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国内外指南更新看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小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2-95,共4页
阿司匹林问世已经整整120年,自阿司匹林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作用被发现,众多循证医学证据已经证实了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基石地位。随着阿司匹林一级预防里程碑式研究——内科医师健康研究(physicians’health study)及众多... 阿司匹林问世已经整整120年,自阿司匹林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作用被发现,众多循证医学证据已经证实了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基石地位。随着阿司匹林一级预防里程碑式研究——内科医师健康研究(physicians’health study)及众多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的发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心血管疾病 结直肠肿瘤 一级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检出率与血压达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王晓曦 崔华 +1 位作者 蔡毅 范利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236-240,共5页
目的探讨血压全程管理良好的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检出率与血压达标情况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男性患者719例,其中正常血压组228例,血压达标组389例,血压不达标组102例。调查冠心病(包括不同类型的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慢性心... 目的探讨血压全程管理良好的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检出率与血压达标情况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男性患者719例,其中正常血压组228例,血压达标组389例,血压不达标组102例。调查冠心病(包括不同类型的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阵发性心房颤动和持续性心房颤动检出率与血压达标的相关性。结果血压达标组心绞痛、心肌梗死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48.8%vs 26.8%,P<0.01;16.2%vs 6.6%,P<0.01)。血压不达标组心绞痛、心肌梗死、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性心房颤动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62.7%vs26.8%,P<0.01;12.7%vs 6.6%,P<0.01;11.8%vs 4.8%,P<0.05;8.8%vs 3.1%,P<0.05)。血压不达标患者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发病风险较血压达标患者增高(OR=5.067 vs OR=3.561)。结论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及血糖、血脂、肥胖等危险因素的控制虽然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检出率,但高血压的发生及理想血压的控制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年龄和伴随疾病等因素也影响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 心力衰竭 心房颤动 发病率 性别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危险分层患者SLCO1B1和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血脂的关系 被引量:27
3
作者 边素艳 王艳丽 刘宏斌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76-680,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危险分层患者SLCO1B1和载脂蛋白E(apoE)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布与血脂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11月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就诊的ASCVD患者306例,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修订版》标准... 目的研究不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危险分层患者SLCO1B1和载脂蛋白E(apoE)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布与血脂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11月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就诊的ASCVD患者306例,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修订版》标准进行ASCVD总体危险(极高危、高危、中危和低危)和血脂达标情况评估,采用PCR-荧光探针技术检测SLCO1B1和apoE基因多态性,分析不同ASCVD危险分层间基因型分布、血清脂质谱和血脂达标等差异。结果不同ASCVD危险分层患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TC、TG、apoB、HDL-C、LDL-C水平和服用他汀类药物及LDL-C达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极高危和高危患者LDL-C达标率低,分别为28.2%和20.0%。SLCO1B1基因型中*1b/*1b和*1a/*1b组合最为多见,占63.5%~71.1%。apoE以E3/E3基因型最多见,占68.3%,不同ASCVD危险分层患者各基因型组合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9)。极高危患者E4/E4基因型较高(1.6%),ε4携带者LDL-C达标率低于ε2和ε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结论 SLCO1B1和apoE基因多态性对ASCVD危险分层无显著影响,但apoE基因的E4/E4纯合突变在极高危人群中有增多趋势,且影响LDL-C达标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疾病 载脂蛋白E类 血脂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心血管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调查 被引量:13
4
作者 陈德友 刘霖 +4 位作者 邹晓 曹剑 孙玉发 邓新立 范利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1期1140-1143,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阿司匹林抵抗(AR)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共纳入370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其中Hhcy患者216例(Hhcy组),非Hhcy患者154例(对照组),均接受常规阿司匹林治疗(≥75mg)〉1... 目的探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阿司匹林抵抗(AR)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共纳入370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其中Hhcy患者216例(Hhcy组),非Hhcy患者154例(对照组),均接受常规阿司匹林治疗(≥75mg)〉1个月。阿司匹林的疗效评价采用光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AR定义为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结果 Hhcy组AR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6.7%vs 7.8%,P=0.012);与对照组比较,Hhcy组同型半胱氨酸和肌酐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hcy是发生AR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06,95%CI:1.201~4.820,P=0.013)。结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合并Hhcy的AR发生率明显增加,Hhcy是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发生AR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高同种半胱氨酸血症 阿司匹林 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类B族维生素降低尿酸和保护血管内皮作用探讨 被引量:3
5
作者 柳高 董静 朱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29-533,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各类B族维生素对高尿酸血症(HUA)动物模型血清尿酸水平的降低作用和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SPF级雄性昆明种小鼠77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12只,别嘌呤醇组13只,维生素B_2组13只,维生素B_6组13只,维生素B_(... 目的对比分析各类B族维生素对高尿酸血症(HUA)动物模型血清尿酸水平的降低作用和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SPF级雄性昆明种小鼠77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12只,别嘌呤醇组13只,维生素B_2组13只,维生素B_6组13只,维生素B_(12)组13只,叶酸组13只。测定各组小鼠血清尿酸和NO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F-κB和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VCAM-1)蛋白的表达。结果别嘌呤醇组、维生素B_2组、维生素B_6组、维生素B_(12)组及叶酸组血清尿酸水平及NF-κB和VCAM-1表达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N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别嘌呤醇组比较,维生素B_2组尿酸水平明显升高,NO水平明显降低,而维生素B_(12)组NO水平明显升高(P<0.01)。各组小鼠主动脉内膜形态和血管壁结构未发生改变。对照组主动脉内膜NF-κB和VCAM-1可见连续阳性表达,其他各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维生素B_2组NF-κB和VCAM-1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别嘌呤醇组,维生素B_6组、维生素B_(12)组及叶酸组NF-κB和VCAM-1表达强度明显低于别嘌呤醇组(P<0.05,P<0.01)。结论各类B族维生素均可有效降低HUA小鼠血清尿酸水平,同时显著提升血清NO水平。各类B族维生素均可不同程度地抑制HUA小鼠主动脉内膜NF-κB和VCAM-1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 NF-ΚB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炎性因子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5
6
作者 曾龙欢 崔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7期691-693,共3页
目的调查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炎性因子与脑血管疾病(CVD)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494例。按是否合并CVD分为CVD组215例,非CVD组279例。检测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2r、IL-6、IL-8、TNF-α及C反应蛋白,收集相... 目的调查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炎性因子与脑血管疾病(CVD)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494例。按是否合并CVD分为CVD组215例,非CVD组279例。检测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2r、IL-6、IL-8、TNF-α及C反应蛋白,收集相关临床生化指标。多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CVD组TNF-α、尿素、血尿酸显著高于非CVD组[(12.19±4.48)ng/L vs(11.58±6.04)ng/L,P=0.007;(7.35±3.66)mmol/Lvs(6.66±3.80)mmol/L,P=0.004;(194.80±163.48)μmol/Lvs(153.87±161.25)μmol/L,P=0.002],而白蛋白和年龄显著低于非CVD组(P=0.034,P=0.000)。CVD组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病、心房颤动、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生率和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比例显著高于非CVD组(P<0.05,P<0.01)。无论校正与否,血清炎性因子与老年高血压合并CVD均无独立相关关系。结论老年男性高血压合并CVD患者血清TNF-α显著升高,但二者并未发现显著相关关系,尚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白细胞介素类 C反应蛋白质 脑血管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对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 被引量:26
7
作者 王海军 司全金 +1 位作者 李开亮 丁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228-231,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对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不伴房颤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83例,根据随访期间是否新发房颤分为房颤组69例及非房颤组614例。记录基线特...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对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不伴房颤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83例,根据随访期间是否新发房颤分为房颤组69例及非房颤组614例。记录基线特征、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按收缩压变异性中位数9.89mm Hg(1mm Hg=0.133kPa)将入选患者分为高变异性342例和低变异性341例。应用Cox回归方程分析血压变异性对新发房颤的影响。结果房颤组24h收缩压变异性明显高于非房颤组[(11.13±3.50)mm Hg vs(10.21±3.41)mm Hg,P=0.034],24h舒张压明显低于非房颤组[(67.19±8.16)mm Hg vs(69.33±8.39)mm Hg,P=0.04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24h收缩压变异性、脑出血及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HR=1.949,95%CI:1.175~3.233,P=0.010;HR=2.983,95%CI:1.075~8.277,P=0.036;HR=2.567,95%CI:1.370~4.810,P=0.003)。结论收缩压变异性升高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心房颤动 超声心动描记术 血压监测 便携式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不同抗血小板药物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8
作者 李开亮 张帷 +1 位作者 王海军 司全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712-715,共4页
目的观察7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不同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08例7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5组,阿司匹林组44例、氯吡格雷组42例、双联抗血小板组(双联组)38例、双联抗血小... 目的观察7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不同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08例7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5组,阿司匹林组44例、氯吡格雷组42例、双联抗血小板组(双联组)38例、双联抗血小板+质子泵抑制剂组(双联+PPI组)43例和对照组41例。比较用药后各组血小板聚集率、临床疗效及消化道出血事件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用药前比较,双联组及双联+PPI组用药后花生四烯酸及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下降(P<0.05);各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双联组及双联+PPI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88.6%、90.5%、94.7%、93.0%vs 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联组消化道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6.3%vs 7.3%,P<0.05),双联+PPI组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双联组(9.3%vs 26.3%,P<0.05)。结论在7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人群中,单独应用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是安全有效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能显著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阿司匹林 质子泵抑制剂 血小板聚集 花生四烯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群缺血性脑卒中与血脂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20
9
作者 杨姗姗 王建华 +7 位作者 何耀 王义艳 吴蕾 刘淼 曾静 姚尧 姜斌 李小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9期901-905,共5页
目的调查分析社区老年人群中血脂异常及其4个组分与缺血性脑卒中患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思路,纳入受试者2080例,其中脑卒中组241例,非脑卒中组1839例。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控制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年限... 目的调查分析社区老年人群中血脂异常及其4个组分与缺血性脑卒中患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思路,纳入受试者2080例,其中脑卒中组241例,非脑卒中组1839例。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控制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年限、吸烟、饮酒、体质量指数和锻炼情况以发现血脂异常及其组分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效应。结果脑卒中组与非脑卒中组年龄、吸烟情况和锻炼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校正前血脂异常者患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是血脂正常者的1.13倍(95%CI:0.86~1.47,P=0.391);高TG血症者患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是血脂正常者的1.51倍(95%CI:1.15~2.00,P=0.004)。女性老年人群中,高TG血症者患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是血脂正常者的1.78倍(95%CI:1.24~2.55,P=0.002)。多因素校正后,与年龄≥80岁的老年人群比较,年龄<80岁的老年人群高TG血症造成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增高1.57倍(95%CI:1.10~2.23,P=0.012)。结论老年人群中,高TG血症可增加缺血性脑卒中患病风险,且独立于血脂异常其他3个组分存在,在女性人群和<80岁人群中表现更为显著,应加强相关人群的健康宣教和预防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血脂异常 年龄因素 吸烟 人体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至2014年因循环系统疾病住院的老年患者疾病谱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边素艳 刘宏斌 +4 位作者 刘宏伟 白永怿 朱启伟 张帷 张璐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1049-1052,共4页
目的分析近十年老年住院患者循环系统疾病谱构成、治疗结果及其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05~2014年我院以循环系统疾病作为出院第一诊断的老年患者病案资料7193例,将老年患者分为4个年龄段,即60~69岁730例,70~79岁1057例,80~89岁3583例,≥90... 目的分析近十年老年住院患者循环系统疾病谱构成、治疗结果及其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05~2014年我院以循环系统疾病作为出院第一诊断的老年患者病案资料7193例,将老年患者分为4个年龄段,即60~69岁730例,70~79岁1057例,80~89岁3583例,≥90岁1823例;根据出院时间分为2个时间段,即2005~2009年3199例,2010~2014年3994例。按心血管病常用分类法统计疾病谱构成比和治疗结果,分析年龄及不同时期疾病谱构成、顺位及死亡情况。结果 7193例老年患者中,总死亡人数182例(2.5%),以80岁以上患者居多,占死亡人数的95.6%。2010~2014年总住院患者平均年龄较2005~2009年明显升高[(84.46±8.91)岁vs(82.38±8.43)岁,P〈0.01]。冠心病是老年患者各年龄段、不同时期住院和死亡的首位单病种疾病。随着住院患者高龄化趋势的加剧,近5年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住院和死亡构成比呈增长趋势,而因高血压住院和死亡构成顺位下降。结论冠心病是老年患者循环系统疾病首位住院和死亡原因。近年来,高龄患者脑血管病的住院和死亡构成比上升应引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病人 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 脑血管障碍 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伐沙班预防高龄老年血栓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丁宇 徐昆 +1 位作者 司全金 陆蔷蔷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88-791,共4页
目的 :对比研究利伐沙班和华法林预防高龄老年血栓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2-03至2014-03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静脉血栓高危患者90例,平均年龄(82.4±5.5)岁。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和华法林组,利伐沙班组44例,... 目的 :对比研究利伐沙班和华法林预防高龄老年血栓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2-03至2014-03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静脉血栓高危患者90例,平均年龄(82.4±5.5)岁。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和华法林组,利伐沙班组44例,男34例,女10例,给予口服利伐沙班10 mg,1次/d;华法林组46例,男38例,女8例,给予口服华法林,并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使其稳定在1.6~2.5。所有入选患者接受相应治疗后随访观察12个月,监测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终点事件及肝肾功能。试验中主要疗效终点是全因死亡,再发或新发静脉血栓,肺栓塞和脑血管事件,心血管事件;主要安全终点包括大出血或有临床意义的出血,肝肾功能严重恶化。结果 :所有入选患者研究期内均未出现死亡。华法林组在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平均INR分别为2.02±0.46、1.98±0.54、2.03±0.56和2.04±0.46。随访观察期间,两组间疗效性和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华法林组12个月时发生严重血栓事件7例,多于利伐沙班组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在利伐沙班组和华法林组随访观察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伐沙班口服是预防高龄老年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有效方法,每日10 mg利伐沙班是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安全有效剂量,利伐沙班预防血栓性疾病的疗效与华法林相当,但治疗更简便、依从性更好、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伐沙班 华法林 静脉血栓形成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总胆红素水平与靶器官损伤的相关性 被引量:7
12
作者 狄艳琪 陈荣霞 +6 位作者 柯瑟章 曹剑 刘璐 黄鑫 邹晓 李建华 范利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靶器官损伤的相关性。方法纳入住院的老年MS患者245例,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及各项指标,包括总胆红素、血糖、血脂、尿素及肌酐等生化指标,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心室质量... 目的探讨老年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靶器官损伤的相关性。方法纳入住院的老年MS患者245例,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及各项指标,包括总胆红素、血糖、血脂、尿素及肌酐等生化指标,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心室质量及左心室质量指数。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MS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肌酐清除率(Ccr)呈显著正相关(r=0.168,P=0.009),与左心室质量、左心室质量指数、尿素、肌酐、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脏病分期及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无相关性(P>0.05)。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是MS患者尿素(OR=-0.27,95%CI:-0.48^-0.06,P=0.01)、Ccr(OR=1.27,95%CI:0.33~2.22,P=0.01)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四分位数分组分析显示,Q76~100组、Q51~75组、Q26~50组、Ccr水平显著高于Q1~2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老年MS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内生肌酐清除率呈正相关,提示老年人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生理范围内的轻度升高可能是MS肾功能受损的一个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红素 代谢综合征X 超声心动描记术 血红素加氧酶-1 一氧化碳 肥大 左心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评价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曦 于茜 +4 位作者 陈永增 王娟 白永怿 王凡 刘宏斌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44-147,共4页
目的用血栓弹力图(TEG)的方法评价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择自愿完成TEG测定的年龄≥60岁军队老年男性955例,按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分4组,阿司匹林组368例,氯吡格雷组115例,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组(双抗组)43例,无抗血小板... 目的用血栓弹力图(TEG)的方法评价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择自愿完成TEG测定的年龄≥60岁军队老年男性955例,按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分4组,阿司匹林组368例,氯吡格雷组115例,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组(双抗组)43例,无抗血小板药物组429例。用TEG指标评价抗血小板药物的有效性,并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阿司匹林组花生四烯酸(AA)途径血小板抑制率(AA抑制率)为(48.0±19.3)%,氯吡格雷组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血小板抑制率(ADP抑制率)为(63.0±18.2)%,双抗组AA抑制率为(51.0±16.5)%,ADP抑制率为(46.0±15.3)%,均在起效范围内。AA途径中,阿司匹林组与双抗组有效率无差异(45.80%vs 51.16%,P>0.05),ADP途径中,氯吡格雷组与双抗组有效率无差异(76.52%vs67.44%,P>0.05)。多因素logistics分析示,白细胞计数(OR=0.891,P=0.001),肾小球滤过率(OR=1.016,P=0.013)是增加出血的危险因素;血小板计数(OR=1.026,P=0.000),糖化血红蛋白(OR=1.358,P=0.011)是血栓风险增加的危险因素。结论严格质量控制的TEG测定可以作为临床抗血小板治疗疗效的评估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描记术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调血红素氧合酶1对代谢综合征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璐 曹剑 +4 位作者 黄鑫 陈德友 高进辽 郭玉松 范利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探讨钴原卟啉上调血红素氧合酶1(HO-1)对代谢综合征(MS)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选择7周龄雄性高血压大鼠52只,分为对照组、MS组、MS+钴原卟啉组(钴原卟啉组)和MS+钴原卟啉+锡中卟啉组(锡中卟啉组),每组13只。采用Langendo... 目的探讨钴原卟啉上调血红素氧合酶1(HO-1)对代谢综合征(MS)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选择7周龄雄性高血压大鼠52只,分为对照组、MS组、MS+钴原卟啉组(钴原卟啉组)和MS+钴原卟啉+锡中卟啉组(锡中卟啉组),每组13只。采用Langendorff装置测量各组大鼠心脏功能和冠状动脉阻力,染色切片观察心脏横截面积和心肌纤维化程度,免疫印迹法测定心肌组织中HO-1、HO-2、环氧化酶2,氮氧化物酶2、蛋白激酶(Akt)、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AMPK、磷酸化Akt、脂联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磷酸化e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液体闪烁计数器测量心肌超氧化物和TC水平,ELISA血浆脂联素和炎性因子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S组冠状动脉阻力明显增高(26.70±0.90 vs 19.30±0.40,P<0.05)。与MS组比较,钴原卟啉组上调HO-1后不仅改善了心功能指标,脂联素、磷酸化AMPK/AMPK、磷酸化eNOS/eNOS明显增高,iNOS明显降低(P<0.05)。结论上调HO-1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炎性反应,提高脂联素水平,改善MS大鼠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素加氧酶-1 代谢疾病 冠状血管 脂联素 一氧化氮合酶 环氧化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通过抑制C/EBP同源蛋白表达减轻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 被引量:6
15
作者 田华 马守原 +6 位作者 康攀攀 郝奇 焦鹏 邵夏炎 徐晓燕 秦树存 姚树桐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192-2198,共7页
目的:研究自噬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所致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RAW264.7巨噬细胞,分别给予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3 mmol/L)、雷帕霉素(rapamyci... 目的:研究自噬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所致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RAW264.7巨噬细胞,分别给予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3 mmol/L)、雷帕霉素(rapamycin,Rap;1μmol/L)或4-苯丁酸(4-phenylbutyric acid,PBA;4 mmol/L)预处理1 h,再加入ox-LDL(100 mg/L)继续培养12 h。分别采用MTT法和Annexin V-FITC双染法检测细胞活力和凋亡情况;相应试剂盒测定培养液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和细胞内caspase-3活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标志分子beclin-1和内质网应激标志分子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及促凋亡蛋白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表达的变化;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细胞内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的变化。结果:ox-LDL处理可显著降低巨噬细胞活力,并增加LDH漏出、凋亡率及caspase-3活性;ox-LDL对细胞的上述损伤作用可被自噬抑制剂3-MA促进而被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拮抗。ox-LDL诱导巨噬细胞自噬反应,表现为beclin-1表达上调,LC3颗粒化显著;ox-LDL对自噬的诱导作用可被3-MA抑制而被Rap增强。另外,3-MA可促进ox-LDL所诱导的CHOP进一步上调,而Rap可明显拮抗ox-LDL对CHOP的诱导作用。PBA可显著抑制ox-LDL所诱导的GRP78上调,且明显减轻ox-LDL所诱导的自噬反应,表现为beclin-1表达下调,LC3颗粒化程度减弱。结论:内质网应激介导ox-LDL对巨噬细胞自噬的诱导作用,而一定程度的自噬可通过抑制CHOP表达从而减轻ox-LDL所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内质网应激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巨噬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患者消化道内镜围术期血栓及出血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浩 陶涛 +3 位作者 王海军 赵晓宁 郭豫涛 王玉堂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716-719,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消化道内镜围术期血栓和出血等不良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接受择期消化道内镜检查的年龄≥60岁患者共3458例。记录患者一般临床情况、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用药和不良事件等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消化道内镜围术期血栓和出血等不良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接受择期消化道内镜检查的年龄≥60岁患者共3458例。记录患者一般临床情况、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用药和不良事件等临床资料。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价患者年龄、血压、体质量指数、临床病史、用药、实验室检查指标与消化道内镜围术期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OR=5.58,95%CI:1.81~17.23,P=0.003)、高血压(OR=3.51,95%CI:1.28~9.62,P=0.015)和心房颤动(OR=1.58,95%CI:1.01~5.88,P=0.021)是消化道内镜围术期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因素。既往大出血病史(OR=10.15,95%CI:1.37~75.36,P=0.024)和心房颤动(OR=3.82,95%CI:1.36~10.72,P=0.011)是消化道内镜围术期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既是消化道内镜围术期血栓栓塞事件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也是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高血压和心房颤动均是老年人群消化道内镜围术期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既往大出血病史为消化道内镜围术期发生出血事件的强的独立危险因素。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既是消化道内镜围术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也是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检查 消化系统 手术中并发症 血栓形成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交感神经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与心肌纤维化调节作用 被引量:12
17
作者 丁宇 李世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98-1301,共4页
目的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脏交感神经对心肌肥厚和心肌纤维化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7周龄无特定病原体级同源同系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手术组(行颈交感神经节切除术)10只,饲养7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结构和功... 目的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脏交感神经对心肌肥厚和心肌纤维化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7周龄无特定病原体级同源同系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手术组(行颈交感神经节切除术)10只,饲养7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结构和功能,并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实时定量PCR检测心肌胶原组织Ⅰ、心肌胶原组织Ⅲ、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和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NET)mRNA。结果手术组全心质量、左心室质量及左心室质量指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P<0.01)。手术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55±0.14)mmvs(1.84±0.18)mm,P=0.001;(1.52±0.10)mmvs (1.83±0.17)mm,P=0.000]。与对照组比较,手术组NET mRNA表达明显升高,心肌胶原组织Ⅲ和CTGF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心脏交感神经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和心肌纤维化具有调节作用,这一作用可能与NET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感神经系统 高血压 心肌病 肥厚性 胶原Ⅰ型 胶原Ⅲ型 去甲肾上腺素质膜转运蛋白质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肢加压对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雪娇 王健 皮红英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46-49,共4页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性血栓预防新策略——上肢加压,最适宜的压力值。方法 2017年10-11月,便利抽样方法选取在解放军总医院门诊综合治疗室治疗的PICC患者61例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性血栓预防新策略——上肢加压,最适宜的压力值。方法 2017年10-11月,便利抽样方法选取在解放军总医院门诊综合治疗室治疗的PICC患者61例为研究对象。在平静状态及PICC置管侧上肢加压至20、40、60mmHg(1mmHg=0.133kPa)时监测患者腋静脉血流峰速度,并记录在各压力状态下患者的舒适度。结果患者平静状态下,腋静脉血流峰速度中位数为8.83cm/s;压力为20mmHg时,其腋静脉血流峰速度中位数为14.79cm/s;压力为40mmHg时,其腋静脉血流峰速度中位数为18.77cm/s;压力为60mmHg时,其腋静脉血流峰速度中位数为20.24cm/s。除40mmHg与60mmHg压力状态下,患者腋静脉血流峰速度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压力状态下患者腋静脉血流峰速度变化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压力下,患者的舒适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上肢加压可大幅度增加患者腋静脉血流速度,并不会引起患者的不适,是患者可耐受的、预防PICC相关性血栓的物理方法。40mmHg为该方法实施最适宜的压力值,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 上肢加压 血流峰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诊断与管理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世军 李小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1324-1326,共3页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是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有研究显示,HFpEF约占心力衰竭患者的50%,HFpEF已经成为心力衰竭发病率、病死率的首要原因。
关键词 心力衰竭 每搏输出量 高血压 肺性 高脂血症 糖尿病 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末期心力衰竭的管理 被引量:10
20
作者 洪昌明 李世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23-1326,共4页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指由于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出现血管充血和(或)外周低灌注所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充血通常表现为呼吸困难、运动耐量降低和水肿,而低灌注则会导致末端器官功能障碍。终末期HF也叫晚期HF,或者难治性HF,也...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指由于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出现血管充血和(或)外周低灌注所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充血通常表现为呼吸困难、运动耐量降低和水肿,而低灌注则会导致末端器官功能障碍。终末期HF也叫晚期HF,或者难治性HF,也即是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HF分期的D阶段[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血流动力学 利钠肽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除颤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