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带地区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特征及患者临床预后单中心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程龙灿 杨婷 +9 位作者 匡慧慧 于帅 管立勋 谷振阳 徐媛媛 郑文帅 王璐 狐亚磊 高晓宁 王全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65-271,共7页
目的:研究热带地区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患者预后及危险因素,为临床上血流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收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血培养结果及预... 目的:研究热带地区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患者预后及危险因素,为临床上血流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收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血培养结果及预后。结果:本院81例次恶性血液病血流感染患者中原发感染部位以肺部(46.91%)最常见,其次为中心静脉置管(11.11%);血培养中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的检出率分别为60.98%和30.02%,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最多见;在革兰阴性菌中,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34.38%)、大肠埃希菌(18.75%)、铜绿假单胞菌(18.75%);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等均100%敏感,革兰阴性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尤其是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高达83.33%;在总体生存方面,革兰阴性菌败血症患者的30d总生存率为77.42%,革兰阳性菌败血症患者30d的总生存率为9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性休克(P=0.001,RR=269.27)是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疾病处于缓解状态(P=0.027,RR=0.114)是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预后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与其他地区不同,革兰阳性菌是导致热带地区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加强PICC导管护理是降低热带地区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发生率的重要措施;使用正确的治疗方案使疾病达到缓解以及积极地预防和治疗感染性休克可以降低热带地区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地区 恶性血液病 血流感染 感染性休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相关性口腔黏膜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邱瑾 张自豪 +3 位作者 刘筱婷 刘成龙 朱思怡 文照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74-279,共6页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化疗相关性口腔黏膜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及感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血液科自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67例恶性血液病行化学药物治疗后口腔黏膜...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化疗相关性口腔黏膜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及感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血液科自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67例恶性血液病行化学药物治疗后口腔黏膜炎患者的口腔黏膜感染创面的分泌物,采用VITEK2 COMPECT全自动微生物系统及药敏卡片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167例患者中共分离病原菌株352株,其中G+菌220株、G-菌118株、真菌14株,占比分别为62.50%、33.52%和3.98%。G+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属和链球菌属,G-菌主要为克雷伯氏菌属和变形杆菌属。主要G+菌对万古霉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的耐药性较低,对青霉素、头孢呋辛、氨苄西林、头孢噻肟、红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较高。主要G-菌对庆大霉素、亚胺培南、青霉素的耐药性较低,对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头孢呋辛、氨苄西林、万古霉素的耐药性较高。对比口腔黏膜炎中伴口腔溃疡(重症)与不伴口腔溃疡(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两组在口腔卫生情况差、伴有糖尿病、每晚睡眠时长<8 h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菌是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口腔黏膜炎主要的病原菌,对糖肽类抗生素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敏感,对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高。口腔卫生情况差、伴有糖尿病、每晚睡眠时长<8 h为发生口腔黏膜炎伴口腔溃疡(重症)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化疗相关性口腔黏膜炎 病原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