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军事行动类型对我国退役军人心理健康双因素的影响: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
1
作者 李媛媛 王妍 +4 位作者 廖兴亚 张小玲 熊珂 孙淑娟 冯正直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600-1608,共9页
目的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探讨军事行动类型对我国退役军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方案。应用自编人口学信息问卷、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广泛性焦虑量表、生活满意度问卷、心理素质问卷... 目的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探讨军事行动类型对我国退役军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方案。应用自编人口学信息问卷、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广泛性焦虑量表、生活满意度问卷、心理素质问卷,对3027名我国退役军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与单因素模型及其他双因素模型比较,以焦虑症状为消极指标,生活满意度为积极指标的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拟合效果更好(χ^(2)/df=8.927,GFI=0.974,AGFI=0.962,RMSEA=0.051,NNFI=0.985,IFI=0.988,CFI=0.988);②以未参加战争/非战争军事行动者为参照,心理素质在战争与生活满意度、战争与焦虑症状的相对中介效应均显著(P<0.05),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与生活满意度、非战争军事行动与焦虑症状的相对中介效应均不显著;③战争通过对心理素质的认知维度、适应性维度、个性维度的完全中介作用,降低退役军人生活满意度,通过对心理素质个性维度的部分中介作用增加其焦虑症状。结论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适用于我国退役军人群体,心理素质在战争与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双因素模型 退役军人 心理素质 中介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退役军人抑郁症状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媛媛 廖兴亚 +7 位作者 张小玲 熊珂 孙淑娟 苗宽 汤林宁 汤泉 赵梦雪 冯正直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1911-1922,共12页
目的研究我国退役军人抑郁症状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方便抽样,对我国三大经济带12个城市2400名退役军人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atients’Health Questionnaire,PHQ-9)及自编一般情况问卷进行抑郁症状调查,采用非参数检验... 目的研究我国退役军人抑郁症状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方便抽样,对我国三大经济带12个城市2400名退役军人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atients’Health Questionnaire,PHQ-9)及自编一般情况问卷进行抑郁症状调查,采用非参数检验、皮尔森卡方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1)我国退役军人抑郁症状总体发生率39.0%,其中轻度抑郁症状发生率22.1%,中度发生率8.5%,重度发生率8.3%;(2)女性、城镇、25岁以上、目前患病者抑郁症状发生率及得分高于男性、农村、18~25岁、未患病者(P<0.01),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离婚抑郁症状发生率及得分高于大学及以上、未婚和已婚者(P<0.05),家庭人均可支配年收入≤7400元者抑郁症状发生率高于>7400~16000元者(P<0.01),工人抑郁症状得分高于党政机关、企事业领导干部(P<0.05),不同水平抑郁症状构成比在除人均GDP外的所有人口学信息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特殊军事作业环境中服役、服役期间患重病的退役军人抑郁症状发生率及得分高于未在特殊环境服役者、未患重病者(P<0.01),服役<8年、火箭军、参战、集体退役、复员抑郁症状发生率及得分高于服役≥30年、陆军、未参战、达龄/年限退役、退休(P<0.05);退役军人不同水平抑郁症状构成比在除服役职级、立功受奖外的军事职业信息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抑郁症状危险因素为高人均GDP地区、女性、25~30岁、离婚、目前患重病、火箭军、特殊环境服役、服役期间患重病、复员(P<0.05);抑郁症状保护因素为教育程度大学及以上,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7400~14000元、>25000~39000元(P<0.05)。结论我国退役军人抑郁症状发生率受到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人口学因素和服役年限、参加的军事作业类型等服役经历影响,复员、集体退役军人群体应引起格外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役军人 抑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分析我国退役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特点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媛媛 冯正直 +7 位作者 李奎良 赵梦雪 汤林宁 廖兴亚 张小玲 熊珂 苗宽 孙淑娟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4-465,共12页
目的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研究我国退役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特点、潜在类别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方便抽样方法对我国12个城市2428名退役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为自编个人信息问卷和《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 目的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研究我国退役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特点、潜在类别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方便抽样方法对我国12个城市2428名退役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为自编个人信息问卷和《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标准PTSD筛查量表(PCL-5),运用变量中心方法研究PTSD症状发生率及其特点,运用个体中心方法研究其潜在类别,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各类别的影响因素。结果我国退役人员PTSD症状发生率为13.7%(333/2428),其危险因素包括女性(OR=1.96,95%CI 1.21~3.20)、25~30岁(OR=3.08,95%CI 1.01~9.36)、离婚(OR=2.64,95%CI 1.19~5.89)、目前患重病(OR=2.73,95%CI1.86~4.00)、特殊作业环境服役(OR=1.56,95%CI 1.13~2.16)。我国退役人员PTSD症状存在3个潜在类别(轻度症状组、中度症状组、重度症状组);以轻度症状组为参照,中度症状组的危险因素为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地区(OR=3.15,95%CI 1.25~7.93)、目前患重病(OR=2.83,95%CI 1.27~6.33)、立功受奖(三等功及以上OR=6.30,95%CI 1.51~26.31;嘉奖OR=4.83,95%CI 1.30~17.93),重度症状组的危险因素为目前患重病(OR=8.08,95%CI1.66~39.43)、参战(OR=15.03,95%CI 1.41~159.82)。结论人口学因素是我国退役人员PTSD症状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服役时的军事应激事件是其严重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役人员 创伤后应激障碍 变量中心 个体中心 潜在剖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