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肠外科术后肠道细菌移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乔治 李荣 +2 位作者 黎沾良 李基业 陆连荣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72-1074,共3页
目的探讨胃肠外科手术后肠黏膜屏障损伤与肠道细菌移位(BT)及BT与感染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34例择期胃肠外科手术患者,于术前2h和术后2、24、48h采集外周血,进行全血细菌DNA、血D-乳酸、内毒素(LPS)浓度检测及血细菌培养。观察患者30... 目的探讨胃肠外科手术后肠黏膜屏障损伤与肠道细菌移位(BT)及BT与感染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34例择期胃肠外科手术患者,于术前2h和术后2、24、48h采集外周血,进行全血细菌DNA、血D-乳酸、内毒素(LPS)浓度检测及血细菌培养。观察患者30天以监测感染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前PCR检测全血细菌DNA均为阴性,术后共有7例阳性。术后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患者PCR阳性率为38.9%,无SIRS组为0%(P<0.01)。PCR阳性组SIRS发生率为100%,阴性组为40.7%(P<0.01)。PCR阳性者85.7%发生感染并发症,阴性者无一发生(P<0.01)。术后血细菌培养阳性率5.9%,显著低于PCR的检测结果(20.6%,P<0.01);血培养阳性者,PCR检测均呈阳性。PCR阳性结果中大肠杆菌DNA占71.4%。PCR阳性的患者外周血血浆D-乳酸及LPS浓度较PCR阴性者明显升高(P<0.01),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89,P<0.01)。结论胃肠外科术后肠黏膜屏障损伤与BT关系密切,术后早期(2h)即可发生BT,以大肠杆菌为主,术后SIRS和感染并发症与BT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细菌移位 聚合酶链反应 乳酸 内毒素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胃癌内镜治疗与外科治疗的方式选择 被引量:21
2
作者 杜晓辉 宁宁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1903-1906,共4页
胃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多数患者柱确诊时已为中晚期,故临床于术患者多为进展期胃癌。近些年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慢,对于胃癌的筛查更加视,临床上与早期胃癌越来越多地被发现。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 胃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多数患者柱确诊时已为中晚期,故临床于术患者多为进展期胃癌。近些年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慢,对于胃癌的筛查更加视,临床上与早期胃癌越来越多地被发现。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是由日本内镜学会于1962年首次提出,其定义为病变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版,无论病灶大小及是否局部淋巴结有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手术治疗 腹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部腹膜外软组织肿瘤B超、CT、MRI表现与手术对照研究之外科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罗成华 唐建军 +4 位作者 李荣 蒋彦永 宋少柏 聂永康 肖西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90-92,132,共4页
目的 :评估B超、CT、MRI、血管造影对盆部腹膜外软组织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分析 88例盆部腹膜外软组织肿瘤影像表现 ,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B超、CT、MRI对肿瘤的检出率均为 10 0 %。恶性者 86.7%B超、87.5 %CT显示为... 目的 :评估B超、CT、MRI、血管造影对盆部腹膜外软组织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分析 88例盆部腹膜外软组织肿瘤影像表现 ,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B超、CT、MRI对肿瘤的检出率均为 10 0 %。恶性者 86.7%B超、87.5 %CT显示为囊实性或实性 ,93 .3 %CT显示密度不均。B超显示输尿管扩张、CT显示髂血管受累的敏感性最高 ,分别为 88.9%、75 %。MRI显示盆部血管、神经、骨骼受累的敏感性分别 10 0 %、10 0 %、80 %。结论 :综合分析影像资料并紧密结合临床 ,是有效诊治盆部腹膜外软组织肿瘤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部腹膜 软组织肿瘤 B超 CT MRI 手术治疗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五) 被引量:44
4
作者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13 位作者 赵玉沛 黄宇光 陈向东 杜晓辉 冯艺 刘骞 律峰 闵苏 孙晶 陶凯雄 王权 杨建军 姚宏伟 张卫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5期658-665,共8页
结直肠手术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结直肠外科领域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来自丹麦哥本哈根的外科团队于1995年报道了ERAS在乙状结肠手术中的应用经验。随后,结直肠外科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应用E... 结直肠手术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结直肠外科领域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来自丹麦哥本哈根的外科团队于1995年报道了ERAS在乙状结肠手术中的应用经验。随后,结直肠外科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应用ERAS的经验报道,但具体措施仍存在一定的差异。近年来,随着对ERAS理念认识的逐步深入以及相关临床研究的规范化开展,使得ERAS在结直肠外科的应用有了较多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因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在2018版指南的基础上,通过对近年文献的复习总结,结合循证医学证据、临床经验与国情修订本指南,以促进ERAS在我国结直肠外科的规范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加速康复外科 结直肠手术 临床实践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四) 被引量:8
5
作者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11 位作者 赵玉沛 黄宇光 李子禹 赵刚 曹晖 刘凤林 臧潞 陈凛 徐泽宽 顾小萍 于泳浩 王月兰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5期650-657,共8页
胃和减重手术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胃外科领域的循证医学证据相对较少,不同文献报道ERAS的具体措施有所差异,给临床应用带来了一定困难。近年来ERAS在胃外科领域的推广应用、临床研究水平及证据等级均... 胃和减重手术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胃外科领域的循证医学证据相对较少,不同文献报道ERAS的具体措施有所差异,给临床应用带来了一定困难。近年来ERAS在胃外科领域的推广应用、临床研究水平及证据等级均有所提高,为体现ERAS在胃手术患者中的研究进展,外科及麻醉领域的专家通过文献检索并结合临床经验修订本指南,以促进胃手术患者的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加速康复外科 胃部手术 临床实践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适形放疗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丹丹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11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适形放疗术后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行适形放疗的143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发生医院感染及未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对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行Logistic...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适形放疗术后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行适形放疗的143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发生医院感染及未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对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43例行适形放疗的乳腺癌患者中,18例(12.59%)发生医院感染,其中以呼吸系统感染率最高,其次为皮肤感染率。患者的年龄、是否化疗、化疗周期、白细胞计数、抗生素使用时间、是否合并糖尿病、照射剂量及照射野面积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接受化疗、化疗周期≥4周、白细胞计数<1.5×109/L、抗生素使用时间≥20天、合并糖尿病、照射剂量≥50 Gy、照射野面积≥120 cm2是引发乳腺癌患者适形放疗术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适形放疗术后医院感染与是否化疗、化疗时间、白细胞数、抗生素使用时间、是否合并糖尿病、照射剂量及照射野面积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制订放疗方案及放疗过程中应考虑相关危险因素,并积极干预,尽可能降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适形放射治疗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流行病学及诊疗焦点探讨 被引量:16
7
作者 田文 阳泽龙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48,共5页
甲状腺癌发病率全球范围内呈快速上升趋势,学术界对其原因观点不一,有部分学者认为其为“过度诊断”导致,但从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来看,其发病率为真实上升。国外最新文献报告,美国甲状腺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其原因可能与美国甲状腺学会(... 甲状腺癌发病率全球范围内呈快速上升趋势,学术界对其原因观点不一,有部分学者认为其为“过度诊断”导致,但从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来看,其发病率为真实上升。国外最新文献报告,美国甲状腺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其原因可能与美国甲状腺学会(ATA)指南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诊疗降级相关;而持更积极诊疗态度的韩国等亚洲国家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这需要我们注意与深思。因此本文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流行病学及国内外诊疗焦点再次探讨。我国甲状腺癌5年生存率从2003-2005年的67.5%增长至2012-2015年的84.3%,出现显著提升,然而仍远低于美国的98.3%。针对如今我国甲状腺癌同质化诊断、治疗水平低的现状,直接照搬国外指南,诊疗降级,存在引起我国甲状腺癌死亡率上升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流行病学 积极监测 射频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树突状细胞体外增强肿瘤患者引流淋巴结细胞抗肿瘤活性的作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彭正 李荣 +2 位作者 李力 张磊 金婷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95-597,607,共4页
目的 :探讨自体树突状细胞 (DC)体外对胃腺癌患者肿瘤引流区淋巴结 (TDLN)细胞抗肿瘤活性的增强作用。方法 :分离肿瘤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经IL 4、GM CSF和TNF α诱导其成熟 ,并以自体肿瘤冻融抗原预致敏 ,诱导其中的DC。另... 目的 :探讨自体树突状细胞 (DC)体外对胃腺癌患者肿瘤引流区淋巴结 (TDLN)细胞抗肿瘤活性的增强作用。方法 :分离肿瘤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经IL 4、GM CSF和TNF α诱导其成熟 ,并以自体肿瘤冻融抗原预致敏 ,诱导其中的DC。另外 ,分离胃癌患者的TDLN细胞 ,在含有IL 2的培养体系中培养 ,并将TDLN细胞分为 3组 :(1)第 1组为肿瘤抗原致敏的DC加TDLN细胞 (D组 ) ;(2 )第 2组为冻融的肿瘤抗原加TDLN细胞 (Ag组 ) ;(3)第 3组不加DC及肿瘤抗原作为对照组 (L组 )。比较 3组TDLN细胞对胃腺癌细胞系KATO3和黑色素瘤细胞系A375的杀伤作用。结果 :D组对KATO3细胞系的杀伤作用明显优于Ag组与L组 ;而对A375细胞 ,各组细胞的杀伤作用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 杀伤作用 肿瘤患者 体外 肿瘤抗原 黑色素瘤细胞 引流 胃腺癌细胞 抗肿瘤活性 培养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参数MRI的BI-RADS分类对乳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被引量:44
9
作者 程流泉 李席如 +3 位作者 刘梅 杨娜 张晓晶 张爱莲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6-182,共7页
目的建立一种多参数乳腺MRI检查与诊断方式,与美国放射学院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对应,改进乳腺疾病的处理建议。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78例乳腺疾病患者301个经病理证实的病灶,使用1 mm×1 mm×1 mm空间分辨率、12... 目的建立一种多参数乳腺MRI检查与诊断方式,与美国放射学院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对应,改进乳腺疾病的处理建议。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78例乳腺疾病患者301个经病理证实的病灶,使用1 mm×1 mm×1 mm空间分辨率、120 s时间分辨率的动态增强扫描(DCE)序列和b=1000 s/mm2的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进行扫描,将DCE显示早期病灶形态学恶性征象、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II型或III型、小于良恶性表观扩散系数(ADC)阈值的3个诊断因素各计1分,肿块和非肿块样强化病灶区别对待,积分≥2分诊断为BIRADS 5类,积分=1分诊断为BI-RADS 4类,积分<1分诊断为BI-RADS 3类,其他特异性良性发现诊断为BI-RADS 2类,DCE和DWI无异常发现评价为BI-RADS1类,并与病理学的良性(B)-高危(HR)-恶性(M)病灶分级进行对照,评价其对病灶处理的建议。结果以HR作为恶性时(M+HR),得到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0;以HR作为良性时(B+HR),得到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6,两者很接近。经过ROC曲线优化,在病理上将HR作为良性、在MRI上将BI-RADS 5类作为恶性,获得敏感度为85.3%,特异度为86.8%,准确度为85.1%,高于其他组合。如果将病理上HR病灶的处理原则定义为局部切除或短期随访,则BI-RADS 5类对M+HR病灶(可切除病灶)阳性预测值为93.2%;BI-RADS 4类病灶对M+HR病灶的阳性预测值为46.9%,必须活检以决定局部切除或短期随访;BI-RADS 3类及以下对B+HR病灶的阳性预测值(随访观察)为90.4%。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个简单的诊断模型,动态增强显示的形态学特征、动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和DWIADC值取相同的权重进行BI-RADS分类,可以很好地预测乳腺病灶良性、高危和恶性特征,对指导乳腺疾病的处理方式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疾病 磁共振成像 图像增强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病理学 外科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对结直肠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9
10
作者 刘海亮 杜晓辉 +3 位作者 孙培鸣 肖春红 徐迎新 李荣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0-73,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140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外周血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分为低PLR组(PLR<250)和高PLR组(PLR≥250)...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140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外周血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分为低PLR组(PLR<250)和高PLR组(PLR≥250),采用单因素和COX回归模型分析两组患者的PLR及其它临床病理因素与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低PLR组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高PLR组(71.4%vs 51.5%;P=0.04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PLR对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有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PLR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2.213;95%CI:1.007-4.863;P=0.0048)。结论术前PLR对结直肠癌预后评估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血小板 淋巴细胞比值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结肠血管为入路标志的腹腔镜辅助下右半结肠根治术24例报告 被引量:25
11
作者 马冰 杜晓辉 +2 位作者 夏绍友 田文 刘培发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6期481-484,共4页
目的探讨回结肠血管为入路标志的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根治术的难点及处理。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月对24例结肠癌行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根治术。按肿瘤处理原则,内侧入路,结扎相应血管,清扫淋巴结,并通过小切口在腹腔外进行切除吻合。结... 目的探讨回结肠血管为入路标志的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根治术的难点及处理。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月对24例结肠癌行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根治术。按肿瘤处理原则,内侧入路,结扎相应血管,清扫淋巴结,并通过小切口在腹腔外进行切除吻合。结果 24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36~200 min,平均150 min。术中出血15~200 ml,平均40 ml。清扫淋巴结12~25枚,平均17枚。辅助切口4~7 cm,平均5 cm。术后住院6~9 d,平均7 d。除1例术后切口液化感染外,无其他切口或穿刺口并发症发生,无肠漏及腹腔感染等发生。18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2例发生肝转移,其余患者未见有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正确选择后腹膜切开点,有利于肠系膜上静脉游离和融合筋膜间隙的分离;正确理解全结肠系膜切除、熟知胃结肠干的解剖变异,是减少术中出血和顺利完成规范化手术的成功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右半结肠切除术 结肠癌 全结肠系膜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结转移度对Ⅲ期结直肠癌术后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2
12
作者 薛虎臣 杜晓辉 +3 位作者 肖春红 晏阳 邹振玉 徐迎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8-462,共5页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度(LNR)对结直肠癌术后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2007年1月~2012年1月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18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有无出现远处转移将患者分为非转移组和转移组,分...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度(LNR)对结直肠癌术后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2007年1月~2012年1月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18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有无出现远处转移将患者分为非转移组和转移组,分析LNR与结直肠癌术后出现远处转移的关系。结果非转移组118例(65.6%);转移组62例(34.4%),其中肝转移39例,肺转移12例,骨、肺及多脏器转移11例。两组在肿瘤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检出淋巴结总数及LNR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型和浸润型较隆起型,低分化程度较高、中分化程度,LNR≥0.17较LNR〈0.17结直肠癌更易发生远处转移;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NR与分化程度及大体类型均是影响结直肠癌术后远处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RR:2.098;CI%:1.050.4.192;P=0.036)。结论LNR与结直肠癌术后发生远处转移独立相关,可联合分化程度等作为评估结直肠癌术后发生远处转移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淋巴结转移度 远处转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脂肪乳剂与物理混合的中/长链脂肪乳剂脂肪酸代谢比较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唐云 武现生 +3 位作者 张大伟 卫勃 陈凛 李荣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96-199,共4页
目的:比较结构脂肪乳剂(STG)与物理混合的中/长链脂肪乳剂(MCT/LCT)在人体内的脂肪酸代谢情况。方法:40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STG组和MCT/LCT组,每组20例。分别于早晨6 h内匀速输注20%力文脂肪乳剂和20%力保肪宁脂肪乳剂1.0 g/(kg.次)。... 目的:比较结构脂肪乳剂(STG)与物理混合的中/长链脂肪乳剂(MCT/LCT)在人体内的脂肪酸代谢情况。方法:40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STG组和MCT/LCT组,每组20例。分别于早晨6 h内匀速输注20%力文脂肪乳剂和20%力保肪宁脂肪乳剂1.0 g/(kg.次)。并于给药前和给药后2、4、6和24 h留取血标本测定血清三酰甘油(TG),采用气质联用色谱法测定血清中链脂肪酸(C8∶0,C10∶0)和长链脂肪酸(C18∶2n-6,C18∶3n-3,C20∶4n-6)。结果:与MCT/LCT组比,STG组血清TG处于较低的平稳状态;血清中链脂肪酸(C8∶0+C10∶0)水平较低,水解速度较平稳;血清长链脂肪酸(C18∶2n-6、C18∶3n-3、C20∶4n-6)水平也较低,水解速度也较平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TG比MCT/LCT的脂肪酸代谢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脂肪乳剂 物理混合中/长链脂肪乳剂 脂肪酸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 被引量:25
14
作者 田文 马冰 +5 位作者 臧传波 姚胜 杜晓辉 肖西平 李荣 陈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5期411-413,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应用补片(Bard CruraSoft PTFE/ePTFE Mesh)行食管裂孔疝修补和部分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8月~2007年4月,对13例食管裂孔疝(Ⅰ型6例,Ⅲ型7例)腹腔镜下用超声刀进行食管裂孔疝游离、腔内缝合...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应用补片(Bard CruraSoft PTFE/ePTFE Mesh)行食管裂孔疝修补和部分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8月~2007年4月,对13例食管裂孔疝(Ⅰ型6例,Ⅲ型7例)腹腔镜下用超声刀进行食管裂孔疝游离、腔内缝合器行补片固定完成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并同期行部分胃底折叠术。结果13例手术全部获得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115~185min,平均142min;术中出血量25~120ml,平均75ml。术后平均32h(26~37h)排气并开始进流质饮食。术后住院3~6d,平均4d。13例术后随访4~11个月,平均6.5月,术后1个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3例手术后3个月行钡餐造影检查未见疝复发。结论腹腔镜下应用补片行食管裂孔疝修补和部分胃底折叠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裂孔疝 腹腔镜 补片 胃底折叠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后肿瘤切除术中单纯结扎和切除下腔静脉的可行性 被引量:9
15
作者 卫勃 陈凛 +5 位作者 李沛雨 吴欣 唐云 郝璐 梁发启 李荣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22-924,928,共4页
目的腹膜后肿瘤累及下腔静脉时,评估单纯结扎和切除下腔静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腹膜后肿瘤病人116例,接受手术的93例完全切除率93.55%,肿瘤累及下腔静脉共13例(11.2%),按照肿瘤累及位置将下腔静脉分为... 目的腹膜后肿瘤累及下腔静脉时,评估单纯结扎和切除下腔静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腹膜后肿瘤病人116例,接受手术的93例完全切除率93.55%,肿瘤累及下腔静脉共13例(11.2%),按照肿瘤累及位置将下腔静脉分为3个节段,A:第二肝门至肾静脉以上;B:肾静脉节段下腔静脉;C:肾静脉以下至髂血管分叉。结果A组2例,B组2例,C组8例,1例累及下腔静脉全程。下腔静脉修补5例,肾静脉以下至髂血管分叉下腔静脉单纯切除、远近端缝扎4例,肾静脉平面节段下腔静脉切除,两侧肾静脉结扎1例,第二肝门至肾静脉以上平面结扎2例,下腔静脉全程切除1例。结论腹膜后肿瘤累及并导致下腔静脉闭塞时,第二肝门至肾静脉以上平面下腔静脉结扎并不影响肾脏和其他盆腔器官的血液回流,切除累及肾静脉平面下腔静脉时,肾功能可能受损。肾静脉以下至髂总静脉分叉平面受累的下腔静脉无论是否闭塞,均可安全结扎或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下腔静脉 结扎 下腔静脉切除 肿瘤/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在多发乳腺肿物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16
作者 张艳君 李捷 +2 位作者 王建东 李席如 郑一琼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11期1003-1005,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对乳腺多发肿物进行微创切除的治疗价值。方法 2005年10月~2009年10月,超声引导下对183例多发乳腺肿物的893个肿物进行Mammotome微创旋切手术。结果全部肿物均采用Mammotome微创旋切,术后病理诊...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对乳腺多发肿物进行微创切除的治疗价值。方法 2005年10月~2009年10月,超声引导下对183例多发乳腺肿物的893个肿物进行Mammotome微创旋切手术。结果全部肿物均采用Mammotome微创旋切,术后病理诊断纤维腺瘤或纤维腺病伴腺瘤形成634个,纤维腺病189个,导管内乳头状瘤42个,硬化性腺病18个,乳腺囊肿6个,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4个。术后并发症:血肿4例,皮下瘀斑25例,乳头溢血5例。术后随访3~48个月,其中<1年74例,1~<2年70例,2~<3年27例,3~4年12例。切口小而隐蔽,乳房无变形,肿瘤残留7例(3.8%,5例为术后1年内出现,2例为术后1年半出现)。结论应用超声引导Mammotome旋切术切除乳腺多发病灶效果好,微创优势明显,操作简单、安全,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mmotome(麦默通) 乳腺多发肿物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RADS分级在临床不可触及的乳腺病变活检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7
作者 郑一琼 张艳君 +4 位作者 孙珊梅 孟欢 郭强 李席如 李荣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7-210,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BI-RADS)分级对影像学发现的亚临床乳腺病变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材料和方法:50例乳腺X线发现异常而临床不可触及肿块的患者,运用BI-RADS分级系统为乳腺影像评分,为所有患者行乳腺X线引导下导丝定位... 目的:探讨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BI-RADS)分级对影像学发现的亚临床乳腺病变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材料和方法:50例乳腺X线发现异常而临床不可触及肿块的患者,运用BI-RADS分级系统为乳腺影像评分,为所有患者行乳腺X线引导下导丝定位病灶活检术,对比影像诊断与病理结果,分析影像学对病理结果的预测价值。结果:2例BI-RADS 5级,5例BI-RADS4级与1例BI-RADS3级病变证实为恶性,13例BI-RADS4级和1例BI-RADS3级病灶诊断为癌前病变,22例BI-RADS 4级和6例BI-RADS 3级病灶最终诊断为良性病变。结论:BI-RADS 3~5级的亚临床病变,通过导丝引导下病灶定位切除活检术,能够帮助发现早期乳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X线引导下导丝定位 不可触及的乳腺病变 BI-RA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钼靶和超声对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病变诊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0
18
作者 李晓 程流泉 +4 位作者 刘梅 李俊来 王知力 李席如 邢宁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36-340,共5页
目的探讨MRI、钼靶和超声检测乳腺非肿块样强化(NMLE)病灶的效能。资料与方法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80例NMLE病灶的MRI、钼靶和超声的诊断效能,分析三者的主要影像特征。结果病理结果51例恶性,29例良性。钼靶、超声和MRI... 目的探讨MRI、钼靶和超声检测乳腺非肿块样强化(NMLE)病灶的效能。资料与方法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80例NMLE病灶的MRI、钼靶和超声的诊断效能,分析三者的主要影像特征。结果病理结果51例恶性,29例良性。钼靶、超声和MRI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41.2%、37.3%和88.2%,特异度分别为96.6%、93.1%和62.1%。钼靶判断乳腺癌的主要依据为钙化,超声判断依据为低回声区中的异常血流和钙化。结论超声和钼靶检测NMLE病变的敏感度低,容易漏诊;MRI的敏感度高。超声的血流和钼靶的钙化信息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疾病 磁共振成像 乳房X线摄影术 超声检查 乳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菁绿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11
19
作者 寇德强 邱镜丹 +1 位作者 王全胜 王建东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92-395,共4页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单独应用于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活检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选择2014年7-12月接受手术的72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年龄33~67岁,中位年龄50岁,随机分为实验组(n=35)和对照组(n=37),分别以ICG和亚甲蓝作为示踪剂...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单独应用于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活检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选择2014年7-12月接受手术的72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年龄33~67岁,中位年龄50岁,随机分为实验组(n=35)和对照组(n=37),分别以ICG和亚甲蓝作为示踪剂实施SLN活检。手术切除标本送快速冰冻病理检测,证实存在SLN转移者,行腋窝淋巴结清扫,SLN阴性者不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结果 ICG法检出率为94.3%,成功检出SLN 111个,平均每例检出3.2个SLN,准确率94.3%,灵敏度100%,假阴性率0%;亚甲蓝法检出率为91.9%,成功检出SLN 78个,平均每例检出2.1个SLN,准确率89.2%,灵敏度92.9%,假阴性率为7.7%。两组平均检出个数和假阴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率、准确率、灵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ICG法进行SLN活检成功率高,假阴性率低,临床效果优于亚甲蓝法,有望单独应用于乳腺癌SLN活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活检 吲哚花青绿 亚甲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癌患者血清甲状腺球蛋白以及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与肺转移、骨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田军军 陶然 +2 位作者 沈银峰 夏绍友 李晨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2期1679-1681,1685,共4页
目的:研究甲状腺癌患者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以及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与肺转移、骨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筛选未发生远处转移、发生肺转移、发生骨转移的患者分别作为未... 目的:研究甲状腺癌患者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以及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与肺转移、骨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筛选未发生远处转移、发生肺转移、发生骨转移的患者分别作为未转移组、肺转移组、骨转移组。收集血清并测定TG、TGAb的含量,收集转移病灶组织并测定增殖相关分子Bcl-2、Skp-2、caspase-3、p27以及侵袭分子S100A4、MMP2、MMP13、SATB1、Vimentin的表达量。结果:肺转移组、骨转移组患者血清中TGAb和TG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未转移组;血清TG、TGAb阳性患者转移病灶中S100A4、MMP2、MMP13、SATB1、Vimentin、Bcl-2、Skp-2的mRNA含量显著高于TG、TGAb阴性患者,caspase-3、p27的mRNA含量显著低于TG、TGAb阴性患者。结论:血清TG和TGAb含量升高与甲状腺癌术后的肺转移和骨转移有关,对转移病灶中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甲状腺球蛋白 转移 增殖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