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髋部骨折流行病学分布特点:单中心2859例分析 被引量:65
1
作者 翁蔚宗 李密 +9 位作者 周启荣 曹烈虎 王尧 陈晓 张军 汪琳 纪方 张建政 徐海栋 苏佳灿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5-420,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2 859例髋部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完善老年髋部骨折的防治手段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0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入院的所有髋部骨折患者病例资料,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机制、骨折类型... 目的回顾性分析2 859例髋部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完善老年髋部骨折的防治手段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0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入院的所有髋部骨折患者病例资料,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机制、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手术方法等信息,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分布特点。结果 (1)本院的髋部骨折收治总数逐年增加,其中股骨颈骨折的占比最高(1 602/2 859,56.03%),股骨粗隆间骨折次之。(2)髋部骨折患者年龄52~104岁,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71~80岁组最多,占37.39%(1 069/2 859)。(3)髋部骨折病例中女性所占比例(1 916/2 859,67.02%)高于男性(943/2 859,32.98%)。(4)受伤机制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走中自行摔伤导致骨折最多,占87.65%(2 506/2 859)。(5)骨折类型在不同性别之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股骨颈骨折较多,男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比例较高。(6)所有患者中合并有糖尿病(765/2 859,26.76%)或心脑血管疾病(739/2 859,25.85%)的病例数最多。结论老年髋部骨折以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其在年龄、性别、受伤机制、合并症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这为进一步改善髋部骨折的防治策略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老年人 流行病学 回顾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膦酸盐类药物促进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伤椎骨修复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徐海栋 刘晓伟 +3 位作者 史新瑞 杨斐 苏佳灿 许斌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43-446,共4页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探讨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应用双膦酸盐抗骨质疏松进行伤椎骨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6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骨科收治的84例胸腰椎骨折后路矫形内固定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别纳入双膦酸盐治疗...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探讨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应用双膦酸盐抗骨质疏松进行伤椎骨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6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骨科收治的84例胸腰椎骨折后路矫形内固定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别纳入双膦酸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术后除给予骨化三醇、碳酸钙D3等常规抗骨质疏松药物外,双膦酸盐治疗组服用阿仑膦酸钠维D3片(每片含阿仑膦酸钠70mg,每周1片),对照组服用安慰剂。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分别测量胸腰椎损伤区的骨密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复位后即刻两组伤椎骨密度均出现明显下降,在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的骨密度值均不断增加,术后1个月、3个月时两组骨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年时双膦酸盐组的骨密度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膦酸盐类药物进行干预,可加快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伤椎骨质疏松的修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内固定术 骨质疏松 应力屏蔽 双膦酸盐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骨折高位截瘫患者电磁导航留置鼻肠管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 被引量:18
3
作者 肖金敏 陈珍珍 阮敏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41-43,共3页
对32例颈椎骨折高位截瘫患者在电磁导航定位下放置鼻肠管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均成功置管,实施个性化的肠内营养方案。置管前对患者进行营养需要量评估,病情及意识状态评估,肠内营养禁忌证评估;启动肠内营养后常规监测肠鸣音,提高胃肠... 对32例颈椎骨折高位截瘫患者在电磁导航定位下放置鼻肠管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均成功置管,实施个性化的肠内营养方案。置管前对患者进行营养需要量评估,病情及意识状态评估,肠内营养禁忌证评估;启动肠内营养后常规监测肠鸣音,提高胃肠道耐受性,做好体位护理及营养代谢监测,正确处理肠内营养并发症,为护理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骨折 高位截瘫 鼻肠管 肠内营养 电磁导航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学科团队合作处理复杂伤口的实践与效果 被引量:41
4
作者 蒋琪霞 周济宏 +4 位作者 钱洪波 赵允召 马恒辉 彭青 翁志强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分析跨学科团队合作处理复杂伤口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根据复杂伤口治疗需要建立跨学科合作团队,包括造口治疗师、外科医生、病理科医生等。所有纳入患者先由伤口护理中心造口治疗师进行评估和检查,分析判断患者的健康问题,采用互... 目的:分析跨学科团队合作处理复杂伤口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根据复杂伤口治疗需要建立跨学科合作团队,包括造口治疗师、外科医生、病理科医生等。所有纳入患者先由伤口护理中心造口治疗师进行评估和检查,分析判断患者的健康问题,采用互助式或菜单式合作模式,按需联系相关专家会诊,制定专科治疗方案和伤口护理方案。由伤口护理中心护士负责执行方案并评价效果,统计并分析合作模式实施3年中不同类型复杂伤口的治愈率和平均愈合时间,回顾性分析实施前3年同类伤口的结果作对照。结果:合作模式实施后3年与实施前3年分别处理628例和563例复杂伤口,总体治愈率提高13.63%(P<0.05),平均愈合时间缩短25.67 d(P<0.05)。结论:跨学科团队合作模式有助于提高复杂伤口治愈率、缩短愈合时间,是提高伤口护理效果的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团队 复杂伤口 综合干预 伤口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