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期手术联合VSD治疗足底恶性黑素瘤1例
1
作者 吴紫均 董立文 +3 位作者 王淞 唐棣 赵建辉 杨斌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70-373,共4页
肢端黑素瘤是黑素瘤中最常见的亚型,其中原发部位又以足底最为多见。手术切除是治疗黑素瘤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由于足底解剖结构的特点,加上其承担着负重、支撑及步行等功能,肿瘤扩大切除术后创面缺损的修复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常见的... 肢端黑素瘤是黑素瘤中最常见的亚型,其中原发部位又以足底最为多见。手术切除是治疗黑素瘤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由于足底解剖结构的特点,加上其承担着负重、支撑及步行等功能,肿瘤扩大切除术后创面缺损的修复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常见的修复方式如皮瓣修复,对于足底较大面积的缺损修复有一定难度,且有肿瘤沿辅助切口播散转移的风险;植皮修复适合大面积创面,却容易因足底解剖结构特殊而导致失败。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能够刺激肉芽组织生长,促进创面血供,与植皮联合运用有助于提高皮片的存活率。目前,国内外少有VSD联合二期植皮治疗足底黑素瘤的报道。本文采用两期手术联合VSD治疗1例足底黑素瘤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足底 恶性黑素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
2
作者 宋景春 宋青 +8 位作者 张伟 李维勤 张西京 刘树元 高燕 李海玲 全军热射病防治与研究中心 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 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7-386,共20页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热射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逐年增高,且具有不典型症状的热射病发病数明显增加。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热射病防控形势,全军热射病防治与研究中心、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和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采用推荐意见分级评价...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热射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逐年增高,且具有不典型症状的热射病发病数明显增加。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热射病防控形势,全军热射病防治与研究中心、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和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采用推荐意见分级评价、制定与评估系统(GRADE),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标准(AGREE)以及国际实践指南报告标准(RIGHT),基于2015版《热射病规范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草案)》和2019版《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制定本指南。指南针对热射病的分型、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生命链、康复返岗和预防等8个方面,提出了25条推荐意见,以指导热射病的防治与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经典型 劳力型 诊断 生命链 热习服 重返岗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力性中暑官兵热耐力重建技术方案(第1版) 被引量:6
3
作者 宋景春 宋青 +3 位作者 宁波 李海玲 高燕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7-370,共4页
官兵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训练极易发生劳力性中暑甚至热射病。劳力性中暑患病官兵在完成常规治疗后,其热耐力损伤可持续存在数月甚至数年。因此,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特制定劳力性中暑官兵热耐力重建技术方案,以期为发生劳力性中暑的... 官兵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训练极易发生劳力性中暑甚至热射病。劳力性中暑患病官兵在完成常规治疗后,其热耐力损伤可持续存在数月甚至数年。因此,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特制定劳力性中暑官兵热耐力重建技术方案,以期为发生劳力性中暑的官兵在医院进行热耐力重建提供保障。本文主要阐述劳力性中暑官兵热耐力重建的基本概念、技术要求、启动时机、实施评估及随访方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力性中暑 热耐力 军事医学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力型热射病院前认识和处置十大误区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项楚涵 宋青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1-616,共6页
劳力型热射病(EHS)是威胁生命的最严重的急性热致疾病。热致疾病可持续进展为EHS,院前处置是EHS救治的重要关口,院前是否能做到EHS患者的快速识别、有效降温及规范转运,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患者的预后。根据广泛调研发现,在EHS院前认识和... 劳力型热射病(EHS)是威胁生命的最严重的急性热致疾病。热致疾病可持续进展为EHS,院前处置是EHS救治的重要关口,院前是否能做到EHS患者的快速识别、有效降温及规范转运,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患者的预后。根据广泛调研发现,在EHS院前认识和处置过程中,医疗保障人员仍存在亟须纠正的致命误区,这些误区集中在认识缺失和处置失当。本文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并结合现实情况,归纳出“EHS院前认识及处置十大误区”,并参照《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给出正确的院前处置方案,以期减少或避免这些误区对EHS患者造成的不可逆损害,降低EHS的发生率、致残率及致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力型热射病 院前认识 院前处置 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核心体温的劳力性中暑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特征: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林青伟 宋景春 +6 位作者 宋青 高燕 李海玲 张伟 张玉想 李庆华 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 《解放军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72-1378,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核心体温(Tc)的劳力性中暑(EHI)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2年11月24家军队医院急诊或重症医学科收治的346例EH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的Tc分为Tc<39℃组(n=223)、39℃≤Tc<40℃组(n=... 目的探讨不同核心体温(Tc)的劳力性中暑(EHI)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2年11月24家军队医院急诊或重症医学科收治的346例EH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的Tc分为Tc<39℃组(n=223)、39℃≤Tc<40℃组(n=60)、40℃≤Tc<41℃组(n=35)、41℃≤Tc<42℃组(n=17)和Tc≥42℃组(n=11)。根据是否发生热射病,将346例EHI患者分为热射病组(n=63)与非热射病组(n=283)。收集各组EHI患者的基础资料,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不同Tc组基础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EHI患者发生热射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对EHI患者发生热射病的诊断价值。结果Tc超过39℃时,EHI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升高,且随Tc升高而进一步升高(P<0.05)Tc超过40℃时,EHI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PT延长(P<0.05);Tc超过41℃时,EHI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延长,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PT(OR=1.120,95%CI 1.015~1.236)、D-二聚体(OR=1.322,95%CI 1.129~1.549)、血小板计数(OR=0.991,95%CI 0.985~0.997)是热射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D-二聚体诊断热射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6(95%CI 0.732~0.860,P<0.001),当D-二聚体>0.9μg/ml时,诊断热射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和80%。PT诊断热射病的AUC为0.708(95%CI 0.628~0.788,P<0.001),当PT>16.4 s时,诊断热射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2%和97%。血小板计数诊断热射病的AUC为0.72(95%CI 0.642~0.807,P<0.001),当血小板计数<140×10^(9)/L时,诊断热射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2%和94%。结论EH患者的Tc升高幅度与凝血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T延长、D-二聚体水平升高及血小板计数减少是EHI患者发生劳力性热射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力性中暑 核心体温 凝血功能 D-二聚体 凝血酶原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靶目标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大鼠循环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杰 苗慧 +1 位作者 董静 陈威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77-1084,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靶目标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大鼠循环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清洁级SD大鼠44只,电刺激诱导大鼠室颤8 min后开始心肺复苏,复苏8 min后给予电除颤。共有28只大鼠心肺复苏成功,恢复自主循环后,将大鼠随机分入4... 目的研究不同靶目标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大鼠循环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清洁级SD大鼠44只,电刺激诱导大鼠室颤8 min后开始心肺复苏,复苏8 min后给予电除颤。共有28只大鼠心肺复苏成功,恢复自主循环后,将大鼠随机分入4组:37℃常温组、35℃低温组、33℃低温组及28℃低温组,每组7只。立即采用物理降温方式降温至靶目标温度,低温治疗4 h后开始复温至(37.0±0.2)℃,继续观察72 h。低温治疗期间及复温后监测心肺复苏大鼠平均主动脉压(MAP)、心率、射血分数(EF),颊黏膜微循环血流(MBF)、血乳酸(Lac)、生存时间、生存率及神经系统缺陷评分(NDS)等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在复苏过程中,大鼠冠脉灌注压、电除颤次数、室颤-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温治疗期间,28℃组大鼠心率最低,37℃组心率最高;低温组MAP及EF值高于常温组,其中33℃组及28℃组EF值(%)明显高于35℃组(63.8±6.1,67.8±8.4 vs.54.0±5.2,P<0.05);33℃组及35℃组Lac值明显低于37℃组及28℃组(P<0.05);低温组MBF值低于常温组,3个低温组间MB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温后,35℃组大鼠EF值(%)明显高于其他组(52.9±3.3 vs.46.9±6.2,38.5±7.5,35.8±7.3,P<0.05);33℃组及35℃组MBF值与28℃组比较明显恢复(2.8±0.4,2.4±0.5 vs.1.6±0.6,P<0.05),33℃组与35℃组MBF值无明显差异(P>0.05)。35℃组及33℃组生存时间、生存率、NDS评分明显优于37℃组及28℃组(P<0.05),35℃组与3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目标温度为33℃及35℃的低温治疗可以保护心肺复苏后大鼠循环功能,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改善预后。35℃低温治疗可能是临床心跳骤停患者复苏后治疗的一个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低温 微循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军事训练防治中暑/热射病降温方法专家共识 被引量:19
7
作者 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 宋青 +4 位作者 宁波 汪茜 赖斌 刘树元 李鑫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71-878,共8页
在军事训练中,当生理热应激负载过度不能被及时纠正时,可发生中暑,严重者可发生劳力型热射病,这将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快速、有效、持续地降温是缓解过度热应激反应,防治中暑及热射病的关键措施。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基于近十几年来... 在军事训练中,当生理热应激负载过度不能被及时纠正时,可发生中暑,严重者可发生劳力型热射病,这将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快速、有效、持续地降温是缓解过度热应激反应,防治中暑及热射病的关键措施。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基于近十几年来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在中暑防治领域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外最新证据,对军事训练全过程中的体温监测、预防性降温策略、治疗性降温策略等进行总结,并广泛征求了军内急诊及危重症专家意见,形成本共识,以期为军事训练中实施切实有效的温度管理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训练 中暑 热射病 降温 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射病性凝血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19
8
作者 宋景春 宋青 +7 位作者 张伟 刘树元 李维勤 周洲 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 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栓与止血危重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栓与止血专业委员会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37-1247,共11页
热射病是热损伤导致的致死性疾病。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热射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是热射病致死的重要因素,迄今国内外尚无关于热射病性凝血病的诊疗规范。因此,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 热射病是热损伤导致的致死性疾病。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热射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是热射病致死的重要因素,迄今国内外尚无关于热射病性凝血病的诊疗规范。因此,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栓与止血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栓与止血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共同制定此《热射病性凝血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本共识包括热射病性凝血病的定义、发病机制、诊断与评估、治疗及控制并发症等5部分,共15条推荐意见,以便指导临床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凝血病 诊断标准 抗凝 替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