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科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监测与暴发控制 被引量:6
1
作者 邢玉斌 索继江 +6 位作者 常东 于勇 魏华 贾宁 宋青 杨金娟 杨慧格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针对某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频繁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开展目标性监测,以了解其感染情况和危险因素,提出控制措施。方法对一个月内SICU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前瞻性监测。医院感染病例根据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确定... 目的针对某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频繁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开展目标性监测,以了解其感染情况和危险因素,提出控制措施。方法对一个月内SICU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前瞻性监测。医院感染病例根据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确定。监测护士严密观察出入ICU患者情况,填写《ICU病人日志与月报表》。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均应按要求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监测结束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所有患者均进行了留置导尿管、使用动静脉插管和呼吸机等介入性操作。22例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为22.7%,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为40.9%,日医院感染发病率为43.8‰;侵入性操作相关的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肺部感染的日发病率分别为26.8‰、9.5‰、65.8‰。其中一个病例同时有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和菌血症。从患者标本分离的致病菌包括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草绿色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色假单胞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木糖氧化无色杆菌及热带念珠菌等,同时对这些致病菌进行了药敏试验。监测期间对一起感染暴发进行了控制。结论S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应采取综合措施和严格的管理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重症监护室 交叉感染 目标性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技术在我院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殿荣 索继江 +3 位作者 邢玉斌 杜明梅 霍瑞 刘运喜 《中国医院》 2010年第9期78-79,共2页
结合医院实际,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医院感染监测中的应用,从无纸化的医院办公系统、视频系统与门禁系统、气动物流系统、清洗消毒中的追溯系统的应用介绍了信息技术在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应用,提出从在医院感染知识获取与培训、利用信息... 结合医院实际,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医院感染监测中的应用,从无纸化的医院办公系统、视频系统与门禁系统、气动物流系统、清洗消毒中的追溯系统的应用介绍了信息技术在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应用,提出从在医院感染知识获取与培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感染防控知识宣教两方面加强信息技术在医院感染控制人员管理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医院感染 监测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渗滤与胶体金快速检测在筛查甲型流感中诊断效率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贾宁 闫中强 +5 位作者 刘刚 沈定霞 索继江 邢玉斌 高岩 刘运喜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267-2269,共3页
目的评价胶体金和免疫渗滤法在筛查临床甲型流感病毒感染中的诊断效率。方法收集2009.6~2009.10我院发热门诊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297例,分别用免疫渗滤法和胶体金法进行快速检测,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测序进行验证,以评价两种方... 目的评价胶体金和免疫渗滤法在筛查临床甲型流感病毒感染中的诊断效率。方法收集2009.6~2009.10我院发热门诊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297例,分别用免疫渗滤法和胶体金法进行快速检测,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测序进行验证,以评价两种方法的诊断效率。结果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测序证实为甲型流感166份,其中免疫渗滤法灵敏度为54.82%(91/166),与PCR法符合率为66.67%,Kappa值为0.35;胶体金法灵敏度为4.22%(7/166),符合率为45.79%,Kappa值为0.02;在131份甲型流感病毒阴性的标本中,免疫渗滤法特异性为81.68%(107/131),胶体金法特异性为98.47%(129/131);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为甲型H1N1阳性的99份标本中,免疫渗滤法检出率为67.3%,胶体金检出率为5.1%;在两种方法结果不符合108份标本中,免疫渗滤法阳性而胶体金阴性的标本107份,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并序列测定显示其中84份为甲型流感病毒阳性,23份为阴性;免疫渗滤法阴性而胶体金阳性的1份标本,甲型流感病毒实时荧光PCR检测为阴性。免疫渗滤法在甲型流感病毒的检出率和与PCR方法的符合率方面明显高于胶体金法(P<0.05)。结论免疫渗滤法在甲型流感病毒筛查中优于胶体金法,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流感病毒 胶体金 免疫渗滤 实时荧光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性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肿瘤的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林茂虎 朱晓应 +2 位作者 苗芮 何蕾 贾宁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82-1588,共7页
目的通过对开放性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在治疗肾上腺肿瘤效果的系统评价,比较两种方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PUBMED,Sino Med,EBSCO,Springerlink,万方医学网,维普数据库等相关数据库,全面收集1999年-2016年发表的相关文献... 目的通过对开放性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在治疗肾上腺肿瘤效果的系统评价,比较两种方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PUBMED,Sino Med,EBSCO,Springerlink,万方医学网,维普数据库等相关数据库,全面收集1999年-2016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对文章进行筛选、评价以及提取相关资料,运用Rev 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的25篇文章,共有234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OR=-0.96,95%CI(-1.22,-0.70)P〈0.00 001],住院时间[OR=-3.48,95%CI(-4.13,-2.78)P〈0.00 001],术后并发症[OR=0.22,95%CI(0.14,0.35)P〈0.00 001],术中出血量(OR=-104.77,95%CI(-138.95,-70.60)P〈0.00 001)方面腹腔镜手术优于开放性手术;在手术时间、手术费用的比较中,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手术在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术中出血上优于开放性手术,但在手术时间、手术花费方面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 开放性手术 肾上腺肿瘤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致病基因醛糖还原酶基因及其抑制剂筛选模型的构建及功能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杜明梅 刘静 +5 位作者 翟冰 刘建伟 杨华 张志华 易红 叶玲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52-555,共4页
目的基因工程方法建立人醛糖还原酶基因(AR)的蛋白分子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中草药AR抑制剂的初步筛选。方法将含基因AR及融合基因AR∷GFP的重组质粒pcDNA3.1/myc-His-AR及pcDNA3.1/myc-His-AG瞬时转染HEK293细胞,分别命名为HAR、HAG... 目的基因工程方法建立人醛糖还原酶基因(AR)的蛋白分子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中草药AR抑制剂的初步筛选。方法将含基因AR及融合基因AR∷GFP的重组质粒pcDNA3.1/myc-His-AR及pcDNA3.1/myc-His-AG瞬时转染HEK293细胞,分别命名为HAR、HAG细胞株。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AR∷GFP的绿色荧光直接判断转染效果及估计基因AR的表达;Western blot、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AR蛋白表达及AR酶活性。应用此HAR模型对黄芩苷等5种中草药进行初步筛选,并与经典AR抑制剂Sorbinil、Zopolrestat的抑制效果比较。结果GFP绿色荧光表达丰富,表明质粒转染效率较高;Western blot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显示:转染后HEK293细胞中AR蛋白表达量高,AR酶活性强(空白对照的2.5倍)。AR抑制剂筛选实验揭示,黄芩苷、虎杖苷、蕨麻多糖JM等中草药表现出与Sorbinil相近的AR抑制活性。结论AR的蛋白分子模型成功建立,此模型可得到较大量高活性AR酶蛋白,并可应用于AR抑制剂的初步稳定筛选;黄芩苷、虎杖苷、蕨麻多糖JM等中草药显示出潜在的AR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醛糖还原酶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HEK293细胞 绿色荧光蛋白 药物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部物理治疗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系统顺应性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高岩 赵庆华 +2 位作者 刘雪琴 时践 王彬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年第07B期6-9,共4页
目的研究单纯肺部物理治疗和叹气通气模式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取ICU中21例镇静状态、无自主呼吸、依靠机械通气容量控制(CMV)模式维持呼吸功能的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对21例患者随机施行肺部物理治... 目的研究单纯肺部物理治疗和叹气通气模式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取ICU中21例镇静状态、无自主呼吸、依靠机械通气容量控制(CMV)模式维持呼吸功能的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对21例患者随机施行肺部物理治疗和叹气呼吸模式两种干预措施,肺部物理治疗采用机械法(美国产G5振肺机),双侧振肺时间分别为3min,振动频率为10r/s(1min)→20r/s(1min)→30r/s(1min);叹气呼吸模式通过调节潮气量来获取双倍基础潮气量,连续3个呼吸周期,然后将潮气量重新调整为基础水平。于每种干预措施后5min测量患者的呼吸力学参数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施行肺部物理治疗后呼吸系统顺应性(Cst)有改善(P<0.05),血氧饱和度(SaO2)增加(P<0.05),肺部物理治疗患者心率增快(P<0.05),对血压无影响(P>0.05);施行机械通气叹气模式后患者Cst降低(P<0·05),血氧饱和度(SaO2)无变化(P>0.05)。两种方法在改善Cst方面具显著性差异(Z=-3.638,P<0·0001)。结论肺部物理治疗在不增加潮气量和吸氧浓度的条件下可改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Cst,提高血氧饱和度;同时也会出现心率增快的负面效果。机械通气叹气模式使急性呼吸衰竭患者Cst降低,氧合无改善。因此,肺部物理疗法对改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Cst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治疗 呼吸衰竭 呼吸系统顺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氧化电位水替代75%乙醇用于皮试消毒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3
7
作者 龚梅 杨丽娟 +7 位作者 邓春燕 邢玉斌 赵杏丽 康丰娟 李小洁 祁爱英 刘云 任晓静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年第24期23-25,共3页
目的探讨酸性氧化电位水替代75%乙醇应用于皮试消毒的可行性,为选择更为合适的皮试消毒剂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医护人员、陪护及家属68人为受试者,将其双前臂尺侧皮肤划分为4个试验区域,其中1个区域为阳性对照区,其余各试验区按皮试区常... 目的探讨酸性氧化电位水替代75%乙醇应用于皮试消毒的可行性,为选择更为合适的皮试消毒剂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医护人员、陪护及家属68人为受试者,将其双前臂尺侧皮肤划分为4个试验区域,其中1个区域为阳性对照区,其余各试验区按皮试区常规消毒操作方法分别采用75%乙醇、生理盐水、酸性氧化电位水进行处理,作用1min后采样,进行细菌计数,计算杀灭细菌数对数值,评价处理效果;处理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结果上述3种制剂处理后均能显著降低试验区域皮肤的自然菌含量(均P<0.01);与75%乙醇比较,生理盐水的除菌数量明显减少(P<0.05),而酸性氧化电位水与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消毒效果评价,75%乙醇和酸性氧化电位水对试验区域皮肤自然菌消毒合格,生理盐水消毒不合格。酸性氧化电位水和生理盐水均未引起皮肤局部反应,而75%乙醇的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为5.9%。结论75%乙醇及酸性氧化电位水对皮试区自然菌具有较好的杀灭作用,而生理盐水仅起到部分清除作用,不可作为消毒剂使用;酸性氧化电位水不仅消毒效果良好,且无过敏反应发生,可作为皮试前消毒剂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氧化电位水 皮试 消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