拍地冻结负荷、左右侧腿部灵活度频率、右侧腿部灵活度幅度变化率、左右侧腿部灵活度的冻结负荷、直立伸展角速度、转身耗时、前进步频、返回步频、前进平均步幅、返回平均步幅、前进平均步速、返回平均步速、前进平均步宽、返回平均步宽、左右手姿势性震颤频率、左右手姿势性震颤最大幅度、左右手动作性震颤频率、左右手动作性震颤最大幅度、左右手静止性震颤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MSA-P组左右侧瞬目频率、面部震颤最大幅度、面部震颤频率、直立伸展角速度、前进步频、返回步频明显低于PD组,张嘴时长占比及转身耗时明显高于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联合9项运动功能指标或5项面部表情指标鉴别诊断PD与MSA-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3(95%CI:0.895~0.991,P=0.000),0.925(95%CI:0.870~0.981,P=0.000),大于各单项指标。结论联合面部表情、姿势、步态等人工智能辅助的运动评估有助于PD及MSA-P的鉴别诊断。
文摘目的探讨静脉窦支架置入术对合并静脉窦狭窄的特发性颅内高压(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9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确诊并行静脉窦狭窄支架置入术的IIH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清醒状态和术后即刻测静脉窦狭窄远近端压力差。术后1周复查腰椎穿刺测颅内压,随访术后1年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术后6~12个月行DSA检查,评估静脉窦支架置入术对合并静脉窦狭窄的IIH的治疗作用。结果共纳入97例患者,其中75例(77.3%)女性,22例(22.7%)男性,中位年龄35(15~57)岁。术前存在视力障碍74例(76.2%),头痛54例(55.7%)。97例患者行静脉窦狭窄支架置入治疗,其中93例行单侧静脉窦狭窄支架治疗,4例行双侧静脉窦狭窄支架治疗。支架置入术中未发生并发症。支架置入术后静脉窦狭窄远近端压力差减小(18.1±7.1 vs 1.1±1.0 mm Hg,P<0.001),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显著下降(297.0±44.8 vs 215.0±41.2 mm H2O,P=0.004)。76例患者完成了1年临床随访,其中64例视力障碍患者中56例(87.5%)明显好转,43例头痛患者中40例(93.0%)头痛减轻或消失。DSA检查随访62例,3例(4.8%)出现支架内再狭窄,2例(3.2%)出现硬脑膜动静脉瘘。结论静脉窦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合并静脉窦狭窄的IIH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