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外周动脉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 被引量:22
1
作者 李世军 司全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69-672,共4页
2017年9月ESC公布了新版《ESC外周动脉疾病诊断与管理指南》,发表在《欧洲心脏病杂志》和ESC官网上。2017版《ESC外周动脉疾病诊疗指南》是由ESC与欧洲血管外科学会(ESVS)联合制定,这也是ESC外周动脉疾病指南首次以心脏病学家和血管... 2017年9月ESC公布了新版《ESC外周动脉疾病诊断与管理指南》,发表在《欧洲心脏病杂志》和ESC官网上。2017版《ESC外周动脉疾病诊疗指南》是由ESC与欧洲血管外科学会(ESVS)联合制定,这也是ESC外周动脉疾病指南首次以心脏病学家和血管外科医师联合制定的形式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狭窄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抗凝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项国际消化道内镜围术期抗栓药物应用指南对中国老年患者不良事件的预测能力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浩 陶涛 +3 位作者 王海军 赵晓宁 郭豫涛 王玉堂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837-842,共6页
目的探讨英国胃肠病学学会(BSG)、美国胃肠道内镜学会(ASGE)、欧洲胃肠内镜学会(ESGE)和日本胃肠内镜学会(JGES)等4项国际指南对中国老年患者消化道内镜围术期不良事件的预测能力。方法选择接受择期消化道内镜检查患者3747例。采用ROC... 目的探讨英国胃肠病学学会(BSG)、美国胃肠道内镜学会(ASGE)、欧洲胃肠内镜学会(ESGE)和日本胃肠内镜学会(JGES)等4项国际指南对中国老年患者消化道内镜围术期不良事件的预测能力。方法选择接受择期消化道内镜检查患者3747例。采用ROC曲线评价4项国际指南的血栓栓塞风险分层与出血风险分层对消化道内镜围术期不良事件的预测能力。结果 JGES指南、ASGE+BSG+ESGE指南预测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后总体血栓栓塞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5(95%CI:0.535~0.675,P=0.001)和0.591(95%CI:0.521~0.660,P=0.004)。JGES指南、ASGE+BSG指南预测停用抗凝药物后总体血栓栓塞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90(95%CI:0.522~0.658,P=0.005)和0.591(95%CI:0.515~0.651,P=0.009)。JGES指南、ASGE+BSG+ESGE指南预测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9(95%CI:0.538~0.700,P=0.001)和0.606(95%CI:0.525~0.687,P=0.004)。JGES指南出血风险分层预测总体出血事件和小出血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6(95%CI:0.541~0.671,P=0.002)和0.636(95%CI:0.568~0.703,P=0.001)。结论 4项指南对消化道内镜围术期血栓栓塞风险的预测能力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检查 消化系统 手术期间 血栓栓塞 出血 抗凝药 ROC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201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中血压监测的解读 被引量:9
3
作者 祁莉萍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559-560,共2页
高血压是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是许多慢性疾病的源头和诱因,并使冠心病、脑卒中及肾脏疾病等的发病风险增高,因而是最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但是,高血压调查结果表明,知晓率通常仅为30%左右。现通过对201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有关血压... 高血压是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是许多慢性疾病的源头和诱因,并使冠心病、脑卒中及肾脏疾病等的发病风险增高,因而是最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但是,高血压调查结果表明,知晓率通常仅为30%左右。现通过对201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有关血压监测问题的解读,或许对那些视高血压无动于衷或无可奈何者有所警示和裨益[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冠心病 卒中 肾疾病 血压测定 血压监测 便携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围消化道内镜操作期抗栓药物治疗指南回顾
4
作者 王浩 郭豫涛 王玉堂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551-552,共2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迅速增加,老年患者应用抗栓药物比例明显增加。抗栓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因年龄的增长,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也显著上升,目前,临床工作中,消化道内镜已广泛用于消化道肿瘤的筛...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迅速增加,老年患者应用抗栓药物比例明显增加。抗栓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因年龄的增长,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也显著上升,目前,临床工作中,消化道内镜已广泛用于消化道肿瘤的筛查,故越来越多正在服用抗栓药物的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接受消化道内镜操作[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检查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肿瘤 出血 血栓栓塞 抗凝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老年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刘岩 郝卫军 +1 位作者 司全金 李小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19-221,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高龄老年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91例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50 mg/d)、阿司匹林组(100 mg/d)及对照组(复方丹参滴丸10粒3次/d),药物治疗8周后,观察实验前后血小板聚集率... 目的对比研究高龄老年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91例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50 mg/d)、阿司匹林组(100 mg/d)及对照组(复方丹参滴丸10粒3次/d),药物治疗8周后,观察实验前后血小板聚集率改变、胃黏膜出血、对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的影响以及凝血三项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氯吡格雷组与阿司匹林组对血小板聚集率均有确切的抑制作用;在血小板聚集率抑制方面,氯吡格雷组优于阿司匹林组;各组实验前后均未出现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的显著变化;在胃黏膜损伤方面,虽然阿司匹林组发生例数较多,但各组均无显著差异;阿司匹林组及对照组实验前后凝血指标未发生变化,氯吡格雷组用药后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延长,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而用药前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高龄老年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均能获得确切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且较安全,其中氯吡格雷效果优于阿司匹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冠状动脉疾病 凝血酶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调脂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杜瑞雪 叶平 +4 位作者 蔡剑鸣 王庆军 崔豹 刘丹青 吴红梅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96-699,共4页
目的观察长期调脂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0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门诊MRI证实有明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含脂核),从未服用调脂药物的无症状患者15例,予瑞舒伐他汀5~20mg/d治疗48个月。分别于基线、治疗... 目的观察长期调脂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0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门诊MRI证实有明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含脂核),从未服用调脂药物的无症状患者15例,予瑞舒伐他汀5~20mg/d治疗48个月。分别于基线、治疗后24个月及48个月时,检测血脂,行颈动脉MRI检查。采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颈动脉管壁体积、斑块成分(包括脂核、钙化、纤维组织)体积,计算各斑块成分体积百分比及管壁体积百分比。结果与基线比较,患者治疗24个月钙化体积百分比明显升高,脂核体积和脂核体积百分比明显降低;治疗48个月纤维组织体积、纤维组织体积百分比、钙化体积和钙化体积百分比明显升高,脂核体积和脂核体积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P<0.01)。与治疗24个月比较,患者治疗48个月纤维组织体积、纤维组织体积百分比、钙化体积和钙化体积百分比明显升高,脂核体积和脂核体积百分比明显降低[47.08(24.00,124.20)mm3 vs67.68(39.62,145.78)mm3,P<0.01;(12.63±7.64)%vs(17.27±11.90)%,P<0.01]。结论长期调脂治疗可明显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成像 降血脂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社区老年居民血清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和慢性肾病的关系 被引量:12
7
作者 边素艳 刘宏斌 +1 位作者 刘宏伟 朱启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452-456,共5页
目的横断面调查北京社区老年居民血清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和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关系。方法北京3个大型社区老年健康体检者1419例,采集腰围、血压、空腹血糖、TC、TG、HDL-C、LDL-C、尿酸... 目的横断面调查北京社区老年居民血清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和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关系。方法北京3个大型社区老年健康体检者1419例,采集腰围、血压、空腹血糖、TC、TG、HDL-C、LDL-C、尿酸、尿素、肌酐等指标,并根据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析不同性别血清尿酸与MS和CKD的关系。结果男性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吸烟、低HDL-C血症显著高于女性,而肥胖、高TG血症、高LDL-C血症、高尿酸血症、MS患病率显著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CKD患病率无明显差异(P=0.283)。男性和女性尿酸与尿素、肌酐呈正相关(r_男=0.148,r_女=0.247,P<0.01;r_男=0.495,r_女=0.514,P<0.01),与eGFR呈负相关(r_男=-0.358,r_女=-0.416,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高尿酸血症是不同性别CKD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尿酸血症是CKD的重要危险因素,但MS与CKD无明确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酸 代谢疾病 肾病 肾小球滤过率 高尿酸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凝血状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李延广 李娟 +6 位作者 卫奕 林琨 国建萍 郭红阳 时向民 单兆亮 王玉堂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485-487,共3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的凝血状态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糖尿病合并凝血功能异常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糖尿病患者251例(糖尿病组),糖尿病组又根据是否有大血管病变分为大血管病变组163例,无大血管病变组88例,另选择健康...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的凝血状态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糖尿病合并凝血功能异常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糖尿病患者251例(糖尿病组),糖尿病组又根据是否有大血管病变分为大血管病变组163例,无大血管病变组88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80例(对照组),观察其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的差异。结果糖尿病组TT[(16.28±1.44)s vs(17.80±0.97)s]、APTT[(35.57±3.73)s vs(37.46±4.17)s]、PT[(12.60±1.08)s vs(13.84±0.60)s]较对照组明显缩短,Fib[(3.21±0.87)g/L vs(2.91±0.55)g/L]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P<0.01)。大血管病变组Fib较无大血管病变组明显升高(P=0.03)。糖尿病组主要影响凝血指标的是糖化血红蛋白、TC、LDL-C。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凝血系统的异常,糖化血红蛋白、TC、LDL-C水平与凝血指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血液凝固 凝血酶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原 胆固醇 LD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盐酸二甲双胍联合方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7
9
作者 卢学春 杨波 +12 位作者 迟小华 蔡力力 于睿莉 刘洋 刘丽宏 李炳军 吴晓雄 李松威 脱帅 张峰 脱朝伟 姚善谦 范利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9-233,共5页
目的采用临床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新型药物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首先建立AA的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与药物基因组学数据库进行相似性分析,筛选可能有效的药物。纳入难治性AA患者[接受过免疫抑制剂和(或)雄激素... 目的采用临床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新型药物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首先建立AA的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与药物基因组学数据库进行相似性分析,筛选可能有效的药物。纳入难治性AA患者[接受过免疫抑制剂和(或)雄激素治疗时间超过6个月无效]作为研究对象评估疗效,6个月后评估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临床生物信息学筛选结果显示盐酸二甲双胍可能对AA有治疗作用。纳入43例难治性AA患者(其中15例为重型AA),采用包含盐酸二甲双胍、环孢素A(CsA)和司坦唑醇的联合方案进行治疗,结果显示:27例输血依赖患者在治疗6个月后全部(100%)停止输血;40例贫血患者中,37例(92.5%)血红蛋白完全恢复正常;30例血小板低于20×109/L的患者中,28例(93.3%)升至50×109/L以上;35例白细胞低于2.5×109/L的患者中,31例(88.6%)升至3.5×109/L以上。40例贫血患者中,1例出现肾功能异常,停用环孢素A后恢复正常;18例出现转氨酶升高,加用保肝药物并减少司坦唑醇用量后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低血糖反应。结论盐酸二甲双胍、环孢素A和司坦唑醇联合方案治疗难治性AA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再生障碍性 盐酸二甲双胍 血小板 白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掌上心脏彩色超声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璐 刘加强 +4 位作者 智光 徐勇 王晶 刘宏伟 刘宏斌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930-933,共4页
目的评价掌上心脏彩色超声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连续选取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共200例,进行掌上心脏彩色超声(Vscan GE掌上心脏彩色超声机)及常规心脏超声(Sequoia 512彩色超声机)检查,并记录检查时间。掌上... 目的评价掌上心脏彩色超声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连续选取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共200例,进行掌上心脏彩色超声(Vscan GE掌上心脏彩色超声机)及常规心脏超声(Sequoia 512彩色超声机)检查,并记录检查时间。掌上心脏彩色超声对房室腔大小、室壁厚度、心脏收缩功能及节段性室壁运动情况、瓣膜反流或狭窄程度、心包积液进行定性或者半定量诊断,并与常规心脏超声进行比较,用Kappa值判断两者诊断的一致性。结果掌上心脏彩色超声检查图像质量整体评分(3.7±0.6)分,常规超声图像质量整体评分(3.8±0.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掌上心脏彩色超声检查平均用时(150±41)s。掌上心脏彩色超声与常规超声诊断一致性较高,尤其在心包积液(κ=0.97)、心脏扩大(κ=0.94)、下腔静脉增宽(κ=0.90)以及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κ=0.87)、节段性室壁运动障碍(κ=0.88)的定性和半定量评价上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掌上心脏彩色超声筛查心肌梗死的敏感性89.6%,特异性100.0%,准确性93.6%。结论掌上心脏彩色超声体积小巧,检查快捷,图像质量良好,能够准确地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心脏情况进行定性或半定量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彩色 心包积液 心脏扩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发性心房颤动对内皮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延广 陈福坤 +6 位作者 邓龙 李娟 李瑞生 林琨 时向民 单兆亮 王玉堂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253-1256,共4页
目的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对内皮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12只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PAF组(P组),每组6只。P组开胸暴露心脏,进行RAP;S组仅行手术,不进行快速心房起搏。3h后... 目的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对内皮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12只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PAF组(P组),每组6只。P组开胸暴露心脏,进行RAP;S组仅行手术,不进行快速心房起搏。3h后获取心脏组织、血液标本,通过酶联免疫标记法检测2组兔左、右心房、外周静脉血的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及左、右心房组织的丙二醛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左、右心房内皮vWF表达情况。结果 P组外周血TM、vWF水平较S组明显升高[(125.36±26.66)μg/L vs(90.09±5.87)μg/L,P<0.05;(1332.96±252.53)ng/L vs(899.38±39.56)ng/L,P<0.05],且左心房血TM、vWF水平较右心房、外周血更高(P<0.01)。P组心房内皮vWF含量明显较S组增多,P组左心房内皮vWF含量增多较右心房更为显著。P组左心房丙二醛较S组左心房明显增高[(8.40±0.47)nmol/ml vs(5.43±0.71)nmol/ml,P=0.00],且P组左心房丙二醛高于右心房(P<0.05)。心房组织丙二醛水平与TM、vWF水平明显相关(r=0.68,P=0.01;r=0.47,P=0.04)。结论 PAF可以导致内皮功能障碍,且以左心房更为显著;组织氧化应激在该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血栓调节蛋白 von WILLEBRAND因子 丙二醛 氧化性应激 心律失常 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吡格雷抵抗临床防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建华 曹剑 范利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324-1326,共3页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防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基石。现已明确,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能够有效抑制PCI术后患者支架内血栓的形成[1]。然而,尽管接受规范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部分患者仍会出现反复的缺血事件[...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防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基石。现已明确,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能够有效抑制PCI术后患者支架内血栓的形成[1]。然而,尽管接受规范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部分患者仍会出现反复的缺血事件[2-4]。氯吡格雷抵抗是导致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不达标的重要原因之一。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证实与相关基因多态性、药物相互作用、患者依从性、糖耐量异常、肥胖等因素相关[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支架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现患率和危险因素调查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雪 柯瑟章 +5 位作者 陈德友 邹晓 高凌根 刘霖 曹剑 范利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1034-1037,共4页
目的调查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现患率和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北京市万寿路社区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192例,口服阿司匹林75~100mg治疗〉1个月。根据光比浊法检测结果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14例,阿司匹林半抵抗组82例,阿司匹林... 目的调查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现患率和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北京市万寿路社区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192例,口服阿司匹林75~100mg治疗〉1个月。根据光比浊法检测结果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14例,阿司匹林半抵抗组82例,阿司匹林敏感组96例。光比浊法检测0.5mmol/L花生四烯酸和10μmol/L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各组一般临床资料特征。结果与阿司匹林敏感组比较,阿司匹林抵抗组TG、同型半胱氨酸、空腹血糖、糖尿病及调脂药物比例显著升高,而HDL-C、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比例显著降低(P〈0.05,P〈0.01);阿司匹林半抵抗组同型半胱氨酸、空腹血糖、糖尿病比例显著升高,而ACEI/ARB比例显著降低(P〈0.01)。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OR=3.748,95%CI:2.062~6.813,P=0.000);ACEI/ARB(OR=0.091,95%CI:0.010~0.863,P=0.037)和硝酸酯类(OR=0.126,95%CI:0.016~0.976,P=0.047)是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保护因素。结论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阿司匹林 花生四烯酸类 高半胱氨酸 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腔静脉起源心房纤颤的临床电生理特点 被引量:2
14
作者 时向民 王玉堂 +2 位作者 单兆亮 苑洪涛 杨庭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93-1196,共4页
目的分析上腔静脉起源房性早搏、心房纤颤(房颤)的体表心电图及心内电生理特点,探讨上腔静脉起源房颤的电生理机制。方法回顾2006年9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12例经电生理证实上腔静脉起源阵发性房颤患者,男/女=9/3,平均年龄(55.3±12.2... 目的分析上腔静脉起源房性早搏、心房纤颤(房颤)的体表心电图及心内电生理特点,探讨上腔静脉起源房颤的电生理机制。方法回顾2006年9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12例经电生理证实上腔静脉起源阵发性房颤患者,男/女=9/3,平均年龄(55.3±12.2)岁,分析诱发房颤的房性早搏及房颤的心电图特征,以及CARTO指导下隔离上腔静脉所需操作时间、消融点数、并发症和手术成功率。结果与窦性P波相比,上腔静脉起源房早P波在Ⅱ导联幅度更高[(0.23±0.05)mVvs(0.15±0.05)mV,P<0.05],在V1导联呈现正负双向的比例更高(91.6%vs 33.3%,P<0.05),房颤波形态与房早及窦性P波相似(66.6%,8/12)。与隔离左上肺静脉相比,隔离上腔静脉所需操作时间[(18±11)min vs(33±16)min,P<0.05]、消融点数(14±6vs 36±11,P<0.05)明显减少,上腔静脉隔离后腔内电位仍显示快速激动8例,术后1个月内有2例患者出现阵发房扑,经药物控制后好转,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结论上腔静脉起源房早及房颤具有独特的体表心电图特点,有助于术前预测靶静脉,上腔静脉电隔离所需时间及消融点数少,成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腔静脉 心房颤动 心房早搏 射频消融术 电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脂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单个核细胞C-C家族趋化因子受体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杜瑞雪 叶平 +4 位作者 蔡剑鸣 王庆军 刘丹青 梁文涛 吴红梅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1期1129-1132,共4页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单个核细胞C-C家族趋化因子受体2(CCR2)表达的影响。方法入选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未使用过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32例,予瑞舒伐他汀5~20mg/d治疗3个月。分别于基线及3个月时,行颈动脉MRI...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单个核细胞C-C家族趋化因子受体2(CCR2)表达的影响。方法入选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未使用过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32例,予瑞舒伐他汀5~20mg/d治疗3个月。分别于基线及3个月时,行颈动脉MRI检查,应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颈动脉管壁体积、脂核体积,计算脂核体积占管壁体积的百分比;并进行血脂化验及流式细胞学检测单个核细胞表面CCR2的表达。结果与基线时比较,瑞舒伐他汀治疗3个月后LDL-C水平降低(45.18±16.37)%(P=0.000),HDL-C升高不明显(P〉0.05)。MRI显示,与基线比较,3个月时脂核体积下降了7.3%,脂核体积百分比从(18.9±11.9)%降至(17.9±11.5)%(P〈0.05);管壁体积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治疗3个月较基线单个核细胞CCR2的表达减少(P〈0.05)。治疗前后单个核细胞CCR2表达的变化与LDL-C、TC、TG和HDL-C水平变化无相关性(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不但有良好的调脂作用,而且可能通过缩小斑块内脂质成分及减少单个核细胞CCR2的表达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单核细胞 受体 CCR2 降血脂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军队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调查 被引量:5
16
作者 蔡毅 崔华 范利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98-1303,共6页
目的:调查北京市军队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方法2011年10月~2014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房的719例男性患者(&gt;60岁),分为正常血压组(n=228)、高血压控制达标组(n=389)和高血压控制不达标组(n=102)... 目的:调查北京市军队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方法2011年10月~2014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房的719例男性患者(&gt;60岁),分为正常血压组(n=228)、高血压控制达标组(n=389)和高血压控制不达标组(n=102)。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比较各组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结果与正常血压组相比,高血压控制达标组的心绞痛(OR=2.547, P〈0.001)、心肌梗死(OR=2.493, P=0.003)、脑梗死(OR=3.438, P=0.003)和外周动脉疾病(OR=1.766, P=0.026)的患病率上升;高血压控制不达标组的心绞痛(OR=4.123, P〈0.001)、腔隙性脑梗死(OR=2.810, P=0.020)、脑梗死(OR=3.484, P=0.001)和外周动脉疾病(OR=3.773, P〈0.001)的患病率上升。三组脑出血的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0.9%vs.1%vs.1%)。结论北京市军队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达标率优于一般人群,但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仍高于正常血压者;降压治疗和危险因素控制可显著降低脑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心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 老年 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发生上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17
作者 赵晓宁 王玉堂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478-481,共4页
目的对老年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多因素分析。方法选择我院PICC术的650例患者,分为血栓组233例和对照组417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650例患者中,... 目的对老年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多因素分析。方法选择我院PICC术的650例患者,分为血栓组233例和对照组417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650例患者中,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233例,血栓发生率35.8%。血栓组患者的年龄[(86.2±6.3)岁vs(78.9±9.7)岁]和体质量指数[(24.5±3.5)kg/m2 vs(23.3±3.0)kg/m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栓组恶性肿瘤(44.2%vs 22.8%)、血栓史(18.0%vs 8.4%)、慢性肾功能不全(23.6%vs 6.0%)、近期手术外伤史(25.3%vs 0.7%)、年龄>80岁的比例(89.3%vs 50.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慢性肾功能不全和近期手术外伤史是老年患者PICC术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结论老年患者PICC术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很多,有年龄、体质质量指数、恶性肿瘤、血栓病史、慢性肾功能不全、近期手术外伤史、置管手臂、PICC管尖端位置,其中年龄、慢性肾功能不全和近期手术外伤史是老年患者PICC术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 人体质量指数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娟 刘宏斌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1期1213-1216,共4页
冠心病逐渐发展最终导致心肌梗死是世界上首要的发病和死亡原因[1]。心肌梗死后的心肌逐渐坏死,进而形成心力衰竭、心肌破裂或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事件。为预防心肌坏死,心肌缺血应早期治疗,如纤溶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PCI等会... 冠心病逐渐发展最终导致心肌梗死是世界上首要的发病和死亡原因[1]。心肌梗死后的心肌逐渐坏死,进而形成心力衰竭、心肌破裂或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事件。为预防心肌坏死,心肌缺血应早期治疗,如纤溶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PCI等会明显改善预后。治疗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而生物标记物帮助我们提高疾病诊断准确性方面起关键作用。另外,生物标记物也提供疾病的预后信息,为临床医师进一步治疗策略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生物学标记 利钠肽 C反应蛋白质 过氧化物酶 肌钙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慢综合征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心率及窦房结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7
19
作者 时向民 王玉堂 +2 位作者 单兆亮 赵立朝 杨庭树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2年第2期113-116,共4页
目的观察快慢综合征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后心率的变化,探讨心房颤动对窦房结功能的影响,以及心房颤动治愈后窦房结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 16例动态心电图显示心房颤动终止后伴有窦性停搏[最长间歇(MRRI)>3 s]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 目的观察快慢综合征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后心率的变化,探讨心房颤动对窦房结功能的影响,以及心房颤动治愈后窦房结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 16例动态心电图显示心房颤动终止后伴有窦性停搏[最长间歇(MRRI)>3 s]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在CARTO系统指导下进行电隔离消融,术后1周及3个月分别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MRRI>2 s的次数(NP>2 s)、最慢心率(MIHR)、最快心率(MAHR)、平均心率(MEHR)以及患者临床症状,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16例患者中14例行左心房肺静脉前庭+左心房后壁+二尖瓣峡部消融后治愈,2例行左心房消融后仍可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在上腔静脉补充电隔离后治愈。与术前MRRI(5.6±1.6)s、NP>2 s(152.5±67.3)次、MIHR(36.4±8.6)次/min、MAHR(91.4±18.7)次/min和MEHR(57.2±10.4)次/min相比,术后1周及3个月的MRRI[(2.4±1.3)s,(1.7±0.5)s]和NP>2 s[(32.7±11.5)次,(2.2±1.3)次]明显降低(均为P<0.05),MIHR[(45.3±11.3)次/min,(53.6±9.5)次/min]、MAHR[(103.2±14.5)次/min,(122.5±15.8)次/min]和MEHR[(66.5±8.6)次/min,(75.3±12.7)次/min]明显增加(均为P<0.05),术后3个月与1周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11例患者伴有头晕、黑矇等症状,术后所有患者均无这些症状。结论快慢综合征心房颤动患者在心房颤动终止后而非发作前出现窦性停搏。心房颤动经射频消融治愈后,窦房结功能在术后3个月可完全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慢综合征 心房颤动 窦房结 射频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廿烷醇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调脂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丁宇 司全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575-579,共5页
目的探讨多廿烷醇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调脂作用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血脂异常患者289例,根据服用药物情况分为4组。A组64例:多廿烷醇20mg;B组72例:多廿烷醇10mg;C组91例:阿托伐他汀20mg;D组62例:多廿烷醇10mg+阿托伐他汀20m... 目的探讨多廿烷醇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调脂作用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血脂异常患者289例,根据服用药物情况分为4组。A组64例:多廿烷醇20mg;B组72例:多廿烷醇10mg;C组91例:阿托伐他汀20mg;D组62例:多廿烷醇10mg+阿托伐他汀20mg。所有患者分别于试验前、试验12、24、52周检测TC、TG、LDL-C、HDL-C、脂蛋白(a)、载脂蛋白(apo)A-Ⅰ、apoB、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等。结果与试验前比较,A组、B组、C组、D组试验后12周LDL-C[(2.28±0.49)mmol/L vs(2.74±0.54)mmol/L,(2.43±0.62)mmol/L vs(2.67±0.53)mmol/L,(2.19±0.69)mmol/L vs(2.69±0.57)mmol/L,(2.12±0.57)mmol/L vs(2.71±0.62)mmol/L]、TC[(5.21±0.23)mmol/L vs(5.62±0.45)mmol/L,(5.34±0.47)mmol/L vs(5.58±0.32)mmol/L,(5.15±0.32)mmol/L vs(5.60±0.41)mmol/L,(5.01±0.46)mmol/L vs(5.69±0.39)mmol/L]、脂蛋白(a)、apoB、apoB/apoA-Ⅰ明显降低,其中24、52周LDL-C、TC、脂蛋白(a)、apoB较12周明显降低,52周LDL-C、TC、apoB较24周明显降低(P<0.05)。整个试验过程中,各组均未出现显著骨骼肌疼痛、肌溶解等严重不良反应,但在C组及D组患者中分别出现4例及3例肝脏转氨酶上升超过正常值3倍的病例,停药后,肝功能逐渐恢复至正常。结论多廿烷醇可发挥有效血脂调节作用,小剂量多廿烷醇联合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可进一步增强调脂作用。老年人应用10、20mg多廿烷醇及联合常规剂量的阿托伐他汀都具有良好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血脂药 心血管疾病 脂蛋白(A) 载脂蛋白A类 丙氨酸转氨酶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类 肌酸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