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护理模式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萍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10期155-157,共3页
目的观察采用不同护理模式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和改善情况。方法将研究对象2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采用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表(SF-36)... 目的观察采用不同护理模式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和改善情况。方法将研究对象2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采用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表(SF-36)于不同护理模式实施前和患者出院前1周各评估1次,统计指标为总分。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t检验)。结果观察组实施舒适护理模式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明显提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除生理职能、躯体疾病、一般健康状况、精力4个维度明显提高,与护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维度得分与护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出院前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整体优于对照组。结论舒适护理模式与传统护理模式相比,前者可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身心需要,促进康复和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老年 生活质量 舒适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住院患者抗血小板药物规范化应用现况 被引量:3
2
作者 郭一洁 邹晓 +3 位作者 陈宇翔 王海军 李开亮 司全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812-815,共4页
目的通过对老年住院患者抗血小板药物规范化应用现状进行系统性分析,探讨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房住院诊治的2771例患者,根据是否规范化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分为规范治疗组2305例和未规范治疗组466例,... 目的通过对老年住院患者抗血小板药物规范化应用现状进行系统性分析,探讨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房住院诊治的2771例患者,根据是否规范化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分为规范治疗组2305例和未规范治疗组46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t检验及多因素分析等方法,分析组间各个临床资料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规范治疗组应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为83.2%;未规范治疗组为16.8%。吸烟(OR=2.23;95%CI:1.75~2.83;P=0.001)、冠心病(OR=2.03;95%CI:1.60~2.58;P=0.000)、糖尿病(OR=1.74;95%CI:1.38~2.20;P=0.000)的患者规范化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较好,年龄≥75岁(OR=0.39;95%CI:0.32~0.49;P=0.001)、PCI术后(OR=0.73;95%CI:0.58~0.92;P=0.000)、外周动脉粥样硬化(OR=0.66;95%CI:0.50~0.87;P=0.000)、贫血(OR=0.45;95%CI:0.32~0.64;P=0.004)的患者往往抗血小板药物规范化应用较差。结论在我院就诊的老年患者中,83.2%患者能规范化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但仍有16.8%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存在不规范现象。年龄≥75岁、并存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脏疾病、介入治疗、出血顾虑等是影响我院老年患者抗血小板药物规范化应用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冠心病 糖尿病 血栓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70岁人群心脏瓣膜钙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浅析 被引量:4
3
作者 谭国娟 刘宏斌 +3 位作者 朱平 刘宏伟 王新疆 孙红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6年第11期819-822,共4页
目的:探讨50~70岁年龄段人群钙化性瓣膜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试图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症状前提供预警。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CTA)检查的年龄50~70岁的患者... 目的:探讨50~70岁年龄段人群钙化性瓣膜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试图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症状前提供预警。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CTA)检查的年龄50~70岁的患者205例,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分为钙化组(n=107)和非钙化组(n=98)。对两组患者血压、血糖、血脂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冠心病发病率及狭窄血管病变程度与主动脉瓣膜钙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瓣膜钙化组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钙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明显差异外,瓣膜钙化组的血压(包括收缩压及舒张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均高于非钙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瓣膜钙化组冠心病发生率高达64.49%,其中冠状动脉单支病变为42.99%,2支冠状动脉病变者13.08%,≥3支冠状动脉病变者为8.41%,而非钙化组冠心病发生率仅17.35%,且大多数为单支病变。无论冠心病总发病率,还是冠状动脉狭窄血管支数,瓣膜钙化组均明显高于非钙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脏瓣膜钙化与冠状动脉狭窄有相关性,心脏瓣膜钙化可简便、有效地筛选需进一步接受冠状动脉CTA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钙化 冠状动脉疾病 超声心动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力衰竭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闫伟 何昆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1期1217-1219,共3页
心力衰竭是几乎所有心血管疾病的终末表现和主要致死原因[1]。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和新药物及介入技术等医疗手段的发展,它的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预计从2012~2030年,其患病率将猛增46%[2]。另外,心力衰竭的... 心力衰竭是几乎所有心血管疾病的终末表现和主要致死原因[1]。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和新药物及介入技术等医疗手段的发展,它的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预计从2012~2030年,其患病率将猛增46%[2]。另外,心力衰竭的预后很差,确诊后5年生存率仅为50%,已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最后战场[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基因组学 神经分泌系统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 基因缺失 RNA 信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血脂异常的治疗策略 被引量:5
5
作者 叶平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5年第8期569-572,共4页
老年人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的风险明显增高,血脂异常是ASCVD的独立致病性危险因素。干预老年人血脂异常、特别是降低胆固醇,可发挥显著的ASCV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作用,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生活方式改善是老年人血... 老年人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的风险明显增高,血脂异常是ASCVD的独立致病性危险因素。干预老年人血脂异常、特别是降低胆固醇,可发挥显著的ASCV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作用,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生活方式改善是老年人血脂异常的基本治疗,他汀类药物是防治ASCVD的首选药物。降脂治疗需要个体化,根据血脂水平和心血管病的危险度确定降脂药物的初始剂量,从小或中等剂量开始,然后根据治疗反应调整剂量,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到与年轻人同样的目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血脂异常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院后停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会增加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死亡率:739例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徐伟豪 郭文杰 +1 位作者 卢才义 杨庭树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5年第10期751-756,共6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出院后终止他汀类药物治疗对其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确诊为AMI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符合入选标准的老年患者739例进行出院后随...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出院后终止他汀类药物治疗对其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确诊为AMI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符合入选标准的老年患者739例进行出院后随访。根据患者出院后1年内是否终止他汀类药物治疗将其分为终止他汀类药物治疗组(n=178)和未终止他汀类药物治疗组(n=561),比较两组患者远期全因死亡率和心源性死亡率的差异。结果对患者随访4年后发现,终止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有更高的全因死亡率(21.4% vs 13.9%,HR=1.62,95%CI:1.04~2.85,P=0.008)和心源性死亡率(14.5% vs 8.1%,HR=1.98,95%CI:1.26~3.64,P=0.002)。结论老年AMI患者出院后终止他汀类药物治疗会显著增加其远期死亡率,因此在患者出院前以及临床随访的过程中均需要对其他汀类药物的用药情况进行有效的教育和严格的监督,以期改善此类患者的远期生存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急性心肌梗死 他汀类药物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病理流行病学研究状况 被引量:13
7
作者 恽佶例 李小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322-324,共3页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后两者是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的两种表现形式。该病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漏诊率,多发而少见。鉴于DVT临床症状常不典型,PTE发病急,病死率高,...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后两者是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的两种表现形式。该病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漏诊率,多发而少见。鉴于DVT临床症状常不典型,PTE发病急,病死率高,因此临床漏诊情况普遍,这些特点导致VTE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可能被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 流行病学 尸体解剖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