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舌瓣设计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15
1
作者 何尚宽 徐达传 +1 位作者 王增星 靳士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为外科舌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剥制25具(50例)成人舌动、静脉标本,制作7例(14侧)舌血管铸型标本,观察舌动脉和静脉分布的规律性。结果:舌主要由2条舌动脉供血;舌的静脉每侧有5个流向,多数静脉不... 目的:为外科舌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剥制25具(50例)成人舌动、静脉标本,制作7例(14侧)舌血管铸型标本,观察舌动脉和静脉分布的规律性。结果:舌主要由2条舌动脉供血;舌的静脉每侧有5个流向,多数静脉不与动脉伴行。结论:根据需要舌瓣的蒂部可设在舌体周围的多个部位,多数舌瓣由动脉网供血,但每个舌瓣可获得一个自然的静脉引流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动脉 舌静脉 舌瓣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血管蒂缝匠肌皮瓣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10
2
作者 何尚宽 徐达传 +1 位作者 钟桂午 彭仲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11-114,共4页
在44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察了隐动脉及其毗邻关系。隐动脉起于股动脉的占46.9%,与膝阵动脉井于43.8%,起于动脉的占9.4%,起点在胜骨干自上方平均11.2cm处,主支末端达胫骨平台下方12.0cm,起始处外在平... 在44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察了隐动脉及其毗邻关系。隐动脉起于股动脉的占46.9%,与膝阵动脉井于43.8%,起于动脉的占9.4%,起点在胜骨干自上方平均11.2cm处,主支末端达胫骨平台下方12.0cm,起始处外在平均1.9mm;隐动脉发3~5个缝匠肌支及多个皮支并参与组成膝周动脉网。以隐血管为蒂的顺行皮瓣、缝匠肌皮瓣、股骨内侧髁骨瓣和切断隐血管起点的逆行皮瓣、缝匠肌皮瓣,可用来修复股下部、膝周及小腿上部组织缺损,是可供选择的一种较好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动脉 缝匠肌 肌皮瓣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隐血管蒂骨膜骨瓣转位修复股骨缺损骨不连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4
3
作者 何尚宽 黄位耀 钟桂午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1-13,共3页
在32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了隐动脉的起源有3种类型,起点平均距离胚骨平台11.2cm,外径1.9mm,主要分布到胫骨上段。以隐血管为蒂可切取胫骨前内侧4×15cm以内的骨膜骨瓣或更大范围的骨膜瓣,用以修复股骨中... 在32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了隐动脉的起源有3种类型,起点平均距离胚骨平台11.2cm,外径1.9mm,主要分布到胫骨上段。以隐血管为蒂可切取胫骨前内侧4×15cm以内的骨膜骨瓣或更大范围的骨膜瓣,用以修复股骨中下段骨折或骨不连。经12例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缺损 隐动脉 胫骨瓣 骨膜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舌血管构筑及计量学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王启华 伍思琪 +4 位作者 靳士英 黄兆林 刘艳馨 陈文慧 陈增保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目的:通过对舌血管的观察和计量,为舌下络脉诊,舌瓣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墨汁灌注,用手术放大镜、显微镜观察人舌血管的构筑,并用Quantimet520+型图像分析仪对舌各种乳头,舌粘膜肌层、舌肌的血管进行计量学研究。... 目的:通过对舌血管的观察和计量,为舌下络脉诊,舌瓣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墨汁灌注,用手术放大镜、显微镜观察人舌血管的构筑,并用Quantimet520+型图像分析仪对舌各种乳头,舌粘膜肌层、舌肌的血管进行计量学研究。结果:单位面积内轮廓乳头的血管密度大于菌状和丝状乳头;舌肌的血管也明显丰富于舌粘膜肌层。结论:舌静脉的回流主要通过舌下神经伴行静脉,该静脉也是舌下络脉诊主要观察的对象。舌粘膜两侧血管吻合丰富,用舌粘膜肌瓣修复扁桃体窝,磨牙后区等特定的解剖部位有其他瓣无法代替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动脉 舌静脉 计量学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舌脉诊和舌瓣外科有关的动脉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何尚宽 王兴海 +3 位作者 王增星 钟世镇 靳士英 陈以师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8,共5页
观察了50侧舌动脉剥制标本和14侧舌动脉或动静脉铸型腐蚀标本.根据其走行,舌动脉应分为起始段、舌骨舌肌段、舌深动脉升段和舌深动脉水平段.舌根血供来自舌根动脉(平均2.3支)、腭升动脉和扁桃体动脉;舌体血供来自舌深动脉... 观察了50侧舌动脉剥制标本和14侧舌动脉或动静脉铸型腐蚀标本.根据其走行,舌动脉应分为起始段、舌骨舌肌段、舌深动脉升段和舌深动脉水平段.舌根血供来自舌根动脉(平均2.3支)、腭升动脉和扁桃体动脉;舌体血供来自舌深动脉发出的舌体动脉(平均25.1支);舌下动脉供应舌下腺、舌腹侧和口底组织;舌系带动脉由舌深动脉末端分支与面动脉颏下支吻合组成.舌两侧的舌根动脉和舌体动脉被舌中隔完全分开,仅有舌背面粘膜下动脉网越过中线;舌根、舌体中份背面和舌尖偶可见0.2mm左右的血管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动脉 舌诊 舌瓣 中医诊断 中医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FGF对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6
作者 刘建华 黎昭洪 +2 位作者 杜韵璜 沈宏友 吕来清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4期1-6,共6页
利用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观察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SD成年大鼠40只,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钳夹损伤大鼠坐骨神经。在实验组损伤侧受损的神经周围放入浸有bFGF的明... 利用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观察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SD成年大鼠40只,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钳夹损伤大鼠坐骨神经。在实验组损伤侧受损的神经周围放入浸有bFGF的明胶海绵,对照组则用生理盐水浸泡海绵置于受损神经处。以大鼠右侧坐骨神经为正常自身空白对照。术后隔日一次向损伤侧腓肠肌肌注bFGF,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2、3、4、5周分别对每只大鼠进行心脏灌注固定,切取脊髓腰4~6节段,恒冷箱冷冻切片,Nisl染色,观察脊髓前角运动元的形态,计算其数目,将损伤侧与正常侧比较,将bFGF治疗组与非治疗组作比较,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3、4、5周治疗组的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均大于对照组,且统计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bFGF对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所导致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死亡有保护作用,也许可能成为运动神经元新的神经营养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运动神经元 BFGF 神经再生 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