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眼与双眼白内障手术对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被引量:18
1
作者 盛恒炜 朱雁铃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2116-2119,共4页
目的探讨小儿七氟醚麻醉下双眼与单眼白内障手术对苏醒期躁动(EA)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接受白内障全麻手术的小儿患者73例,根据手术眼别,分为双眼手术组(双眼组)和单眼手术组(单眼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儿... 目的探讨小儿七氟醚麻醉下双眼与单眼白内障手术对苏醒期躁动(EA)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接受白内障全麻手术的小儿患者73例,根据手术眼别,分为双眼手术组(双眼组)和单眼手术组(单眼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停留时间、最高麻醉苏醒期躁动(PAED)评分、离开PACU时PAED评分以及需丙泊酚处理的EA例数,并比较两组患儿入室时、手术开始时、手术结束时、拔除喉罩时以及出PACU时的心率。结果双眼组患儿术后最高PEAD评分和EA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眼组患儿(P<0.05),双眼组因EA需静脉推注丙泊酚进行紧急处理(PAED评分≥15分)的患儿比单眼组多(P<0.05),双眼组患儿离开PACU时的心率和PAED评分明显高于单眼组(P<0.05)。结论小儿双眼白内障手术全麻EA发生率高于单眼手术,手术后术眼视物障碍是小儿眼科全麻手术苏醒期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小儿 苏醒期躁动 单眼/双眼手术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胸腔镜术后静脉镇痛的量效关系 被引量:16
2
作者 谈晓露 谌雅雨 +5 位作者 胡渤 周巧梅 邵伟栋 徐波 肖海平 张兴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3-378,共6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复合0.032μg/(kg·h)舒芬太尼用于胸腔镜手术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和95%有效剂量(ED95)及其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胸腔镜手术患者25例,采用DEX与0.032μg/(kg·h)舒芬太尼进行...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复合0.032μg/(kg·h)舒芬太尼用于胸腔镜手术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和95%有效剂量(ED95)及其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胸腔镜手术患者25例,采用DEX与0.032μg/(kg·h)舒芬太尼进行术后PCIA,DEX起始剂量为0.048μg/(kg·h),相邻患者的剂量之差为0.008μg/(kg·h);当前患者DEX剂量由上一个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是否满意决定,如果上一例患者术后镇痛满意,则当前患者使用DEX剂量降0.008μg/(kg·h);如果上一例患者术后镇痛不满意,则当前患者使用DEX剂量升0.008μg/(kg·h);研究终点为7个上下周期,DEX剂量<0.008μg/(kg·h),并持续7例;用概率单位回归分析法计算DEX的ED50、ED95及其相应的95%CI。结果DEX复合0.032μg/(kg·h)舒芬太尼用于青壮年患者胸腔镜术后静脉镇痛DEX的ED50为0.0346μg/(kg·h)[95%CI:0.0283~0.0408μg/(kg·h)],ED95为0.0459μg/(kg·h)[95%CI:0.0400~0.0880μg/(kg·h)]。所有患者未出现呕吐、呼吸抑制和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术后6h内静息(Z=-5.128,P=0.000)和咳嗽时(Z=-6.642,P=0.000)平均视觉模拟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Z=-2.335,P=0.020)都明显高于术后6h。结论DEX复合0.032μg/(kg·h)舒芬太尼用于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静脉镇痛DEX的ED50和ED95分别为0.0346μg/(kg·h)和0.0459μg/(kg·h),术后疼痛可以得到安全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胸腔镜手术 术后静脉镇痛 舒芬太尼 半数有效剂量 95%有效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步态特征及其与脊柱X线片上影像学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易红蕾 陈虎 +3 位作者 王昕辉 朱昌荣 练沛荣 夏虹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91-696,共6页
目的: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患者的步态特征,探讨其与脊柱X线片影像学参数的相关性.方法:纳入9例DS患者,年龄63~73(67.7±3.1)岁.使用红外运动捕捉系统(SMART-D 400)对患者进行三维步态运动分析,主要包括... 目的: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患者的步态特征,探讨其与脊柱X线片影像学参数的相关性.方法:纳入9例DS患者,年龄63~73(67.7±3.1)岁.使用红外运动捕捉系统(SMART-D 400)对患者进行三维步态运动分析,主要包括时空参数(跨步时长、支撑时长、摆动时长、支撑周期、摆动周期、单足支撑周期、双足支撑周期、绝对速度、相对速度、步频、步长、步宽)、步态偏差指数(gait deviation index,GDI)和脊柱平衡参数[步态分析过程中第一个5m和最后一个5m的冠状面的偏斜角(thoracic-whole spine coronal angle,TS-CA)、矢状面偏斜角(thoracic-whole spine sagittal angle,TS-SA)、运动周期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 in motion cycle,PTM)].在脊柱全长X线片上测量患者胸椎后凸角(T5/T12 Cobb)、腰椎前凸角(L1/L5 Cobb)、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PI-LL、矢状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和退变性侧凸节段和角度(Cobb).统计患者GDI值是否在正常范围(>100),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第一个5m和最后一个5m的脊柱平衡参数,归纳DS患者步态特征.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时空参数与脊柱X线片影像学参数的相关关系.结果:患者的时空参数具体如下:跨步时长为1.16±0.21s、支撑时长为0.79±0.15s、摆动时长为0.37±0.07s,支撑周期为(67.98±2.14)%、摆动周期为(32.02±2.41)%、单足支撑周期为(54.32±5.12)%、双足支撑周期为(45.68±5.12)%、绝对速度为0.73± 0.17m/s、相对速度为 45.33±11.20(%height/s)、步长为 0.41±0.09m、步宽为 0.09±0.03m、步频为 106.66±17.59次/min.患者均存在异常步态(右下肢GDI为82.3±7.4,左下肢GDI为85.1±7.3).步态最后一个5m的TS-CA、TS-SA、PTM均大于第一个5m(P<0.05).相关分析显示,绝对速度和相对速度与腰椎前凸呈强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7(P=0.033)、0.795(P=0.010);PI-LL与TS-SA呈强正相关,相关系数0.703(P=0.035).而摆动时长与腰椎前凸呈强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03(P=0.035),骶骨倾斜角与步宽呈强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68(P=0.002);与其余参数无明显相关.结论:DS患者存在明显步态异常,且在行走过程中,脊柱失衡明显加重,患者的步态异常情况与脊柱失衡(腰椎前凸变小、PI-LL减少、骶骨倾斜角变大)存在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步态分析 动态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二氧化碳反应性监测的临床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4
作者 张琪 张军龙 +1 位作者 伏兵 屠伟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42-1344,共3页
PaCO_(2)变化引起脑血管舒缩是常见生理现象,脑血管反应性指脑内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响应各种刺激而扩张或收缩的能力,反映脑血管储备和调节潜力,临床常用二氧化碳诱发脑血管反应作为衡量指标,即脑血管二氧化碳反应性(CVR-CO_(2))。通过CVR... PaCO_(2)变化引起脑血管舒缩是常见生理现象,脑血管反应性指脑内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响应各种刺激而扩张或收缩的能力,反映脑血管储备和调节潜力,临床常用二氧化碳诱发脑血管反应作为衡量指标,即脑血管二氧化碳反应性(CVR-CO_(2))。通过CVR-CO_(2)监测多种疾病或生理因素引起脑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有利于预测缺血性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障碍等的发生发展,并尽早采取相应预防及治疗措施[1]。我们就CVR-CO_(2)监测手段、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等加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卒中 阿尔茨海默病 认知功能障碍 大脑小血管疾病 大脑中动脉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老年患者腰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2
5
作者 彭捷 张雯琪 +3 位作者 吴友平 马永圆 郄文斌 徐波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6-212,共7页
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接受腰椎后路手术的老年患者持续增多。腰椎手术可引发中重度术后疼痛,以阿片类药物为主的常规镇痛方法不良反应较多,不利于老年患者快速康复。近期研究表明,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 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接受腰椎后路手术的老年患者持续增多。腰椎手术可引发中重度术后疼痛,以阿片类药物为主的常规镇痛方法不良反应较多,不利于老年患者快速康复。近期研究表明,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在脊柱手术中的镇痛效果良好,但对老年腰椎手术的镇痛效果及对康复的影响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旨在观察双侧ESPB在老年腰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改进麻醉方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11月行腰椎后路手术的老年患者70例,性别不限,年龄60~79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II~III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ESPB组(行双侧ECPB)和对照(C)组,每组35例。麻醉诱导前,ESPB组于L_(3)或L_(4)双侧横突各注射0.4%罗哌卡因20 mL,C组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比较2组术后48 h内静息及活动时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术后首次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 analgesia,PCA)时间、48 h内舒芬太尼累积用量;术后第1和2天里兹睡眠问卷(Leeds Sleep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LSEQ)评分;术后24、48 h时15项恢复质量量表(Quality of Recovery-15,QoR-15)评分;术后开始进普通膳食的时间;术中低血压,术后头晕、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纳入患者70例,62例完成研究,其中ESPB组32例,C组30例。ESPB组术后2、4、6、12 h静息NRS评分及术后2、4、6 h活动NRS评分均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C组比较,ESPB组术后第1天LSEQ评分以及术后24、48 h时QoR-15评分更高,术后进普通膳食时间更早,术后首次PCA时间更晚,术后0~12 h、12~24 h舒芬太尼用量更少(均P<0.05)。2组术中低血压,术后头晕、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侧ESPB用于老年腰椎后路手术,镇痛效果良好,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改善术后睡眠,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加速患者康复,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脊肌平面阻滞 老年患者 腰椎后路手术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急慢性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蔡俊强 曹明 +3 位作者 艾娟 段宋萍 屠伟峰 郄文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49-753,共5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急慢性疼痛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10月至2021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其中正常对照组(NC组,n=30)和糖尿病组(D组,n=30),记录两组术前及术后不同...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急慢性疼痛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10月至2021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其中正常对照组(NC组,n=30)和糖尿病组(D组,n=30),记录两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息和运动VAS评分、机械压痛阈、术后舒芬太尼用量、血清炎症因子和术后3、6个月时慢性疼痛的发生情况。结果与NC组相比,D组术前、术后3、6、24、48、72 h的机械压痛阈显著降低(P<0.05),术后3、6、12、24、48、72 h静息和运动VAS评分明显升高(P<0.05),术后3、6、12、48、72 h时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增加(P<0.05),以及术后72 h内镇痛泵的总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均明显增加(P<0.05)。两组之间术前及术后3 h血清IL-6、TNF-α以及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后6个月时,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以及疼痛程度均高于NC组(P<0.05)。结论糖尿病加重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急性疼痛的严重程度和增加术后舒芬太尼用量,也增加了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全膝关节置换术 视觉模拟评分 机械压痛阈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体位腹膜后大血管及腰大肌的MRI影像解剖学差异
7
作者 易红蕾 陈虎 +3 位作者 王昕辉 朱昌荣 练沛荣 夏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1-515,共5页
目的比较仰卧位、俯卧位及侧卧位时,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在腰椎各椎间隙水平的位移变化和腰大肌厚度及位移变化,确定经侧路进行腰椎融合术的安全工作区。方法15名志愿者在3种体位接受腰椎磁共振检查,记录L_(1/2)~L_(4/5)椎间隙水平腹主... 目的比较仰卧位、俯卧位及侧卧位时,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在腰椎各椎间隙水平的位移变化和腰大肌厚度及位移变化,确定经侧路进行腰椎融合术的安全工作区。方法15名志愿者在3种体位接受腰椎磁共振检查,记录L_(1/2)~L_(4/5)椎间隙水平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位置、腰大肌的厚度及位移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相同节段不同体位下腔静脉分布相似。而在L_(1/2)~L_(3/4)水平,相较于仰卧位,腹主动脉在侧卧位和俯卧位部分向前方移动至椎体前缘。相同节段不同体位腰大肌厚度存在差异(L_(2/3)A区,L_(3/4)A区、Ⅳ区和P区,L_(4/5)Ⅱ区和Ⅳ区)(P<0.05)。不同节段腰大肌前移距离存在差异,在L_(1/2)水平,俯卧位(-7.53±3.30)mm及侧卧位(-7.25±3.96)mm的前移距离大于仰卧位(-10.90±3.31)mm,P=0.012;在L_(2/3)水平,侧卧位的前移距离(-0.12±5.59)mm明显大于仰卧位(-5.03±2.49)mm和俯卧位(-3.38±3.99)mm,P=0.009;在L_(3/4)和L_(4/5)水平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右侧卧位在L_(1/2)、L_(2/3)选择Ⅰ、Ⅱ区穿刺是安全可行的;L_(3/4)、L_(4/5)水平可以选择Ⅱ区穿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腰大肌 体位 腰椎侧方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防性口服加巴喷丁对腹腔镜结肠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艾娟 蔡俊强 +7 位作者 扶超 程黎阳 丁洪亮 陈育洪 陈俊勇 周祥武 郄文斌 屠伟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993-1998,共6页
目的探索预防性服用加巴喷丁用于腹腔镜结肠直肠癌根治术术后镇痛和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1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择期进行腹腔镜结肠直肠癌根治术患者43例,男27例,女16例,肿瘤分期无差异,采用... 目的探索预防性服用加巴喷丁用于腹腔镜结肠直肠癌根治术术后镇痛和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1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择期进行腹腔镜结肠直肠癌根治术患者43例,男27例,女16例,肿瘤分期无差异,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分为预防性口服加巴喷丁组(G组,n=21)和常规镇痛组(R组,n=22)。G组于手术前晚和麻醉诱导前2 h分别给予加巴喷丁胶囊600 mg口服+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R组则仅给予PCIA。记录R组和G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阿片类药物消耗量、QoR-15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术后恶心、PONV发生率、补救镇痛及镇吐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等,以及术中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与气管插管后心血管反应等。结果与R组相比,G组术后10 d内静息状态下和咳嗽状态下、术后9 d内运动状态下VAS评分降低(P<0.05);G组患者术后9 d内患者疼痛满意度评分及术后12 d内Qo R-15评分均较R组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组术后阿片类药物总消耗量、术中瑞芬太尼消耗量、气管插管后的心血管反应、补救镇吐的发生率,均较R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预防性口服加巴喷丁可显著降低腹腔镜结肠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出院前的VAS评分和术后阿片类药物总消耗量,并且提高患者镇痛满意度和术后康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巴喷丁 腹腔镜 结肠直肠癌 疼痛 手术后 预防性镇痛 QoR-15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止血带个性化压力值在下肢手术中的探讨 被引量:7
9
作者 郭晓泽 李炳林 +3 位作者 卓荣锋 李展 夏琼 章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21-726,共6页
目的分析在下肢手术中,大腿周径和收缩压与止血带压力的关系,探讨止血带个性化压力值。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8年5月在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55例行下肢手术且可使用止血带的患者,记录术中止血带压力、术区出血情况、大腿周径、收缩压... 目的分析在下肢手术中,大腿周径和收缩压与止血带压力的关系,探讨止血带个性化压力值。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8年5月在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55例行下肢手术且可使用止血带的患者,记录术中止血带压力、术区出血情况、大腿周径、收缩压及体重指数(BMI)等资料,根据大腿周径、收缩压及BMI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析各组止血带压力变化情况以及止血带压力与大腿周径、收缩压及BMI的相关性。结果止血效果为良好时,各分组止血带最低压力值及压力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止血带压力与大腿周径(r=0.734,P<0.05)、收缩压(r=0.889,P<0.05)呈正相关,但止血带压力与BMI无相关性(r=0.076,P>0.05)。结论在下肢手术中,止血带的个性化压力值可根据大腿周径及收缩压进行设定,当患者收缩压≥130mmHg时,则再增加30mmHg。另外,止血带压力的设置不需参考B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止血带压力 大腿周径 收缩压 BM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麻俯卧位头部支撑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玲 黄娟 +4 位作者 夏琼 蔡佩霞 李汉峰 王黎明 曾瑞玲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59-61,共3页
目的探讨预防全麻俯卧位手术中头部压力性损伤的有效方法。方法自行研制全麻俯卧位头部支撑装置,应用于3515例脊柱外科手术患者(观察组),并与术中应用常规凝胶啫喱垫的3604例患者(对照组)进行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的比较。结果观察组术... 目的探讨预防全麻俯卧位手术中头部压力性损伤的有效方法。方法自行研制全麻俯卧位头部支撑装置,应用于3515例脊柱外科手术患者(观察组),并与术中应用常规凝胶啫喱垫的3604例患者(对照组)进行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的比较。结果观察组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俯卧位手术患者使用全麻俯卧位头部支撑装置有利于降低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术 俯卧位 压力性损伤 全麻俯卧位头部支撑装置 凝胶啫喱垫 护理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疫一线医护人员面部压力性损伤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被引量:2
11
作者 夏琼 胡玲 +3 位作者 周雪兰 蒋继容 李芳 邓豫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7-90,共4页
目的分析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医护人员面部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device related pressure injuries,DRPI)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方法后方医院压疮管理小组和前线队伍护士长、护理小组组长联合建立战地D... 目的分析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医护人员面部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device related pressure injuries,DRPI)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方法后方医院压疮管理小组和前线队伍护士长、护理小组组长联合建立战地DRPI管理小组,对抗疫一线医护人员面部防护与DRPI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结合抗疫一线临床实践与某院手术室DRPI管理经验制订对策进行干预。结果抗疫一线医护人员面部DRPI的发生率从51.64%下降至0。结论面对突发COVID-19疫情,加强前后方联动,建立战地DRPI管理小组,联系抗疫一线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有利于避免或减少抗疫一线医护人员面部DRP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医护人员 防护用品 面部 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疼痛:COVID-19感染的难题之一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义丹 林彩虹 +3 位作者 赵留杰 徐波 臧卫东 曹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65-570,共6页
2019年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病毒(SARS-CoV-2)引起的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成为一种全球性流行病,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多数COVID-19病人被报告出现头痛、胸痛、肌痛和关节痛等疼痛症状。SARS-CoV-2引起的疼痛可能会... 2019年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病毒(SARS-CoV-2)引起的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成为一种全球性流行病,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多数COVID-19病人被报告出现头痛、胸痛、肌痛和关节痛等疼痛症状。SARS-CoV-2引起的疼痛可能会极大地影响病人的情绪和治疗效果,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关于COVID-19病人疼痛症状的临床表现特征、潜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和病因学研究还未见有系统的报道。在本篇综述中,我们基于COVID-19的最新研究强调病人出现疼痛症状这一现象,分析可能涉及的机制并探讨应对COVID-19病人疼痛症状应做的诊疗策略,以引起人们关注并优化COVID-19病人疼痛的管理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SARS-CoV-2 疼痛 神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山病患者全麻后使用舒更葡糖拮抗一例
13
作者 何菁 何洹 +1 位作者 胡渤 徐波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6-97,共2页
患者,男,21岁,62 kg,因“右上肢肌肉萎缩、乏力2年余”入院。患者右侧上肢无力和远端肌萎缩,肌萎缩始于手部,以骨间肌、鱼际肌萎缩最为明显,呈斜坡状,出现“寒冷麻痹”(寒冷时症状加重)及“平举震颤”(平举手部有明显震颤)。查体:颈椎... 患者,男,21岁,62 kg,因“右上肢肌肉萎缩、乏力2年余”入院。患者右侧上肢无力和远端肌萎缩,肌萎缩始于手部,以骨间肌、鱼际肌萎缩最为明显,呈斜坡状,出现“寒冷麻痹”(寒冷时症状加重)及“平举震颤”(平举手部有明显震颤)。查体:颈椎生理曲度存,无明显侧凸畸形,右腕伸肌(Ⅳ级),右腕屈肌(Ⅳ级),握力(右:Ⅳ级),病理征阴性。颈椎MRI:C5—C7水平脊髓变细并C3—T3水平脊髓背侧硬膜外静脉丛扩张;C5—C6水平脊髓变性。肌电图:右尺神经运动支受累,感觉支大致正常。ECG、心脏彩超、生化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既往无特殊,家族中无相关病史。诊断为平山病,拟在全麻下行颈椎前路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解除C5—C7椎体水平压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征阴性 骨间肌 心脏彩超 椎体水平 肌肉萎缩 腕伸肌 平山病 尺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