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因重组制备鼠/人嵌合McAb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程云 汪美先 杨守纯 《单克隆抗体通讯》 CSCD 1990年第3期18-24,共7页
利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建立分泌特异性McAb杂交瘤细胞系,从中提取已重排的编码功能性Ig DNA 基因组(组建DNA文库)或成熟的IgH,L链mRNA片段(组建cDNA文库及制备探针),从而获得编码特异性McAb的V区基因。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此来源于小... 利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建立分泌特异性McAb杂交瘤细胞系,从中提取已重排的编码功能性Ig DNA 基因组(组建DNA文库)或成熟的IgH,L链mRNA片段(组建cDNA文库及制备探针),从而获得编码特异性McAb的V区基因。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此来源于小鼠特异性IgH、L链的V区基因分别与编码人IgH、L链的C区基因相重组,构成鼠/人嵌合的Ig重组基因。然后将此重组嵌合Ig基因导入真核表达质粒(多为pSV2-ypt和pSV2-neo)_4经磷酸钙沉淀技术,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或电穿孔导入技术(以后2种方法较为实用且转化频率较高),将此质粒转染哺乳动物非分泌型骨髓瘤细胞如Sp2/0等,经选择性培养基培养,从中筛选分必完整功能性的鼠/人嵌合McAb。将此cMcAb临床应用于人体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具有原鼠亲本McAb特异性结合抗原的能力,同时还具备优于亲本鼠McAb的介导补体,细胞对靶抗原的杀伤和吞噬作用。而且不引起过敏反应或干扰治疗效果。从而给临床诊断,治疗恶性肿瘤。病毒,细菌等感染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免疫治疗试剂、本文对近年来鼠/人嵌合McAb的研究进展,基本技术及原理,优越性及不足之处作了简要阐述,并认为制备嵌合McAb是今后制备并取代人McAb研制及应用的一种发展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重组 鼠人嵌合抗体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独特型抗体的研究——Ⅱ.制备抗人HBcAb的抗独特型抗体的探讨
2
作者 左冬梅 杨守纯 +1 位作者 周继文 罗清华 《单克隆抗体通讯》 CSCD 1990年第1期15-19,共5页
为了研究抗独特型抗体对乙型肝炎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我们用人的多克隆抗HBc作为免疫原,制备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抗-Id)。将人HBcAb用亲和层析纯化,并经SPA-Sepharose4B柱提取Fab片段。用4株抗正常人IgG的单克隆抗体与人HBcAb复合,制成... 为了研究抗独特型抗体对乙型肝炎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我们用人的多克隆抗HBc作为免疫原,制备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抗-Id)。将人HBcAb用亲和层析纯化,并经SPA-Sepharose4B柱提取Fab片段。用4株抗正常人IgG的单克隆抗体与人HBcAb复合,制成免疫复合物,再用作免疫原,采用3种不同的免疫方案,除了采用国内外公认的抗原-抗体结合抑制试验检测外,还做了中和试验。在“独特型结合试验”中,在用人HBcAb包放的同时,还用正常人IgG作对照,以排除其抗异种免疫球蛋白的干扰。同时,还进行了交叉反应独特型的筛选工作。我们共对6300个克隆进行了检测,没有检出特异性的抗独特型抗体,却有1450个抗正常人IgG的阳性克隆。对出现上述结果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核心抗原 抗独特型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各亚群淋巴细胞绝对值的特点 被引量:17
3
作者 辛绍杰 邹正升 +6 位作者 李保森 赵军 徐东平 陈黎明 邢汉前 金磊 王福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13-416,共4页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以下简称慢重肝)患者外周血各亚群淋巴细胞绝对值的特点。方法:慢重肝患者61例,乙肝引起的肝硬化26例,慢性乙型肝炎21例,健康志愿者1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自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NK细胞(CD3...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以下简称慢重肝)患者外周血各亚群淋巴细胞绝对值的特点。方法:慢重肝患者61例,乙肝引起的肝硬化26例,慢性乙型肝炎21例,健康志愿者1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自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NK细胞(CD3-/CD16+/CD56+)、NKT细胞(CD3+/CD16+CD56+)等亚群表达百分比,计算各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乙肝引起的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相比,慢重肝患者CD3+、CD4+及CD8+T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与存活者相比,慢重肝死亡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NK细胞、NKT细胞绝对值均有一种降低的趋势但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结论:慢重肝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可能与其预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淋巴细胞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血清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检测及动态变化 被引量:7
4
作者 赵志海 程云 +1 位作者 迟淑萍 邱淑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了解慢性HCV感染与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相互关系及机制。方法使用ELISA方法检测64份慢性HCV感染者血清中IL-2,IFN-γ,TNF-α,IL-4,IL-10。结果肝炎和肝硬化患者中IL-2,IFN-γ无明显差别;肝硬化患者中IL-4,IL-10高于肝炎患者;而TNF... 目的了解慢性HCV感染与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相互关系及机制。方法使用ELISA方法检测64份慢性HCV感染者血清中IL-2,IFN-γ,TNF-α,IL-4,IL-10。结果肝炎和肝硬化患者中IL-2,IFN-γ无明显差别;肝硬化患者中IL-4,IL-10高于肝炎患者;而TNF-α相反。对6例慢性HCV感染者血清进行动态检测,发现IL-4,IL-10有逐渐增高的趋势;IL-2,TNF-α,IFN-γ有下降趋势。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时,IL-2,TNF-α,IFN-γ有所增高。结论慢性HCV感染者外周血中存在Th1/Th2细胞失平衡,以Th2型免疫应答为主。Th1/Th2细胞失平衡在慢性HCV感染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细胞因子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肽作抗原酶免疫技术检测非甲-戊型肝炎病人血清中抗HGV 被引量:8
5
作者 程云 郭仁锋 +15 位作者 张建宗 曹阳 貌盼勇 朱传琳 王业东 罗清华 李伯安 傅体全 马洪滨 李静 辛少杰 程炳立 姜平 陶凌 乔小江 何江英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3期17-19,共3页
本文应用人工合成肽作为抗原建立了检测庚型肝炎病毒(HGV)抗体的酶免疫技术(EIA),最适抗原包被浓度为4μg/ml。在特异性验证的基础上,检测了34例非甲-戊5型肝炎病人血清和32例丙型肝炎感染病人血清。结果表明,... 本文应用人工合成肽作为抗原建立了检测庚型肝炎病毒(HGV)抗体的酶免疫技术(EIA),最适抗原包被浓度为4μg/ml。在特异性验证的基础上,检测了34例非甲-戊5型肝炎病人血清和32例丙型肝炎感染病人血清。结果表明,在HGV感染高危人群中,诸如输血后肝炎-丙型肝炎中有较高的HGV的感染率。本方法的建立为临床上难于作出诊断的庚型肝炎提供了敏感、特异、易于应用的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肽 庚型肝炎 ELISA 庚型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独特型抗体与乙型病毒性肝炎
6
作者 左冬梅 杨守纯 《单克隆抗体通讯》 CSCD 1989年第4期46-49,共4页
通过独特型-抗独特型(idiotype-anti-idi-otype,Id-anti-Id)反应进行免疫调节是Jerne在1974年提出的。20多年来,他的网络调节理论被不断丰富与发展,在许多领域里都对抗独特型抗体进行了研究和应用,例如:新一代疫苗的产生,自身免... 通过独特型-抗独特型(idiotype-anti-idi-otype,Id-anti-Id)反应进行免疫调节是Jerne在1974年提出的。20多年来,他的网络调节理论被不断丰富与发展,在许多领域里都对抗独特型抗体进行了研究和应用,例如:新一代疫苗的产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理,肿瘤的治疗及作为生物受体研究的探针技术等。有关独特型-抗独特型反应的研究成果已用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独特型抗体 乙型病毒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 1974年 新一代疫苗 预防和治疗 免疫调节 网络调节 发生机理 探针技术 受体研究 多种疾病 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抗-(抗HBc)抗体在同系小鼠中诱导抗-抗Id抗体
7
作者 周继文 杨守纯 +2 位作者 左冬梅 许建华 罗清华 《单克隆抗体通讯》 CSCD 1991年第1期42-44,共3页
用单克隆抗-(抗HBc)抗体(抗-Id)免疫BALB/c鼠,诱生出具有与抗-HBc相同反应性的抗-抗Id抗体(Ab_3)。这种抗体在ELISA试验中可与HBc-Ag特异性反应,并能抑制单克隆抗-HBc与HBcAg的结合。表明我们建立的抗-H-Bc的抗Id能模拟HBcAg刺激小鼠产... 用单克隆抗-(抗HBc)抗体(抗-Id)免疫BALB/c鼠,诱生出具有与抗-HBc相同反应性的抗-抗Id抗体(Ab_3)。这种抗体在ELISA试验中可与HBc-Ag特异性反应,并能抑制单克隆抗-HBc与HBcAg的结合。表明我们建立的抗-H-Bc的抗Id能模拟HBcAg刺激小鼠产生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抗-HBc) 抗-抗Id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