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髓背根神经节切除模型——周围神经趋化性再生定量研究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冠军 卢世璧 +5 位作者 孙明学 许文静 郭全义 张莉 汪爱媛 田玥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7年第8期1582-1585,共4页
为了建立脊髓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切除模型,选择性地使感觉神经纤维溃变而保持运动神经纤维的正常功能,从而为周围神经趋化性再生的定量评价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将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动物。大体解... 为了建立脊髓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切除模型,选择性地使感觉神经纤维溃变而保持运动神经纤维的正常功能,从而为周围神经趋化性再生的定量评价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将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动物。大体解剖组:解剖大鼠坐骨神经的神经根组成及DRG的位置。DRG切除组:切除支配大鼠坐骨神经的每个神经根的DRG。观察大鼠DRG切除后步态变化及足部溃疡情况。切除后3周,取双侧坐骨神经、胫神经、腓神经及腓肠神经行髓鞘染色,观察各神经中感觉神经纤维溃变情况;行美兰复红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运动神经纤维计数。发现大鼠坐骨神经由L4、L5、L6神经干组成,DRG位于腹、背侧根汇合处近心端1mm处。DRG切除术后,大鼠步态失去协调性,但展趾宽度无明显改变。DRG切除后3周,髓鞘染色显示腓肠神经中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完全溃变,坐骨神经、胫神经、腓神经中部分有髓神经纤维发生溃变。美兰复红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计数显示坐骨神经及三个主要分支内,有髓运动神经纤维分别占其总数的58.4%、54.6%、45.4%、0。说明DRG切除模型,可以有效区分感觉和运动神经纤维,能够较好地定量评价周围神经趋化性再生的效果。通过比较不同桥接材料和不同修复方法的错接率,从而定量评价各修复材料和方法的趋化性再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 神经再生 神经趋化性 脊髓背根神经节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坏死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范猛 彭江 卢世璧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89,共9页
骨坏死是一种常见病,主要累及股骨头。对骨坏死动物模型的研究有助于认识骨坏死的病理机制,建立切实有效的预防股骨头塌陷的治疗方法。虽然有多种方法可以建立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动物模型,但是很难建立一个从早期的影像和组织学改变到晚... 骨坏死是一种常见病,主要累及股骨头。对骨坏死动物模型的研究有助于认识骨坏死的病理机制,建立切实有效的预防股骨头塌陷的治疗方法。虽然有多种方法可以建立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动物模型,但是很难建立一个从早期的影像和组织学改变到晚期的股骨头塌陷表现都与人类相似的动物模型。本文总结了骨坏死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为骨坏死研究的模型选择提供参考,并展望骨坏死实验动物模型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坏死 股骨头坏死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KH26荧光素标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黄绍代 王玉 +9 位作者 鲁长风 陈鹏 王冲 刘雪剑 孙百川 张凯红 荆晓光 胡丹 彭江 田建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43-1347,共5页
目的研究PKH26荧光素染料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新生SD大鼠的ADSCs,通过流式细胞仪、成脂、成骨、成软骨诱导鉴定ADSCs的免疫表型和多向分化的能力。用细胞膜荧光素染料PKH26对第二代脂肪干细胞进行... 目的研究PKH26荧光素染料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新生SD大鼠的ADSCs,通过流式细胞仪、成脂、成骨、成软骨诱导鉴定ADSCs的免疫表型和多向分化的能力。用细胞膜荧光素染料PKH26对第二代脂肪干细胞进行标记,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以及CCK-8法评估标记后细胞的形态、荧光强度以及增殖活性的变化。结果成功分离和培养ADSCs,其纯度达95%以上,并成功将ADSCs诱导成脂肪、骨、软骨;PKH26标记24 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细胞膜上均匀分布的强红色荧光,细胞的形态以及增殖活性与未标记的细胞无明显差异。结论 PKH26荧光素染料标记后对ADSCs的形态及增殖活性无明显影响,是一种理想的细胞标志物,能够很好的应用于示踪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转归及干细胞标记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PKH26 细胞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结构骨块植入股骨头负重区缺损的力学性能比较 被引量:3
4
作者 汪爱媛 彭江 +4 位作者 孙明学 眭祥 王鑫 田玥 卢世璧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04-308,316,共6页
目的股骨头缺血坏死早中期手术中,为防止股骨头的进一步塌陷,常需要植骨填充坏死区。本文研究不同结构植入物填充股骨头负重区缺损后对股骨头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人正常股骨近段4例,在股骨头负重区沿压力骨小梁方向制造直径20mm,深... 目的股骨头缺血坏死早中期手术中,为防止股骨头的进一步塌陷,常需要植骨填充坏死区。本文研究不同结构植入物填充股骨头负重区缺损后对股骨头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人正常股骨近段4例,在股骨头负重区沿压力骨小梁方向制造直径20mm,深30mm的骨缺损,并在缺损区内植入三种不同结构的植入物。Ⅰ组为取自异体股骨头负重区骨块;Ⅱ组为取自异体股骨髁负重区骨块;Ⅲ组为松质骨粒打压植骨。模拟单腿站立相加载,记录股骨头颈结合部的应变分布。结果直径20mm深30mm骨缺损的股骨近段与正常相比,头颈结合部上方拉应变平均增加93.0%,下方压应变平均增加203.4%。植入不同结构的植入物后,Ⅰ组头颈结合部上方应变较正常平均增加6.6%,下方应变平均增加67.6%;Ⅱ组上方应变较正常平均增加33.7%,下方应变平均增加136.9%;Ⅲ组上方应变平均增加150.4%,下方应变平均增加206.1%。结论股骨头负重区的缺损会改变头颈结合部应力分布,其中结合部下方和上方出现应力的集中。植入与缺损区的骨小梁结构相似的异体股骨头骨块后,股骨头下方和上方头颈结合部的应力集中得到缓解,其植入效果优于骨小梁结构不同的股骨髁骨块;松质骨粒打压植骨不能改变股骨头头颈结合部的应变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上端 负重区缺损 植骨 生物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话随访式延续护理对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53
5
作者 乜广珍 张冬梅 +1 位作者 张浩 朱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1565-1568,共4页
目的探讨电话随访式延续护理对老年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科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60岁)患者10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话随访组49例和对照组56例。电话随访组患... 目的探讨电话随访式延续护理对老年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科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60岁)患者10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话随访组49例和对照组56例。电话随访组患者在出院后1~6个月通过电话随访开展髋关节置换术后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解答患者的健康问题。根据患者的健康情况,告知患者如何掌握适当的活动量、如何减少高危因素、怎样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照组不进行主动的电话干预。所有患者在出院后1、3、6个月时进行随访。采用Harris评分对患者出院后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采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对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进行测量,记录患者出院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出院时和出院后1个月时Harris评分和SF-36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第3、6个月时电话随访组Harris评分[(81.3±6.3)、(92.1±7.2)分]和SF-36量表评分[(631.5±106.2)、(695.1±107.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话随访组患者在出院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发症率为3/49,6.1%)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率为7/56,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话随访式延续护理有助于患者的髋关节功能随访、降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 老年患者 电话随访 延续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素互信息的多模式和多时相图像中股骨近端配准
6
作者 朱文杰 丁辉 +2 位作者 黄青 彭江 王广志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3-521,共9页
在股骨近端骨质疏松进程以及股骨头坏死状况评估方法中,图像分析是常用的工具,通过不同时相以及不同模式的多组影像可以对病人病情进行更全面的综合评估。然而,在综合评估过程中,由于病人多次在不同系统中成像,体位的差异使不同图像组... 在股骨近端骨质疏松进程以及股骨头坏死状况评估方法中,图像分析是常用的工具,通过不同时相以及不同模式的多组影像可以对病人病情进行更全面的综合评估。然而,在综合评估过程中,由于病人多次在不同系统中成像,体位的差异使不同图像组之间的解剖点位置无法一一对应,因此分析之前需要将多组图像对齐,才能观察同一感兴趣区在不同模式或不同时间骨组织状况的差异。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一种多模式、多时相图像配准的解决方案,通过图像的前处理、双阈值分类并结合贝叶斯分类的股骨分割得到股骨体素,然后通过基于归一化互信息的图像配准获得各组图像中股骨之间的三维空间刚性变换矩阵,其中CT与MR图像的配准误差在4 mm以下,CT与CT图像的配准误差在2 mm以下。利用矩阵传递关系,以CT-CT多时相的配准矩阵为基础,可获取任何两组图像间的变换矩阵。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任意两组图像的融合、点对点的分析以及骨质状况和血供状况的定量评估。通过该方案,可以对多时相、多模式图像分析中相同感兴趣的区域进行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 多时相 多模式 配准 刚性变换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