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合并扩张的外科治疗临床分析
1
作者 吴扬 肖苍松 +2 位作者 王嵘 刘国鹏 高长青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09-1012,共4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瘘合并扩张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提出对这种复杂畸形的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至2016年10月,共11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合并冠状动脉扩张的患者在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实施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瘘合并扩张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提出对这种复杂畸形的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至2016年10月,共11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合并冠状动脉扩张的患者在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实施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冠脉解剖特点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总结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特征性指标,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1例患者术后心梗严重低心排死亡。体外循环时间(104.8±44.9)min,阻断时间(71.9±34.1)min,呼吸机辅助呼吸(26.0±20.5)h,术后出院时间(12.5±7.7)d。术后2例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心包填塞1例;心肌梗死2例。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9例患者经电话或再次住院随访,1例患者失访。随访患者均无症状存活。平均随访58.2(10~105)个月。无因心脏事件再次手术患者。结论对冠状动脉瘘合并扩张这种少见畸形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及多源螺旋CT三维重建是诊断的重要方法,一经确诊应手术治疗,术式应选择个体化方案,手术近远期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瘘 冠状动脉扩张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4
2
作者 姜胜利 高长青 +2 位作者 李伯君 肖苍松 吴扬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68-669,共2页
目的总结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1998年4月~2004年12月,同期治疗57例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平均年龄60岁(42~78岁);心功能II级9例,III级37例,IV级11例;二尖瓣病变37例,主动脉瓣病变11例,联合瓣膜病变9例;... 目的总结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1998年4月~2004年12月,同期治疗57例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平均年龄60岁(42~78岁);心功能II级9例,III级37例,IV级11例;二尖瓣病变37例,主动脉瓣病变11例,联合瓣膜病变9例;均伴有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手术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停跳后先做静脉桥的远端吻合,然后处理瓣膜.心脏复苏后在升主动脉开放前完成大隐静脉与升主动脉的吻合.乳内动脉的吻合在瓣膜置换或成形后心脏复苏前完成.本组行二尖瓣成形8例,行二尖瓣置换29例,行主动脉瓣置换11例,行双瓣置换9例(其中39例为机械瓣置换,10例为进口生物瓣置换).冠脉搭桥1~5支,平均2.7支/例. 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亡率为1.75%,其余患者住院期间无严重并发症.随访6个月~7年,无死亡,患者生活质量均明显提高,心功能I级45例,II级11例. 结论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术和心脏瓣膜术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心脏瓣膜疾病 心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82例 被引量:6
3
作者 高长青 李伯君 +6 位作者 肖苍松 吴扬 王刚 马晓辉 姜胜利 刘国鹏 盛炜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66-667,共2页
目的总结582例非体外循环辅助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手术技巧及术后处理的临床经验,并对其疗效及治疗经验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回顾1998年10月~2005年4月共完成OPCAB 582例,男506例,女76例,年龄35~86岁,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558例... 目的总结582例非体外循环辅助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手术技巧及术后处理的临床经验,并对其疗效及治疗经验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回顾1998年10月~2005年4月共完成OPCAB 582例,男506例,女76例,年龄35~86岁,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558例,术前合并其他疾病480例.结果搭桥为2.6±1.3支/例,搭桥术后辅助呼吸时间为3.2±1.2h,术后住院为7±1.6天,心绞痛症状均消失.死亡2例,再次开胸止血1例,其余患者术后无纵隔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近、中期随访临床效果满意.结论 OPCAB由于避免了体外循环,减少了手术创伤和全身炎症反应,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低,对高危患者具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分流术 非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瓣膜手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李伯君 高长青 +4 位作者 张帆 姜胜利 肖苍松 吴扬 马晓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78-679,共2页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选择性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及经验.方法对211例50岁以上行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进行统计,其中男104人,女107人,年龄50~75岁(60±3.5岁).术前对有心绞痛等相关症状、糖尿病...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选择性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及经验.方法对211例50岁以上行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进行统计,其中男104人,女107人,年龄50~75岁(60±3.5岁).术前对有心绞痛等相关症状、糖尿病、高脂血症、心电图存在缺血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狭窄超过50%为阳性,狭窄超过75%(左主干超过50%)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 211例患者中行冠状动脉造影术128例(60.7%,其余患者无症状及相关危险因素未造影),其中30例冠状动脉存在单支或多支病变,狭窄程度>50%,造影阳性率23.4%.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4例(80.0%),手术死亡1例,其余患者随诊4~38个月,效果良好.结论 50岁以上瓣膜病患者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可为术前诊断和排除冠心病、选择术式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 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分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芬太尼对心率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力兵 苏畅 +1 位作者 马兰 高长青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9年第9期1047-1051,共5页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对心率(HR)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临床部分:选择行择期手术的全麻患者40例,分为单纯应用瑞芬太尼组(R组)和阿托品预处理组(A组),每组20例。R组患者静脉恒速泵入瑞芬太尼2μg/kg,泵速为1μg.kg-1....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对心率(HR)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临床部分:选择行择期手术的全麻患者40例,分为单纯应用瑞芬太尼组(R组)和阿托品预处理组(A组),每组20例。R组患者静脉恒速泵入瑞芬太尼2μg/kg,泵速为1μg.kg-1.min-1;A组患者阿托品0.5 mg肌肉注射30 min后,给予瑞芬太尼方法同R组。记录用药前后各时间点的HR和低高频比值(LF/HF)。实验部分: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n=8),行离体心脏灌注,C组为空白对照,R10组和R30组分别灌注瑞芬太尼10 ng/mL和30 ng/mL。记录用药前后各时间点的HR和左室发展压(LVDP)。结果:组内比较:R组患者的HR和LF/HF值在用药后各时间点均降低(P<0.05);A组给药后的各时间点HR和LF/HF值未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组间比较:在给药后的各时间点,R组的HR和LF/HF值低于A组(P<0.05)。动物实验部分瑞芬太尼10 ng/mL和30 ng/mL对离体鼠心的HR和LVDP均无影响。结论:通过本研究发现瑞芬太尼主要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或破坏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平衡而使HR及心率变异性明显降低,而阿托品可以拮抗瑞芬太尼的这种HR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心率 心率变异性 离体心脏灌注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尖瓣置换术的临床分析(附28例报告) 被引量:14
6
作者 姜胜利 高长青 +4 位作者 李伯君 肖苍松 吴扬 任崇雷 赵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7-88,共2页
目的探讨三尖瓣置换术的手术指征、术式及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对28例三尖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先天性心脏病6例(2例为再次心脏手术),风湿性心脏病17例(12例为再次心脏手术),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其他2例。同期行主... 目的探讨三尖瓣置换术的手术指征、术式及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对28例三尖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先天性心脏病6例(2例为再次心脏手术),风湿性心脏病17例(12例为再次心脏手术),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其他2例。同期行主动脉瓣二尖瓣置换2例,二尖瓣置换3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采用机械瓣膜8枚,进口生物瓣膜20枚。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9例采用中低温心脏停跳并行心肌保护术,另外19例均采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方法行三尖瓣置换手术,其中6例经股动脉插管。24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4例采用右胸前外侧切口经胸腔进行手术。结果3例患者术后早期发生重度低心排,均为联合瓣膜置换患者,其中1例死亡;1例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2例术前合并肾功不全、术后加重,行血液透析治疗后稳定;1例手术切口延迟愈合,经多次换药后痊愈。除死亡患者外,其余患者复查超声均显示瓣膜功能正常,无瓣周漏。结论三尖瓣置换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采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方法对单纯的三尖瓣置换术可起到满意的心肌保护效果;风湿性心脏瓣膜术后远期可能发生重度三尖瓣病变,需要进行再次心脏手术,采用股动脉插管经右胸前外侧切口入路可降低再次心脏手术风险;三尖瓣病变严重患者大都合并全身代谢营养障碍,对营养障碍的纠正应贯穿于整个围手术期;对于三尖瓣置换的患者,生物瓣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三尖瓣闭锁不全 三尖瓣狭窄 心脏瓣膜 人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Bakey I型急性主动脉夹层围术期处理策略 被引量:10
7
作者 肖苍松 高长青 +9 位作者 吴扬 王刚 李伯君 姜胜利 杨明 叶卫华 李佳春 王加利 张涛 刘国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374-1375,1384,共3页
目的总结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围术期处理要点。方法纳入2004年2月-2008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完成De-BakeyI型主动脉夹层急诊手术的19例患者,其中男16例,女3例,年龄43.6±9.4岁。全部替换升主动脉,同期替换主动脉根部(Bentall)5例、... 目的总结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围术期处理要点。方法纳入2004年2月-2008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完成De-BakeyI型主动脉夹层急诊手术的19例患者,其中男16例,女3例,年龄43.6±9.4岁。全部替换升主动脉,同期替换主动脉根部(Bentall)5例、主动脉瓣2例、右半弓11例、全弓6例(其中降主动脉内带膜支架4例、传统象鼻手术1例),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1例。涉及主动脉弓部的手术均在深低温停循环下完成。16例经右腋动脉插管。围术期处理策略:入院后立即应用大剂量β受体阻断剂和硝普钠等将收缩压控制在90mmHg左右,2h内完成主动脉CT扫描三维重建、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和实验室检查等急诊术前准备。术中根据夹层和内膜破口的部位采取简便可行的手术方案,以挽救生命为第一目标。常规使用超滤以减轻水负荷和炎症反应。术毕将收缩压严格控制在90mmHg左右。术后强化镇静和呼吸机治疗,强调使用呼吸机呼气末正压(PEEP),待低氧血症纠正和肺水肿消退后方可脱离呼吸机。结果19例患者体外循环时间215.9±73.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38.2±55.7min,脑部停循环时间29.3±11.5min。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156.1±112.8(11~460)h。死亡3例(15.8%);发生须行血液透析的一过性肾功能不全1例,慢性心包填塞行穿刺引流2例;发生低氧血症(氧合指数PaO2/FiO2≤300)10例,其中5例术前已存在低氧血症。结论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手术风险大,完善的围术期处理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动脉瘤 夹层 心血管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处理策略 被引量:8
8
作者 吴扬 高长青 +3 位作者 李伯君 肖苍松 马晓辉 刘国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70-672,共3页
目的总结65岁以上老年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结果,研究围术期处理策略.方法对65岁以上患者行CABG术394例进行总结,其中357例(90.6%)为不稳定型心绞痛,364例(92.4%)合并其他疾病;246例(62.4%)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CABG(... 目的总结65岁以上老年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结果,研究围术期处理策略.方法对65岁以上患者行CABG术394例进行总结,其中357例(90.6%)为不稳定型心绞痛,364例(92.4%)合并其他疾病;246例(62.4%)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CABG(OPCAB),148例(37.6%)选择常规体外循环下CABG(CCABG).胸膜外技术游离左乳内动脉(LIMA),保持胸膜腔完整,常规将LIMA与左前降支吻合,其余桥用大隐静脉.术中使用即时超声血流仪测量移植血管血流,保证吻合口通畅.术后加强物理治疗和营养支持,严格控制血糖于6~10mmol/L.结果移植血管数行CCABG患者为3.1±0.6支,行OPCAB患者为2.4±0.8支;379例(96.2%)使用LIMA.全组死亡3例(0.76%),发生并发症9例(2.28%).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OPCAB患者为9.7±5.4h,CCABG患者为20.3±15.0h.术后住ICU时间2.7±1.0天,住院时间11.8±5.0天.结论术前充分评估手术风险,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案,围术期进行精细处理,老年患者亦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分流术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处理 被引量:3
9
作者 吴扬 高长青 +3 位作者 肖苍松 李伯君 马晓辉 刘国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4期1523-1525,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60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围术期治疗效果和经验。方法对671例60岁以上接受CABG患者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糖尿病组158例,非糖尿病组513例。按常规方法... 目的回顾性分析60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围术期治疗效果和经验。方法对671例60岁以上接受CABG患者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糖尿病组158例,非糖尿病组513例。按常规方法行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下搭桥术,搭桥材料常规使用左侧乳内动脉(IMA)和大隐静脉(SV)。术前术后严密监测血糖,采用以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为主的血糖调控策略,将血糖控制在术前6 mmol/L、术后8 mmol/L左右。术中使用即时超声血流仪(TTFM)测量移植血管血流,保证吻合口通畅。术后加强物理治疗和营养支持。结果围术期总死亡率1.0%,糖尿病组病死率(1.9%)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0.77%),(P<0.05)。总并发症发生率2.53%,糖尿病组并发症率(3.8%)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2.1%)(P<0.05)。术后脑梗死发生率糖尿病组(1.2%)也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0.7%),(P<0.05)。结论糖尿病是老年患者CABG围术期死亡和脑卒中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围术期应采用精细的血糖监测和调控及综合治疗措施控制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率,使老年糖尿病患者取得很好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流术 糖尿病 风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术543例的麻醉经验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刚 高长青 +5 位作者 周琪 陈婷婷 李伯君 肖苍松 吴扬 阎军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75-677,共3页
目的对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术(OPCAB)的麻醉方法和效果进行总结和探讨.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2005年3月间连续实施的OPCAB麻醉543例,多数患者心功能差并伴有其他器官功能不全.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0.05~0.12mg/kg、氯胺酮0~0.5mg/k... 目的对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术(OPCAB)的麻醉方法和效果进行总结和探讨.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2005年3月间连续实施的OPCAB麻醉543例,多数患者心功能差并伴有其他器官功能不全.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0.05~0.12mg/kg、氯胺酮0~0.5mg/kg和芬太尼5~15μg/kg,麻醉维持采用以0.3%~1.5%异氟醚和1~3mg/(kg·h)异丙酚,术中随手术操作出现血流动力学的骤然变化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及时进行处理.结果麻醉效果满意,术中血压心率调控基本稳定.本组患者苏醒时间为术后2.3±0.8h,拔管时间为术后5.8±1.6h.ICU停留时间0.5~2.0天,术后8.0±1.2天出院.无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等并发症.术后住院死亡2例.结论对于OPCAB麻醉,合理应用麻醉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稳定,对于保证手术实施和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分流术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肝肾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任崇雷 高长青 +2 位作者 肖苍松 吴扬 邓学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2期183-185,共3页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nventional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CABG)术后肝肾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05年6-11月择期冠...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nventional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CABG)术后肝肾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05年6-11月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50例,根据患者意愿及病情匹配原则将患者分为OPCAB组(n=30例)和CCABG组(n=20例)。2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d、1周、2周抽血测定血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值。结果2组患者的肝肾功能水平术前无明显差异(OPCAB组:ALT20.9±10.5U/L,AST24.0±10.4U/L,BUN5.7±1.8mmol/L,Cr70.0±31.0p.mol/L;CCABG组:AUr20.3±11.1U/L,AST21.9±11.8U/L,BUN5.9±1.7mmol/L,Cr73.5±21.5p.mol/L,P〉0.05)。2组患者ALT、AST值及BUN、Cr值在术后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高,术后2周时均恢复到术前水平;OPCAB组术后第1天血ALT值(19.8±8.1)U/L、AST值(27.9±22.2)U/L、BUN值(6.8±1.8)mmol/L、cr值(78.1±32.5)p.mol/L均明显低于CCABG组(ALT28.1±11.6U/L,AST40.6±20.0U/L,BUN7.9±2.0mmol/L,Cr97.4±29.9p.mol/L,P〈0.05)。结论CABG对肝肾功能均有一定的损害,但在术后早期均可恢复;OPCAB较CCABG对肝肾功能的不利影响更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肝肾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流术 肝脏功能 肾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大右冠状动脉及冠状动脉左室瘘1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国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6-396,共1页
关键词 巨大右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左室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游离大隐静脉1050例无切口感染
13
作者 肖苍松 高长青 +5 位作者 李伯君 吴扬 马晓辉 刘国鹏 姜胜利 盛炜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73-674,共2页
目的介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游离大隐静脉(GSV)无腿部切口感染的经验.方法在完成1 120例CABG中,游离大隐静脉(GSV)1 050例.搭桥材料常规使用原位带蒂左乳内动脉(LIMA)与左前降支吻合,其余桥采用GSV和(或)桡动脉.采用术前选择合适... 目的介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游离大隐静脉(GSV)无腿部切口感染的经验.方法在完成1 120例CABG中,游离大隐静脉(GSV)1 050例.搭桥材料常规使用原位带蒂左乳内动脉(LIMA)与左前降支吻合,其余桥采用GSV和(或)桡动脉.采用术前选择合适的GSV、术中程序化的游离方法和恰当的保护措施、术后切口的细致观察和处理,以及合并糖尿病等感染高危因素的控制等围术期综合策略,以避免腿部切口的感染.结果无一例腿部切口感染.2例糖尿病患者切口延迟愈合,创面换药后痊愈;10例术后3~4天切口少量渗液,但无感染,缝合2~3针后痊愈,未延迟出院.大部分患者出现轻度腿部水肿和皮下淤血,个别患者述切口部位感觉麻木.随访3个月~2年,绝大多数术后3个月内感觉恢复正常,水肿消退.结论程序化的GSV游离方法和细致的围术期处理可以避免腿部切口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流术 大隐静脉 外科伤口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治疗人工机械瓣膜血栓一例
14
作者 刘国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19-,共1页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 栓塞 治疗性 重组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内动脉走行异常1例
15
作者 刘国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0-510,共1页
关键词 心血管畸形 冠状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