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西天山阿希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碳酸盐矿物形成过程及其成矿启示
1
作者 杨虹 彭义伟 +6 位作者 顾雪祥 韩建民 魏征 刘俊平 宋明伟 张焱 陈曦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8-327,共20页
新疆西天山阿希金矿床是赋存于陆相火山岩中的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该矿床成矿过程分为石英-绢云母-黄铁矿(Ⅰ)、石英-黄铁矿(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碳酸盐(Ⅲ)、碳酸盐-石英(Ⅳ)和碳酸盐(Ⅴ)5个阶段。碳酸盐矿物是金矿石中除... 新疆西天山阿希金矿床是赋存于陆相火山岩中的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该矿床成矿过程分为石英-绢云母-黄铁矿(Ⅰ)、石英-黄铁矿(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碳酸盐(Ⅲ)、碳酸盐-石英(Ⅳ)和碳酸盐(Ⅴ)5个阶段。碳酸盐矿物是金矿石中除石英外最主要的非金属矿物,其组构与成分特征记录了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流体演化信息。笔者对阶段Ⅱ皮壳状石英中自形粗粒白云石(Dol-Ⅰ)、阶段Ⅲ叶片状白云石(Dol-Ⅱ)、阶段Ⅳ脉状白云石(Dol-Ⅲ)和阶段V脉状方解石(Cal-Ⅳ)开展了岩相学观察、阴极发光拍摄、电子探针和C-O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Dol-Ⅰ由白云石(Dol-Ⅰa)和铁白云石(Dol-Ⅰb)组成,二者的FeO含量(0.31%~0.68%、14.17%~14.66%)差异显著;Dol-II和Dol-III的Fe O含量(0.63%~1.48%、1.57%~3.89%)相似,均属含铁白云石。DolⅢ和Cal-Ⅳ的δ^(13)C_(V-PDB)均值分别为3.05‰、2.48‰,与海相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相似,表明流体中碳可能源自矿区基底灰岩;二者的δ^(18)O_(SMOW)均值为15.72‰和15.68‰,呈负向飘移,可能是循环大气降水萃取赋矿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所致。阶段Ⅱ皮壳状矿石从脉壁向中心分别形成平行的含载金硫化物的石英微条带、梳状石英、胶状结构“球状”石英和Dol-Ⅰ,表明它是成矿流体经历多次流体沸腾作用后,酸性气体逸失和硫化物大量沉淀的碱性条件下的产物。阶段Ⅲ中Dol-Ⅱ呈叶片状发育在烟灰色隐晶质石英中,表明它是流体初始沸腾过程中从非平衡过饱和热液体系中直接析出的产物。阶段Ⅳ中Dol-Ⅲ呈自形粗粒的白云石脉穿切早期矿脉,它是在浅地表成矿环境稳定的条件下缓慢结晶形成的。阶段Ⅴ中Cal-Ⅳ呈自形粗粒分布于成矿系统边缘,在温压降低的条件下,由热液中CO_(2)、_(H2)S逸失以及HCO^(3-)解离产生的CO_(3)^(2-)与Ca^(2+)结合所形成。综合碳酸盐矿物组构学、主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笔者认为流体沸腾是阿希金矿床阶段Ⅱ、阶段Ⅲ矿质富集沉淀的关键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矿物 组构学特征 主量元素 碳氧同位素 阿希金矿床 新疆西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重絮凝的超细尾砂浓密脱水性能及絮凝机制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洪江 杨亚楠 郭佳宾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597-3608,共12页
为探索新型絮凝工艺,解决超细尾砂浓密效果不佳的工程难题,引入双重絮凝技术。首先,开展单一絮凝工艺的絮凝沉降实验,分析絮凝剂种类对超细尾砂浓密脱水效果的影响;其次,将不同絮凝剂进行组合,进行双重絮凝实验,研究双重絮凝工艺的影响... 为探索新型絮凝工艺,解决超细尾砂浓密效果不佳的工程难题,引入双重絮凝技术。首先,开展单一絮凝工艺的絮凝沉降实验,分析絮凝剂种类对超细尾砂浓密脱水效果的影响;其次,将不同絮凝剂进行组合,进行双重絮凝实验,研究双重絮凝工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规律,对比2种工艺的絮凝浓密效果;最后,利用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FBRM)和显微镜研究尾砂絮体的粒度与结构变化,探索双重絮凝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处理铅锌矿的超细尾砂时,双重絮凝工艺能够综合2种聚合物的优点,在絮凝过程的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的絮凝机制,显著降低上清液浊度(<30×10^(-6)),并获得较快的尾砂沉降速度(>70 mm/min)和较高的底流质量分数(>65%);双重絮凝的影响因素有絮凝剂种类和絮凝剂添加顺序,“阴离子+阳离子”组合的絮凝浓密效果最优;双重絮凝过程分为初次絮体形成、絮体剪切破坏和二次絮体形成3个阶段,初次阴离子絮凝剂的吸附架桥机制有利于捕捉微细颗粒(<100μm)形成初次絮体,初次絮体剪切破碎后释放部分结合位点,二次阳离子絮凝剂的电中和机制则使破碎絮团增长为可再生的大体积絮团(>1 000μm)。双重絮凝体系在细颗粒捕获和形成大絮体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密 超细尾砂 双重絮凝工艺 单一絮凝工艺 絮凝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东准噶尔顿巴斯套金矿床成因:H-O-C-S-Pb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欢 魏俊浩 +4 位作者 李艳军 肖飞 梁胜男 周红智 翟玉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46-861,共16页
顿巴斯套金矿床位于新疆东准噶尔阿尔曼泰构造带东段北东侧,是目前该带上发现的典型金矿床。矿床中主要矿体赋存于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下段浅变质含碳细碎屑岩中,受NWW向的陡倾断裂构造控制。与金矿化密切相关的蚀变类型为毒砂-黄铁矿化... 顿巴斯套金矿床位于新疆东准噶尔阿尔曼泰构造带东段北东侧,是目前该带上发现的典型金矿床。矿床中主要矿体赋存于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下段浅变质含碳细碎屑岩中,受NWW向的陡倾断裂构造控制。与金矿化密切相关的蚀变类型为毒砂-黄铁矿化、硅化和绢云母化。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及相互穿切关系,可将成矿期划分为四个成矿阶段:石英脉阶段、粗粒黄铁矿-石英脉阶段、细粒黄铁矿(毒砂)-石英脉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其中第三阶段为主成矿阶段,形成于张性环境。H-O同位素数据显示,主成矿阶段流体δ^(18)O和δD组成分别为1.1‰~3.9‰和-115.5‰~-120.6‰,指示成矿流体以岩浆热液为主,后期有部分大气水的参与; C同位素研究显示,成矿流体中δ13C的范围为-24.7‰~-25.4‰,是深源无机碳与地层有机碳不同程度的混合碳,深源流体对金的成矿具有重大影响,同时地层有机质也参与了金的运移和卸载;矿石中黄铁矿和毒砂的δ^(34)S分别为3.0‰~5.8‰和4.2‰~5.6‰,数值比较集中,指示成矿物质硫源具有岩浆硫特征,有深源硫参与;矿石中黄铁矿的Pb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 ^(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分别为17.875~18.102、15.483~15.625和37.699~38.148,指示成矿物质铅源以地幔铅为主,并同化了壳源铅,应是一种分别来自地幔和上地壳的混合铅。综合矿床地质特征及多元同位素分析,认为顿巴斯套金矿床为岩浆热液成因的构造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为早二叠世伸展构造背景下的构造-岩浆-流体活动综合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C-S-Pb同位素 矿床成因 顿巴斯套金矿床 东准噶尔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加曼特金矿与阿希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对比研究
4
作者 李健 汪立今 +4 位作者 肖飞 王永 王见蓶 马海杰 候辉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102-102,共1页
吐拉苏-也里莫顿金矿成矿带位于西天山北支博罗霍洛山南坡一带,构造区划上属于伊犁(亚)板块范畴,是伊犁(亚)板块内更次一级构造单元。吐拉苏-也里莫顿火山岩带是西天山地区晚古生代重要金矿成矿区,它严格控制着矿带内金矿床的时空分布... 吐拉苏-也里莫顿金矿成矿带位于西天山北支博罗霍洛山南坡一带,构造区划上属于伊犁(亚)板块范畴,是伊犁(亚)板块内更次一级构造单元。吐拉苏-也里莫顿火山岩带是西天山地区晚古生代重要金矿成矿区,它严格控制着矿带内金矿床的时空分布。依据金矿分布特征,可分为2个矿化集中区,即吐拉苏矿化集中区和也列莫顿矿化集中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地质特征 加曼 西天山 博罗霍洛山 一级构造单元 成矿带 成矿区 构造区 晚古生代 莫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高砷含碳低品位难选金矿浮选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姚兰星 王毓华 +2 位作者 何建璋 马永义 卢东方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8-42,共5页
对某高砷含碳低品位难选金矿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采用碳酸钠和水玻璃为调整剂,实现了矿泥分散和脉石矿物的选择性抑制;采用Y89-0为捕收剂,实现了对载金矿物(黄铁矿和砷黄铁矿)的选择性捕收。在磨矿细度-0.074 mm粒级占80%条件下,采用... 对某高砷含碳低品位难选金矿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采用碳酸钠和水玻璃为调整剂,实现了矿泥分散和脉石矿物的选择性抑制;采用Y89-0为捕收剂,实现了对载金矿物(黄铁矿和砷黄铁矿)的选择性捕收。在磨矿细度-0.074 mm粒级占80%条件下,采用一粗二精三扫闭路浮选流程,在原矿金品位2.36 g/t时,可获得精矿金品位36.08 g/t、回收率86.77%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黄铁矿 砷黄铁矿 黄金 浮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东准噶尔顿巴斯套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文祥 邓小华 +5 位作者 吴艳爽 韩申 陈西 李巽 王永 陈衍景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95-721,共27页
新疆东准噶尔地区自北向南发育额尔齐斯、阿尔曼太、卡拉麦里三条大型构造带,南北两条构造带已发现大量造山型金矿,而阿尔曼太构造带与南北构造带具有相似的成矿地质背景,却未见造山型金矿的报道。因此,笔者等选取了该构造带最重要的金... 新疆东准噶尔地区自北向南发育额尔齐斯、阿尔曼太、卡拉麦里三条大型构造带,南北两条构造带已发现大量造山型金矿,而阿尔曼太构造带与南北构造带具有相似的成矿地质背景,却未见造山型金矿的报道。因此,笔者等选取了该构造带最重要的金矿床——顿巴斯套金矿,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矿相学研究以及构造解析。研究表明,该矿床具有区域性断裂的次级断裂控矿、脆—韧性剪切带控矿、背斜核部控矿"三位一体"的控矿特征,其中,NW—SE向脆—韧性剪切带是最重要的控矿构造,金矿化显著晚于矿区赋矿岩浆岩——石英闪长玢岩,且该矿床与相邻构造带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相似。结合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富CO2的特征,综合认为顿巴斯套金矿是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将该矿床成矿过程划分为3期:(1)以产出草莓状黄铁矿为典型特征的沉积期;(2)以黄铁矿压实、结核、重结晶为特征的成岩期;(3)以产出热液脉和金的矿化为典型特征的热液期。热液期进一步划分为两个阶段:以脆—韧性变形为主的铁白云石—石英—黄铁矿阶段和由脆—韧性变形向脆性变形转变的石英—钠长石—方解石阶段。黄铁矿可划分为6个世代、毒砂可划分为3个世代:(1)Py1为沉积成因的黄铁矿,具有草莓状、胶状等特殊结构;(2)Py2为成岩作用形成的黄铁矿,具有顺层分布、呈结核状等特征;(3)热液期毒砂Apy1,粒度50~100μm,自形、半自形,常与金共生;(4)热液期毒砂Apy2,自形,粒度300~700μm;(5)热液期黄铁矿Py3,他形—自形,粒度50~150μm,以内部包体多、孔洞多为显著特征;(6)热液期黄铁矿Py4,半自形—自形,粒度150~300μm,以包体多,孔洞少,发育压力影为特征;(7)热液期Py5,以背散射下亮度高、显著富As为特征;(8)热液期毒砂Apy3:以颗粒粗大、自形、内部包体少、发育碎裂结构和压力影为特征;(9)热液期黄铁Py6:以颗粒粗大、半自形到自形、内部包体少、发育碎裂结构和压力影为特征。随着脆—韧性变形作用进行,黄铁矿、毒砂的粒度有序递增,自形程度逐渐升高,而品位逐渐降低,金的沉淀主要发生在脆—韧性变形阶段,脆性变形阶段无金矿化。主成矿阶段标志性的铁白云石化蚀变、微细浸染状的黄铁矿化、毒砂化蚀变可以作为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韧性变形 金矿化 黄铁矿 造山型金矿 顿巴斯套金矿 东准噶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