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膈下动脉参与肝肿瘤供血的介入治疗研究 被引量:29
1
作者 王茂强 王仲朴 +3 位作者 刘风永 王立军 李志坚 高育璈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11期1551-1553,共3页
目的 评价经导管做膈下动脉 (IPA)栓塞化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对 14 8例IPA参与肝肿瘤供血患者进行了 196例次TACE ,其中主要栓塞IPA占 11.5 %。做肝恶性肿瘤TACE时先用碘油 抗癌乳剂栓塞肿瘤末梢血管 ,然后注入明胶海绵碎粒。观... 目的 评价经导管做膈下动脉 (IPA)栓塞化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对 14 8例IPA参与肝肿瘤供血患者进行了 196例次TACE ,其中主要栓塞IPA占 11.5 %。做肝恶性肿瘤TACE时先用碘油 抗癌乳剂栓塞肿瘤末梢血管 ,然后注入明胶海绵碎粒。观察内容有既往治疗史、IPA参与肿瘤供血的表现、肿瘤部位、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首次接受TACE者 2 2例 ( 14 .9% ) ,既往曾做多次TACE者 87例 ( 5 8.8% ) ,曾接受其他治疗 (超声波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治疗、肝脏外科手术 )者占 2 6.3 %。肿瘤位于接近肝脏表面者占 91.9% ,其中位于第 7段者占 5 4.7%。栓塞IPA的技术成功率为10 0 % ,异常造影表现有IPA管径增粗、肿瘤染色 ( 10 0 % )、非肿瘤性染色 ( 43 .2 % )、IPA与其他动脉形成交通支 ( 3 7.8% )和IPA 静脉瘘 ( 10 .8% )。治疗后复查CT显示肝肿瘤完全被碘油充填者占 94.6% ,血AFP下降至正常范围占 82 .7%。与栓塞IPA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8.1%。结论 任何位于接近肝脏表面的肿瘤都可能接受IPA供血。对参与肿瘤供血的IPA进行化疗栓塞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膈下动脉 栓塞化疗 动脉造影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乳动脉参与肝癌供血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强 王茂强 +2 位作者 宋鹏 段峰 刘凤永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12期816-819,共4页
目的探讨内乳动脉(IMA)对肝癌的供血及其介入栓塞在肝癌治疗中的价值。评价经导管作IMA栓塞化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对86例经血管造影确认有IMA参与肝癌供血患者进行TACE。全部病例均曾行TACE治疗,16例曾行经皮微波固化治疗,4例有外科... 目的探讨内乳动脉(IMA)对肝癌的供血及其介入栓塞在肝癌治疗中的价值。评价经导管作IMA栓塞化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对86例经血管造影确认有IMA参与肝癌供血患者进行TACE。全部病例均曾行TACE治疗,16例曾行经皮微波固化治疗,4例有外科手术史。术前行CT或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术中行IMA造影,在确认供血范围后将导管超选择至供血支,先用碘油-抗癌乳剂栓塞肿瘤末梢血管,然后注入明胶海绵碎粒或PVA颗粒,并摄肝区平片,观察肝区碘油分布及术后临床经过、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并与血管造影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病灶均为巨块型,均位于肝脏前部接近膈肌或(和)肝包膜。57例累及S4、S5、S8段,29例累及S5、S7、S8。80例为右侧IMA参与供血,5例为左侧IMA参与供血,1例为双侧IMA参与供血。86例参与供血的IMA栓塞全部成功。未出现皮肤损伤并发症。结论IMA参与肿瘤供血一般多见于过去曾多次行TACE的巨块型肝癌患者,且肿块位于肝前部。IMA TACE方法安全,技术可行,但应警惕皮肤损伤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内乳动脉 栓塞化疗 动脉造影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门静脉阻塞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6
3
作者 王茂强 辜小芳 +3 位作者 关俊 王仲朴 刘凤永 王志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 评价介入技术治疗症状性门静脉 (PV)阻塞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 9例PV阻塞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 ,5例以门静脉高压症、食管 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就诊 (2例继发于肝移植后 ,3例HCC合并PV癌栓 ) ,3例为PV血栓形成 ,另 1例继发于腹... 目的 评价介入技术治疗症状性门静脉 (PV)阻塞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 9例PV阻塞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 ,5例以门静脉高压症、食管 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就诊 (2例继发于肝移植后 ,3例HCC合并PV癌栓 ) ,3例为PV血栓形成 ,另 1例继发于腹部外科手术。 4例采取经皮经肝途径穿刺PV分支 ,5例用TIPS途径。支架置入 4例、球囊扩张成型 6例次、局部溶栓和血栓清除 7例次。结果 治疗技术均成功 ,无重要并发症。介入治疗后复查PV造影显示PV主干血流通畅。 3例腹部症状较明显的PV血栓形成患者 ,术后腹痛、腹胀和腹泻等症状逐渐减轻。随访时间 4~ 36个月 ,1例HCC患者于术后 11个月死于多器官转移 ;1例继发于腹部外科术后患者 ,虽然PV主干恢复血流、临床症状曾一度改善 ,但于 12d后死于腹腔脓肿、多器官衰竭。其余 7例生存 ,Doppler超声复查证实PV主干血流通畅 ,患者未再发生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或PV血栓相关症状。结论 介入微创技术 ,包括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局部溶栓和机械性血栓清除术 ,是治疗症状性PV阻塞的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门静脉阻塞 介入治疗 PV 介入放射学 肝静脉穿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微创治疗巨脾-脾亢新技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志军 王茂强 +5 位作者 李功杰 段峰 王仲朴 刘凤永 宋鹏 汪维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5期339-343,共5页
目的应用在球囊导管阻断脾动脉主干下作脾动脉分支“铸型式”栓塞术,观察健康长白猪脾脏栓塞后影像学、病理学、血象、生化及免疫功能的变化,评估该方法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对实验组进行了在球囊导管阻断脾动脉主干下经微导管用α-氰... 目的应用在球囊导管阻断脾动脉主干下作脾动脉分支“铸型式”栓塞术,观察健康长白猪脾脏栓塞后影像学、病理学、血象、生化及免疫功能的变化,评估该方法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对实验组进行了在球囊导管阻断脾动脉主干下经微导管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作脾动脉铸型栓塞术。对照组,行常规经导管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栓塞材料为PVA颗粒和明胶海绵碎粒。栓塞后观察两组动物栓塞脾脏影像学、病理学及实验组动物生化、血象、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①实验动物组,在球囊导管阻断脾动脉主干30min后、脾动脉铸型栓塞术后4周复查脾脏CT平扫显示脾脏体积均较栓塞前明显缩小(P<0.05);血管造影显示,术后脾动脉主干完全闭塞,未见侧支循环建立。②病理检查: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术后组织淤血性、出血性坏死更明显;栓塞4周后脾脏铸型栓塞处明显萎缩。③实验室检查:实验组栓塞前后血常规、生化、免疫球蛋白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①在球囊阻断脾动脉主干下,用微型导管和组织胶-碘油乳剂栓塞脾动脉具有血管铸型效果,栓塞后脾脏明显萎缩,栓塞效果确实。②与常规经导管栓塞脾动脉术相比,新栓塞技术术后反应较轻。③铸型栓塞术后可以避免因侧支循环的建立而影响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研究 巨脾 脾亢 动脉 治疗性栓塞术 介入放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4
5
作者 李生 李宝民 +5 位作者 曹向宇 王君 李志坚 王立军 郭梅 辜小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 探讨老年 (≥ 70岁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PTAS)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等相关问题。方法 本组收集 16例老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诊断后 ,均采用经股动脉入... 目的 探讨老年 (≥ 70岁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PTAS)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等相关问题。方法 本组收集 16例老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诊断后 ,均采用经股动脉入路应用自膨式支架行PTAS治疗。结果  16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后狭窄段的直径较术前扩大 ,12例达到正常管径的 6 0 %以上 ,4例达到 4 0 % ,有症状的 14例术后临床脑缺血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全部患者无并发症发生。随访 2~ 2 4个月 ,全部患者均未再发生脑缺血 ,其中 2例行DSA复查、6例行多普勒超声复查 ,均无再狭窄发生。结论 PTAS是治疗老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简便安全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颈动脉狭窄 支架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膈下动脉栓塞介入治疗肝肿瘤的价值 被引量:8
6
作者 李强 王茂强 +3 位作者 刘凤永 段峰 宋鹏 王志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期4-6,60,共4页
目的:评价经导管做膈下动脉(IPA)栓塞化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材料和方法:对370例经血管造影确认有IPA参与肝肿瘤供血者进行了487例次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TACE)。结果:肿瘤接近肝脏表面229例,其中位于右叶裸区(S7)137例。栓塞IPA的技... 目的:评价经导管做膈下动脉(IPA)栓塞化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材料和方法:对370例经血管造影确认有IPA参与肝肿瘤供血者进行了487例次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TACE)。结果:肿瘤接近肝脏表面229例,其中位于右叶裸区(S7)137例。栓塞IPA的技术成功率为100%,异常造影表现IPA主干及前后分支管径增粗、肿瘤染色(100%)、非肿瘤性染色(29.7%)、IPA与其他动脉形成交通支(33.5%)和IPA-静脉瘘(10.8%)。肝肿瘤完全被碘油充填占94.6%,血AFP下降至正常范围占82.4%。术中主要并发症是肩区疼痛(96.5%)。结论:膈下动脉是供养肝肿瘤的重要侧支血管,对参与肿瘤供血的IPA进行化疗栓塞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膈下动脉 栓塞化疗 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动脉造影及栓塞在妇产科疾病介入治疗中的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段峰 刘凤永 王茂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6期427-431,共5页
经导管作髂内动脉栓塞术是目前治疗盆腔肿瘤所致阴道大出血和产科大出血的首选方法,近年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已成为替代外科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方法。文献报道,无论是治疗妇产科大出血还是栓塞子宫肌瘤,髂内动脉-子宫动脉栓... 经导管作髂内动脉栓塞术是目前治疗盆腔肿瘤所致阴道大出血和产科大出血的首选方法,近年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已成为替代外科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方法。文献报道,无论是治疗妇产科大出血还是栓塞子宫肌瘤,髂内动脉-子宫动脉栓塞术有一定失败率(4%~19%),后者与盆腔内存在丰富的侧支循环有重要关系,其中卵巢动脉(OA)是主要的侧支血管之一。另外,OA与子宫动脉之间的吻合支是UAE术中误栓塞卵巢、导致闭经的原因。OVA开口变异发生率为2%~10%。正常OA直径<1.1mm,多不为腹主动脉造影所显示,但当存在子宫或盆腔病变、对血液供应需求增加时,OA可增粗。OA参与盆腔疾病供血的高发因素有子宫底部巨大肌瘤、有盆腔手术史、曾做过子宫动脉栓塞术、一侧或两侧子宫动脉发育不良。当存在前述情况时,将猪尾导管插至肾动脉水平做腹主动脉造影和选择性OA插管造影是必要的。一旦确认有OA参与病变供血,应考虑作超选择栓塞术,一般认为用直径>500μm栓塞剂是安全的。做OA近侧栓塞,尤其是联合两侧UAE,可能导致医源性卵巢功能不全。对于绝经前患者、又确有必要做OA栓塞时,应尽可能做单侧、接近病变处栓塞,术前应签署知情同意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动脉 动脉造影术 子宫肌瘤 产后出血 治疗性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基础和介入治疗近展 被引量:17
8
作者 王茂强 高育璈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5期462-465,共4页
关键词 门静脉 肠系膜 静脉血栓形成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的进展 被引量:18
9
作者 王仲朴 王茂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1期67-71,共5页
关键词 大动脉瘤 夹层动脉瘤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茂强 王志军 +1 位作者 刘凤永 王仲朴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 报道用介入方法治疗 2例腹腔动脉 (CA)狭窄的疗效。方法  2例患者有长期进餐后腹痛、伴有体重下降和上腹部血管杂音 ,Doppler超声提示CA狭窄 ,经腹主动脉造影证实。 1例CA狭窄为典型膈肌中脚综合征 (MALS) ,另 1例狭窄为动脉粥... 目的 报道用介入方法治疗 2例腹腔动脉 (CA)狭窄的疗效。方法  2例患者有长期进餐后腹痛、伴有体重下降和上腹部血管杂音 ,Doppler超声提示CA狭窄 ,经腹主动脉造影证实。 1例CA狭窄为典型膈肌中脚综合征 (MALS) ,另 1例狭窄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介入技术包括常规经皮经腔血管成型 (PTA)和支架置入术。结果 腹主动脉造影显示 2例均为重度CA狭窄 ,狭窄程度大于 90 %。术中做PTA和支架置入 ,1例用球囊扩张式Palmaz支架、1例用Wallstents ,术后造影显示CA血流通畅。Doppler超声随访提示CA血流速度正常。术后 3个月随访 ,患者症状消失、体重增加 ;分别随访 16、2 6个月 ,无再狭窄证据。结论 PTA和支架置入是治疗CA狭窄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窄 CA 腹腔动脉 介入治疗 随访 支架置入 腹主动脉造影 患者 血管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补救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禹 盖鲁粤 +15 位作者 李天德 沈宏 计达 杨庭树 陈练 孙志军 任艺红 苏绍萍 张志强 宋杨 金琴花 王有 李志坚 王立军 白启才 邵如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0-182,共3页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后,对于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未能有效开通的病人,进行补救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能出现的特殊问题。方法:按照病人年龄分为≥70岁组(n=52)和<70岁组(n=67)...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后,对于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未能有效开通的病人,进行补救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能出现的特殊问题。方法:按照病人年龄分为≥70岁组(n=52)和<70岁组(n=67)2组,对于≥70岁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判定未能有效开通后,则即行冠状动脉造影,若造影显示梗死相关动脉血流为非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灌注、同时病人仍有较明显胸痛,和(或)梗死对应心电图导联ST段仍抬高,并除外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禁忌证,则即进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补救性介入再通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同时与<70岁组的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比较。结果:与<70岁组比较,≥70岁组在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溶栓有效开通比例低,同时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死亡绝对数较多;但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血管的介入治疗成功比例两组无差别,同时,在≥70岁组,接受了静脉溶栓治疗后,再行介入治疗的严重出血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也未见显著增加。结论:≥70岁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静脉溶栓有效开通比例较低,进行补救性冠状动脉介入成功比例与<70岁组相同,严密监测出、凝血参数,出现严重出血并发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静脉溶栓 补救性冠状动脉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静脉血栓及其并发症巨块型肺动脉栓塞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茂强 关俊 +2 位作者 刘凤永 王仲朴 谢春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8期1038-1040,共3页
目的 评价介入微创伤治疗深静脉血栓及其并发症 巨块型肺动脉血栓栓塞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11例患者均用介入治疗。 6例合并肺动脉血栓栓塞 ,其中 4例为急性巨块型。确诊方法主要有胸部增强CT、下肢 盆腔Doppler超声波检查和血管... 目的 评价介入微创伤治疗深静脉血栓及其并发症 巨块型肺动脉血栓栓塞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11例患者均用介入治疗。 6例合并肺动脉血栓栓塞 ,其中 4例为急性巨块型。确诊方法主要有胸部增强CT、下肢 盆腔Doppler超声波检查和血管造影。所应用的介入治疗技术有经导管血栓抽吸、捣碎 (n =11) ,保留导管溶栓 (n =7) ,下腔静脉过滤器置入 (n =11)和金属支架开通髂静脉阻塞 (n =4)。术后给予肝素和低剂量溶栓治疗 1周 ,以后改为长期口服抗凝剂。术后随访内容有超声波、胸部X线片、部分患者做增强CT ,随访时间 6~ 2 2个月。结果 ① 7例左侧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右侧 ,进行介入治疗 9例 ,血栓抽吸、溶栓和髂静脉支架置入的技术成功率为 10 0 % ,临床有效率为 10 0 % ,无重要并发症 ;②下腔静脉过滤器置入成功率为 10 0 % ,随访期间未出现肺栓塞症状 ;③合并肺动脉血栓栓塞 6例 ,4例为中央巨块型栓塞、均有右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受累及 ,3例合并有左下肺动脉栓塞 ,累计梗塞范围约 5 5 %~ 75 % ,动脉血氧分压均低于正常 ( 75~85mmHg) ,介入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复查血管造影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介入技术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安全、有效方法 ;下腔静脉过滤器置入可预防致命性肺动脉血栓栓塞 ;经导管血栓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血栓栓塞 静脉血栓 溶栓治疗 介入放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治疗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茂强 高育璈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2期137-139,共3页
关键词 肺动-静脉畸形 介入治疗 病因 诊断 病理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膈肌中脚压迫综合征:相关基础、影像学表现及介入治疗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茂强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5期361-364,共4页
关键词 膈肌中脚压迫综合征 影像学表现 介入治疗 诊断 腹腔动脉压迫综合征 病理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动脉血栓栓塞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茂强 高育璈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6期468-471,共4页
关键词 肺动脉血栓栓塞 介入治疗 病理 适应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层动脉瘤的介入微创伤治疗近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茂强 高育璈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7期512-514,共3页
关键词 夹层动脉瘤 介入治疗 微创伤治疗 股动脉穿刺 影像学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干预对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17
作者 李生 郭丽萍 +1 位作者 李宝民 曹向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7期526-528,共3页
目的探讨高危出血的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治疗及栓塞术后康复干预的疗效。方法经脑CT或MRI确认为脑实质内出血的56例出血的高危脑动静脉畸形病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Angiography,DSA)全脑血管造影证实为脑动静脉畸形(art... 目的探讨高危出血的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治疗及栓塞术后康复干预的疗效。方法经脑CT或MRI确认为脑实质内出血的56例出血的高危脑动静脉畸形病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Angiography,DSA)全脑血管造影证实为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inousmalformation,AVM)。根据AVM病灶的特点,经血管内超选择应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栓塞或结合放射外科治疗,同时结合康复干预治疗。结果56例均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36例在1—3次栓塞后病灶完全消除;2例因新生和残留的AVM中存留有动脉瘤而分别在随访1年时和在X-刀治疗后3月时再次出血,经2次栓塞后痊愈。经过康复干预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满意。结论经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高危性脑AVM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而栓塞后的康复治疗是脑神经功能的康复的必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康复干预 栓塞 高危 治疗 AVM 神经功能恢复 结论 手段 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膈下动脉参与肝肿瘤供血栓塞后并发症及其预防 被引量:21
18
作者 王茂强 刘凤永 +3 位作者 关俊 辜小芳 林汉英 王志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 观察经导管做膈下动脉 (IPA)化疗栓塞后并发症的频次、类型和高危因素。方法 对 16 8例经血管造影确认有IPA参与肝肿瘤供血者进行了 2 2 6例次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 (TACE) ,其中单独或主要栓塞IPA者占 11.3% ,与栓塞肝动脉和 ... 目的 观察经导管做膈下动脉 (IPA)化疗栓塞后并发症的频次、类型和高危因素。方法 对 16 8例经血管造影确认有IPA参与肝肿瘤供血者进行了 2 2 6例次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 (TACE) ,其中单独或主要栓塞IPA者占 11.3% ,与栓塞肝动脉和 (或 )其他侧支同时进行占 88.7%。原发性肝癌15 2例 ,转移瘤 14例 ,血管瘤 2例。做肝恶性肿瘤TACE时先用碘油 抗癌乳剂栓塞肿瘤末梢血管 ,然后注入明胶海绵颗粒。观察术后临床经过、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 ,并与血管造影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既往未做其他治疗、首次接受TACE者 2 5例 (14 .9% ) ,曾做多次TACE者 97例 (5 7.8% ) ,曾做超声波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治疗 2次以上 2 8例 (16 .7% ) ,肝脏肿瘤外科术后复发 18例 (10 .7% )。异常造影表现有IPA增粗、肿瘤染色 (10 0 % ) ,非肿瘤性造影剂染色 (36 .3% ) ,IPA与其他动脉形成交通支(36 .9% )和IPA 静脉瘘 (7.1% )。做IPA化疗栓塞术中有 96 .4 %患者诉肩区疼痛。与栓塞IPA相关的并发症累计发生率为 8.9% ,包括呃逆 13例 (5 .8% )、胸痛伴咳嗽和少量咯血 9例 (4 .0 % )、膈肌麻痹 8例 (3.5 % )、心绞痛伴心电图异常 4例 (1.8%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等明显增高 6例 (2 .7% )、可逆性脊髓损伤 2例 (0 .9% )、膈下脓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下动脉 肝肿瘤 并发症 预防措施 IPA 血管栓塞 化疗灌注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胆管损伤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4
19
作者 王茂强 唐文捷 +3 位作者 林汉英 叶慧义 戴光海 王志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493-497,共5页
目的观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后继发胆管损伤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和临床过程。方法对1240例患者做TACE2680次,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无明确胆系异常表现,18例于术后3周~3个月出现胆管损伤并发症。采用回顾性调查,观... 目的观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后继发胆管损伤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和临床过程。方法对1240例患者做TACE2680次,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无明确胆系异常表现,18例于术后3周~3个月出现胆管损伤并发症。采用回顾性调查,观察TACE术后胆管损伤的发生率、临床表现、转归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肝转移性肿瘤TACE后胆管损伤的发生率为8.8%(13148),肝细胞性肝癌(HCC)组为0.5%(51092)。胆管损伤的影像学表现有局灶性胆管扩张4例、多发性肝内胆管扩张8例、囊性病灶或胆汁瘤6例。3例多灶胆管损伤表现为轻度黄疸,2例对保守治疗反应良好,1例于出现黄疸后2周死于肝功能衰竭。4例胆汁瘤合并感染,3例采取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和抗生素治疗,其中2例死于感染囊腔破入腹腔、继发化脓性腹膜炎,1例治愈;1例仅用抗生素治愈。与胆管损有关的病死率为16.7%(318)。其余11例无相关症状。统计学分析显示:无肝硬变背景的肝转移瘤患者TACE术后胆管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有肝硬变的HCC患者(P<0.01);其他高危因素有肿瘤为少血供型(P<0.01)和用铂类制剂与碘油乳化后做超选择性栓塞(P<0.01)。结论认识TACE后继发胆管损伤的影像学表现可避免误诊,特别是肿瘤复发。对存在胆管损伤高危因素患者,适当减少碘油乳化的化疗剂(特别是铂类)剂量,有可能降低胆系缺血损伤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肿瘤 化疗栓塞 胆管 损伤 介入治疗 并发症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化疗栓塞术后 胆管损伤 临床意义 TACE后 经皮穿刺置管引流 肝脏恶性肿瘤 肝内胆管扩张 损伤发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君 李宝民 +3 位作者 李生 曹向宇 郭梅 龚海芬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88-92,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手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找出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8例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手术治疗的症状性和非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评估支架置入...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手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找出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8例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手术治疗的症状性和非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评估支架置入手术前后对比剂在脑内的灌注变化,同时按照血流灌注积分表获得具体分值;经Logistic统计回归模型筛选、分析影响手术后脑血流循环灌注程度的相关因素,并对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进行半定量分析,从而确定重要相关因素。结果手术后,78例患者中58例(74.36%)对比剂灌注流速明显改善,其中血流灌注1级者46.15%(36/78),2级者20.51%(16/78),3级者7.69%(6/78)。经直线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后脑血流灌注改善程度与手术侧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01),在所构建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中,对比剂灌注流速的改善程度分别与手术侧颈动脉狭窄程度(O R=2.1×1010,P<0.01)、患者年龄(OR=0.8791,P=0.017)以及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OR=0.0149P=0.014)呈显著相关;而与手术后颈动脉狭窄改善程度无关。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可有效改善脑血流灌注;其血流动力学得到改善的作用机制是解除狭窄后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关因素分析 颈动脉支架 置入术后 Logistic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脑血管造影检查 脑血流灌注 直线回归分析 手术前后 回归模型 狭窄程度 回顾性分析 影像学资料 半定量分析 手术后 对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