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壳聚糖-生物蛋白胶用于工程化血管构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徐迎新 尹太 +5 位作者 李瑞新 吴仕和 王金晶 鄂玲玲 张西正 李荣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8期623-625,共3页
目的探讨壳聚糖管和生物蛋白胶作为工程化血管支架的可行性。方法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取自大鼠主动脉,体外扩增后,血管内皮细胞被接种在壳聚糖管的内表面;平滑肌细胞与生物蛋白胶混合后接种在壳聚糖管的外表面构建工程化血管。采... 目的探讨壳聚糖管和生物蛋白胶作为工程化血管支架的可行性。方法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取自大鼠主动脉,体外扩增后,血管内皮细胞被接种在壳聚糖管的内表面;平滑肌细胞与生物蛋白胶混合后接种在壳聚糖管的外表面构建工程化血管。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方法对工程化血管进行评价。结果血管内皮细胞在壳聚糖管的内壁形成连续的单层细胞层,覆盖在壳聚糖支架管腔内壁。平滑肌细胞在生物蛋白胶中成活生长,并形成三维的立体结构。结论壳聚糖生物蛋白胶可潜在地作为工程化血管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平滑肌细胞 壳聚糖-生物蛋白胶支架 工程化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战腹部创伤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的分阶段救治模拟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杨鹤鸣 李荣 徐迎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10-513,共4页
目的制作野战腹部血管损伤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UHS)模型,探索在休克不同阶段给予不同复苏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SD大鼠50只,左股动、静脉及左心室插管后开腹,其中42只于腹主动脉中下段用25G针头穿刺造成活动性出血模拟UHS,32只造模成功... 目的制作野战腹部血管损伤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UHS)模型,探索在休克不同阶段给予不同复苏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SD大鼠50只,左股动、静脉及左心室插管后开腹,其中42只于腹主动脉中下段用25G针头穿刺造成活动性出血模拟UHS,32只造模成功。根据战创伤实际,将动物分为受伤早期、早期救助期、后期救治期及观察期4个阶段。大鼠随机分为以下4组:对照组(n=10),不进行治疗;院内治疗组(n=11),早期不复苏,后期救治期给予手术止血并输入林格液维持血压在90mmHg左右;分阶段救治组(n=11),于早期救助期以1ml/(kg.min)的速度持续缓慢输入林格液,后期救治期治疗同院内治疗组;假手术组(n=8)。监测大鼠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乳酸水平及肝肾功能等,并统计腹腔出血量及存活时间。结果血管损伤后15min对照组大鼠平均动脉压由94.7mmHg下降到28.9mmHg(P<0.01),分阶段救治组早期持续性液体复苏后休克大鼠平均动脉压逐渐升高,但仍然未超过60mmHg。CVP的变化与MAP相似。对照组、院内治疗组伤后早期血乳酸水平、转氨酶活性及肌酐水平即升高,而分阶段救治组升高显著延迟。对照组、院内治疗组、分阶段救治组大鼠平均存活时间为分别为76、846、2480min,对照组大鼠均在24h内死亡,院内治疗组及分阶段救治组72h死亡率分别为72.7%和36.4%。结论采用以早期持续性缓慢液体复苏为特征的分阶段救治措施,虽然不能快速升高血压及有效循环血量,但可有效抑制血乳酸水平的升高,维持器官功能,且不会显著增加腹腔出血量,从而可延长UHS动物存活时间、提高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出血性 腹部损伤 液体复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再生肝浸出液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样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于俊兰 李荣 +4 位作者 王文杰 李力 刘巨超 王金晶 徐迎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12期1056-1057,F0003,共3页
目的应用小鼠再生肝浸出液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样分化。方法利用2/3肝部分切除术后36h小鼠再生肝组织浸出液定向诱导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应用免疫荧光法鉴定细胞性质。结果骨髓间充质干... 目的应用小鼠再生肝浸出液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样分化。方法利用2/3肝部分切除术后36h小鼠再生肝组织浸出液定向诱导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应用免疫荧光法鉴定细胞性质。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小鼠再生肝浸出液诱导7d后,呈肝细胞样圆形,1~2周后免疫荧光染色可见细胞表达肝细胞标记物CK8、CK18和清蛋白。结论小鼠再生肝浸出液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方向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肝样细胞 分化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质酸支架构建工程化肝组织小块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徐迎新 王文杰 +5 位作者 张勇 吴仕和 宋旭华 刘巨超 李荣 冯庆玲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7期550-551,F0003,共3页
目的探索肝窦血管内皮细胞和肝细胞与透明质酸支架复合后构建工程化肝组织小块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小鼠肝细胞和肝窦血管内皮细胞,分别种植于透明质酸海绵状支架上培养,形成支架材料细胞复合体,植于小鼠肝包膜下肝组织表面。2周后将支架... 目的探索肝窦血管内皮细胞和肝细胞与透明质酸支架复合后构建工程化肝组织小块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小鼠肝细胞和肝窦血管内皮细胞,分别种植于透明质酸海绵状支架上培养,形成支架材料细胞复合体,植于小鼠肝包膜下肝组织表面。2周后将支架取出观察植入效果。结果分离获得的肝细胞和肝窦血管内皮细胞活力较高。构建的支架细胞复合物植入体内后与宿主肝组织紧密融合,可见移植物内有微血管形成,血管周围肝细胞聚集生长,结构类似正常肝组织。结论利用透明质酸支架复合肝窦血管内皮细胞和肝细胞构建工程化肝组织小块的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透明质酸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组织工程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尹太 徐迎新 +5 位作者 吴仕和 王金晶 鄂玲玲 李荣 李瑞新 张西正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6期526-527,共2页
目的获得血管组织工程的实验依据。方法获取大鼠血管内皮(VEC)和平滑肌细胞(VSMCs),进行培养扩增,然后接种到血管组织工程支架上;将VSMCs-血管支架移植到大鼠体内,观察移植后大鼠活体和组织病理反应。结果培养的细胞符合血管种子细胞的... 目的获得血管组织工程的实验依据。方法获取大鼠血管内皮(VEC)和平滑肌细胞(VSMCs),进行培养扩增,然后接种到血管组织工程支架上;将VSMCs-血管支架移植到大鼠体内,观察移植后大鼠活体和组织病理反应。结果培养的细胞符合血管种子细胞的形态特征;VSMCs接种到血管组织工程支架上获得成功;VSMCs-血管支架移植到大鼠体内10d后,支架被纤维组织包裹,支架内见VSMCs生长,支架中央管腔存在,但与正常血管结构有很大差别,而且不具备血管功能。结论利用血管组织工程支架构建的大鼠VSMCs-血管支架移植到大鼠皮下是可行的;人工构建血管具有类似血管雏形,但尚不具备血管的正常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血管 壳聚糖 血管移植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对结直肠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9
6
作者 刘海亮 杜晓辉 +3 位作者 孙培鸣 肖春红 徐迎新 李荣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0-73,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140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外周血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分为低PLR组(PLR<250)和高PLR组(PLR≥250)...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140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外周血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分为低PLR组(PLR<250)和高PLR组(PLR≥250),采用单因素和COX回归模型分析两组患者的PLR及其它临床病理因素与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低PLR组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高PLR组(71.4%vs 51.5%;P=0.04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PLR对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有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PLR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2.213;95%CI:1.007-4.863;P=0.0048)。结论术前PLR对结直肠癌预后评估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血小板 淋巴细胞比值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结转移度对Ⅲ期结直肠癌术后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2
7
作者 薛虎臣 杜晓辉 +3 位作者 肖春红 晏阳 邹振玉 徐迎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8-462,共5页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度(LNR)对结直肠癌术后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2007年1月~2012年1月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18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有无出现远处转移将患者分为非转移组和转移组,分...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度(LNR)对结直肠癌术后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2007年1月~2012年1月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18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有无出现远处转移将患者分为非转移组和转移组,分析LNR与结直肠癌术后出现远处转移的关系。结果非转移组118例(65.6%);转移组62例(34.4%),其中肝转移39例,肺转移12例,骨、肺及多脏器转移11例。两组在肿瘤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检出淋巴结总数及LNR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型和浸润型较隆起型,低分化程度较高、中分化程度,LNR≥0.17较LNR〈0.17结直肠癌更易发生远处转移;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NR与分化程度及大体类型均是影响结直肠癌术后远处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RR:2.098;CI%:1.050.4.192;P=0.036)。结论LNR与结直肠癌术后发生远处转移独立相关,可联合分化程度等作为评估结直肠癌术后发生远处转移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淋巴结转移度 远处转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IK过继转移联合微创技术治疗消化道肿瘤 被引量:8
8
作者 张效东 周宁新 +3 位作者 徐迎新 李力 周丁华 陈军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9-491,F0003,共4页
建立免疫效应细胞联合微创技术回输治疗消化道肿瘤技术平台.新入组病人首先制定综合治疗方案,预先进行免疫效应细胞的制备并在术中、术后早期采用微创技术进行回输.经肝动脉输注+TACE2例;腹腔镜+射频消融+局部注射治疗5例;腹腔镜手术+... 建立免疫效应细胞联合微创技术回输治疗消化道肿瘤技术平台.新入组病人首先制定综合治疗方案,预先进行免疫效应细胞的制备并在术中、术后早期采用微创技术进行回输.经肝动脉输注+TACE2例;腹腔镜+射频消融+局部注射治疗5例;腹腔镜手术+局部注射治疗3例;达芬奇机器人+局部注射2例;超声引导下腹腔内注射120例.免疫效应细胞联合微创技术回输治疗消化道肿瘤技术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初步分析表明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肿瘤 树突状细胞 CIK细胞 过继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化人胃癌裸鼠原位模型的建立及其活体荧光成像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孙培鸣 金润森 +3 位作者 杜晓辉 徐迎新 孙慧伟 李荣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718-1721,共4页
目的建立工程化人胃癌裸鼠原位模型,并利用活体荧光成像技术进行观察。方法以胶原为支架材料,表达绿色荧光的人胃癌BGC823-EGFP细胞为种子细胞,建立人胃癌体外模型;倒置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生长状态;通过注射将体外模型移植到裸鼠体内;... 目的建立工程化人胃癌裸鼠原位模型,并利用活体荧光成像技术进行观察。方法以胶原为支架材料,表达绿色荧光的人胃癌BGC823-EGFP细胞为种子细胞,建立人胃癌体外模型;倒置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生长状态;通过注射将体外模型移植到裸鼠体内;活体荧光成像评估胃癌原位模型的建立;解剖观察原位肿瘤的移植成功率,生长及转移情况;冰冻切片及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工程化人胃癌体外模型中肿瘤细胞呈立体生长;原位肿瘤成瘤率100%,可见腹腔重要脏器转移;组织学特征呈典型低分化腺癌;活体荧光观察可见原位肿瘤形成,但效果不理想。结论建立了工程化人胃癌裸鼠原位模型;绿色荧光成像效果较差,活体荧光成像观察应选用穿透力较强的荧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组织工程 疾病模型 原位移植 裸鼠 绿色荧光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粘附分子的影响及上游机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杜瑞雪 叶平 +6 位作者 颜光涛 邓子辉 梁文涛 张红红 耿淼 郭子宽 吴红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610-1614,共5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人选无症状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0例,服用瑞舒伐他汀5~20 mg/d,治疗3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情...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人选无症状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0例,服用瑞舒伐他汀5~20 mg/d,治疗3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情况及血浆VCAM-1水平;流式细胞学检测单个核细胞ICAM-1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单个核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的mRNA及核内蛋白表达。结果与基线时比较,瑞舒伐他汀治疗后淋巴细胞表面ICAM-1表达明显降低,单个核细胞核内PPARγ蛋白表达增加。血浆VCAM-1水平、单核细胞表面ICAM-1表达则无明显变化。结论瑞舒伐他汀抑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单个核细胞ICAM-1的表达,上游机制可能与PPARγ途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动脉粥样硬化 细胞间黏附分子-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MUC1、MUC2及MUC5AC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关系 被引量:4
11
作者 黄晓辉 徐迎新 +2 位作者 李荣 刘洪一 张敏丽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4-186,共3页
目的制备黏蛋白(MUC)检测用蛋白芯片,应用该芯片定量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MUC1、MUC2及MUC5AC含量,探讨其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方法利用MUC1、MUC2及MUC5AC的单抗及多抗,制备黏蛋白芯片,采用免疫荧光原理进行检测,并用癌胚抗原(CEA)作... 目的制备黏蛋白(MUC)检测用蛋白芯片,应用该芯片定量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MUC1、MUC2及MUC5AC含量,探讨其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方法利用MUC1、MUC2及MUC5AC的单抗及多抗,制备黏蛋白芯片,采用免疫荧光原理进行检测,并用癌胚抗原(CEA)作为指标,检测30例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组)及30例非肿瘤患者与健康成人(对照组)血清MUC的水平。结果结直肠癌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MUC1(5.25±2.37vs3.65±1.82U/ml,P<0.01),MUC2(4.28±2.14vs2.73±1.63U/ml,P<0.01),MUC5AC(5.04±3.20vs3.16±1.57U/ml,P<0.05)和CEA(8.58±3.48vs5.36±2.58μg/L,P<0.05)水平均显著增高。MUC1、MUC2、MUC5AC的阳性表达与结直肠癌分期无关(P>0.05),而与肿瘤的不同分化程度相关,MUC1、MUC5AC在低分化肿瘤中的表达高于高中分化肿瘤,而MUC2在高中分化肿瘤中阳性表达较多。定量检测血清MUC作为结直肠癌诊断指标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单一MUC中MUC1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最好,分别达到82.1%、78.1%,而联合诊断(即3种MUC中至少两种阳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96.2%、85.3%。结论应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血清MUC1、MUC2及MUC5AC水平,此法诊断结直肠癌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较高,可为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新思路,并对其预后判断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蛋白类 结直肠肿瘤 蛋白质阵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脂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单个核细胞C-C家族趋化因子受体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杜瑞雪 叶平 +4 位作者 蔡剑鸣 王庆军 刘丹青 梁文涛 吴红梅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1期1129-1132,共4页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单个核细胞C-C家族趋化因子受体2(CCR2)表达的影响。方法入选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未使用过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32例,予瑞舒伐他汀5~20mg/d治疗3个月。分别于基线及3个月时,行颈动脉MRI...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单个核细胞C-C家族趋化因子受体2(CCR2)表达的影响。方法入选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未使用过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32例,予瑞舒伐他汀5~20mg/d治疗3个月。分别于基线及3个月时,行颈动脉MRI检查,应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颈动脉管壁体积、脂核体积,计算脂核体积占管壁体积的百分比;并进行血脂化验及流式细胞学检测单个核细胞表面CCR2的表达。结果与基线时比较,瑞舒伐他汀治疗3个月后LDL-C水平降低(45.18±16.37)%(P=0.000),HDL-C升高不明显(P〉0.05)。MRI显示,与基线比较,3个月时脂核体积下降了7.3%,脂核体积百分比从(18.9±11.9)%降至(17.9±11.5)%(P〈0.05);管壁体积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治疗3个月较基线单个核细胞CCR2的表达减少(P〈0.05)。治疗前后单个核细胞CCR2表达的变化与LDL-C、TC、TG和HDL-C水平变化无相关性(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不但有良好的调脂作用,而且可能通过缩小斑块内脂质成分及减少单个核细胞CCR2的表达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单核细胞 受体 CCR2 降血脂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煎剂延迟并下调肠道相关淋巴细胞凋亡 被引量:12
13
作者 宋路线 徐迎新 +1 位作者 宋旭华 孟宪钧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0年第7期530-531,共2页
目的 :探讨药用大黄煎剂的肠粘膜屏障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制备小鼠肠系膜上动脉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实验模型 ,术后 6 ,12和 2 4h处死动物并留取标本 ,检测血浆总抗氧化能力、内毒素、小肠组织相对含水量和肠粘膜上皮细胞 (EC)、固有层... 目的 :探讨药用大黄煎剂的肠粘膜屏障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制备小鼠肠系膜上动脉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实验模型 ,术后 6 ,12和 2 4h处死动物并留取标本 ,检测血浆总抗氧化能力、内毒素、小肠组织相对含水量和肠粘膜上皮细胞 (EC)、固有层淋巴细胞 (LPL)及Peyer’s结节淋巴细胞 (PPL)凋亡情况。结果 :药用大黄煎剂可以显著提高小鼠的血浆总抗氧化能力 (P <0 0 1) ,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和小肠组织含水量 (P <0 0 5 ) ,延迟并下调LPL和PPL凋亡。结论 :致伤后早期应用药用大黄煎剂对肠道粘膜屏障具有保护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其延迟并下调肠粘膜EC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下动脉缺血 再灌注损伤 大黄煎剂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胆管损伤的分类 被引量:30
14
作者 黄志强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4年第6期449-449,共1页
关键词 胆管损伤 狭窄 部分性 开腹手术 损伤部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纤维化 治疗方法 缺失 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联合免疫佐剂治疗小鼠乳腺癌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贾鑫 李荣 +1 位作者 徐迎新 李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5期381-382,共2页
目的研究免疫佐剂绿脓杆菌菌毛是否可以提高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的治疗作用。方法使用EMT6乳腺癌株种植BALB/c小鼠建立肿瘤模型,分成4组,次日在小鼠皮下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免疫佐剂、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和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免疫佐剂。... 目的研究免疫佐剂绿脓杆菌菌毛是否可以提高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的治疗作用。方法使用EMT6乳腺癌株种植BALB/c小鼠建立肿瘤模型,分成4组,次日在小鼠皮下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免疫佐剂、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和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免疫佐剂。定期测量肿瘤大小,21d后处死小鼠称量肿瘤重量。结果注射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免疫佐剂组肿瘤生长得到了明显抑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01,与单纯应用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组比较,P=0.047。结论绿脓杆菌菌毛作为免疫佐剂,可以和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发生协同作用,提高对小鼠乳腺癌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免疫佐剂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辅助腹腔复苏对休克大鼠肠系膜淋巴活性的影响
16
作者 王新友 李荣 徐迎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318-1320,共3页
目的探讨辅助腹腔复苏(IR)对失血性休克(HS)大鼠肠系膜淋巴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股动脉放血法制作HS大鼠模型,在HS或假休克(SS)后60min行传统方法(CR)或CR联合辅助腹腔复苏(CR+IR)。实验大鼠分为6组:①SS组(n=4),②SS+CR组(n=4),③SS+CR... 目的探讨辅助腹腔复苏(IR)对失血性休克(HS)大鼠肠系膜淋巴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股动脉放血法制作HS大鼠模型,在HS或假休克(SS)后60min行传统方法(CR)或CR联合辅助腹腔复苏(CR+IR)。实验大鼠分为6组:①SS组(n=4),②SS+CR组(n=4),③SS+CR+IR组(n=4),④HS组(n=4),⑤HS+CR组(n=5),⑥HS+CR+IR组(n=5)。所有HS大鼠的平均动脉压(MAP)控制在40mmHg,SS大鼠仅行动脉插管不放血,CR处理时静脉给予乳酸林格液(80ml/kg),IR处理时在CR的基础上同时腹腔注射腹膜透析液20ml/只。复苏后2h剖腹收集肠系膜淋巴液,测定与淋巴液共培养后的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活性。实验结束时处死大鼠,取回肠组织,光镜下观察肠黏膜绒毛形态,评价肠黏膜损伤程度。结果HS组肠系膜淋巴活性显著高于SS组。与CR处理比较,CR+IR能显著抑制休克肠系膜淋巴介导的中性粒细胞的呼吸爆发作用(P<0.05),降低休克淋巴的活性水平。HS组肠黏膜绒毛顶端损伤增多,与SS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与CR处理相比,CR+IR能明显减轻肠黏膜绒毛的损伤(P<0.01)。结论在CR基础上进行IR能有效保护肠道屏障的完整性,降低休克后肠系膜淋巴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出血性 肠系膜淋巴 中性粒细胞 呼吸爆发 液体复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存复苏制备同体来源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17
作者 王垒 彭娜 +3 位作者 胡晓燕 梁文涛 梁凯 彭贵主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53-1457,共5页
目的观察冻存复苏对淋巴细胞增殖及杀伤活性的影响,并探索小鼠同体CTL的制备。方法 5.0×106个/m L脾源性单个核细胞经CELLBANKER2小鼠淋巴细胞冻存液缓慢冻存,6 d后再采用39℃水浴快速复苏;分别取新鲜淋巴细胞和冻存复苏后(CP)淋... 目的观察冻存复苏对淋巴细胞增殖及杀伤活性的影响,并探索小鼠同体CTL的制备。方法 5.0×106个/m L脾源性单个核细胞经CELLBANKER2小鼠淋巴细胞冻存液缓慢冻存,6 d后再采用39℃水浴快速复苏;分别取新鲜淋巴细胞和冻存复苏后(CP)淋巴细胞经体外100 ng/m L CD3ε单克隆抗体(m Ab)、10 ng/m L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2(rm IL-2)刺激扩增7 d分别获取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和CP-CIK;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分别于同系异体来源和冻存复苏后自体来源的脾源性单个核细胞混合培养制备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台盼蓝拒染法分别计数活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3+T及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ELISA检测上清中γ干扰素(IFN-γ)含量、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分析细胞毒活性。结果淋巴细胞经冻存复苏后,细胞存活率为78%,冻存前、复苏后CD3+T淋巴细胞及Treg比例无统计学差异;CP-CIK与新鲜CIK在细胞扩增、Treg比例、上清中IFN-γ水平以及细胞毒活性均无明显差异;同体CTL和异体CTL在细胞扩增、Treg比例、上清中IFN-γ水平以及细胞毒活性方面也无显著差异。结论淋巴细胞的冻存复苏有助于获取与传统CTL同等增殖活性及杀伤活性的同体来源的C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冻存复苏 调节性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