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彩蜡膜虾(Hymenocera picta)繁殖习性和胚胎发育观察
1
作者 张书逸 刘改革 +2 位作者 陈锦民 陈楠 王淑红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2-99,共8页
油彩蜡膜虾(Hymenocera picta)是一种常见的海水观赏虾,色彩鲜艳专食海星,深受水族爱好者欢迎。为此对油彩蜡膜虾繁殖习性、繁殖周期和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油彩蜡膜虾亲虾交配行为由雄性主导,主要有接触、攀爬跨坐、转移精荚和分开... 油彩蜡膜虾(Hymenocera picta)是一种常见的海水观赏虾,色彩鲜艳专食海星,深受水族爱好者欢迎。为此对油彩蜡膜虾繁殖习性、繁殖周期和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油彩蜡膜虾亲虾交配行为由雄性主导,主要有接触、攀爬跨坐、转移精荚和分开4个阶段。雌性在交配2h后产卵,在水温(27±0.5)℃条件下,胚胎经14~15d发育,经过受精卵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节幼体期、膜内溞状幼体期和孵化前期8个阶段直至幼体孵化,幼体孵化后12~48h内雌性亲虾蜕壳,蜕壳2h内再次开始交配,进入到下一个繁殖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彩蜡膜虾 繁殖习性 胚胎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环水母(Phyllorhiza sp.)无性繁殖过程及形态变化观察
2
作者 郝燕霞 赵雨轩 +2 位作者 邓丽秋 张瑞雪 王淑红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3,共9页
本文以蓝环水母(Phyllorhizasp.)为研究对象,观察其自由游泳胞芽形态及附着变态为水螅体、水螅体横裂产生碟状体以及碟状体变态发育成水母体的过程。蓝环水母水螅体具有出芽生殖和横裂生殖两种无性繁殖方式。水螅体可在实验室长期保存,... 本文以蓝环水母(Phyllorhizasp.)为研究对象,观察其自由游泳胞芽形态及附着变态为水螅体、水螅体横裂产生碟状体以及碟状体变态发育成水母体的过程。蓝环水母水螅体具有出芽生殖和横裂生殖两种无性繁殖方式。水螅体可在实验室长期保存,在20~25℃均可进行出芽生殖和横裂生殖,自由游泳胞芽附着变态发育为成熟水螅体需10~12d,水螅体出芽开始至产生自由游泳胞芽需要2~3d,成熟水螅体横裂生殖产生碟状体,从开始横裂至碟状体释放需经过4~5d,为单碟型横裂,当横裂体感觉器形成到水螅体触手完全消失之前横裂体中央口盘边缘会变为蓝紫色。碟状体在温度25℃、盐度29‰~32‰的条件下,约12d发育成水母幼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环水母 水螅体 碟状体 无性繁殖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氏鳍竺鲷(Pterapogon kauderni)早期色素细胞发育和体色变化
3
作者 余天虹 范雨轩 +2 位作者 李玲 陈楠 王淑红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0-140,共11页
本研究以考氏鳍竺鲷(Pterapogon kauderni)为研究对象,采用显微观察和拍照的方法记录了考氏鳍竺鲷早期发育过程中色素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变化以及体色变化过程。在水温(27±0.5)℃条件下,考氏鳍竺鲷胚胎经15~22d孵化。受精后4d(4 days... 本研究以考氏鳍竺鲷(Pterapogon kauderni)为研究对象,采用显微观察和拍照的方法记录了考氏鳍竺鲷早期发育过程中色素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变化以及体色变化过程。在水温(27±0.5)℃条件下,考氏鳍竺鲷胚胎经15~22d孵化。受精后4d(4 days post fertilization,4dpf)胚胎发育至器官形成期,6dpf黑色素在眼球出现,7dpf黄色素细胞在体节处出现,8dpf虹彩颗粒反射小板在眼球出现,19dpf白色素细胞在第二背鳍出现。考氏鳍竺鲷体表图案的形成自12dpf头部眼间隔黑色素细胞的出现开始,21dpf吻部第一色带初显,孵化后1d(1 day post hatching,1dph)卵黄囊吸收完毕,体侧四条色带与尾部Y形色带基本形成,70dph身体中部第三和第四色带之间开始出现白色斑点,220dph体色模式与2龄成鱼一致。研究结果可为探究考氏鳍竺鲷体色形成调控机制和观赏鱼进化学说的发展以及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氏鳍竺鲷 色素细胞 体色模式 早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桡足类作为生物活饵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程浩楠 王淑红 程方平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0-501,共12页
海洋桡足类作为优质生物活饵料一直受到海水养殖业的关注,但由于大规模高密度培养技术的限制,使其在海水养殖业中的应用难以普及。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了海洋桡足类作为生物活饵料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桡足类高密度集约化培养提供参考。1)... 海洋桡足类作为优质生物活饵料一直受到海水养殖业的关注,但由于大规模高密度培养技术的限制,使其在海水养殖业中的应用难以普及。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了海洋桡足类作为生物活饵料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桡足类高密度集约化培养提供参考。1)归纳了纺锤水蚤属、拟哲水蚤科、伪镖水蚤属等有大规模培养潜力种类的生物学特性,这些桡足类具有世代周期较短、环境耐受力高和培养密度较大等优点;2)微藻饵料供应和培养温度、盐度、光周期以及种群密度等因素对桡足类产卵、孵化以及幼体发育等都具有一定影响;3)桡足类集约化培养技术的研究是桡足类作为生物活饵料的重要发展方向;4)驯化和选育提高桡足类产卵率、个体大小以及对环境的耐受力,是促进桡足类作为生物活饵料应用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足类 生物活饵料 培养条件 集约化培养技术 人工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神仙鱼人工繁育研究进展
5
作者 洪文霆 王淑红 《渔业研究》 2019年第5期446-454,共9页
海水神仙鱼是海水水族生物的重要一员,色彩艳丽、形态优美,广受水族爱好者的欢迎,也因此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然而,环境的恶化和过度捕捞使得野生资源不断减少,急需发展人工繁育。本文从海水神仙鱼的生活习性、亲鱼配对产卵、胚胎发育... 海水神仙鱼是海水水族生物的重要一员,色彩艳丽、形态优美,广受水族爱好者的欢迎,也因此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然而,环境的恶化和过度捕捞使得野生资源不断减少,急需发展人工繁育。本文从海水神仙鱼的生活习性、亲鱼配对产卵、胚胎发育和孵化以及仔稚幼鱼的培育过程等方面,对国内外海水神仙鱼的人工繁育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当前海水神仙鱼人工繁育过程中的技术瓶颈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了重点探讨,希望为海水神仙鱼人工繁育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神仙鱼 刺盖鱼 人工繁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鳍圆天竺鲷的繁殖习性、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兰真强 郑纪涛 +2 位作者 陈芸 陈楠 王淑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5,共10页
本文以丝鳍圆天竺鲷(Sphaeramia nematoptera)为研究对象,观察记录了其繁殖习性以及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丝鳍圆天竺鲷的繁殖活动由雌鱼主导,在凌晨1点至3点交配,产卵受精后由雄性口孵,产卵间隔期为11~18d,无季节性... 本文以丝鳍圆天竺鲷(Sphaeramia nematoptera)为研究对象,观察记录了其繁殖习性以及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丝鳍圆天竺鲷的繁殖活动由雌鱼主导,在凌晨1点至3点交配,产卵受精后由雄性口孵,产卵间隔期为11~18d,无季节性。雌鱼单次产卵3126~4882粒,受精卵近圆球形,卵径(720±10)μm,内有数颗油球;在水温(27.0±0.5)℃条件下,受精卵经过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到出膜需187h。丝鳍圆天竺鲷胚后发育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和成鱼期,初孵仔鱼全长(2.8±0.1)mm,口裂高度(0.202±18)mm,孵化后第二天仔鱼开口摄食;孵化后24d鳍条形成,身体出现两条黑色条带,结束浮游阶段,进入稚鱼期;孵化后50d鳞片完全形成,体色斑纹等外形特点与成鱼相同,进入幼鱼期;孵化后360d性腺发育成熟,具备生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鳍圆天竺鲷 海水观赏鱼 繁殖习性 胚胎发育 胚后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布亚硝水母(Mastigias papua)的精巢发育和精子超微结构观察
7
作者 张瑞雪 杨文浩 +1 位作者 陈楠 王淑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139,共11页
以巴布亚硝水母(Mastigias papua)为实验对象,详细研究了其精巢发育过程和精子超微结构。结果显示,伞径为(4.99±0.07)cm的巴布亚硝水母,在实验条件下26~40d后精巢逐渐发育成熟,可持续排放精子束2~3个月。依精小囊结构和精子发生过... 以巴布亚硝水母(Mastigias papua)为实验对象,详细研究了其精巢发育过程和精子超微结构。结果显示,伞径为(4.99±0.07)cm的巴布亚硝水母,在实验条件下26~40d后精巢逐渐发育成熟,可持续排放精子束2~3个月。依精小囊结构和精子发生过程,精巢发育可分为3个时期,即Ⅰ期:精巢外部肉眼不可见,精小囊小而透明,排列松散,内部无空腔;Ⅱ期:精巢呈环状乳白色,性腺梯度发育,远离胃丝的精小囊更大排列更紧密,内部有空腔;Ⅲ期:精巢褶皱明显呈囊状,光镜下可见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精小囊,大量精小囊内充满以精子束存在的成熟精子。精子全长(50.64±3.93)μm,包括尖辣椒状的头部(7.61±0.63)μm,略微突出的中段(1.00±0.12)μm和十分细长的尾部(43.03±4.02)μm。头部无顶体,主要由细胞核和薄的质膜组成,质膜散布小的囊泡;中段有两个较大的线粒体,以锚定装置连接尾部;尾部轴丝为典型的9+2双联体微管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布亚硝水母 精巢发育 精子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微藻饵料对强额孔雀水蚤摄食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程浩楠 程方平 王淑红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32,共9页
论文以强额孔雀水蚤(Parvocalanuscarssirostri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培养温度(18℃、22℃、26℃、30℃)、不同种类微藻(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galbana)、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饵... 论文以强额孔雀水蚤(Parvocalanuscarssirostri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培养温度(18℃、22℃、26℃、30℃)、不同种类微藻(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galbana)、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饵料以及不同饵料质量浓度(0.5、1.0、1.5、2.5、5μgC/mL)对强额孔雀水蚤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强额孔雀水蚤的清滤率随温度上升而上升,随饵料浓度上升而下降,26℃~30℃以及饵料浓度为0.5μgC/mL时清滤率较高;滤食率和摄食率随温度上升而上升,摄食球等鞭金藻和牟氏角毛藻时,在26℃时达到最高;摄食青岛大扁藻时,两者随温度升高持续上升。对3种藻的摄食率大小顺序为:青岛大扁藻>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强额孔雀水蚤摄食碳量占体碳比较高,远高于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海洋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 annandalei)等大中型桡足类;强额孔雀水蚤的最适饵料等效球直径约为11.5μm,青岛大扁藻为强额孔雀水蚤较适口的饵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额孔雀水蚤(Parvocalanus carssirostris) 清滤率 滤食率 摄食率 饵料等效球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