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去甲基化的MDS细胞系和2例MDS患者的ID4基因甲基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康慧媛 王新荣 +5 位作者 高丽 王蔚 李绵洋 王莉莉 王成彬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55-459,共5页
目的:探讨去甲基化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患者来源的细胞系MUTZ-1和2例MDS患者的ID4基因表达及去甲基化状态影响的临床意义,为MDS患者去甲基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 目的:探讨去甲基化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患者来源的细胞系MUTZ-1和2例MDS患者的ID4基因表达及去甲基化状态影响的临床意义,为MDS患者去甲基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CR)及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CR,RT-PCR)方法检测MDS细胞系MUTZ1中ID4基因,及1例AA患者骨髓细胞及NBM细胞中的甲基化及表达情况。应用RT-PCR方法检测ID4基因在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处理的MUTZ-1中的表达情况。运用亚硫酸氢盐测序PCR(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方法检测2例MDS患者去甲基化治疗前后ID4基因甲基化状态。结果:ID4基因在MUTZ1中呈完全甲基化且表达极弱,在AA患者骨髓细胞和NBM细胞呈完全非甲基化且有较强表达。去甲基化处理MUTZ-1后,随着地西他滨浓度增强ID4基因的表达呈现逐渐增强的表现;BSP检测2例MDS患者表明,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治疗后其ID4基因甲基化阳性频率均较初治时明显降低。结论:ID4基因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状态抑制了ID4表达,但这种抑制状态可以通过去甲基化药物处理而改变。ID4作为MDS抑癌基因,进一步提示其甲基化可以成为MDS患者治疗方案选择及疗效评估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化 去甲基化 ID4基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军事作业性疲劳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昕 黄文旭 +5 位作者 陆菊明 杨光 马芳龄 兰雅婷 孟俊华 窦京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观察军事作业性疲劳引起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变化的规律,探讨军事作业疲劳的机制。方法纳入某部野战炮兵团240人,军事作业前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填写疲劳评估量表,检测研究对象垂体-肾上腺[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 目的观察军事作业性疲劳引起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变化的规律,探讨军事作业疲劳的机制。方法纳入某部野战炮兵团240人,军事作业前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填写疲劳评估量表,检测研究对象垂体-肾上腺[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激素(F)、24h尿游离皮质醇(UFC)]、垂体-性腺[黄体生成素(LH)、睾酮(T)、雌二醇(E2)]、垂体-甲状腺功能[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素(T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8+、CD4+/CD8+、B、NK),并在研究对象进行7d大规模高强度野外演习后重新进行上述项目的检测。结果高强度军事作业后指战员不快感明显增加,强迫评分、精神病性评分降低。高强度军事作业后指战员垂体-肾上腺及垂体-性腺激素水平下降(P<0.001),垂体-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P<0.05),机体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降低(P<0.001)。结论高强度军事作业时,战士的精神心理耐受性降低是易疲劳的心理因素,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及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抑制是其病理生理基础,而机体免疫能力低下是高强度军事作业后易患疾病增加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疲劳 激素类 免疫 细胞 作业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形态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淋巴瘤的诊断及预后意义 被引量:15
3
作者 康慧媛 汪洋 +5 位作者 金淑媛 李绵洋 潘玉玲 刘改霞 冯晓倩 王成彬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16-419,共4页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骨髓形态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检测对淋巴瘤(lymphoma)的诊断及预后意义。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0月确诊的47例淋巴瘤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标本进行了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同时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骨髓形态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检测对淋巴瘤(lymphoma)的诊断及预后意义。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0月确诊的47例淋巴瘤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标本进行了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同时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多种TM水平,并进行临床参数分析。结果:血清TM特别是CEA、CA125、CA15-3、SF水平在淋巴瘤患者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29,P=0.000,P=0.005,P=0.000)。淋巴瘤患者组血清TM水平与其一般临床参数并不相关(P>0.05),而与骨髓幼稚淋巴细胞数(或淋巴瘤细胞)、B组症状、分期、IPI预后评分、骨髓是否浸润相关(P<0.05)。淋巴瘤患者中在一般临床参数较均一的情况下,骨髓浸润组较未浸润组B组症状更易见(P=0.031),CA15-3及SF水平升高更多(P=0.002,P=0.000)。结论:骨髓形态联合血清TM水平检测有助于淋巴瘤的诊断、分期及预后评估,对辅助判断淋巴瘤是否伴有骨髓浸润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肿瘤标志物 骨髓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朗迈UriSed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11
4
作者 陆玉静 马骏龙 +2 位作者 刘培培 丛玉隆 李洁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6-329,共4页
目的对朗迈UriSed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的临床应用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随机收集北京地区1073例住院患者和1200例健康成人的中段尿液标本,使用朗迈UriSed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对尿液的有形成分进行分析,评价分析仪的批内、批间精密度,线... 目的对朗迈UriSed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的临床应用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随机收集北京地区1073例住院患者和1200例健康成人的中段尿液标本,使用朗迈UriSed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对尿液的有形成分进行分析,评价分析仪的批内、批间精密度,线性和互染率。将手工镜检的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分析仪的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符合率。随机选取阳性标本50份,在每份标本中随机选取2个图像,将分析仪与人工识别的结果进行对比,计算符合率。采用分析仪检测健康成人的尿沉渣有形成分,制定不同性别正常人尿沉渣中红、白细胞的正常值范围。结果分析仪检测低、中、高浓度尿液中红细胞的批内变异系数(CV)值和批间CV值分别为13.73%、8.30%、6.20%和10.37%、8.23%、4.24%,检测白细胞的批内CV值和批间CV值分别为14.39%、8.11%、6.34%和9.44%、7.58%、4.51%。分析仪检测值与理论值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y=0.49x-3.07,r=0.999)。分析仪检测尿红细胞的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28%、86.42%、92.55%、94.81%,检测白细胞的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20%、89.50%、93.88%、95.08%;分析仪法与显微镜检法对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检出符合率分别为94.23%和93.48%。分析仪法检测不同浓度标本间的红、白细胞的互染率分别为0.5%和0.2%。统计学分析显示,北京地区健康成人的尿红细胞、白细胞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不同年龄段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成人尿液有形成分的参考范围为:红细胞,男性0~4.0/μl、女性0~6.0/μl;白细胞,男性0~5.0/μl、女性0~12.0/μl。结论朗迈UriSed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性能优良,主要指标的检测结果符合临床应用要求,并且具有快速准确、操作简便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分析 诊断设备 红细胞 白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对火药烟雾诱导支气管上皮细胞凋亡的防护作用 被引量:7
5
作者 陈运霞 兰晓梅 +7 位作者 张帆 刘萍 张立文 刘晓婷 梁臻龙 王策 孙崇云 王成彬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2-77,共6页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火药烟雾诱导的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BEAS-2B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不加任何干预)、烟熏组(火药烟雾4g,作用10min)、烟熏+葛根素组(12.5、25、50、100μg/ml)。细胞接种12h后加...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火药烟雾诱导的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BEAS-2B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不加任何干预)、烟熏组(火药烟雾4g,作用10min)、烟熏+葛根素组(12.5、25、50、100μg/ml)。细胞接种12h后加入葛根素,继续培养至24h后烟雾作用10min,继续培养2h后进行检测。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Hoechst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Annexin V-PI双染细胞及caspase-3阳性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烟熏组BEAS-2B细胞活力明显下降(P<0.01),不同浓度葛根素能够不同程度地对抗烟熏的作用,其最佳保护浓度为25μg/ml。与烟熏组相比,烟熏+葛根素组Hoechst染色细胞凋亡率、Annexin V-PI双染细胞凋亡率及caspase-3阳性率均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火药烟雾可致体外BEAS-2B细胞凋亡,而葛根素对火药烟雾诱导的BEAS-2B气管上皮细胞凋亡具有一定防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吸入损伤 上皮细胞 支气管 细胞凋亡 葛根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凌草甲素对多发性骨髓瘤抗肿瘤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段浩清 李绵洋 +5 位作者 高丽 张俊峰 王蔚 李燕 马一盖 王成彬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4-369,共6页
本研究探讨冬凌草甲素(Oridonin)对人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株U266抗肿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CCK-8法检测冬凌草甲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瑞氏染色法观察细胞的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U266细胞FGFR3、BCL... 本研究探讨冬凌草甲素(Oridonin)对人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株U266抗肿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CCK-8法检测冬凌草甲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瑞氏染色法观察细胞的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U266细胞FGFR3、BCL2、CCND1、MYC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Western blot方法分析BCL2、MYC、CCND1、FGFR3和P53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①冬凌草甲素能够抑制U266细胞增殖,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②10μmol/L冬凌草甲素处理U266细胞24 h后,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③U266细胞凋亡比例随冬凌草甲素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④经冬凌草甲素处理后的U266细胞中,FGFR3、BCL2、CCND1、MYC基因表达下调,同时其相应的蛋白质表达下调,P53蛋白表达上调,上述变化均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结论:冬凌草甲素可以抑制人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发挥其抗肿瘤作用。本研究为MM新的靶向治疗方案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凌草甲素 多发性骨髓瘤 U266细胞 细胞凋亡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黑火药烟雾所致吸入性肺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以及对IL-1β、TNF-α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7
7
作者 刘一凡 王正冠 +5 位作者 唐红卫 吴小利 谢尹晶 张洪瑞 李登清 王成彬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5-239,共5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对黑火药烟雾所致大鼠吸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吸入性肺损伤组(I组)、乌司...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对黑火药烟雾所致大鼠吸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吸入性肺损伤组(I组)、乌司他丁高剂量组(UH组)、乌司他丁中剂量组(UM组)、乌司他丁低剂量组(UL组),每组6只。使用自制发烟装置建立大鼠吸入性肺损伤模型,UH组、UM组、UL组分别按100 000、50 000、20 000U/(kg.d)剂量给予UTI。处理40h后检测各组大鼠动脉血气、肺湿/干重比(W/D)、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含量、血清和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肺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并观察肺组织的大体及病理学改变。采用反转录荧光定量PCR检测肺组织Toll样受体4(TLR-4)、IL-1β、TNF-αmRNA的表达。结果 UH、UM、UL组的PaO2高于I组(P<0.05),W/D、BALF中白细胞计数低于I组(P<0.05),UM、UL组IL-1β和BALF中蛋白含量低于I组(P<0.05),3组PaO2、PaCO2、W/D、BALF中蛋白含量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H组血清、肺组织MPO活性及肺组织MDA含量均低于I组(P<0.05),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H组IL-1β和TNF-αmRNA表达均低于I组(P<0.05),UH、UM、UL组IL-1βmRNA表达低于I组(P<0.05),与C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TLR-4 mRNA表达水平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观察可见UTI用药组大鼠肺泡腔渗出及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均较I组减轻。结论 UTI可通过抗炎、抗氧化对黑火药烟雾所致大鼠肺损伤发挥保护作用,高剂量UTI可有效抑制IL-1β、TNF-αmRNA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黑火药 烟雾吸入性肺损伤 白细胞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火药烟雾致吸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被引量:8
8
作者 刘一凡 唐红卫 +8 位作者 吴小利 谢尹晶 张洪瑞 段晋燕 向代军 兰晓梅 李绵洋 王成彬 李登清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70-674,共5页
目的构建黑火药烟雾所致吸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分析黑火药烟雾成分,建立吸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42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建模后1、2、6、24、48、96h组(n=6),检测各组大鼠动脉血气的变化,测定肺湿/干... 目的构建黑火药烟雾所致吸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分析黑火药烟雾成分,建立吸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42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建模后1、2、6、24、48、96h组(n=6),检测各组大鼠动脉血气的变化,测定肺湿/干比(W/D)、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数及蛋白含量,并取肺组织行大体及镜下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黑火药烟雾成分主要为CO2和CO,且12min内浓度稳定。大鼠吸入烟雾后表现为低氧血症,COHb于吸入后1h达峰值(P<0.05),W/D于2h达峰值(P<0.05),吸入后24h内BALF白细胞数呈进行性增加(P<0.05),蛋白含量显著增高(P<0.05)。病理观察可见肺组织出血、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呈急性肺损伤表现,至吸入后96h仍未恢复。结论通过黑火药烟雾暴露可成功建立大鼠吸入性肺损伤模型,且具有易复制、稳定、可靠的优点,可用于战场环境下吸入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火药 烟雾吸入损伤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剂量rhG-CSF动员对供者外周血免疫细胞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黄文荣 达万明 +9 位作者 邓新立 高春记 韩晓萍 吴晓雄 李红华 朱海燕 靳海杰 靖域 王书红 薄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852-856,共5页
本研究观察12例健康供者在使用10μg/(kg·day)rhGCSF动员前后白细胞总数变化。应用外周血涂片瑞氏染色对白细胞进行形态学分类,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动员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细胞、B细胞、NK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发现... 本研究观察12例健康供者在使用10μg/(kg·day)rhGCSF动员前后白细胞总数变化。应用外周血涂片瑞氏染色对白细胞进行形态学分类,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动员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细胞、B细胞、NK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发现,动员前1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位数为6.25(4.7-7.8)×109/L,其中淋巴细胞中位数为2.07(1.63-3.1)×109/L,单核细胞中位数为0.163(0.078-0.414)×109/L;动员第5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位数为37.47(24-72.57)×109/L,其中淋巴细胞中位数为3.22(1.46-5.31)×109/L,单核细胞中位数为1.2(0.706-3.627)×109/L。供者外周血白细胞的增加为动员前的6.26±2.14倍(P<0.01),其中淋巴细胞的增加为动员前的1.45±0.76倍(P<0.05),单核细胞数增加为动员前的7.48±4.41倍(P<0.01)。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动员前CD3+T淋巴细胞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46.96%[(32.36-57.45)%],动员后为40.94%[(25.31-48.9)%];动员前CD4+/CD8+淋巴细胞比例为1.27±0.46,动员后为1.36±0.51;动员前CD4+CD8+T淋巴细胞占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0.41%[(0.16-1.51)%],动员后为0.49%[(0.09-2.0)%];动员前CD16+CD56+NK细胞占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13.98%[(4.08-25.08)%],动员后为16.65%[(12.06-33.05)%];动员前CD3+CD16+CD56+NK-T细胞占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2.75%[(0.37-6.38)%],动员后为3.13%[(0.46-5.95)%];动员前CD20+B淋巴细胞占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9.28%[(5.97-16.33)%],动员后为9.94%[(7.36-20.41)%];动员前CD14+单核细胞占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12.48%[(3.54-19.35)%],动员后为29.52%[(16.51-36.76)%]。动员后CD14+单核细胞在PBMNC中的比例比动员前增加2.87±1.51倍(P<0.05);动员前后T淋巴细胞、NK细胞、NK-T细胞、B淋巴细胞在PBMNC中的比例以及动员前后CD4+/CD8+淋巴细胞比均无显著变化(P>0.10)。结论:rhGCSF动员引起的单核细胞增加可能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移植的相关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动员 免疫细胞 外周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磷汀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素霞 朱宏丽 +7 位作者 卢学春 范辉 姚善谦 马健 杨清明 蔡力力 庄晓萌 杨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86-90,共5页
本研究探讨氨磷汀(amifostine,AMF)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疗效及副作用。采用单用AMF或联合红细胞生成素(rhEPO)治疗12例MDS患者,其中8位高龄患者采用AMF联合rhEPO治疗,4例单用AMF治疗。治疗方案为AMF0.4g静脉滴注,5天为1疗程... 本研究探讨氨磷汀(amifostine,AMF)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疗效及副作用。采用单用AMF或联合红细胞生成素(rhEPO)治疗12例MDS患者,其中8位高龄患者采用AMF联合rhEPO治疗,4例单用AMF治疗。治疗方案为AMF0.4g静脉滴注,5天为1疗程,休息2天,连续3疗程为1个治疗周期;rhEPO6000U,皮下注射,1周3次。结果显示:12例MDS患者的血液学指标均有改善,显效11例(91.7%),微效1例(8.3%),其中血红蛋白有效率为100%,白细胞有效率为75%,血小板有效率为58.3%。2例长期依靠输血的患者在氨磷汀治疗后输血间隔逐渐延长,输血量明显减少。AMF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但所有患者均可耐受。结论:氨磷汀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中一种较有潜力的药物,对同时伴有多器官基础疾病的高龄患者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其疗效随维持时间的延长而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磷汀 红细胞生成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梗死患者和高血压患者血小板微粒CD62P、活化GPⅡb/Ⅲa检测 被引量:5
11
作者 邓新立 傅淑红 +1 位作者 李绵洋 丛玉隆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11-612,共2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微粒(PMP)膜蛋白与心肌梗死、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收集12例心肌梗死服用阿司匹林前、服用后24h及10例高血压患者、10例正常对照的血液标本,提取富血小板血浆,以20μmol/LADP为激活剂激活血小板,检测其血小板微粒表达PAC1... 目的探讨血小板微粒(PMP)膜蛋白与心肌梗死、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收集12例心肌梗死服用阿司匹林前、服用后24h及10例高血压患者、10例正常对照的血液标本,提取富血小板血浆,以20μmol/LADP为激活剂激活血小板,检测其血小板微粒表达PAC1和CD62P的情况。结果心肌梗死组(服药前)、高血压组CD62P+PMP的百分率(85.1%±3.7%、86.%±5.8%)比正常对照组(75.5%±4.4%)高,PAC1+PMP的百分率(85.9%±3.8%、86.4%±5.7%)也比正常对照组(76.3%±5.3%)高(P<0.01),而心肌梗死组服药前和高血压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心肌梗死组服用阿司匹林后24h,CD62P+PMP、PAC1+PMP的百分率分别降低到66.3%±7.56%、68.4%±6.4%,与服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心肌梗死、高血压与血小板微粒膜上的CD62P、PAC1表达存在一定的联系,服用阿司匹林可降低血小板微粒膜上CD62P、PAC-1的表达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高血压 血小板微粒 P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孕妇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早孕期检测 被引量:6
12
作者 汪淑娟 高志英 +4 位作者 卢彦平 李亚里 姜淑芳 汪龙霞 张立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55-658,共4页
目的:评价孕妇血浆胎儿游离DNA检测对高龄孕妇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早孕期检测价值。方法自2011年3月1日~2013年8月31日,采用早孕期超声筛查和孕妇血浆胎儿游离DNA检测技术,对136例孕11-13+6周的高龄孕妇进行检测,并通过染色... 目的:评价孕妇血浆胎儿游离DNA检测对高龄孕妇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早孕期检测价值。方法自2011年3月1日~2013年8月31日,采用早孕期超声筛查和孕妇血浆胎儿游离DNA检测技术,对136例孕11-13+6周的高龄孕妇进行检测,并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进行结果验证。结果cff-DNA检测,检出3例21-三体,1例18-三体(同时存在NT增厚),1例45,X(超声提示胎儿全身水肿),与荧光染色体杂交的结果一致,分别为47,XN,+21、47,XN,+18、45,X;筛查阴性者,未发现染色体异常。结论在早孕期开展cff-DNA检测,能更早期、更准确的检出高危对象进行确诊、干预,并能显著降低不必要的介入性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孕妇 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 早孕期检测 胎儿游离DNA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F-100检测北京地区正常人群尿液有形成分的调查 被引量:9
13
作者 岳秀玲 李玉文 +3 位作者 周金 马骏龙 张时民 丛玉隆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632-635,共4页
目的:应用UF-100检测北京地区健康人群尿液的有形成分,为临床建立尿液有形成分生物参考范围。方法:应用UF-100尿液分析仪检测6587例健康体检者(其中男性3243人,女性3344人,年龄为1~92岁)随机中段尿液红细胞(RBC)、白细胞(WBC)... 目的:应用UF-100检测北京地区健康人群尿液的有形成分,为临床建立尿液有形成分生物参考范围。方法:应用UF-100尿液分析仪检测6587例健康体检者(其中男性3243人,女性3344人,年龄为1~92岁)随机中段尿液红细胞(RBC)、白细胞(WBC)、上皮细胞(EC)及管型数。结果:尿液有形成分红细胞(12岁以下组除外)、白细胞、上皮细胞检测结果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检测结果男女13岁以上各年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12岁以下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检测结果男性12岁以下与19岁以上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18岁年龄组与其他各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13岁以上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12岁以下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皮细胞检测结果男性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13~55岁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12岁以下及56岁以上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型检测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液RBC、WBC、EC与性别、年龄有关,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男女性别之间、年龄之间生物参考范围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参考值 尿液有形成分 UF-100 尿液分析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物酶6在大鼠附睾中的表达及分布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小强 齐晓伟 +4 位作者 程露阳 孙铁成 舒如明 王慧萍 于和鸣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0-267,共8页
通过双向电泳结合质谱技术分离鉴定正常成年大鼠附睾头段与尾段管腔液中的蛋白组成,从附睾头段及尾段管腔液的22个差异蛋白点中鉴定出12个蛋白质.其中11个蛋白质在不同种属哺乳动物的附睾组织中已有鉴定报道,而过氧化物酶6(peroxiredoxi... 通过双向电泳结合质谱技术分离鉴定正常成年大鼠附睾头段与尾段管腔液中的蛋白组成,从附睾头段及尾段管腔液的22个差异蛋白点中鉴定出12个蛋白质.其中11个蛋白质在不同种属哺乳动物的附睾组织中已有鉴定报道,而过氧化物酶6(peroxiredoxin 6,Prdx6)为新发现的存在于附睾头段及尾段管腔液中的体液蛋白.采用RT-PCR、Western印迹及免疫组化技术,对该蛋白在大鼠附睾中的表达及分布进行了分析.实验表明,Prdx6与精子的成熟、贮存及保护有一定关系,其具体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睾 双向电泳 质谱 过氧化物酶6(Prdx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O-1基因甲基化在MDS进展中的意义 被引量:5
15
作者 康慧媛 王新荣 +5 位作者 高丽 王蔚 李绵洋 王莉莉 王成彬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46-749,共4页
目的:探讨ZO-1基因甲基化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转化中的临床意义,为MDS患者的预后评估进一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 目的:探讨ZO-1基因甲基化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转化中的临床意义,为MDS患者的预后评估进一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CR)方法检测ZO-1基因在正常对照者骨髓标本(normal control,NC)、MDS、AML患者骨髓标本中的甲基化状态。运用亚硫酸氢盐侧序PCR(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方法检测1例MDS系列标本ZO-1基因在其MDS-RA、MDS-RAEB、AML阶段的甲基化状态。结果:ZO-1基因在NC、MDS、AML患者标本中的甲基化阳性率存在明显差异(P=0.000),在NC组未发现甲基化阳性,在AM L组阳性率最高(65.0%)。MDS/AML患者ZO-1基因甲基化阳性组髓系原始细胞比例更高(P=0.000)。1例MDS患者系列标本显示,随着疾病进展,在MDS-RA、MDS-RAEB、AML阶段中,甲基化位点阳性频率存在明显差异(P=0.000),在AML阶段阳性频率最高(64.65%)。结论:ZO-1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发生于MDS/AML患者中,随着恶性克隆增生,ZO-1基因甲基化阳性率及甲基化位点阳性频率越来越高,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MDS疾病进展,进一步提示ZO-1基因甲基化水平可成为监测MDS患者急性白血病转化的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化 ZO-1基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健康成人尿液有形成分正常参考值的测定 被引量:5
16
作者 马骏龙 陆玉静 +2 位作者 刘培培 丛玉隆 李洁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6-458,共3页
目的调查确定使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测北京地区健康成人尿液有形成分的正常参考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200例北京地区健康成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收集新鲜中段尿液标本。应用朗迈UriSed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对尿液中的红细... 目的调查确定使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测北京地区健康成人尿液有形成分的正常参考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200例北京地区健康成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收集新鲜中段尿液标本。应用朗迈UriSed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对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鳞状和非鳞状)、精子细胞、酵母菌、管型(透明、非透明)、结晶(草酸钙、尿酸、三磷酸盐)进行检测。所有阳性结果(主要是管型)均经人工对该仪器所摄照片进行复查。所有实验均在取样后2h内完成。结果以X95%表示正常参考值上限,本研究健康人尿液有形成分的正常参考值为:红细胞男性0.0~4.0/μl、女性0.0~6.0/μl,白细胞男性0.0~5.0/μl、女性0.0~12.0/μl,鳞状上皮细胞男性0.0~2.0/μl、女性0.0~16.0/μl,非鳞状上皮细胞男性0.0~2.0/μl、女性0.0~4.0/μl,精子细胞男性0.0~0.4/μl、女性0.0~0.0/μl,前述各项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草酸钙结晶0.0~2.5/μl,尿酸结晶0.0~2.0/μl,三磷酸盐结晶0.0~1.5/μl,酵母菌0.0~0.4/μl,透明管型0.0~0.4/μl,非透明管型0.0~0.0/μl,前述各项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北京地区健康成人尿液有形成分正常参考值的测定为使用朗迈UriSed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进行临床检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分析 诊断设备 参考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系统的血流感染致病菌早期检测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可昕 胡翀 +3 位作者 陈琛 何赏 杨明 王成彬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22,共6页
目的基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系统(MALDI-TOF MS)建立早期血流感染致病菌检测体系。方法选取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变形杆菌、肺... 目的基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系统(MALDI-TOF MS)建立早期血流感染致病菌检测体系。方法选取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变形杆菌、肺炎链球菌等10种临床最常见的病原菌作为检测对象,结合多重PCR技术和Mass ARRAY iPLEX单碱基延伸技术、MALDI-TOF MS技术,模拟细菌感染血液样本建立MALDI-TOF MS细菌核酸检测体系,测定其灵敏度;选取2017年3-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收集的疑似脓毒症患者血液样本33例对该体系进行验证,并将检测结果与微生物科血培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所建立的MALDI-TOF质谱血液致病菌检测系统可同时检测分属两组的10种细菌,所有细菌样本均可见延伸峰;灵敏度为100CFU/ml;与33例临床血培养鉴定结果的阴性符合率为100%(27/27),6例血培养阳性样品中有2例为摩氏摩根菌和人葡萄球菌感染,因这两种细菌不包含在10种检测对象之内而未能通过质谱检出,其余4例血培养阳性样品与质谱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100%。结论本研究建立的MALDI-TOF质谱检测体系可从全血样本中直接检测10种临床常见血流感染致病菌,无需进行培养,与传统血培养及生化鉴定相比具有耗时短、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等优势,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临床早期、快速诊断血流感染致病菌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 细菌性血流感染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81a在转染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的HepG2.2.15细胞中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妍 王春梅 +4 位作者 李绵洋 王琳 程勇前 张玲霞 徐东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92-994,共3页
目的鉴定分析microRNA(miRNA)miR-181a在转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的HepG2.2.15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探讨miR-181a在与HBV相关的肝脏疾病中的作用。方法以本课题组基因芯片结果为基础,设计并合成miR-181a探针,采用Northernblotting检... 目的鉴定分析microRNA(miRNA)miR-181a在转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的HepG2.2.15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探讨miR-181a在与HBV相关的肝脏疾病中的作用。方法以本课题组基因芯片结果为基础,设计并合成miR-181a探针,采用Northernblotting检测miR-181a在HepG2.2.15和HepG2细胞(对照组)中的表达水平,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结合mRNA表达谱芯片结果预测miR-181a的靶基因,选取靶基因HLA-A2,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HLA-A2分子在上述2种细胞中的表达。结果Northernblottin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iR-181a在HepG2.2.15细胞中的表达量显著增高;miR-181a可能的靶基因包括C8A、IDH1和HLA-A等,miR-181a可能通过其种子序列与其靶基因HLA-A的3′-UTR区部分互补结合来调节HLA-A的表达;流式分析也显示HLA-A2分子在HepG2.2.15细胞中的表达量(43.9%)显著低于HepG2细胞(96.6%)。结论miR-181a在HBV转染的HepG2.2.15细胞中高表达,并可能下调靶基因HLA-A的表达,推测这可能是HBV感染后病毒逃避免疫反应、持续复制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81a 乙型肝炎病毒 HLA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引物二聚体形成机制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姗姗 岳素文 +2 位作者 江洪 王成彬 吕建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3-58,共6页
目的 通过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无模板测试技术,阐明引物二聚体形成的机制,解决PCR反应中引物二聚体形成的问题,推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应用.方法采用 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特点的典型引物对... 目的 通过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无模板测试技术,阐明引物二聚体形成的机制,解决PCR反应中引物二聚体形成的问题,推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应用.方法采用 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特点的典型引物对形成引物二聚体的Ct值,检测特异的反义核苷酸、短寡核苷酸对二聚体的影响,测试优化方案在HBV DNA定量检测中的效果.结果 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测试发现,3′端连续6~7碱基反向互补的引物对的Ct值:5.0、10.0、11.0;与另一引物中部连续6个碱基反向互补的Ct值:30.0、28.0、29.5;与另一引物5′末端连续6个碱基反向互补的引物对的Ct值:32.0、29.5、31.0.普通引物对测试的Ct值:27.5、29.0、31.0;中间部分同向相同的引物对测试的Ct值:36.5、43.0、39.0;同向相同的引物对未形成二聚体,反向相同引物对测试Ct值是30.5.低温预处理的短寡核苷酸促进二聚体形成,而在热启动PCR反应中无作用,特异的反义核酸抑制二聚体.PCR增效剂推后普通引物对的二聚体1个循环,推后部分同向相同的引物对的二聚体10个循环.中间部分相同的引物对检测低浓度质粒标准品比普通引物对检测结果更精确.结论 提出一种新的引物二聚体形成机制:引物对在3′末端碱基反向互补结合的基础上,借助剩余序列的同向互补力量拉近彼此在空间上的距离,从而进行延伸反应形成引物二聚体.中间偏3′端同向相同的引物对可以有效抑制引物二聚体,并且该作用可以被其他优化方法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BR GreenⅠ 引物二聚体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对火药烟雾致支气管上皮细胞损伤的防护效应 被引量:3
20
作者 周莹 兰晓梅 王成彬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0-262,共3页
目的研究火药烟雾损伤支气管上皮细胞模型中炎性细胞因子IL-8和IL-6的变化,以及葛根素对上述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100、50、25、12.5μg/ml)的葛根素预处理细胞后,建立火药烟雾损伤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模型。采用MTT法... 目的研究火药烟雾损伤支气管上皮细胞模型中炎性细胞因子IL-8和IL-6的变化,以及葛根素对上述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100、50、25、12.5μg/ml)的葛根素预处理细胞后,建立火药烟雾损伤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模型。采用MTT法检测火药烟雾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8和IL-6的浓度。结果以正常对照组细胞存活率作为100%,火药烟雾刺激后,BEAS-2B细胞的存活率下降至48.53%±4.44%,加入葛根素后细胞存活率明显提高,且呈剂量依赖性;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8(P<0.05)、IL-6(P<0.01)浓度升高。加入葛根素后,IL-8、IL-6浓度逐渐下降(P<0.05),亦呈浓度依赖性。结论火药烟雾可致体外培养支气管上皮细胞存活率降低并促进炎性细胞因子IL-8和IL-6分泌,中药葛根素可逆转这种损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吸入损伤 细胞存活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8 葛根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