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7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患者权利对心内科门诊患者进行沟通教育的体会
1
作者 胡舜英 陈韵岱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3年第2期184-185,共2页
心内科门诊老年患者多,与这一类患者进行沟通,需要在尊重和理解每一位患者的前提下进行,即应理解老年患者的生理变化特点,给予老年患者充分的尊重与耐心;应尊重和包容患有心理障碍的患者,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和理解。对这一类患者进行患... 心内科门诊老年患者多,与这一类患者进行沟通,需要在尊重和理解每一位患者的前提下进行,即应理解老年患者的生理变化特点,给予老年患者充分的尊重与耐心;应尊重和包容患有心理障碍的患者,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和理解。对这一类患者进行患方教育,需要在良好的知识背景下进行,充分满足患者的知情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科门诊患者 患者权利 患方教育 医患关系 知情同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无复流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4
2
作者 赵映 陈韵岱 +4 位作者 田峰 王长华 胡舜英 王晶 杨俊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1-264,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术后出现无复流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发病在6h以内,或12 h内仍有持续胸痛的843名AMI患者给予急诊PCI,收集患者的临床、造影和介入治疗资料。PCI术后,根据TIMI血流分级和心肌显色分级两项结果将病...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术后出现无复流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发病在6h以内,或12 h内仍有持续胸痛的843名AMI患者给予急诊PCI,收集患者的临床、造影和介入治疗资料。PCI术后,根据TIMI血流分级和心肌显色分级两项结果将病人分为两组,正常血流组和无复流组。比较这两组病人基本临床资料、造影结果和手术相关资料的差异,分析AMI患者急诊PCI术后出现无复流的原因。结果急诊PCI术后无复流的发生率约为15.9%。通过单变量分析,既往MI病史、心梗Killip分级、症状至PCI时间、术前IABP应用、术前TIMl分级、病变长度、血栓负荷程度、再灌注方法与急诊PCI术后发生无复流有关(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认为,症状至PCI时间(OR:1.60;95%CI:1.02~2.73)、术前TIMI血流分级(OR:1.1;95%CI:1.04~1.16)、病变血管长度(OR:1.40;95%CI:1.19~1.69),血栓负荷程度(OR:2.02;95%CI:1.47~2.76)可作为急诊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症状至PCI时间、术前TIMI血流分级、病变血管长度和血栓负荷程度可作为AMI患者急诊PCI后发生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PCI术 无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35
3
作者 何斌 盖鲁粤 +3 位作者 盖兢泾 乔怀宇 张朔阳 关志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400-1406,共7页
目的 Framingham计分是公认的估计心血管风险的方法,但是其预测的准确性一直有争论。冠脉CT诊断斑块有很高的准确性,本研究拟将冠脉CT斑块与Framingham危险因素进行对照研究,分析各危险因素预测冠脉斑块的准确性。方法连续入选核医学科2... 目的 Framingham计分是公认的估计心血管风险的方法,但是其预测的准确性一直有争论。冠脉CT诊断斑块有很高的准确性,本研究拟将冠脉CT斑块与Framingham危险因素进行对照研究,分析各危险因素预测冠脉斑块的准确性。方法连续入选核医学科2008年6月-2011年4月行64排螺旋CT的门诊和住院病人共706例。冠脉CT病变严重程度分为正常、轻度、中度、重度、支架或搭桥术后5类,将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脉CT进行相关分析,包括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和ROC曲线分析。结果正常冠脉CT占40.37%,异常冠脉CT占58.63%。高龄,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临床诊断脑梗死、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冠脉CT斑块的比率明显高于正常冠脉CT组,差异显著,而且发生率随着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P〈0.05)。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冠脉CT正常22.5%,而冠脉CT异常77.5,差异显著(P〈0.05)。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尿素、肌酐与冠脉CT斑块明显相关,差异显著(P〈0.05)。甘油三酯,尿素氮,尿蛋白,尿酸,空腹血糖,全血糖化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血清肌钙蛋白T,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等危险因素与冠脉斑块不相关(P〉0.05)。Pearson相关显示,危险因素与斑块相关。ROC曲线可见Framingham计分,肌酐,同型半胱氨酸和颈动脉内膜厚度预测冠脉斑块的准确性较高(P〈0.05)。结论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脉CT斑块明显相关,其中Framingham积分、肌酐、同型半胱氨酸和颈动脉内膜厚度相关最为密切,可以作为冠心病的一般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因素 冠心病 多排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肾生物标记物的相关分析和改良心肾综合征分型 被引量:9
4
作者 盖兢泾 盖鲁粤 +4 位作者 刘宏斌 王志国 陈练 孙志军 陈韵岱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22-1126,共5页
目的分析各种不同的心肾疾病与心肾生物标记物的相关性,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以及心肾综合征分型的合理性。方法自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5月31日,入本院并做过NT-ProBNP和肌酐测量的住院患者共841例,其中男性600例,女性241例。根据... 目的分析各种不同的心肾疾病与心肾生物标记物的相关性,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以及心肾综合征分型的合理性。方法自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5月31日,入本院并做过NT-ProBNP和肌酐测量的住院患者共841例,其中男性600例,女性241例。根据入院临床诊断进行分类,并与心肾标记物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男性NT-proBNP和肌酐较高,eGFR较女性为低,心肾乘积较高,差异显著(P<0.01)。心肾疾病的临床诊断和心肾生物标记物有很高的相关性,而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按照Ronco的分型标准分组,可见从Ⅳ型到Ⅰ型NT-proBNP逐次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慢性原发肾脏继发心脏病血肌酐最高,急性原发心脏病继发肾脏病肌酐增高也很明显,eGFR也是同样变化趋势。Ⅲ型心肾综合征主要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左心衰和肾动脉狭窄,NT-proBNP、肌酐、eGFR呈中度的变化。改良分型分为3型,心肾综合征主要以NT-proBNP增高为主,而肾心综合征主要以肌酐增高和eGFR下降为主,差异显著(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左心衰和肾动脉狭窄是一特殊的心肾综合征,心肾的损害都比较轻,差异显著(P<0.05),心肾乘积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心肾生物标记物与临床诊断在质和量上都密切相关,心肾乘积能更准确地反映心肾功能的联动量变。改良的心肾综合征分型能更好地反映心肾标记物的分级变化,心肾综合征以心为主,肾心综合征以肾为主,冠脉综合征、左心衰和肾动脉狭窄只有轻度的心肾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功能不全 肾动脉狭窄 肾功能不全 脑利钠肽 肌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三维超声评价肥厚型心肌病舒张失同步性及舒张功能 被引量:10
5
作者 赵蓓 李娟 +3 位作者 朱伟红 徐勇 周肖 智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运用单心动周期实时三维超声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左室局部心肌的同步性及舒张功能。方法收集69例窦性心律且左室射血分数≥45%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及50例正常对照人群,应用二维及三维超声评估舒张功能。实时三维超声的主要评估参数包括... 目的运用单心动周期实时三维超声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左室局部心肌的同步性及舒张功能。方法收集69例窦性心律且左室射血分数≥45%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及50例正常对照人群,应用二维及三维超声评估舒张功能。实时三维超声的主要评估参数包括:舒张末球形指数(EDSI),舒张失同步指数(DDI),舒张离散差(DISPED)包括舒张晚期失同步指数(DDI-晚期),舒张早期失同步指数(DDI-早期),舒张早期离散差(DISPED-早期),舒张晚期离散差(DISPED-晚期)。将患者按传统二维超声舒张功能的分级标准分为3组:舒张功能轻度受损(23例)、舒张功能假性正常(37例)和舒张功能限制性充盈(9例)。结果 DDI和DISPED会随着舒张功能不全等级的升高而增加。在舒张晚期,DDI-晚期和DISPED-晚期在舒张功能严重不全(限制性充盈)中才表现出异常升高(7.95±2.75,26.76±17.19,P<0.0001),而在轻度(轻度受损)及中度(假性正常)组中均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但在舒张早期,DDI-早期和DISPED-早期在轻度(8.57±2.24,25.44±6.31)及中度舒张功能不全(9.56±4.66,35.42±14.19)中均已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01)。结论肥厚型心肌病舒张早期的失同步性比晚期更为明显,并且与整体舒张功能不全的关系更为密切。这种早期的临床损伤可以通过实时三维超声来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心动周期实时三维超声 肥厚型心肌病 舒张功能不全 舒张失同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活动五级法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3
6
作者 巩维如 李天德 +6 位作者 杨庭树 刘国树 盖鲁粤 王广义 王禹 陈练 朱秀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87-88,共2页
目的 :评价早期活动五级法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探讨其可行性。方法 :搜集本院CCU1987~ 1992年收治的 496例AMI患者为对照组 (未实行早期活动五级法 ) ;以 1993~ 1997年收治的 5 3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为实验组 (实行严... 目的 :评价早期活动五级法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探讨其可行性。方法 :搜集本院CCU1987~ 1992年收治的 496例AMI患者为对照组 (未实行早期活动五级法 ) ;以 1993~ 1997年收治的 5 3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为实验组 (实行严格合理的早期活动五级法 )。采取回顾性方法进行对比。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死亡率、血栓或栓塞率均明显下降 ,死亡率从 17 1%下降至 13 5 % (P <0 0 5 ) ,血栓或栓塞率从 1 6 %下降至 0 5 5 % (P<0 0 0 1)。结论 :早期活动五级法应用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是可行的、安全的 ,降低了死亡率、血栓形成或栓塞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心肌梗塞 早期活动 死亡率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存活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边素艳 刘宏斌 杨庭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0-182,i001,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轻创、存活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实验模型。方法:SD大鼠戊巴比妥钠复合麻醉,经口气管插管,左胸第3、4肋间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8周后行心电图观察及血流动力学、左心室功能、病理检测。结果:本法术后24h内...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轻创、存活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实验模型。方法:SD大鼠戊巴比妥钠复合麻醉,经口气管插管,左胸第3、4肋间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8周后行心电图观察及血流动力学、左心室功能、病理检测。结果:本法术后24h内大鼠死亡率为11.82%;存活8周的心肌梗死者大鼠可达80.65%。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肌梗死组左室重、左室舒张末压、心率均显著升高,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左室收缩压、左室内压最大收缩和舒张速率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此法简单、有效、重复性好,对研究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存活率 实验研究 大鼠模型 冠状动脉前降支 大鼠实验模型 经口气管插管 左室舒张末压 戊巴比妥钠 血流动力学 左心室功能 左心室重构 复合麻醉 SD大鼠 病理检测 左室内压 重要意义 收缩压 心电图 死亡率 24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内源性保护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8
作者 曹泽玲 杨庭树 +1 位作者 龙超良 汪海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12-916,共5页
缺血预适应是目前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最为有效方法之一,其机制是通过调动机体内源性保护体系而发挥作用。但由于缺血预适应在临床难以实施,随之出现了药物预适应,它可分为受体和非受体依赖2种,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研究热点。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预适应 药物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缺血总负荷对可疑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8
9
作者 石亚君 牛卢芳 +6 位作者 吴传勇 郜玲 马一鸣 郭亚涛 王晋丽 卢喜烈 陈韵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14-816,共3页
目的分析心肌缺血总负荷(TIB)单独或联合冠心病危险因素对可疑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可疑冠心痛患者89例,同期行同步动态心电图监测及冠状动脉造影(CAG)后将患者分为:CAG阳性组52例,CAG阴性组37例。对2组TIB及危险因素进行logi... 目的分析心肌缺血总负荷(TIB)单独或联合冠心病危险因素对可疑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可疑冠心痛患者89例,同期行同步动态心电图监测及冠状动脉造影(CAG)后将患者分为:CAG阳性组52例,CAG阴性组37例。对2组TIB及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TIB和(或)有意义指标检出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TIB检测冠心病的敏感性32.7%,特异性84.5%,阳性预测值77.3%,阴性预测值47.8%;男性与TIB阳性比较,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升高(P<0.01);TIB阳性+糖尿病与TIB阳性比较,敏感性降低、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升高(P<0.05,P<0.01)。年龄、男性和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老年男性及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明显升高;TIB与相关危险因素联合可以提高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在对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鉴别诊断时,TIB阳性、中老年男性及糖尿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冠心病 冠状血管造影术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糖尿病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不同部位起源室性早搏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心率变异性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马一鸣 时向民 +4 位作者 陈琪 石亚君 王晋丽 郭亚涛 单兆亮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452-455,共4页
目的:观察右室流出道不同部位起源的室性早搏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及术后的心率变异性及其变化。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行射频消融术的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ventricular premature contraction... 目的:观察右室流出道不同部位起源的室性早搏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及术后的心率变异性及其变化。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行射频消融术的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ventricular premature contraction,RVOT-VPC)患者102例,按室性早搏起源不同分为间隔组和游离壁组,再分为男性和女性亚组,对患者术前与术后心率变异性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消融术前心率变异性指标:1室间隔组女性患者术前rMSSD显著低于间隔部女性患者;2两组患者的频域指标总功率、低频功率(LF)高于正常值范围,男性患者术前LF/HF<1,女性患者LF/HF>1。(2)消融术后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变化:与术前比较:1间隔组女性患者术后:时域指标rMSSD、PNN50显著降低;频域指标HF、LF显著降低;2游离壁组女性患者术后rMSSD显著降低;3间隔组女性LF/HF值术前术后均高于游离壁组女性,但无显著差异;4室间隔和游离壁男性室早患者的心率及HRV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3)消融术后心率变化:1间隔组女性患者中,术后最高心率和平均心率均显著降低;2两组男性患者心率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RVOT-VPC患者的交感和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射频消融术后,间隔部起源的室性早搏女性患者的反应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张力的HRV指标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心率变异性 射频消融 动态心电图 室性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杨波 智光 +1 位作者 徐勇 杜锦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4期302-303,共2页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 危险因素 二维超声 心血管事件 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患者左心室容积及射血分数 被引量:6
12
作者 徐勇 智光 +3 位作者 杨庭树 盖鲁粤 孙琪 吴晓霞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49-651,共3页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定量评价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患者左心室容积及射血分数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应用RT-3DE、常规超声心动图双平面Simpson’s法和M型超声心动图Teichholz法测量23例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患者左心室舒...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定量评价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患者左心室容积及射血分数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应用RT-3DE、常规超声心动图双平面Simpson’s法和M型超声心动图Teichholz法测量23例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每搏量(SV)及射血分数(EF),以左心室造影为参考标准。结果:RT-3DE测量所得LVEDV、LVESV、SV、EF与左心室造影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92、0.90、0.88、0.91(P均<0.001),LVEDV、LVESV、SV、EF测值均较左心室造影略小,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二维超声心动图的双平面Simp-son’s法与左心室造影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85、0.87、0.86、0.91(P均<0.001),LVEDV、LVESV、SV、EF测值均较左心室造影小,双平面Simpson’s法与左心室造影测得的LVEDV、LVESV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但两者的SV、EF之间无差异;M型超声心动图Teichholz法与左心室造影结果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分别为0.73、0.71、0.70、0.65(P均<0.05),LVEDV、LVESV、SV、EF测值均较左心室造影大(P<0.05或P<0.01)。结论:RT-3DE较常规超声心动图能更准确地评价心肌梗死伴室壁瘤患者左心室容积及E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 心肌梗死 室壁瘤 超声心动图 左心室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成像和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13
作者 石亚君 陈韵岱 +2 位作者 郜玲 赵立朝 宋小武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01-403,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CTCA)和平板运动试验(TET)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怀疑冠心病并于2周内分别行CTCA、TET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共254例,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对照指标,分析CTCA、TET及两者联合时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结...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CTCA)和平板运动试验(TET)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怀疑冠心病并于2周内分别行CTCA、TET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共254例,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对照指标,分析CTCA、TET及两者联合时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TET、CTCA及CTCA联合TET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60.8%、64.7%、82.5%、37.6%和61.8%;84.9%、80.9%、92.4%、66.3%和83.9%;88.3%、86.0%、94.2%、74.0%和87.7%。CTCA对左主干病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冠状动脉造影(P<0.01)。结论 CTCA和CTCA联合TET在诊断冠心病时的准确率比单独TET高,CTCA对左主干病变的检出更有一定优势。因此,临床上可将CTCA作为可疑冠心病患者的筛查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运动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晔 王玉堂 +3 位作者 单兆亮 时向民 苑洪涛 郭红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8-319,共2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41例特发室性心动过速及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男80例,女61例)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或)起搏标测方法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消融成功128例,成功...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41例特发室性心动过速及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男80例,女61例)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或)起搏标测方法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消融成功128例,成功率为90.8%,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室性期前收缩消融成功率为92.0%。20例患者行消融前后的Holter检查,术前平均(21 824±12 769)次/24 h,术后平均(1 548±2 926)次/24 h,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3~36个月,10例复发并全部再次消融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症状严重且药物治疗无效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或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射频消融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期前收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活动五级法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脏康复应用的评价 被引量:14
15
作者 巩维如 李天德 +6 位作者 杨庭树 刘国树 盖鲁粤 王广义 王禹 陈练 朱秀勤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51-152,共2页
目的 :评价早期活动五级法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探讨其可行性。  方法 :10 9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5 5例 ,不实行早期活动五级法 ;实验组 5 4例 ,实行严格合理的早期活动五级法 ,两组进行对比... 目的 :评价早期活动五级法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探讨其可行性。  方法 :10 9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5 5例 ,不实行早期活动五级法 ;实验组 5 4例 ,实行严格合理的早期活动五级法 ,两组进行对比。  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在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 10 .70 %和 9.2 6 % ,无显著性差异。但两组平均住院天数对照组为2 4.6 7± 9.85天 ,实验组为 18.6 3± 9.12天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结论 :早期活动五级法在 AMI患者心脏康复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病死率并未增加 ,但缩短了平均住院时间 ,减少了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活动 病死率 急性心肌梗塞 心脏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高反应性对冠状动脉钙化患者介入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申文彬 白静 +6 位作者 杨霞 孙婷 汤喆 刘漠焓 任艺虹 王禹 苏绍萍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153-157,共5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高反应性对冠状动脉钙化患者PCI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CI患者264例,平均随访(367±64)d。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有无靶病变钙化分为钙化组113例和非钙化组151例,所有患者均服用... 目的探讨血小板高反应性对冠状动脉钙化患者PCI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CI患者264例,平均随访(367±64)d。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有无靶病变钙化分为钙化组113例和非钙化组151例,所有患者均服用标准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高反应性(HPR)定义为血小板聚集率≥50%。结果钙化组患者HPR比例明显高于非钙化组(24.8%vs10.6%,P=0.002)。总体人群HPR患者MACE发生率较非HPR患者明显升高(27.3%vs 5.9%,P=0.000);钙化组HPR患者MACE发生率较非HPR患者明显升高(35.7%vs 7.1%,P=0.001);非钙化组HPR患者与非HPR患者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vs 5.2%,P=0.244)。总体人群和钙化组HPR与MACE呈正相关(r=0.272,r=0.355,P<0.01)。非钙化组HPR与MACE无相关性(r=0.095,P=0.245)。HPR对MACE的危险度在总体人群、钙化组、非钙化组分别为OR=5.97(P<0.01)、OR=7.31(P<0.01)、OR=2.61(P>0.05)。结论 HPR对冠状动脉钙化患者PCI术后MACE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 冠状动脉疾病 趋化因子类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血小板活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高龄冠心病合并慢性肾病患者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7
17
作者 杨美艳 韩博 +3 位作者 徐勇 田留洋 张晔 强钰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136-138,共3页
目的探讨高龄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慢性肾病患者应用不同剂量氯吡格雷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216例高龄患者,随机分为A组95例(50mg/d氯吡格雷),B组121例(75mg/d氯吡格雷)。记录全... 目的探讨高龄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慢性肾病患者应用不同剂量氯吡格雷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216例高龄患者,随机分为A组95例(50mg/d氯吡格雷),B组121例(75mg/d氯吡格雷)。记录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危险评分、细胞色素P2C19基因型,以及应用氯吡格雷后血栓弹力图中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血小板抑制率等指标。随访6个月,观察2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与B组服药6个月血栓弹力图中ADP抑制率[(67.85±13.23)%vs(69.42±14.78)%]和血小板抑制率[(33.36±12.78)%vs(26.96±12.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7.37%vs 4.96%)及不良反应发生率(3.16%vs 4.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慢性肾病患者低剂量氯吡格雷与常规剂量氯吡格雷发挥抗血小板活性的作用及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绞痛 不稳定型 肾病 氯吡格雷 血栓弹力描记术 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循环microRNAs表达谱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瑜 赵月香 +4 位作者 郭红阳 国建萍 林琨 王玉堂 单兆亮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5-199,共5页
目的利用microRNA(miRNA)芯片研究持续性和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循环miRNAs表达谱的改变,为进一步探讨miRNA对房颤的调控机制提供依据。方法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2010年11月—2011年2月持续性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各5... 目的利用microRNA(miRNA)芯片研究持续性和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循环miRNAs表达谱的改变,为进一步探讨miRNA对房颤的调控机制提供依据。方法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2010年11月—2011年2月持续性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各5例,取其全血标本,提取血清总RNA,采用microRNA芯片进行杂交,得到miRNA表达谱,通过Volcano Plot方法寻找差异表达的miRNAs,并采用MEV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和健康对照者相比,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清中表达都有明显差异的miRNA共有13个,其中表达上调的有8个:miR-3169,miR-3612,miR-634,miR-376a,miR-517b,miR-377*,miR-590-3p,miR-664;表达下调的有5个:miR-1,kshv-miR-K12-5,miR-378c,miR-204,miR-27a。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患者间miRNA的表达谱也有显著差异。结论持续性和阵发性房颤患者循环miRNAs表达谱有显著改变,提示循环miRNAs可用于房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调控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微RNAS 芯片分析技术 基因表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激综合征经旁路前传的心房颤动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的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单兆亮 王玉堂 +2 位作者 时向民 闫俊瑾 赵立朝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29-530,共2页
目的 探讨预激综合征(W P W)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W P W患者及同期行隐匿性房室旁路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对照组)各16例,测量W P W组患者预激旁路前传有效不应期(ERPAP)和对照... 目的 探讨预激综合征(W P W)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W P W患者及同期行隐匿性房室旁路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对照组)各16例,测量W P W组患者预激旁路前传有效不应期(ERPAP)和对照组的房室结有效不应期(ERPAVN)。在10min内缓慢静脉注射胺碘酮150mg,10min后重复上述测量,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W P W组用药后ERPAP有轻微延长(P<0 05),其中1例用药后缩短了60ms;对照组ERPAVN用药后明显延长(P<0 05)。结论 部分W P W合并房颤的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时,可能会促进激动经旁路下传,使心室率加快或引发心室颤动,需格外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激综合征 有效不应期 胺碘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 CT 大螺距前瞻性双次扫描模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9
20
作者 杨晓波 杨俊杰 +5 位作者 田峰 周迎 汪奇 张华巍 杜洛山 陈韵岱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605-1610,共6页
摘要:目的评价双源cT大螺距前瞻眭心电门控双次扫描模式(DoubleFlash)显示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辐射剂量。方法人选采用DoubleFlash模式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根据检... 摘要:目的评价双源cT大螺距前瞻眭心电门控双次扫描模式(DoubleFlash)显示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辐射剂量。方法人选采用DoubleFlash模式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根据检查时心率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心率〈65次/min)和B组(65次,min≤心率〈80次/min),评价两组冠状动脉各段图像质量(1-4分);以CAG结果为金标准,分别基于患者和血管评价该扫描模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并评价患者辐射剂量。结果114例患者共显示冠状动脉1725个节段(A组933段、B组792段):(1)图像质量:A组采用DoubleFlash模式两次扫描综合显示可诊断的血管节段百分比为98.5%,而B组为9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tO.82);两组血管的图像质量总体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准确性评价:基于患者水平分析,A组DoubleFlash模式两次扫描综合显示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100%、90.5%、95.4%、100%和96.7%,而B组为100%、88.5%、94.5%、100%和96.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O.05);(3)辐射剂量: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1.63±0.52msv。结论双源CTDoubleFlash模式具有临床可行性,尤其对于65次/min≤心率〈80次,min的患者,在较低的辐射剂量条件下,可保证较好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狭窄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