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前路减压与椎内静脉丛相关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丰 尹庆水 +2 位作者 吴锐辉 艾福志 权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2-264,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中减压范围与椎内静脉丛出血问题相关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方法:选择6具新鲜尸体和12具经防腐固定的完整的成人颈部标本(C1~T1),对椎体钩突前脚间距、钩突前脚与横突孔内壁垂直距离及椎内前静脉丛两侧纵行血管间距...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中减压范围与椎内静脉丛出血问题相关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方法:选择6具新鲜尸体和12具经防腐固定的完整的成人颈部标本(C1~T1),对椎体钩突前脚间距、钩突前脚与横突孔内壁垂直距离及椎内前静脉丛两侧纵行血管间距等进行解剖观察。结果:椎内前静脉丛潜行于后纵韧带内,紧贴硬脊膜背面,两条纵行血管间形成横行交通支;在C3~C7相应椎体,钩突内侧缘与横突孔内壁间距为(5.25±0.85)mm,C3~C7相应节段椎内前静脉丛两侧纵行血管间距从(11.13±0.20)mm增大到(14.98±0.27)mm。C3~C7钩突前角间距从(14.60±1.03)mm增大到(21.51±1.91)mm,钩突前后径均大于11mm。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减压的安全区域可以双侧钩突前角为解剖标志,在此范围内,可完全显露椎内静脉丛两侧纵行静脉,从而有效地处理椎内静脉丛术中出血问题,手术安全,减压彻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内静脉丛 前路减压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肩胛深层入路显露上胸椎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
2
作者 吴锐辉 尹庆水 +3 位作者 刘丰 马向阳 李凭跃 王非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5-267,270,共4页
目的:为改良肩胛深层入路显露上胸椎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1例福尔马林浸泡的尸体标本按左右侧肋骨切口高低,随机分为右高左低组(A组)、左高右低组(B组)及低位切口组(C组);按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至上胸椎椎体,观察并测量皮肤切口长度、... 目的:为改良肩胛深层入路显露上胸椎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1例福尔马林浸泡的尸体标本按左右侧肋骨切口高低,随机分为右高左低组(A组)、左高右低组(B组)及低位切口组(C组);按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至上胸椎椎体,观察并测量皮肤切口长度、肋骨切口纵向撑开宽度、显露椎体范围、双侧交感神经干、奇静脉弓及胸导管等结构,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改良肩胛深层手术入路皮肤切口长度平均(22.88±1.70)cm;若切除第3肋骨,切口纵向撑开宽度平均(6.10±0.68)cm,能显露T2~4椎体(100%);若联合切除第2肋骨,切口撑开宽度平均(8.08±0.93)cm,能显露T1椎体下2/3~T4椎体(83.3%);若联合切除第4肋骨,切口撑开宽度平均(8.87±0.73)cm,能显露T2-5椎体(100%);若单纯切除第4肋切口撑开宽度平均(6.03±0.53)cm,显露T3~5椎体(100%);交感神经干、奇静脉弓及胸导管等结构在显露过程中出现在相对恒定的位置,术中仔细操作可避免损伤。结论:改良肩胛深层入路是显露上胸椎的理想的手术入路,具有创伤小,显露好,安全性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胸椎 肩胛区 应用解剖学 手术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旋载荷对骨盆作用机制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肖进 尹庆水 +2 位作者 张美超 赵卫东 李鉴轶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83-685,共3页
目的利用骨盆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外旋应力对骨盆的作用机制。方法 1例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进行PET-CT扫描,结果以DICOM格式输出,在PC机上进行三维重建,建立正常骨盆的有限元模型。对模型施加外旋载荷,经计算得到应力、应变及位移云图... 目的利用骨盆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外旋应力对骨盆的作用机制。方法 1例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进行PET-CT扫描,结果以DICOM格式输出,在PC机上进行三维重建,建立正常骨盆的有限元模型。对模型施加外旋载荷,经计算得到应力、应变及位移云图。结果水平向后加载500N于左侧髂前上棘,应力沿两条途径传导:一条是向内后方经同侧骶髂关节前部至骶骨上部,另一条是向前方经耻骨支、耻骨联合至对侧耻骨;且骨盆前环受力较大。应变以同侧骶髂关节前下方最大,前方的耻骨联合处应变也较大。位移以受力点同侧髂前上棘处最大,同侧髂骨、坐骨及耻骨支位移均较大。结论外旋载荷易造成耻骨支骨折、骶髂关节损伤,或骶骨压缩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有限元分析 外旋载荷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