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外早熟大豆冠层粒重分布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5
1
作者 陶丹 王萍 +3 位作者 宋海星 冉彦中 陈玉江 尹田夫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6-148,共3页
对国外早熟大豆冠层产量分布特点及冠层产量百分比与小区产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品种之间在产量空间分布的上层产量及下层产量存在显著差异 ,中层产量差异不显著 ;上层产量与小区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下层产量与小区产量呈显... 对国外早熟大豆冠层产量分布特点及冠层产量百分比与小区产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品种之间在产量空间分布的上层产量及下层产量存在显著差异 ,中层产量差异不显著 ;上层产量与小区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下层产量与小区产量呈显著负相关 ,中层产量与小区产量无明显相关 ;在产量冠层结构中 ,上中层产量占全株产量比重较大的品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外早熟大豆 冠层结构 产量 粒重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地上部水浸液的化感作用及化感物质的鉴定 被引量:91
2
作者 韩丽梅 沈其荣 +2 位作者 鞠会艳 阎石 阎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425-1432,共8页
研究了重迎茬大豆花荚期植株地上部水浸液及其提取物对大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 ,并鉴定了有明显化感作用组分的物质。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比 ,0 .1 0 g DW/ ml重茬大豆水浸液显著地抑制了大豆胚根生长 ;3 .75× 1 0 - 2g D... 研究了重迎茬大豆花荚期植株地上部水浸液及其提取物对大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 ,并鉴定了有明显化感作用组分的物质。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比 ,0 .1 0 g DW/ ml重茬大豆水浸液显著地抑制了大豆胚根生长 ;3 .75× 1 0 - 2g DW/ ml、7.5 0× 1 0 - 2 g DW/ ml正茬、重茬、迎茬大豆水浸液对砂培大豆苗的生长有显著的化感抑制作用 ;重茬、正茬大豆水浸液乙酸乙酯提取的酸性组分、XAD-4树脂提取组分 ,在 0 .6~ 1 .2 g DW/ ml浓度下 ,对大豆种子萌发初期的萌发率及萌发过程中的胚根生长亦表现出显著的化感抑制作用 ;重茬水浸液乙酸乙酯提取的中性、碱性组分在 1 .2 g DW/ ml浓度下 ,对大豆胚根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上述各组分化感作用大小随组分浓度增加而增加。在相同浓度处理下水浸液及其提取物的化感抑制作用有重茬大于正茬的趋势 ,统计检验差异均不显著。 GC-MS鉴定结果显示 ,正茬、重茬乙酸乙酯酸性组分、XAD-4树脂提取组分中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是 :丁二酸、苯甲酸、邻羟基苯甲酸、4-羟基苯甲酸、对羟基肉桂酸、2 -甲基苯酚、2 -甲氧基 -4-乙烯基苯酚、间苯三酚、2 -甲基苯甲醛、3 -甲基苯甲醛、5 ,6,7,7a-四氢 -4,4,7a-三甲基 -2 (4 H) -苯并呋喃酮、2 ,4-戊二烯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地上部水浸液 化感作用 化感物质 鉴定 GC-MS分析 重迎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效微生物群(EM)对饲料pH值及营养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55
3
作者 王旭明 倪永珍 +2 位作者 李维炯 陈宗泽 袁毅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31-434,共4页
研究了 EM发酵饲料中 p H值及饲料营养的变化。结果表明 :EM对饲料具有明显的酸化作用 ,提高了饲料的适口性 ;饲料经 EM发酵 4 d后 ,营养价值有所提高。扣除“浓缩效应”后 ,粗蛋白、NDF含量无显著性变化 (P>0 .0 5 ) ,ADF含量下降了... 研究了 EM发酵饲料中 p H值及饲料营养的变化。结果表明 :EM对饲料具有明显的酸化作用 ,提高了饲料的适口性 ;饲料经 EM发酵 4 d后 ,营养价值有所提高。扣除“浓缩效应”后 ,粗蛋白、NDF含量无显著性变化 (P>0 .0 5 ) ,ADF含量下降了 10 .0 6 % (P<0 .0 5 ) ,总氨基酸含量提高了 8.87% ,限制性赖氨酸提高了 10 .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微生物群 EM 饲料 PH值 营养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小麦品种穗发芽抗性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45
4
作者 闫长生 张海萍 +5 位作者 海林 张秀英 胡琳 胡汉桥 蒲宗君 肖世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80-587,共8页
利用收获时种子发芽率和面粉降落值法,于2000—2002年2个小麦种植年度,研究了黄淮、北部、长江中下游、西南冬麦区和东北春麦区1950年以来的781个主要推广品种和新品系的穗发芽抗性。结果表明,小麦穗发芽抗性测定值在年度间极显著或显... 利用收获时种子发芽率和面粉降落值法,于2000—2002年2个小麦种植年度,研究了黄淮、北部、长江中下游、西南冬麦区和东北春麦区1950年以来的781个主要推广品种和新品系的穗发芽抗性。结果表明,小麦穗发芽抗性测定值在年度间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不同年代小麦品种的穗发芽抗性差异较大。1990年以来育成品种的穗发芽抗性与20世纪80年代相近,但明显弱于506、0以及70年代。黄淮、西南和春小麦3个麦区种子发芽率低于2%的高抗品种数分别占各自麦区供试总数的1.7%、4.5%和5.7%,而长江中下游和北部2个冬麦区的种子发芽率都在10%以上;东北春麦区品种的抗性较强,种子发芽率平均为11.2%。利用等电聚焦电泳从发芽率和降落值均偏低的品种中鉴定出异源2号、蜀万24、蜀万761、陕160、孟县4号、京411、京9428、鉴26、燕大1817、农大45、衡水6404、晋麦5号、8号、鄂麦14和克辉等15个携带迟熟α-淀粉酶基因的品种,分布在5个不同麦区。对这些品种及其亲本进行SSR分子标记分析,发现有些与其亲缘关系密切的品种,却不携带迟熟α-淀粉酶基因。上述结果说明,该基因在我国五大小麦产区均有分布,但具该基因的品种数量少,占供试品种数的1.9%,通过育种程序容易选择出不携带该基因的小麦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穗发芽 迟熟 Α-淀粉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根茬腐解液和营养液残液对大豆生长发育的自感效应 被引量:34
5
作者 王树起 韩丽梅 +2 位作者 杨振明 阎飞 鞠会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3-47,共5页
通过水培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大豆根茬腐解液和营养液残液对大豆种子萌发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 ,营养液残液和根茬腐解液显著地抑制了大豆种子的萌发 ,表现在胚根长度显著降低 ,减少达 4 2 .51 %和 4 1 ... 通过水培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大豆根茬腐解液和营养液残液对大豆种子萌发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 ,营养液残液和根茬腐解液显著地抑制了大豆种子的萌发 ,表现在胚根长度显著降低 ,减少达 4 2 .51 %和 4 1 .79%。营养液残液和根茬腐解液均抑制了大豆的根系活力 ,表现在α-萘胺氧化酶活性降低 ,根系活跃吸收面积亦下降。同时 ,营养液残液、根茬腐解液使大豆植株的生物膜稳定性、保护系统受到破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连作障碍 营养液残液 根茬腐解液 自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拮抗性芽孢杆菌生防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刘伟成 潘洪玉 +3 位作者 席景会 李宏宇 郭永来 王旭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5-100,共6页
为探索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的有效途径,对分离自中国东北嫩江小麦赤霉病流行地区小麦植株叶面和穗部的8株拮抗性芽孢杆菌进行了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小区防治试验。平板对峙培养、菌丝生长速率及孢子萌发测定等试验表明,8个菌株对小麦赤霉... 为探索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的有效途径,对分离自中国东北嫩江小麦赤霉病流行地区小麦植株叶面和穗部的8株拮抗性芽孢杆菌进行了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小区防治试验。平板对峙培养、菌丝生长速率及孢子萌发测定等试验表明,8个菌株对小麦赤霉病菌的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以菌株B08的综合抑菌活性最强,其活菌体抑菌带宽达8.4mm,无菌发酵液稀释5倍处理后96h对菌丝生长抑制率为66.2%,处理分生孢子可使其完全丧失萌发能力,10倍稀释液可使孢子刚萌发的芽管膨大畸变而不能伸长,活体菌悬浮液和灭菌后的发酵液田间防效达59.5%~65.9%。发酵液热稳定性好,121℃、30min加压蒸气灭菌后仍保持良好的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说明,供试拮抗菌株作为小麦赤霉病的生防材料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生物防治 芽孢杆菌 拮抗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穗发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3
7
作者 原亚萍 陈孝 肖世和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36-139,共4页
小麦成熟期穗发芽是一种世界性的灾害,国内外育种家和生物化学家对此都很重视,1975~2001年先后举行了9次国际谷物收获前穗发芽研讨会,促进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本文综述了小麦穗发芽发生的原因,详细介绍了影响穗发芽的α-淀粉酶、... 小麦成熟期穗发芽是一种世界性的灾害,国内外育种家和生物化学家对此都很重视,1975~2001年先后举行了9次国际谷物收获前穗发芽研讨会,促进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本文综述了小麦穗发芽发生的原因,详细介绍了影响穗发芽的α-淀粉酶、α-淀粉酶抑制蛋白以及小麦抗穗发芽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穗发芽 原因分析 发生机理 Α-淀粉酶 α-淀粉酶抑制蛋白 抗性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附树脂提取的大豆根分泌物种类的GC-MS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韩丽梅 王树起 +1 位作者 鞠会艳 阎飞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1-305,共5页
采用GC -MS分析法 ,鉴定了XAD - 4吸附树脂连续提取所获得的大豆根分泌物的种类 ,并研究了化感物质 (邻苯二甲酸 )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 :根分泌物连续捕获系统(XAD - 4吸附树脂 )获得的根分泌物种类丰富 ,主要是长链脂... 采用GC -MS分析法 ,鉴定了XAD - 4吸附树脂连续提取所获得的大豆根分泌物的种类 ,并研究了化感物质 (邻苯二甲酸 )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 :根分泌物连续捕获系统(XAD - 4吸附树脂 )获得的根分泌物种类丰富 ,主要是长链脂肪酸、苯甲酸及其衍生物 ,直链醇、烯醇、酚、酮、苯胺、酯和一些烃类及其衍生物等有机化合物 ,其中很多都被报道是化感物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邻苯二甲酸对大豆幼苗生长具有显著的化感抑制作用。表明大豆根分泌物中存在抑制大豆幼苗生长的化感物质 ,由此可引发大豆连作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树脂 大豆 化感物质 化感作用 根分泌物 连作 GC—MS分析 连续捕获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酸对大豆生长的化感效应 被引量:23
9
作者 王树起 韩丽梅 杨振明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67-273,共7页
试验采用发芽试验、水培试验及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经GC -MS检测出的大豆根系分泌物和根茬腐解液中的几种有机酸对大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 :3-硝基邻苯二甲酸、邻甲氧基苯甲酸、3,4 -二氯苯甲酸、肉桂... 试验采用发芽试验、水培试验及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经GC -MS检测出的大豆根系分泌物和根茬腐解液中的几种有机酸对大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 :3-硝基邻苯二甲酸、邻甲氧基苯甲酸、3,4 -二氯苯甲酸、肉桂酸等四种有机酸均抑制了大豆种子的萌发 ,表现在萌发率、胚根长和胚根干重与对照相比均有所降低 ,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而且有机酸浓度不同 ,抑制程度也有所差别 ;3-硝基邻苯二甲酸、邻甲氧基苯甲酸、3,4 -二氯苯甲酸、肉桂酸、邻苯二甲酸等五种有机酸不同程度地抑制了水培大豆幼苗的生长发育 ,表现在株高、干物质重、相对生长速率等均低于对照 ,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且随着有机酸浓度的增加 ,抑制作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 大豆 连作障碍 有机酸 化感效应 根系分泌物 根茬腐解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M发酵饲料中主要微生物类群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2
10
作者 王旭明 陈宗泽 +1 位作者 倪永珍 李维炯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63-366,共4页
对EM发酵饲料中乳酸杆菌、酵母菌、大肠菌群、腐败菌等微生物类群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饲料经EM发酵后 ,乳酸杆菌大量增加 ,发酵第4天达到最大值(9.5×108CFU·g-1 饲料) ,大肠菌群与腐败菌被明显抑制。并认为细菌... 对EM发酵饲料中乳酸杆菌、酵母菌、大肠菌群、腐败菌等微生物类群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饲料经EM发酵后 ,乳酸杆菌大量增加 ,发酵第4天达到最大值(9.5×108CFU·g-1 饲料) ,大肠菌群与腐败菌被明显抑制。并认为细菌总数与酵母菌数量不能作为评价EM发酵饲料质量好坏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 发酵饲料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个熟期类型大豆种子萌发进程中耐冷性的比较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思河 王萍 +3 位作者 马淑英 宋海星 陶丹 尹田夫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18-222,共5页
本试验通过人工低温处理 ,探讨了萌发进程中三个熟期类型大豆品种间耐冷性生理指标间的差异 ,结果表明 :低温萌发进程中两早熟品种较中晚熟品种的 CAT酶活受抑程度小 ,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幅大 ,但 MDA含量变化趋势一致。
关键词 大豆 耐冷性 熟期 种子萌发 CAT MDA 抗逆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残茬腐解液对大豆生长发育的自感效应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树起 杨振明 韩丽梅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9-93,共5页
通过恒温腐解 1个月所得的根茬腐解液处理大豆种子表明 :根茬腐解液显著地抑制了大豆种子的萌发 ,表现在胚根长度显著降低 ,抑制率达 4 1.79%。通过大豆腐解根茬盆栽试验表明 :与对照相比 ,大豆腐解根茬降低了大豆的根系活力 ,降低了大... 通过恒温腐解 1个月所得的根茬腐解液处理大豆种子表明 :根茬腐解液显著地抑制了大豆种子的萌发 ,表现在胚根长度显著降低 ,抑制率达 4 1.79%。通过大豆腐解根茬盆栽试验表明 :与对照相比 ,大豆腐解根茬降低了大豆的根系活力 ,降低了大豆的抗逆性 ,表现在 ( -萘胺氧化酶活性下降 ;同时 ,腐解根茬使大豆植株的生物膜结构受到破坏 ,表现在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增加 ;产量分析结果也表明 :腐解根茬的综合效应使大豆产量和百粒重都较对照降低 ,差异极显著 ,达 11.16%- 2 4 .61%。由此表明了大豆根茬腐解物 (包括腐解的中间产物 )是大豆连作的主要自感物质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连作障碍 残茬 自感效应 生长发育 腐解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壳孢目真菌同工酶电泳研究 I.分类学意义的评价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伟成 吕国忠 +3 位作者 周永力 梁景颐 孙军德 白金铠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02-106,共5页
对球壳孢目5属10种17个菌株进行了菌体可溶性蛋白、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不同培养时间样品的电泳图谱显示菌体培养时间的长短对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球壳孢目真菌以培养5~10d为宜 ;不同种的菌株的... 对球壳孢目5属10种17个菌株进行了菌体可溶性蛋白、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不同培养时间样品的电泳图谱显示菌体培养时间的长短对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球壳孢目真菌以培养5~10d为宜 ;不同种的菌株的图谱差异显著 ,而种内不同菌株间的谱带一致性较高 ,表明可溶性蛋白和同工酶电泳图谱对球壳孢目真菌种级水平的分类具有重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壳孢目 分类学意义 真菌 同工酶电泳 可溶性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农田主要杂草种类及其地理分布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慧丽 王文众 +2 位作者 曲力涛 李景文 韩俊友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6期565-569,共5页
1998~1999年作者对东北地区农田杂草的种类及其地理分布进行了调查。调查的29种农田杂草隶属于禾本科、苋科、藜科、鸭跖草科、菊科、旋花科、蓼科、雨久花科、木贼科、泽泻科、大戟科、锦葵科、唇形科、十字花科等14个科 。
关键词 农田杂草 种类 地理分布 东北地区 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连作土壤有机化合物对大豆根腐病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韩丽梅 鞠会艳 王旭明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6-40,共5页
采用田间试验、生物模拟试验及化学分析等方法 ,研究了大豆连作土壤有机化合物 (糖、氨基酸、有机酸 )对大豆根腐病菌的影响。结果表明 :轮作、连作大豆土壤糖组分对半裸镰孢菌、粉红粘帚菌、尖镰孢菌的生长多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 采用田间试验、生物模拟试验及化学分析等方法 ,研究了大豆连作土壤有机化合物 (糖、氨基酸、有机酸 )对大豆根腐病菌的影响。结果表明 :轮作、连作大豆土壤糖组分对半裸镰孢菌、粉红粘帚菌、尖镰孢菌的生长多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规律 ,低浓度糖组分对粉红粘帚菌、尖镰孢菌生长的促进作用 ,连作显著高于轮作。轮作、连作土壤氨基酸组分对半裸镰孢菌、粉红粘帚菌、尖镰孢菌的生长多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轮作、连作土壤有机酸组分对上述三种病原菌生长多表现出显著促进作用 ,但连作高浓度有机酸组分能显著抑制粉红粘帚菌生长。上述结果表明 ,大豆连作土壤有机化合物与根腐病发生存在极密切关系 ,它们是根腐病严重发生的重要物质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连作 有机化合物 根腐病 化感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叶枯性病害在黑龙江省的分布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宏宇 席景会 +1 位作者 王海泽 刘惕若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95-97,共3页
通过对黑龙江省不同地区 72 0个点的调查 ,初步查清了小麦叶枯性病害在全省的分布 ,根据温度和降雨量等气象条件和初始病指可初步将全省病害分为三个区 :即病害流行强度 级区 ,包括嫩江、呼玛地区 ;流行强度 级区 ,包括泰来、哈尔滨... 通过对黑龙江省不同地区 72 0个点的调查 ,初步查清了小麦叶枯性病害在全省的分布 ,根据温度和降雨量等气象条件和初始病指可初步将全省病害分为三个区 :即病害流行强度 级区 ,包括嫩江、呼玛地区 ;流行强度 级区 ,包括泰来、哈尔滨、牡丹江、宝清、佳木斯等地 ;流行强度 级区 ,包括北安、饶河、伊春地区。并明确了 Septoria属病害和 Biploria属病害在各地区叶枯性病害中所占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枯性病害 黑龙江 分布 发生规律 防治 真菌病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越冬期间生理指标的变化及抗寒剂对其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宋海星 王萍 +3 位作者 陶丹 冉彦中 王罡朝 买琦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6期631-632,共2页
关键词 分蘖节细胞汁液浓度 抗寒剂 冬小麦 越冬期 生理指标 相对电导率 自由水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绒茧蜂属Apanteles Foerster一新种记述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家骅 杨建全 +1 位作者 黄居昌 宋东宝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90-292,共3页
记述采自福建和湖北的小腹茧蜂亚科 Microgastrinae绒茧蜂属 Apanteles Foerster一新种凹胸绒茧蜂A.cavatithoracica Chen sp.nov..
关键词 茧蜂科 小腹茧蜂亚科 绒茧蜂属 新种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有益基因向普通小麦导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原亚萍 陈孝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129-132,共4页
小麦和大麦是世界上两大麦类栽培作物,小大麦杂交始于1896年,由于其亲缘关系较远,杂交极不易成功。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小大麦杂交的研究历程,1973年Kruse首次成功地获得小大麦真实杂种,此后Islam及其他学者经过多年努力,先后获得了小... 小麦和大麦是世界上两大麦类栽培作物,小大麦杂交始于1896年,由于其亲缘关系较远,杂交极不易成功。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小大麦杂交的研究历程,1973年Kruse首次成功地获得小大麦真实杂种,此后Islam及其他学者经过多年努力,先后获得了小大麦附加系、代换系、易位系及其他小大麦重组材料。同时介绍了利用遗传标记进行小麦中大麦染色体的追踪及鉴定过程,具体鉴定方法包括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分子标记,其中两种以上遗传标记结合起来可使鉴定结果更加准确可靠。本文对小大麦杂交历史的全面回顾,可为进一步利用大麦中的有益基因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杂交 普通小麦 遗传标记 附加系 形态标记 杂种 重组 成功 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上的观赏鱼网站 被引量:3
20
作者 冯现维 穆占昆 宋新安 《渔业现代化》 2003年第1期41-42,共2页
关键词 互联网 观赏鱼网站 品种类型 信息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