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测井数据反演火成岩力学参数模型的建立及其工程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杨虎 薛晓军 +2 位作者 陈向辉 李秀彬 周鹏高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1-109,共9页
以往对于准噶尔盆地克拉美丽气田火成岩气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岩石物理性质、岩性识别等方面,尚未涉及岩石力学特征方面的研究。为了指导该区火成岩气藏钻井参数的优化设计,以克拉美丽山前石炭系为例,对8口井的岩心进行了室内力学性质测... 以往对于准噶尔盆地克拉美丽气田火成岩气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岩石物理性质、岩性识别等方面,尚未涉及岩石力学特征方面的研究。为了指导该区火成岩气藏钻井参数的优化设计,以克拉美丽山前石炭系为例,对8口井的岩心进行了室内力学性质测试,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实现了岩心弹性参数动态值与静态值的转换,多元回归出火成岩力学参数的原位测井数据反演模型,绘制了典型井的岩石力学参数和地层压力剖面,优化出避免井筒复杂的钻井压力控制方式和钻井液密度设计范围。研究结果表明:①较之于沉积岩,火成岩具有抗压和抗剪强度大、杨氏模量高、泊松比小的特点,并且不同岩性的火成岩力学强度差异明显,井壁失稳和漏失风险取决于火成岩的岩性及裂缝发育程度;②所建立的火成岩各项力学参数测井模型的计算结果误差小于11%,可以准确计算出克拉美丽山前典型井的地层坍塌、漏失、破裂压力值;③通过分析克拉美丽山前火成岩坍塌压力和漏失压力随井眼轨迹的变化规律,得出了定向井段方位沿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虽然可以提高裂缝钻遇率,但是钻井风险更大、钻井液安全密度窗口更窄的认识。结论认为,该模型的建立方法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克拉美丽山前 火成岩气藏 岩石力学 测井反演模型 安全密度窗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致密油藏空间编织井网开发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冯宁 彭小龙 +3 位作者 薛晓军 王超文 邓鹏 吴昊强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1年第6期897-904,共8页
浅层致密油藏中水力压裂容易产生水平缝。对于水平井而言,多级压裂容易只生成一条大的水平缝,增产效果不佳。而“弓形水平井+多级水平缝”的单井方式,也不能有效动用此类油藏。为了进一步提高浅层致密油藏的动用程度,基于浅层油层钻井... 浅层致密油藏中水力压裂容易产生水平缝。对于水平井而言,多级压裂容易只生成一条大的水平缝,增产效果不佳。而“弓形水平井+多级水平缝”的单井方式,也不能有效动用此类油藏。为了进一步提高浅层致密油藏的动用程度,基于浅层油层钻井的可行性,提出了浅层致密油藏空间编织井网的开发方式,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验证了空间编织井网的有效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井数和钻井进尺条件下,空间编织井网的油产量、累产油量、油藏采出程度高于正对井排和交错井排;不过随着水平压裂缝规模扩大,与交错井排的差距减小。同时,根据模拟得出采用七点井网注水补充了地层能量,也改变了渗流状态,使得区域边缘和井间剩余油得以有效驱替,采收率明显提高。研究结果为浅层致密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油藏 致密油藏 水平缝 弓形井 空间编织井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动静态结合的等时剩余油饱和度动态评价方法及应用
3
作者 韩学辉 杜阳阳 +8 位作者 姜涛 张浩 胡张明 唐建红 王鹏 罗兴平 柴立学 王洪亮 戴诗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515-2529,共15页
油气藏进入二次、三次开发后,剩余油饱和度的空间分布以及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对于开发方案调整变得尤为重要.目前,基于测井曲线、测试资料的常规剩余油饱和度评价存在不等时性,即测井、开发和评价时刻不等,导致在某一评价时刻绘制的剩余... 油气藏进入二次、三次开发后,剩余油饱和度的空间分布以及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对于开发方案调整变得尤为重要.目前,基于测井曲线、测试资料的常规剩余油饱和度评价存在不等时性,即测井、开发和评价时刻不等,导致在某一评价时刻绘制的剩余油饱和度等值线图不能准确反映油水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评价时刻的等值线图对比也不能反映油水的动态变化以及开发效果.将研究目的层划分为未投产未水淹、未投产水淹、在产水淹、在产未水淹4种情况,以地质和工程资料为约束,提出了一种动静态结合的等时剩余油饱和度动态定量评价方法.首先,依据测井资料、开发资料定性判别开发区块中的单井、单层在评价时刻是否水淹、是否在产.其次,根据注水受效、水淹、在产情况,依据测井曲线、产水率与评价时刻的匹配关系选取对应的基于动态资料(产水率)、静态资料(测井曲线)的剩余油饱和度评价方法,绘制目的工区目标层在特定时刻的等时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等值线图.最后,绘制时间推移的等时剩余油饱和度动态变化图,进而分析剩余油饱和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评价开发方案效果.在某断块油藏某层的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呈现出不同时刻剩余油饱和度分布与注水井分布、作业情况吻合得很好,能够描述开发后剩余油的动态变化,评价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时性 剩余油饱和度 动态评价 测井 生产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砾岩油藏弓形井多级水平缝压裂聚驱采收率数值模拟 被引量:8
4
作者 吴昊镪 彭小龙 +3 位作者 朱苏阳 冯宁 张斯 叶泽禹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5-91,共7页
砾岩油藏非均质性较强,注水开发极易形成水流优势通道,注入水波及效率较低,含水率上升快,开发效果较差。为此,针对相变快、储集层连续性较差的浅层砾岩油藏,提出了采用弓形井多级水平缝压裂改造的方式,以提高聚合物驱的采收率。基于克... 砾岩油藏非均质性较强,注水开发极易形成水流优势通道,注入水波及效率较低,含水率上升快,开发效果较差。为此,针对相变快、储集层连续性较差的浅层砾岩油藏,提出了采用弓形井多级水平缝压裂改造的方式,以提高聚合物驱的采收率。基于克拉玛依油田七东1区西北区块的地质模型,对高含水砾岩油藏进行生产动态历史拟合,在此数值模型的基础之上,选择剩余油较富集区块,建立多级水平缝压裂大位移弓形井和直井注采井网,进行提高采收率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的最优注聚强度约0.05 PV/a,角注井组的波及系数大于边注井组,弓形井压裂裂缝位于油层上部的注聚驱油效果最佳。弓形井不仅较好地利用了目的区块压裂裂缝多为水平缝的特点,改善了近井筒地带流体的渗流方式,还进一步发挥了聚合物的调剖作用,2种方式相辅相成,可以有效改善驱替前缘推进不均匀的情况,提高了浅层砾岩油藏的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油藏 弓形井 多级压裂 水平缝 聚合物驱 采收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塘湖盆地致密油水平井增能压裂力学机理 被引量:12
5
作者 郭建设 周福建 +2 位作者 胡晓玲 刘雄飞 王博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7-62,共6页
重复压裂是三塘湖盆地油藏提高产能和采收率的必备手段。文中通过基于黏聚层单元的有限元数值模拟、室内岩石力学实验、声发射监测和岩石力学屈服破坏准则理论等手段,系统研究了该区块重复压裂改造中的增能力学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增能... 重复压裂是三塘湖盆地油藏提高产能和采收率的必备手段。文中通过基于黏聚层单元的有限元数值模拟、室内岩石力学实验、声发射监测和岩石力学屈服破坏准则理论等手段,系统研究了该区块重复压裂改造中的增能力学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增能压裂的核心是提升全局范围内地层孔隙压力,而暂堵转向是局部范围提升已有裂缝内的净压力,二者配合使用,使整体压力和局部净压力提升,在较大范围内激活天然裂缝系统。增能压裂的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声发射特征呈现多次起伏波动和多次破裂特征,破裂压力相对较低。增能压裂裂缝扩展参数与地层孔隙压力提升比例、岩石力学参数及水岩相互作用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其孔隙压力增加存在某一最优化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水平井 重复压裂 增能 力学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典型白云岩储集层特征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5
6
作者 杜江民 刘泊远 +5 位作者 张毅 贾志伟 付基友 龙鹏宇 罗金洋 盛军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6-98,共13页
通过综述国内典型海相白云岩储层和陆相白云岩储层的发育特征,系统总结了白云岩储层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台地边缘或台内裂陷边缘、碳酸盐岩缓坡易发育相控型白云岩储层,如塔里木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发育多个台内裂陷,裂陷周缘... 通过综述国内典型海相白云岩储层和陆相白云岩储层的发育特征,系统总结了白云岩储层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台地边缘或台内裂陷边缘、碳酸盐岩缓坡易发育相控型白云岩储层,如塔里木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发育多个台内裂陷,裂陷周缘发育丘滩白云岩储层,裂陷内充填泥质烃源岩,形成了良好的源储组合。②华北盆地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岩性为厚层块状泥晶—粉晶白云岩,主要为微生物成因,储层质量受控于微生物沉积作用、印支期以来的构造破裂作用及溶蚀等成岩作用。③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发育相对优质的低孔-特低渗型白云岩储层,平均孔隙度为4.8%,平均渗透率为0.5 mD,主要包括泥晶藻云岩、晶粒白云岩和鞍状白云岩,储集层发育的主控因素为有利相带、白云岩化作用及构造作用。④准噶尔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银额盆地白垩系和柴达木盆地渐新统等3个典型的陆相白云岩储集层普遍较为致密,以纳米—微米级白云石晶间孔为主要储集空间,孔隙度可达10%,但绝大多数渗透率小于0.1 mD。⑤陆相白云岩多为“自生自储”型油气藏,既是储集岩,又具有生油能力,有机质丰度和成熟度偏低,但源岩中分散的可溶有机质可在低熟阶段生烃,咸化环境下具有较高的液态烃产率。⑥陆相白云岩油气藏大多为大型“连续型”非常规油气藏,储集体呈大规模广覆式分布于凹陷或沉积中心,与源外构造高部位和斜坡区形成的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和地层油气藏共同组成了广泛分布的油气田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白云岩 陆相白云岩 白云石晶间孔 热液白云岩 微生物白云岩 可溶有机质 低丰度-低熟 自生自储 “连续型”非常规油气藏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过渡相优质页岩测井识别:以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地区山2段为例 被引量:12
7
作者 史彪 吴丰 +5 位作者 李树新 梁芸 习研平 代槿 石祥超 赵辉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5-126,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海陆过渡相地层矿物组成复杂,页岩与砂岩、煤等岩性频繁交互,岩性纵向变化快。由于常规测井曲线分辨率较低,且扩径现象普遍,导致海相页岩气评价中常用的岩性识别与优质页岩识别方法效果较差。首先利用反褶积技术提高...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海陆过渡相地层矿物组成复杂,页岩与砂岩、煤等岩性频繁交互,岩性纵向变化快。由于常规测井曲线分辨率较低,且扩径现象普遍,导致海相页岩气评价中常用的岩性识别与优质页岩识别方法效果较差。首先利用反褶积技术提高自然伽马、无铀伽马和铀测井曲线分辨率,然后通过测井交会图组合图版分别识别海陆过渡相地层岩性和页岩岩相,进一步通过新提出的铀-自然电位曲线重叠法识别海陆过渡相优质页岩。结果表明:反褶积技术能有效提高自然伽马、无铀伽马和铀曲线分辨率,利用自然伽马-密度测井交会图识别海陆过渡相地层岩性效果较好;铀-无铀伽马交会图能进一步识别3种岩相页岩(钙质硅质页岩、硅质黏土质页岩和黏土质页岩);在海陆过渡相地层中,新提出的铀-自然电位重叠法比传统Δlog R法识别优质页岩效果更好。本研究可为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储层测井评价提供理论支持,提高优质页岩识别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海陆过渡相 页岩气 反褶积 测井 岩性识别 优质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拉美丽气田火成岩天然裂缝漏失压力模型 被引量:6
8
作者 杨虎 薛晓军 +3 位作者 陈向辉 李秀彬 解俊昱 张伟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3-99,共7页
克拉美丽气田火成岩地层发育裂缝,裂缝性地层中存在天然裂缝与孔隙或孔洞的复合结构,钻井过程中漏失压力与地层破裂压力差异较大。根据不同井段火成岩的裂缝—孔隙状态、裂缝开合、连通及充填情况,开展压力漏失机理研究,构建不同裂缝状... 克拉美丽气田火成岩地层发育裂缝,裂缝性地层中存在天然裂缝与孔隙或孔洞的复合结构,钻井过程中漏失压力与地层破裂压力差异较大。根据不同井段火成岩的裂缝—孔隙状态、裂缝开合、连通及充填情况,开展压力漏失机理研究,构建不同裂缝状态的漏失压力模型,依据地层孔隙压力、地应力等参数绘制分层漏失压力剖面,确定克拉美丽气田火成岩天然裂缝的压力漏失规律。研究表明,火成岩的闭合裂缝压力漏失受地应力控制,开启裂缝压力漏失受地层孔隙压力和充填状态影响。结合典型井的钻井参数,分析裂缝漏失压力在不同井轨迹下的变化规律,确定钻井液安全密度窗口,实现安全钻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美丽气田 火成岩 裂缝结构 漏失压力模型 钻井液 密度窗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致密化与油气充注的关系:以三肇凹陷白垩系扶余油层为例 被引量:5
9
作者 斯尚华 胡张明 +4 位作者 刘吉 刘云飞 耳闯 杨哲恒 何俊昊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54-1863,共10页
为了明确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储层致密化与油气充注相关性,利用微米CT、流体包裹体显微分析、盆地模拟等方法,研究了该储层微观孔喉特征,且定量分析了其成藏期。根据储层孔隙演化信息分析了研究区储层致密化过程和油气成藏的关系... 为了明确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储层致密化与油气充注相关性,利用微米CT、流体包裹体显微分析、盆地模拟等方法,研究了该储层微观孔喉特征,且定量分析了其成藏期。根据储层孔隙演化信息分析了研究区储层致密化过程和油气成藏的关系。结果发现:三肇凹陷扶余致密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孔喉特征表现为窄喉道、宽孔隙、孔喉配置差、微细喉道总体积大等特征。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为储层致密化重要成因,储层致密时间应该在嫩江组末之前。流体包裹体分析结果表明三肇凹陷扶余储层油充注分为早期和晚期,相应的充注时间分别距今77~74 Ma、67~65 Ma,分别对应于嫩江组沉积期和明水组沉积末期。综合对比扶余油层油气成藏历史和储层孔隙演化特征,认为原油充注发生储层致密化之后,即先致密后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致密化 油气成藏 形成时期 扶余油层 三肇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屑分形理论的岩石力学参数实时评价方法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声驰 杨虎 +3 位作者 李立 常小龙 刘锐 周鹏高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2期13803-13810,共8页
现有的岩石力学参数获取方法依赖于钻井取心和测井数据,具有较大的时效限制。基于分形理论构建岩屑分形几何参数与岩石本体力学参数的数学模型,并建立录井岩屑的分形维数测试方法,形成一种基于岩屑分形理论的岩石力学参数评价方法。首先... 现有的岩石力学参数获取方法依赖于钻井取心和测井数据,具有较大的时效限制。基于分形理论构建岩屑分形几何参数与岩石本体力学参数的数学模型,并建立录井岩屑的分形维数测试方法,形成一种基于岩屑分形理论的岩石力学参数评价方法。首先,利用完钻井深层岩心开展力学测试,建立岩石力学参数与多项测井物理量多元统计学模型。然后,开展上返岩屑颗粒的分形维数测试,并依据测井岩石力学模型计算出岩屑原位地层的岩石力学参数,将这些力学参数与岩屑分形维数建立统计学关系式。以准噶尔盆地玛湖油田Ma123井为例,通过测试上返岩屑的分形维数,进而实时计算出岩石的力学参数。完钻测井后基于测井反演模型绘制出该井岩石力学参数剖面。两种方法对比认为,基于岩屑分形维数计算的岩石力学参数具有较高的精度(误差小于10.9%)。同时,通过实践总结出一套基于录井岩屑分形理论的岩石力学参数的实时预测方法。研究成果拓展了分形岩石力学的应用领域,为岩石力学参数的实时预测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屑分形 分形维数 岩石力学参数 岩屑 测井反演模型 实时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微生物运移特征的采油数学模型 被引量:1
11
作者 毕永强 胡张明 +2 位作者 王国柱 闫蕊 修建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4-40,共7页
为了提高微生物采油数值模拟软件模拟计算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基于前期对微生物迁移滞留的实验研究成果,引入全新的微生物运移模型方程,体现了不可及孔隙体积、吸附作用和筛分作用对微生物在油藏中分布状态的影响,构建了能够反映微生物采... 为了提高微生物采油数值模拟软件模拟计算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基于前期对微生物迁移滞留的实验研究成果,引入全新的微生物运移模型方程,体现了不可及孔隙体积、吸附作用和筛分作用对微生物在油藏中分布状态的影响,构建了能够反映微生物采油过程的一维两相(油、水)三组分(微生物、营养物以及代谢产物)数学模型。通过编制程序,模拟微生物采油过程,对不可及孔隙体积、吸附作用和筛分作用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模拟微生物采油过程,反映不可及孔隙体积、吸附作用和筛分作用对驱油过程的影响较为敏感,通过引入这些参数可以实现对微生物浓度分布、含水率和采收率的准确预测,为微生物采油施工方案的编制提供了一种数值模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 吸附作用 筛分作用 不可及孔隙体积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道海子凹陷上乌尔禾组油气勘探思路及发现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艳平 邹红亮 +3 位作者 李雷 付基友 夏雨 谢俊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7-134,共8页
东道海子凹陷为准噶尔盆地重要的生烃凹陷之一,在其周缘凸起侏罗系、白垩系及凹陷内二叠系上乌尔禾组获得油气发现。以凹陷内上乌尔禾组油气重点突破井为主线,结合勘探思路和理论认识的变化,将研究区上乌尔禾组油气勘探划分为源边断块... 东道海子凹陷为准噶尔盆地重要的生烃凹陷之一,在其周缘凸起侏罗系、白垩系及凹陷内二叠系上乌尔禾组获得油气发现。以凹陷内上乌尔禾组油气重点突破井为主线,结合勘探思路和理论认识的变化,将研究区上乌尔禾组油气勘探划分为源边断块勘探阶段、下凹断块勘探阶段和源上岩性勘探阶段。勘探思路的转变不仅带来了凹陷东斜坡上乌尔禾组高产油气藏的发现,同时取得几点认识:平地泉组烃源岩进入生轻质油气阶段,为上乌尔禾组近源成藏提供油气;上乌尔禾组发育大型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低位体系域厚层及水进体系域薄层叠置的扇三角洲前缘相为有利储集层,分布面积达3350 km^(2);上乌尔禾组具有“沟槽富砂、相带控储、孔缝控产”的油气成藏特征。油气发现集中在凹陷东部,凹陷西部尚未钻揭,以上述勘探思路及地质认识指导勘探部署,有望在东道海子凹陷获得新的油气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东道海子凹陷 二叠系 上乌尔禾组 扇三角洲 岩性 油气勘探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渐新统E_(3)^(2)储层特征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4
13
作者 杜江民 龙鹏宇 +3 位作者 秦莹民 张桐 马宏宇 盛军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0,共10页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发现了亿吨级储量规模的大油气田。为研究英西地区渐新统E32储层特征及成藏模式,开展了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分析、物性测试、扫描电镜分析、构造演化研究和成藏条件分析等。结果表明:①英西地区渐新...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发现了亿吨级储量规模的大油气田。为研究英西地区渐新统E32储层特征及成藏模式,开展了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分析、物性测试、扫描电镜分析、构造演化研究和成藏条件分析等。结果表明:①英西地区渐新统E_(3)^(2)储集层规模巨大,以湖相碳酸盐岩为主,夹陆源碎屑、泥质和各种盐类矿物。②岩石物性以“低孔-特低渗”型为主,孔隙类型包括白云石晶间孔、溶蚀孔和各种微裂缝。③英雄领地区整体上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特征,其演化经历了古始新世—中新世断坳(29.3~23.8 Ma)、上新世早期弱挤压(23.8~7.2 Ma)和上新世晚期—第四纪强挤压(7.2 Ma~现今)3个阶段。④英西地区E32油气藏具有“自生自储”特征,其烃源岩TOC多为0.5%~1.0%,R_(o)多为0.6%~0.9%,丰度低、质量中等、成熟度低,但岩石中含大量可溶有机质。上部的盐间油层组发育优质盖层,构造裂缝和层间缝为油气运移通道,异常高压为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存在“超压+浮力”驱动和“超压+扩散”驱动等类型。多期次、持续充注和晚期成藏为亿吨级大型油气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该研究成果对英西地区渐新统油气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构造演化 成藏模式 E_(3)^(2) 渐新统 英西地区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油气系统油气成藏动力判别与贡献量评价——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为例
14
作者 鲍李银 庞雄奇 +6 位作者 邹亮 陈宏飞 林昊 张婷 沈彬 王凯 王睿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5年第4期1267-1280,共14页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全油气系统包含常规油气藏、致密油气藏和页岩油气藏,其形成与分布受多动力场耦合作用的控制。通过统计分析和地质剖析等手段,系统研究了风城组3类油气藏的动力边界和运移动力贡献差异。基于1 024块常规...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全油气系统包含常规油气藏、致密油气藏和页岩油气藏,其形成与分布受多动力场耦合作用的控制。通过统计分析和地质剖析等手段,系统研究了风城组3类油气藏的动力边界和运移动力贡献差异。基于1 024块常规与非常规储层样品的物性测试、1 235组高压压汞实验和1 630块样品的热解分析开展研究,建立了孔隙度、渗透率和最大孔喉半径随埋深变化的定量关系模型,明确了浮力成藏下限(BHAD)、油气成藏底限(HADL)和源岩供烃底限(ASDL)的临界参数。BHAD对应埋深4 290.86 m(孔隙度8%,渗透率1×10^(-3)μm^(2),最大孔喉半径0.800μm),HADL对应埋深约8 000.00 m(孔隙度2%,最大孔喉半径0.025μm),ASDL对应埋深约10 000.00 m。通过“四分法”定量评价浮力、非浮力(毛细管压力差)、构造应力和流体溶蚀作用的贡献量,明确了常规油气藏(BHAD之上)油气运移动力以浮力主导,主要分布在凹陷边缘的三角洲平原相中。非常规油气藏(BHAD之下)油气运移动力以毛细管压力差和生排烃动力为主,主要分布在斜坡过渡带和凹陷中心,以三角洲前缘和浅湖-半深湖亚相为主。通过建立孔隙度-渗透率-埋深定量模型与“四分法”动力贡献量评价,深化了全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学理论,为准噶尔盆地及类似区域的常规-非常规油气资源协同勘探与高效开发提供了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力成藏下限 油气成藏底限 源岩供烃底限 油气运移动力 全油气系统 风城组 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